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不悶蒸,甚至一注到底

Bear no more wrote:
不用砸錢,練習用滴...(恕刪)


日系點滴法不符合我習慣的均勻吃水 均勻萃取概念

所以不考慮玩它


不過以前有拿來做冰手沖過就是




另外一提
不是點滴法就可以無視細粉多堵住的問題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今天有閒來測試一下....(恕刪)


謝謝chrono79925!
不過您那個注水注法跟我不一樣喔,您X(已刪除,X=好樣的or好棒棒)注,1:10秒後有大炮泡從底下跑出來(增加擾動翻攪),沖完側邊也沒什們粉牆(都沉底了),您從中間先注我從旁邊先注,您的也沒有粉島(浮起來中間仍可排氣),我是 外內外內中間注 您是內外內外內內外... 您那個不準啦
謝謝大大有實驗精神幫忙實作、測試與回文,可能我們條件不同致使結果稍有不同,而且本來就有自己慣用的方式,怕大家混淆也幫我自己po出來的方式澄清一下,補了看圖說故事說明差異



我覺得是這樣,假設不要讓水直接從濾紙跑掉沒經過粉,那麼就不能讓粉沉底或者水的高度不能高過粉牆,但又假設有粉牆有斷水,必須要讓水全數流掉才再次注水(46沖法),那麼肯定是底層粉牆的粉泡水時間大於上層的粉牆;因此是否一注到底由外而內,最後大多數時間往中央持續注水,水往外跑時把粉推送到濾杯外側,同時作為一開始中間比較慢吃到水的補償;我沒磨細 且豆子是很新鮮烘好不到一周的!

Thanks anyway
roangelic wrote:
謝謝chrono79925!
不過您那個注水注法跟我不一樣喔,您亂注,1:10秒後有大炮泡從底下跑出來(增加擾動翻攪),沖完側邊也沒什們粉牆(都沉底了),您從中間先注我從旁邊先注,您的也沒有粉島(浮起來中間仍可排氣),我是 外內外內中間注 您是內外內外內內外... 您那個不準啦


roangelic wrote:
謝謝大大有實驗精神幫忙實作、測試與回文,可能我們條件不同致使結果稍有不同,而且本來就有自己慣用的方式,怕大家混淆也幫我自己po出來的方式澄清一下,補了看圖說故事說明差異
我覺得是這樣,假設不要讓水直接從濾紙跑掉沒經過粉,那麼就不能讓粉沉底或者水的高度不能高過粉牆,但又假設有粉牆有斷水,必須要讓水全數流掉才再次注水(46沖法),那麼肯定是底層粉牆的粉泡水時間大於上層的粉牆;因此是否一注到底由外而內,最後大多數時間往中央持續注水,水往外跑時把粉推送到濾杯外側,同時作為一開始中間比較慢吃到水的補償;我沒磨細 且豆子是很新鮮烘好不到一周的!
Thanks anyway




記得先前我有提到
我目的要均勻吃水 採用不斷水的方式
(以我的方式 來實驗你說的不斷水能否出好杯)

何以見得別人的方法就是亂注!?






前期中水柱 其目的是讓粉快速都吃到水
所以不採用前期慢速注水的方式
再者 為什麼中間注水居多
因為我是使用C70濾杯 對中間注水增加擾動是必須的
繞圈的問題我只看是不是該擾動 擾動後回到中間注水擾動

注水的時候不是只參考表面
就像半自動佈粉也不是只看表面
要想像一下底下的粉擾動狀況




再者
粉島很重要嗎? 粉牆很重要嗎?
抱歉我不是日系手法派

粉沉底 高過粉牆
這些都是日系的說法 也是一堆坊間書的說詞

你可以去參考Matt Perger的沖煮方法 或是看一下粕谷哲的沖煮影片
參考Scott Rao的影片也行 YT有他親自拍的
粉牆很重要嗎? 幾位冠軍.大師不這麼認為
水有那麼容易穿過濾紙嗎? 這很難說

粉牆的存在 就是不均勻萃取的存在
不見得不好
但派別不同 理念不同 想要的東西也不同

粉牆可以提高萃取上的複雜度 但我會寧可用錐刀來做複雜度





對我來說 我比較信均勻萃取的萃取率跟濃度
什麼粉牆 粉島 這些我不太管

我只在意水一致的流過咖啡粉 還有大水流均勻擾動
所以不悶蒸不斷水
本來就不在我考慮範圍之內




BTW. 豆子2/24烘
距離沖煮時間也不過11天 屬於剛養好豆的時間點
粗細度來說 我不覺得KNG可以磨到多細

調細一格 實際上還是算粗
刻度5改刻度4而以

4以下不考慮 以我這台來說細粉量會開始增加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日系點滴法不符合我...(恕刪)

正好我也玩過一陣子KONO點滴法,還花錢去上過課
這是KONO沖法的影片,我看了可能有上百次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0S0oM1qNnM
這個手法很特別,雖然也能沖淺焙豆,不過我認為這個手法其實是對應日本人偏愛的深焙豆

