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喝了什麼咖啡呢?


BBdog3388 wrote:
好豆子、好磨豆機、好手法缺一不可。我的好豆子都是賽風...(恕刪)

今天朋友帶一包昨天剛烘好的巴拿馬 翡翠莊園 綠標藝伎來共同品鑑,用平刀跟錐刀各沖一壺,總覺得味道太集中,風味拉不開來,悶悶的口感喝的非常不滿意。

最後搬出久未使用的虹吸壺,即使沒養豆到最佳賞味期,煮好後水蜜桃香氣及風味全開,用對工具就是好喝!!


we543543 wrote:
換mc1上場,沒試過拿來做正式手沖,刻度用猜的...(恕刪)

we大入手mc1了,恭喜!!恭喜!!

是Y大出手的那台嗎???

we543543 wrote:
好像有些錢該花的還是要花,然後用過之後還會讓人想再來台平刀的...(恕刪)

用好工具是會上癮的!! 一起加油,直上Flat MAX

scorpioliu wrote:
入手MC1...(恕刪)


Daniel WYS wrote:
入手mc1了...(恕刪)


謝謝,是Y大那台沒錯,有段時間了。不想排隊,本來要買hg-1了,剛好看到這台,就買了。接二手的也不好到處張揚。

這台挺享樂主義的,我都有什麼豆子都丟進去試試,只是還沒試過手沖。

we543543 wrote:
有什麼豆子都丟進去試試,只是還沒試過手沖...(恕刪)

我的MC3一開始磨手沖是從義式的刻度8退一圈開始試,試到現在大多是退半圈~3/4圈之間,看豆子的表現再決定粗細度,不習慣像您一樣磨那麼細!!

Daniel WYS wrote:
我的MC3一開始磨...(恕刪)


MC3刀盤已經不一樣了,刻度應該也不同。而且這手法本來就偏細,手沖我才開始測試中。

這東西真是低調到沒主動提起,我老婆根本沒發現桌上多了一台。
we543543 wrote:
MC3刀盤已經不一樣了,刻度應該也不同...(恕刪)

MC3跟MC1的刀盤內徑是一樣的,只是外徑從68mm加大為71mm,刻度應該是沒變才對


we543543 wrote:
這東西真是低調到沒主動提起,我老婆根本沒發現桌上多了一台...(恕刪)

真羨慕您!!

我才在牆上鎖一個小籃子放WDT的小工具,我眼尖的老婆一瞄到就追問我又買了什麼東西藏在那裡

相形之下,MC3就已經是很明顯的大傢伙了,我早早就主動招認,只是價格低報為$500而已(有刷卡單為證的訂金^^),老婆一臉狐疑的表情,大家心照不宣



scorpioliu wrote:
M47


我的是旅行版,一次不能磨那麼多豆,沒試過46,所以之前比scott rao和matt perger也用knc進行。knc出粉的46我不敢衝高萃取,攪拌法m47可以接受的萃取率比knc高出一段。
Daniel WYS wrote:
MC3跟MC1的刀...(恕刪)


原來如此。不過拿來手沖今天還真是第一次,還在測試中。

我老婆認識我的時候,我還是音響發燒友,看過我當時怎麼花錢。現在算克制到不能再克制,多少睜支眼閉支眼。
we543543 wrote:
好驚人的數字,如果...(恕刪)

上次實驗的豆子是我的自烘豆,烘焙過程有瑕疵,用一般的手沖法萃取率21%就會有股很明顯的苦
以我對雜味的敏感度來說,27.5%的萃取率應該很難入口,但實際上卻不會
而Scott Rao沖法23.5%我還覺得喝起來有點空洞,萃取不足
合理的解釋是Scott Rao沖法會降低細顆粒的過萃現象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傳統沖法,不管斷水還是不斷水,在悶蒸階段都是沒有做足的,空氣沒有排出,以致影響之後的萃取
這點從悶蒸之後的第一次注水可以看出來,由於咖啡粉裡有空氣,所以粉粒會浮起,跟著水位被拉高
主要粒徑的顆粒都是萃取不足,但細顆粒的過萃補足了這個部份
我偏好均勻度高的磨豆機,因為在這個狀況下的表現很合我的口味
均勻度較差的磨豆機,由於細顆粒的佔比較高,我對雜味又敏感,所以不喜歡

Scott Rao沖法,在悶蒸時攪拌加強效果,悶蒸後注水時粉粒就沒有那麼會浮
但我想細粉和細顆粒應該還是會在注水時翻攪上來
我在前一次往Matt Perger沖法靠近的實驗中發現,Rao spin無法將細顆粒和細粉帶離濾紙邊
所以應該是較粗的顆粒會沈,細顆粒則會因為側流和Rao spin吸附在濾紙上,提早離開水不再萃取

由於Scott Rao沖法的這個特性,導致均勻度高的磨豆機反而會很難掌握到最佳的萃取率
稍低一點就覺得萃取不足,而一旦過頭就是明顯的過萃感
也許Scott Rao沖法用均勻度和細粉量一般的磨豆機反而能表現得比較好
(影片中他後面是一台Mazzer的磨豆機,是不是用這台磨的就不知道了
 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最後濾紙上有一層薄薄的泥狀細粉)
雖然說從23.5%到27.5%這個範圍還很大,喝起來差別很大是應該的
但23.5%都算高了還會有萃取不足的感覺,最適萃取率範圍恐怕會很窄,要試好幾次才能抓到
傳統沖法只要抓到22%上下,沖出來的結果都很優,相較之下是輕鬆多了
而且四六沖法還可以很容易控制成品的呈現(酸甜比)
而Scott Rao沖法要在這方面做變化就很困難

以上是我的想法,當然不見得正確
只是寫出來做個記錄,也拋個磚給喜歡研究的同好們

bakafish wrote:
影片中他後面是一台Mazzer的磨豆機,是不是用這台磨的就不知道了


影片不知道,但拿到濃度計,作不斷拉高萃取率的實驗時,用的是(上帝特選的)ek。他的說法比較簡單,用喝的,能多細就多細,一直到喝到覺得過萃再回頭。


bakafish wrote:
Rao spin無法將細顆粒和細粉帶離濾紙邊
所以應該是較粗的顆粒會沈,較細的顆粒則會因為Rao spin而吸附在濾紙上,提早離開水不再萃取

由於Scott Rao沖法的這個特性,導致均勻度高的磨豆機反而會很難掌握到最佳的萃取率
稍低一點就覺得萃取不足,而一旦過頭就是明顯的過萃感


下面那段要驗證,首先要有均勻度高而且可以有效拉高萃取率的磨豆機,滿足條件又愛搞東搞西的有限,等待其他高人提出分享。以比較謙遜的磨豆機觀察,這一派的沖法,過萃與不過萃一線之間,而且很明確。細粉會貼在牆上與浮到上層倒是很容易觀察到現象。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