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德軍虎式戰車考證

成軍初期的第503重戰車營暨全車鐵灰色塗裝虎式戰車


這輛VsTank全車鐵灰色塗裝211號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車身右前方繪有第503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3)的虎頭徽章。實際上此營將營徽繪在戰車上只有在1942年底到1943年初,成軍後首次開赴南方集團軍史達林格勒戰線很短暫的一段時間。





這輛虎式戰車的全車鐵灰色(Dunkelgrau RAL 7021)塗裝與史實並不相符,事實上應為黃色調為主的雙色沙漠迷彩。英軍於1943年四月下旬於北非擄獲,現存英國波維頓(Bovington)戰車博物館的第504重戰車營所屬131號虎式戰車即重現此雙色沙漠迷彩塗裝。



德軍裝甲部隊車輛塗裝在1940年中至1943年初歷經下述變化:

• 1940年6月12日起統一配發鐵灰色塗料;同年7月31日限定全車鐵灰色塗裝。
• 為因應北非戰場所需,於1941年3月17日頒布新塗裝規範:配發北非戰場車輛皆以黃褐色(Gelbbraun RAL 8000)為底,間雜三分之一面積灰綠色(Graugrün RAL 7008)作為沙漠迷彩。
• 此雙色沙漠迷彩在1942年3月25日再更改為底色褐色(Braun RAL 8020)間雜三分之一灰色(Grau RAL 7027)區塊,但於原配發塗料用罄後始更換。
• 征俄之役發起後,配發俄國南方戰場車輛施以與北非戰場相同的沙漠迷彩。
• 1943年2月18日頒布三色迷彩規範,取消鐵灰色,改以暗黃色(Dunkelgelb RAL 7028)為底色,並由各單位自行根據現地環境與氣候狀況以深橄欖綠(Olivgrün RAL 6003)及紅棕(Rotbraun RAL 8017)兩色繪製迷彩條紋。

在1943年2月18日鐵灰色塗裝正式取消時,虎式戰車已出廠約150輛。其中北非戰場的第501與第504重戰車營合計31輛、中央集團軍所轄大德意志步兵師9輛、刻正於法國整補預備劃歸南方集團軍的武裝親衛隊「希特勒親衛旗隊」、「帝國」、「髑髏」裝甲擲彈兵師各10輛、10輛、9輛。這些部隊共69輛虎式戰車依官方文件記載皆為沙漠迷彩塗裝。此外根據照片證據,南方集團軍所轄第503重戰車營的30輛虎式戰車亦為沙漠迷彩。


僅有北方集團軍列寧格勒戰線的第502重戰車營一連16輛虎式戰車可確認為鐵灰色塗裝;該營二連9輛虎式戰車亦應為鐵灰色塗裝,但尚未前往列寧格勒即緊急劃歸頓河集團軍,協同第503重戰車營穩定史達林格勒大敗後危殆的南方戰線。除前線部署者外,三色迷彩規範頒布前生產的虎式戰車尚有四輛留置後方作為測試用途,塗裝不明。



因此總計生產1347輛的虎式戰車中,僅有25輛可確認為全車鐵灰色塗裝,且皆屬於1942年底成軍的第502重戰車營一連與二連。

在第503重戰車營成軍初期繪有虎頭徽章的期間,其砲塔戰術編號形式是細黑框實心白字,尺寸約略砲塔一半高度且位於砲塔中間位置(上)。直到1943年二月下旬隨三色迷彩規範頒布後才改為白框黑字(下)。因此這輛vsTank虎式遙控戰車的白框紅字編號與史實不符。



因為初期虎式戰車產量不足,第503重戰車營在1942年五月成軍時只有兩連編制,而後在當年十一月以初成軍的第502重戰車營二連加強。此連在1943年二月改隸第503重戰車營成為其三連。三連的塗裝較他連多了砲塔兩側與砲塔後貯物箱上的十字國徽(Balkenkreuz)。



不論如何,車輛戰術編號是隨部隊而編定的,並不附屬於車輛。亦即車輛可能因戰損、移轉、補充而不同,但二連一排一號車(排長座車)就是211。所以同單位同一戰術編號,在不同時期可能是不同的車輛。


此畫作重現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一連連長SS上尉(SS-Hauptsturmführer) Rolf Möbius的虎二式105號座車,包括制式三色迷彩塗裝樣式、防磁塗裝(Zimmerit)、備用履帶掛鉤、砲塔編號(Turmnummer)色彩與位置皆非常精確。該營一連在1944年六月諾曼第戰役初期即蒙受重大損失而率先調返本土整補,並在七、八月間配發十四輛虎二式以取代原有的虎一式。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則在1944年9月22日更名為武裝親衛隊第501重戰車營,並在十、十一月間全面換裝虎二式。