KONO的沖法只取1:10(下壺量)
再加上濾杯的設計,我認為它並沒有萃取到全部的咖啡粉,算是很浪費咖啡粉的沖法
如果用一般的萃取率去看,它的萃取率很低
但實際上它是集中萃取濾杯裡偏中間的咖啡粉,而放棄靠近濾杯邊緣的咖啡粉
所以它沖出來的味道屬厚實,而不是萃取不足的感覺

一開始慢速的滴,而且一般只滴中間(除非是用大型KONO濾杯)
難免讓人有疑問,這樣不會萃取不均嗎
我的想法是,之所以要慢速的滴,是為了盡量減少水的沖刷萃取作用,讓粉吸水排氣
雖然看起來會有萃取不均的疑慮
可是因為中間的粉層是最厚的,而且沒有沖刷力道,所以實際上影響不大
水漸漸的因為毛細現象擴散到全部咖啡粉時,就有助於後續轉換成水柱的沖刷萃取

在轉換成水柱之後,和四六沖法其實異曲同工
四六沖法因為斷水多次,濾杯裡的水位並不高
KONO雖然不會等水全部流完才進行注水(因為不要讓泡沫部份流入下壺)
但也是讓水位低下去之後才注水,同樣也是水位不高,甚至你會看到有些咖啡粉是沒有泡到水的
這兩種沖法主要都是用沖刷的方式在萃取,而非浸泡

不斷水萃取,相反的,就是提高浸泡,減少沖刷

KONO沖法比較不怕細粉堵,是因為它最後用大水柱去灌
大水柱灌進去的水都是不要的,還沒等到細粉沈積就把濾杯移走了
其實細粉多一些些對KONO沖法是比較有利的
細粉少的話,反而在滴的時候會發生還沒擴散到全部咖啡粉就往下流的情形

最後,這個手法沒有KONO濾杯還沒辦法做
手法和器材有一定的關聯性
我用悶蒸後一注到底不斷水的手法,在KONO濾杯的結果不太好
四六沖法在V60和KONO濾杯都可以用
不過我也不會完全按照四六沖法,因為分五次注水太浪費時間了
一個字,懶

bakafish wrote:
正好我也玩過一陣子KONO...(恕刪)


其實萃取不足 在深烘焙恰好可以避掉一些苦味跟煙燻味
就算在WBrC指定沖煮上 還是很多人用這一招

過量的粉 保守萃取前中段
(雖然是使用AeroPress)


細粉的問題 我是覺得先不管堵不堵
過量的細粉對風味也會有影響
1:15沖煮
印象以前用小飛馬鬼齒 細粉製造機
20g好像有1g多細粉...

或許水粉比低的狀況這種現象比較不明顯吧



我不會說日系金澤 KONO怎麼樣
畢竟個人喜好不同就是

咖啡沖煮是很多元的 每個人喜好不同






題外話

後來在工作上又遇到小飛馬 鬼齒
就直接拿KRUVE篩粉出杯了
篩掉250μm以下的細粉
乾淨度有好很多 也比較不卡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之前手沖會只悶蒸幾秒,但目前不悶蒸一注到結束,口感上不會比悶蒸的差。

uakearcna wrote:
之前手沖會只悶蒸幾...(恕刪)


自己喜歡最重要囉

咖啡嘛 除非要開店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其實萃取不足 在深烘焙恰好可以避掉一些苦味跟煙燻味...(恕刪)

這要看烘到多深
以山田老師的豆子來說是不會有這個問題
他的豆子我看起來是覺得還不到深焙,頂多中偏深

細粉嘛,很難說
起初我以為是細粉造成雜味,後來我覺得不完全是細粉的問題
因為我用300微米的標準篩,把細粉全篩光,假設20g裡有3g細粉
然後我重新磨一份,篩掉1g,裡面應該還有2g細粉,沖出來還是有雜味
跟20g裡只能篩出2g細粉的磨豆機還是不能比
仔細想想,1g也就佔20g的5%,再算上萃取率,喝不出來差異是正常

然後我發現,細粉多的磨豆機,均勻度會比較差
把細粉篩光後,粗粉攤開就看得出來
bakafish wrote:
這要看烘到多深以山...(恕刪)


大多是這樣
不知道是不是跟反覆碰撞摩擦有關係
(應該有相關資料討論 去年有開磨豆機分享會 不過沒去..)


我之前用F71EK出杯 感覺均勻度也很差
錐刀的特性很明顯
搾濃縮中深以後的焙度 苦味很容易會跑出來
粒徑分布也蠻差的 蘿蔔也是一樣

錐刀先天體質這樣
沒辦法做到跟EK一樣甜 一樣高萃取率



我是希望煮到甜就好 不要讓苦味出來
但F71煮中深來說 很困難

粒徑分布太廣了



P.S. 老闆堅持要中深 甚至還嫌有酸味
不然其實我想到中就好...





或許F71 淺烘焙搭Slayer Espresso不錯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