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台灣歷史的古道,是台灣東、西兩地遷徙、貿易、軍事、郵遞、傳教及連絡南台灣各番社的道路,歷經荷蘭、清朝、日治到民國,是先民以歲月築成的古道。想挑戰自己長途跋涉的程度?浸水營古道是很親民路線,更能體會荒山野嶺的大自然氛圍。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屬長距離步行古道,需步行16公里(需六小時),行前請考量體力狀況。出發後,若體力不繼只能折返,不能完成。抵達終點若無安排接駁車,只能步行河床到太武。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須先到歸崇派出所辦理入山申請,手續隨到隨辦。值班員警會協助登記,還叮嚀山上隨時會下雨,務必帶雨衣,若是雨太大建議趕緊下山 !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入山申請表格都是制式的,逐格填寫就可以。人數太多請先造冊,登記時繳交就可。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登山健行活動計畫表若不會寫,員警會協助。請務必完成入山登記,萬一發生事故,搜救援及保險理賠才能到位。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登記完成出發,隨海拔增加,有不一樣的風景。遠方是天氣很好的太平洋,臨海的枋寮漁港清晰可見,一進入山區後天氣驟變,呈現截然不同的天氣。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進入舊力里部落前,先看原住民部落圖騰石雕。階級制度分明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裝飾。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部落的貴族須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與範圍代表社會階級。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1968年國民政府執行美援計畫,於大漢山(大樹林山)設置雷達站,監視台灣海峽動態。林務局將浸水營越嶺道西側拓寬為卡車道,並延長至山頂,民間稱大漢林道。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搭車駛上林道約一個小時來到停車場。團客可從枋寮車站集合,搭接駁車到此,省去自行開車的辛苦。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下車的同時忽然下起雨來,氣溫驟降許多,相較歸崇派出所前晴朗天氣,形成不小的反差。冬季時台灣山區氣候變化很大,隨身攜帶防水雨具與保暖衣物是登山健行的常識。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起點在此。出發時間勿超過中午12點,避免天色黑暗發生迷途事件。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屬於國家步道,西起枋寮大漢林道23公里處,東至台東大武姑仔崙吊橋。步行全長約16公里,起點為最高處,標高約1400公尺,一路為平坦的緩下坡。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有五百多年歷史,有原住民、清朝官兵、外國傳教士、日本人、牛販和國民政府等各時代的人民走過,橫越中央山脈至臺東,是一條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且壽命最長的古道。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間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也駐守隘口。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參觀重點是現存遺址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木炭窯等,極具人文歷史意義。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單車挑戰浸水營古道曾經掀起熱潮,但發生幾件事故後林管處豎牌禁止,強調古道狹隘只適合步行,騎單車太危險。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從起點踏上挑戰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五百年間這條台灣東、西交通要道上有荷、清時代官員、文學大師胡適先生及其父母、日本總督等都曾經騎馬或坐轎走過古道。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位於熱帶林區,林相分層豐富,長年多雨潮濕,雲霧瀰漫濕潤,草木繁盛。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氣旺盛,苔蘚附著在林間的原始景色隨處可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原始美景走的很愉快,不知不覺走了0.5公里。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沿途有手機可通訊點的標誌,只有特定電話公司才能使用…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很快來到1公里界標,對照舊界標,不同時代都曾經為古道存在見証。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隱身於中央山脈間,當來自太平洋、台灣海峽富含水氣的暖氣流與中央山脈的冷氣流相會,使浸水營古道成為台灣第二大降雨區,全年雲霧瀰漫,氣候潮溼,「浸水」之名而得。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除了巡山員騎行的公務機車,林道禁止輪型車輛進入。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為防止車友騎入古道越嶺,林務局在兩端都設立了路障,以禁止單車進入。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沿途植物生態非常豐富,路旁有介紹一些山林植物的知識。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筆筒樹生長於海拔1500公尺地區,生於林緣、路邊。此樹約3億6000萬年前已存在,被稱為「活化石」。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筆筒樹最高可達15公尺高,葉柄如蛇形,樹幹可見排列整齊的橢圓形葉痕,是老葉順次脫落後形成的。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到2公里,海拔下降到1200公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雨勢不停的下,四週都是茂密樹林,有走在亞馬遜雨林的感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常雨加水氣旺盛,腐木給菇類提供很好的生長環境。滿滿的菇類,讓人很有療癒感。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濕潤的氣候造就特殊植被環境與生態系,孕育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最著名為台灣國寶穗花杉。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氣旺盛,連岩壁都長滿各種植物。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原產於香港的大頭茶樹,主要分布在華南、臺灣及中南半島等地山區闊葉林中。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頭茶特徵樹皮光滑,木質蒴果,特色是帶翅種子。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步道上有大頭樹花,有白色花瓣與金黃色的花蕊,在一片綠的樹林中更顯眼。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州廳界」。日治時期台東廳與高雄廳交界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州廳界」是日治台灣總督從台東前往屏東訪視時,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在此迎接,年雨量高達5200mm。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路旁發現紅淡比樹。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了快3公里,離終點還有13公里。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雨勢又加大了,山霧更濃,整條林道只有我們走在其中…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雨霧中的花朵特別美麗。特產台灣中至高海拔山區的紫花鳳仙花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雨霧瀰漫,細雨微微飄落,山中空氣清新,古道舒爽宜人的氛圍,讓人精神振奮。