1944年6月13日的波卡基村(Villers-Bocage)之役,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二連連長SS中尉(SS-Obersturmführer) Michael Wittmann以虎一式戰車單騎突入波卡基村掃蕩英軍第七裝甲師,締造赫赫威名;同日下午Möbius上尉則率領一連進入該地意圖擴大戰果,但以損失五輛虎一式戰車遭逐退而告終。Möbius上尉在1944與1945年之交的突出部之役為二連連長。
電影「搶救雷恩大兵」虎式戰車考證

1998年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最終幕,在虛構的Ramelle城鎮戰出現的兩輛T-34改造仿虎式戰車各自漆有不同的部隊徽,但皆與實際德軍裝甲單位使用者有異。




車尾外掛的Feifel空氣濾清器原是因應俄國南部、希臘以及北非地區的粉塵環境而加裝。電影中仿虎式戰車所配備者屬1942年十一月至1943年三月生產的初期形式,僅見於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此裝置在1943年十月出廠時即停止裝備。若作戰環境無空氣濾清需求,野戰部隊通常也會把隨車配備的Feifel空氣濾清器連同連接軟管一併拆除,只留下引擎室上方的V字導管與空氣濾清器固定機構。Feifel空氣濾清器並不見於諾曼第戰役的虎式戰車。


根據電影設定,Ramelle之役發生於1944年6月13日,參戰德軍隸屬武裝親衛隊第二裝甲師「帝國」(2.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但這與史實不符。帝國師當時並未配備虎式戰車,在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時正於南法蒙托邦(Montauban)與圖盧茲(Toulouse)之間地域整訓。受命馳援諾曼第戰區後,直到6月26日才由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四團「元首」(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4 “Der Führer”)團長SS中校Otto Weidinger率領戰鬥群於康城(Caen)西南方對英軍展開逆襲。

根據史實,自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以迄6月12日,法國境內配備虎式戰車者僅有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schwere SS Panzer-Abteilung 101);而6月13日盟軍初次遭遇德軍虎式戰車,就是使虎式戰車揚名立萬的波卡基村(Villers-Bocage)伏擊戰。

1942年八月起陸續成軍的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就是為虎式戰車量身打造的戰術單位,其作為攻勢矛頭突破敵方陣線的功能直到終戰都未曾改變。1943年七月德軍在東線發起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結束後,附屬於各裝甲師的虎式戰車營皆抽離成為獨立重戰車營,僅國防軍大德意志(Großdeutschland)裝甲擲彈兵師大德意志戰車團三營仍配備虎式戰車,為唯一仍直接隸屬師級單位而未視戰局轉調的重戰車營。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時,法國境內的重戰車營僅有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一支。此前6月3日第504重戰車營甫奉命由法國中部普瓦捷(Poitiers)以列車裝載移防義大利,但在盟軍登陸諾曼第之後並未召回。

由於鐵路運輸受阻,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只能緊急自6月6日深夜從巴黎西北方的駐地博韋(Beauvais)藉由道路自力機動西行前往諾曼第戰區,終在6月13日於亞眠(Amiens)以北十二公里的波卡基村與英軍裝甲縱隊接觸。而在前一日,武裝親衛隊第102重戰車營才剛由比利時開赴法國東北部阿拉斯(Arras)。




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在316號國道上的系列宣傳照中,該營二連連長SS中尉Michael Wittmann就在205號連長座車上。




此連編制十四輛虎式戰車,道路機動六天經歷空襲與機械故障後,在6月13日波卡基村伏擊戰之前只有六輛堪用,包括連長座車205也故障待修。因此Wittmann在波卡基村創造傳奇時,用的是部屬的戰車。
謝謝樓主資料,我對虎式印象,是小學第一台模型,就是虎式。後來又看了,小林源文的。一系列漫畫,才有深刻印象。
首輛遭擊毀的潘興戰車

1945年2月26日夜間九時,於德國西境科隆(Köln)以西卅公里的埃爾斯多夫(Elsdorf),美軍第三裝甲師第33裝甲團序號30119848、暱稱Fireball的T26E3 Pershing重戰車遭德軍虎式戰車擊毀,為此系列重戰車首輛遭擊毀者。這輛T26E3為第33裝甲團五輛用以實戰測試的同型戰車之一,當時由二營F連抽調配屬該團John C. Welborn中校率領的Welborn特遣隊(Task Force Welborn)。






締造紀錄的虎式戰車砲塔戰術編號201,隸屬德軍獨立戰車(遙控)301營(Panzer-Abteilung (Fkl) 301)二連,為連長座車。該虎式戰車藉甫遭德軍野戰砲或鐵拳(Panzerfaust)戰防火箭擊毀的美軍M4 Sherman戰車燃燒火光之助,標定半隱藏於建物後方的T26E3砲塔,在約百公尺處極近距離伏擊,共射擊三枚8.8 cm戰防砲彈。首枚即貫穿T26E3砲盾的同軸機槍孔,擊殺射手John McGraw上士及裝填手Francis Rigdon上兵、第二枚擊中砲口制退器使已上膛的90 mm砲彈產生膛炸、第三枚擊中砲塔右側頂部,跳彈後摧毀車長頂塔蓋。該虎式戰車在倒車轉換據點時,因視線不良困於廢墟瓦礫而棄車。遭擊毀的T26E3重戰車則在維修後於3月7日重返戰場。






