請教手沖濾杯水漏完與不漏完的差異與手法目的

we543543 wrote:
(恕刪)...綁磅秤

若是找兩個足夠大的秤, A秤上放 濾杯+手沖架+下壺+B秤, B秤上只放下壺, 應也可即時看到 總水重/萃取重 兩個數據資訊, 這樣應可不用購買上述聯結的秤, 不過整個架構會較不美觀就是了.

補:這種方法被稱為雙秤法( 1, 2)?? 有趣的稱呼
看影片 雙秤+手沖架 整體搭起來還蠻協調的. : )
chan.chenhao wrote:
若是找兩個足夠大的...(恕刪)


剛看了兩支影片,台灣那支完全看不懂在玩什麼,連到賣場的影片才看懂。的確是兩支磅秤,但整合到一個機身。

以前只看過鹹魚爸的影片就直接跳過這產品,現在是手法上已經不需要。
我認識的友店
他從開店沒多久就開始用雙秤了
至今三年多還是維持雙秤


不過是否有雙秤必要 就看個人的沖煮理念
喜歡就好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建議樓主自己取最後那一段喝喝看
是很多苦味雜味,還是根本沒啥味
又取的咖啡液是甚麼味?
是不是你想要的味?

這樣樓主就知道了!

KCLin0423 wrote:
建議樓主自己取最後...(恕刪)


對,之前有私訊請教 chrono 兄,他就是告知在沒有濃度計的情況下,可以用這樣的簡易方法來判斷萃取是否OK?是否還需要增加或是降低。
以下這篇個人覺得回在這串比較切題,是關於檢驗提前移開濾杯的一些推估所做的實驗。比對的對象是kono式手沖。

刻意不用kono濾杯,選擇的器材三洋101濾杯,磨豆機是細粉不算少的老knc(細粉多少有助於補足後段風味),豆子是老譚的nekisse.

一開始不是用滴的,改以滾水起沖取代(kono是88度慢慢滴),很普通的悶蒸。悶蒸後用細水流,讓流動水帶走析出物,也拉長時間以利後面的水可以進入咖啡粉更深層。最後快速拉高水位至滿濾杯,落水補水,落水至萃取量,移開濾杯。

因為很久沒操作這種總水量與萃取量差異大的手法,又沒做小抄,秤重有點手忙腳亂(有雙秤就好了),只取得萃取量數據,粉重15g, 咖啡液重約12倍多一些些。急著喝喝看是怎麼回事,喝到一半才想起濃度忘了量。只能描述喝的心得。

喝起來是這樣。很濃,溫柔但明亮的酸,本來就很甜的豆子變成爆甜,有部分的後段萃取物幫助平衡,喝起來不會尖酸,但又有莫名的乾淨感。因手法不盡相同,器材也不同,和kono有微妙的差異,但走向很相似。

個人以為,如果有等級很高的磨豆機,均勻又細粉少,豆子本身水準也高(器材和豆子的組合可以拉到25%萃取率還不會出現不好的味道之類的),直球法還是比較合理而經濟的選擇。



we543543 wrote:
以下這篇個人覺得回在...(恕刪)


高手級的測試與分析,受益良多!
Davidkswang wrote:
測試與分析


提前移開濾杯這問題從第一天手沖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帶我進門的朋友只說有人這樣有人那樣,自己試試。感謝D大開樓讓我有機會再嘗試一次有沒有新的理解可能。

這個角度看問題是玩espresso過程的心得反饋回來的。目前espresso方便取得的研究資料比較多,而且是需要比較穩定的操作,才能有精確數據的分享,避免大家雞同鴨講。我提出的觀點不一定對,隨時可以被推翻,也歡迎大家來推翻。
今天又喝回「普通」的咖啡,沒有什麼不好,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少了特殊的乾淨感。

從磨豆機的觀點看,kono或類似構想的手法,算是磨豆機救星。磨豆機不夠班的話,犧牲一些豆子可以取巧得較好的成品。
we543543 wrote:
今天又喝回「普通」...(恕刪)


W兄的這個心得與我在某專業連鎖店喝到的心得非常像。他們用12.5的粉水比(浪費較多的豆子),一律都會移開上壺保留一些水。二家店不同的咖啡師,一家用KNG,另一家用小富士,我喝起來的結果都非常乾淨,尤其是KNG真是乾淨無比。

這種手法之下,不算貴的豆子也不會做出有瑕疵的味道。

但有一次消費時正好碰到客人點高價位的藝伎,他們就用賽風壺煮的方式。詢問他們怎麼選擇,他們說不一定,看豆子的風味。

我猜想高品質的豆子,也許他們就用賽風壺把萃取率拉高而不怕有瑕疵味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