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ar X大錐刀磨豆機的樣品正式出場見人囉

是的,紅色領帶確實是鎖定用的夾式固定環。所以可以無段調整,每轉一圈上升1mm

萃取參數如下:
咖啡粉18.3g
Espresso咖啡液34.7g
第一段注水3secs
預浸5secs
沖煮時間34.3secs
溫度91度
E61沖煮頭,Offset為5℃
今天在家用家裡的VBM單頭機再做一次測試
數據如下

咖啡粉17.69g
espresso咖啡液34.85g
沖煮時間40.6secs(無預浸)
溫度90度,offset 6℃
TDS=9.87% EXT=19.44%
以上
jimmysu6 wrote:
紅色領帶確實是鎖定用的夾式固定環。所以可以無段調整...(恕刪)

看起來是要用六角扳手囉?


jimmysu6 wrote:
TDS=19.87%

好像不太對
抱歉,應該是9.87%,一時不察多打錯了。原文已更正。感謝魚兄指正!

是要用六角板手固定沒錯,
在下實在是找不到漂亮又鎖的夠緊的固定扳手,再者也覺得前面有一個扳手會破壞外型線條,
所以只能讓用家稍微不便了。
每台機器都會附上一支4mm的六角扳手。
終於到貨了!
下一次到台北希望可以來試喝一下正式版的。
Molar X的粒徑分析報告,請參考。

Mean Size:20.54
Mode Size:25.60
Median Size:19.36

磨刀有沒有調整好對於粒徑分佈結果真的差很多....



研究了幾天,還是冒昧求助
Jimmy 大方便解釋一下樓上的粒徑分析結果嗎?


這個我比較看的懂







圖片來源
我要先表明這個解讀絕對沒有要說,哪一台磨豆機好或不好,純粹只是從數字看磨豆機粒徑分析的差異!

讓我們先看粒徑分析圖,基本上Molar X的與Mahlknoig公司的粒徑分析圖是類似的。
底下的X軸是粒徑大小單位為um,以對數型態從小到大。
左邊Y軸是該粒徑大小的占比。在Molar X的分析圖中佔比以長條圖呈現,而Mahlknoig則是連續曲線,
只要將Molar X的長條圖的頂端連接起來就會變成連續曲線。
其實所有的粒徑分析都是根據固定Size的粒徑做量測,所以初始資料都是長條圖,所以這是分析儀器的輸出設定,無關乎準確與否。

Molar X圖表右邊的Y軸是低於此粒徑的占比,在分析圖表上呈現的就是那條逐漸上升最後呈水平的線,這條線在Mahlknoig的分析圖上沒有,但其實沒啥大不了,因為只要有左側Y軸的占比就可以算出這個數字。

Mahlknoig的圖有好幾台磨豆機的比較,用顏色做區分,所以自己要知道想看哪一條。


很明顯的,Mahlknoig圖中所顯示比Molar X還粗不少,幾台磨豆機的眾數(占比最多的粒徑)從295um~567um,
而Molar X的眾數則是25.6um
這個數字不代表任何好壞,因為影響的原因包括:使用咖啡豆的不同,沖煮咖啡機的設定、濾器、萃取模式以及沖煮者喜好的味道。
事實上粒徑的粗細完全不代表任何意義,大家千萬不要誤解。

我會比較注意的眾數的比例與粒徑分部的範圍。
以EK43為例,從Mahlknoig的分析圖大改可以知道EK43的粒徑眾數295.5um大約佔7%,最小粒徑大概是8um最大是750um(這兩個數值是從分析圖上讀出的,不是十分準確,但原廠一定有準確的最大最小粒徑數值)

Molar X的粒徑眾數是25.6um,占比為8.1%,,最小與最大粒徑分別為0.58um與77um

兩相比較的結果是Molar X的粒徑眾數占比高於EK43,而最小到最大粒徑分布範圍兩者差不多。

那為什麼與Molar X用相同磨刀的Mazzer Robur的粒徑分析結果差那麼多?
我的解釋是:
1、轉速不同對於研磨均勻度影響。
2、Robur的磨刀在裝設時沒有校正,所以內外磨刀沒有同心,以至於粒徑分佈太寬。
(Molar X的研發組裝經驗心得讓我深深了解,任何磨豆機在裝設磨刀時都需要細心校正,不然都是枉然。)

以上是我對粒徑分析圖的解釋。

我要強調的是分析圖歸分析圖,就像是萃取率或是TDS一樣,都只是數字而已,無法代表一杯咖啡的好喝與否。
但是數字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並修正他,讓咖啡朝更好的境界邁向一步。

最後附上Matt Perger對於幾台磨豆機的粒徑分析解讀連結,大家應該可以從裡面得到很多知識。
https://everydaylifepractice.wordpress.com/2014/04/28/matt-perger-the-ek43-part-two/

另外還有完整的Molar X粒徑分析報告


jimmysu6 wrote:
底下的X軸是粒徑大小單位為um...(恕刪)

這個粗細度是您拿來沖煮espresso的細度嗎?
或是任意找一個刻度磨出來送測的樣本?
全部在100微米以下,這比麵粉還細啊
因為太細了,故有此疑問
如果能用這個細度做espresso,那很不得了

做粒徑分析通常是針對espresso,固定某些參數做一杯最好喝的(例如上面Matt Perger做的分析)
或者是做固定值,例如20g粉30秒萃取40g,以這個刻度磨出來的粉送測
在所有能搜尋到的粒徑分析圖中,沒有這麼細的
魚大:

這是我拿來煮Espresso的粗細,也是我之前版上公布TDS與萃取率用的粗細。
我磨好之後直接送到台北科大奈米實驗室做的粒徑分析結果(他們有收費做這類的檢測)。

我是沒有注意是否跟麵粉一樣細,收到時也驚訝為何與Matt Perger做的粗細差那麼多....
測試前他們有問我要用多少折射率來做量測,我因為沒有資料可以查詢,所以請實驗室建議,
最後實驗室是用折射率1.5來做量測....也許是這數據造成差異。

不過粒徑分布應該是類似的。

詳細狀況我會再詢問實驗室。

謝謝魚大提醒。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