Fkl為Funklenk (遙控)的縮寫。德軍自1939年十月波蘭戰役結束之後即開始發展遙控炸藥載具,藉以在戰鬥中清除雷區。Borgward廠歷經數代車型開發,於1942年五月開始生產總重3.5噸,可攜行五百公斤炸藥的B IV重型炸藥載具(schwerer Ladungsträger Borgward B IV, Sd.Kfz. 301)。在此同時,德軍亦建制戰車(遙控)營用以實戰。戰車(遙控)營初期以三號戰車或三號突擊砲作為母體操縱遙控載具,1944年二月因實戰經驗而改配以虎式戰車,以強化防禦並藉較高車體擴大遙控視野。






戰車(遙控) 301營在1944年8月19日諾曼第戰役初期因蒙受重損而調回本土,重新建制為虎式戰車營;其中僅四連維持原本遙控載具部隊建制,後用以補充其它同類單位。重建的戰車(遙控) 301營預計滿編營部兩輛、三個連各十輛虎式戰車,但因虎式戰車已停產,最終配發戰場回修重整車及武裝親衛隊重戰車營換裝虎二式而汰除者共卅一輛。
推好文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redshoulder wrote:
虎式戰車後期量產型,(恕刪)


優質文章,辛苦了
為了向樓主表達敬意特地登入帳戶
電影「坦克大決戰」中的戰車

在1965年電影「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中,德軍虎二式戰車由上世紀五〇年代美國M47 Patton主力戰車飾演。


電影前段Kohler將軍向Martin Hessler上校介紹德軍寄望扭轉戰局的各種新式武器時,對著M47虎二式模型說「The new seventy-ton King Tiger tank」。


虎二式戰車的制式名稱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Tiger II (Sd.Kfz. 182)。其非官方名稱Königstiger因德語König直譯為英語king之故,在美軍譯為「虎王」(King Tiger);在大英國協則譯為「皇家虎」(Royal Tiger)。但就德語語義而言,Königstiger其實意謂體型最大的虎,專指「孟加拉虎」(事實上西伯利亞虎體型更大)。

M4 Sherman中戰車則由二次大戰末期的美國M24 Chaffee輕戰車飾演。在突出部之役中,M24僅美軍第740戰車營D連兩輛參戰,且這兩輛還是從預定由M5A1 Stuart輕戰車換裝為M24的第744戰車營配額中緊急抽調。


M24在1944年十二月投入歐洲戰場,曾在實戰中擊毀德軍虎一式戰車。1945年2月25日,隸屬美軍機械化第四騎兵偵察營(4th Cavalry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Mechanized)的M24戰車群於德國西部杜塞道夫(Düsseldorf)南方十八公里的多爾馬根(Dormagen)擊毀德軍胡梅爾重戰車連(schwere Panzer-Kompanie Hummel)所屬的兩輛虎式戰車。其運用的戰術為憑藉高速機動,迂迴至敵戰車側後方攻擊該處較薄弱的裝甲。
電影「坦克大決戰」中的德軍戰車群指揮官Martin Hessler上校座車

蒼穹之嵐 wrote:
這款隱藏版是復刻1965年好萊塢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假裝是虎王的M47巴頓戰車

...(恕刪)

在1965年電影「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中,德軍虎二式戰車以上世紀五〇年代美國M47 Patton主力戰車飾演,由西班牙陸軍支援攝製。德軍戰車群指揮官Martin Hessler上校座車戰術編號R-01。




海洋堂模型呈現全車暗黃色,並不正確。事實上支援攝製的M47戰車全車採美軍標準深橄欖綠(olive drab)單色塗裝,再覆以白色水性塗料充作雪地迷彩。此白色水性塗料在電影攝製過程已大面積剝落而露出底色,造成電影前中後場景車色不連貫的現象。而在嚴寒積雪冬季中進行的突出部之役,在電影後段卻一變為西班牙溫暖的草原場景。










本片以知名歷史事件為號召,但實際為架空設定與情節。荒謬的程度連曾任歐洲戰場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簡稱SHAEF)的五星上將前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在含貽弄孫之餘都忍不住出面公開指摘。

以Hessler上校座車為例,戰術編號R-01為戰車團(Panzer-Regiment)團部指揮車輛,但德軍虎式及虎二式重戰車只以營作為編制。此外1944年底德軍裝甲車輛主要為暗黃底色上噴塗橄欖綠與紅棕色條紋的制式三色迷彩,包括1944年八月下旬至十月間以三色迷彩為基礎的突擊迷彩(Hinterhalttarnung)。電影所欲呈現的德軍全車鐵灰色塗裝早在1943年二月即已廢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