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只花一小時多,就走了3公里。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日治浸水營駐在所遺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原浸水營駐在所,清光緒8年開始有清兵屯營,屯兵30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日治時期日警設浸水營駐在所。1914年發生浸水營抗日事件,日警、眷屬被殺、駐在所被原住民焚燬。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駐在所為日本警察設立的辦公室及宿舍區,是舊浸水營越嶺道間休息站,總督府官員巡視時,都在此休息。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現僅餘地基、石塊供遊客回憶。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重回古道附近都是柳杉林。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柳杉原產於日本,在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大量種植於各地的山區,因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導致柳杉生長快速,但材質卻不如日本原產地的好。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在沒有水泥柱的年代裡,柳杉因樹幹筆直,被拿來當作電線桿,故有電線桿樹之稱。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柳杉林下蕨類種類繁多,通稱蕨類就對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很快來到4公里。距離、海拔、座標都有清楚的標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進入台東縣界開始出太陽。屏東下大雨、台東出太陽,截然不同的氣候條件。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這一帶是松樹林。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松樹依針葉分為五針一束及二針一束,五針一束便是五葉松。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經過一片楓樹林,留下滿地楓紅,饒富詩意。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穿過上上、下下的山坡,路上有枕木,幫助山友在泥濘地安全行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林蔭把古道全覆蓋,涼涼山風吹來,超讚…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5公里到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全程只有一條路,標示「禁止通行」的小路不要走,就不會迷路。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這一段鋪設了石塊,証明古代連牛車都能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6公里,海拔接近1000公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四周高大密林出現山蘇林群,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自然美景,好像身處「侏羅紀公園」,隨時會有巨型恐龍或是翼手龍會出現…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蘇林根莖短而粗,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蘇適合在潮濕中低海拔(400至1200公尺)生長。多附生於樹上或其他高大植物上。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蘇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山蘇口感青脆爽口,是餐桌的天然好菜,目前已有人工種植。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路旁出現供休息的石椅,第一涼亭到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涼亭是最好的休息點,準備午餐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涼亭也是通訊點,又是不同的電信公司。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先把雨衣吊好,晾曬一下再穿上。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四週濃密雲層沒有眺望大景的展望點,沿途林木樹叢蔓延,充滿濃濃的原始氣氛。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友會在此休息並埋鍋造飯,解決午餐。快煮泡麵是補充體力最好選擇。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休息並吃點隨身口糧,泡好熱咖啡,調整心情再出發…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出發後是一連串山徑、階梯,每個轉彎都有不一樣的行進挑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較為陡峭的路段林務局已綁好輔助繩索確保安全,曾發生摔落事件的地點會加上安全網。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發現更古老的木造里程標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7公里。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7公里發現特別藍色植珠,是少有的台灣雞屎樹。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棵棵高聳的原始林,芬多精讓人盡情深呼吸,平緩古道走來非常舒服。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森林裡最讚的感受是林間氣溫,即使盛夏時,林間溫度都維持適溫。涼爽舒適的古道是消暑的好地方。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8公里,海拔來到八百公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二側是高大翠綠的姑婆芋。上過新聞版面的姑婆芋,曾發生誤食而中毒的案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壁上出現石塊區,是清代「營盤」設立最好位置。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清軍官兵據守的營盤都會遠離部落,據守要道,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日治時期為監視原住民動態,日本軍警把駐在所設置在部落附近,便於監視及管理,兩者差異很大。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9公里,出現寬大的道路。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古道在此開闊起來,出現一大片相思樹林。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日治時代因相思樹是重要的木炭材而遍植台灣全島。現在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山林。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第二休息站在古道10公里處。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清朝時浸水營古道常發生原住民襲擊商旅事件,清軍沿途設置「營盤」以保護來往旅人,營盤就是清軍駐紮處。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一大空地是「出水坡營盤、古里巴堡諾、新出水坡駐在所、神社」所在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往上坡走有座日本神社遺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上坡走不到100公尺發現石頭護坎。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護坎僅餘二塊較大的營房地基及升旗台。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往下方走到日本駐在所駐紮遺址。磚造水池是日警使用過的。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發現日警遺留的清酒酒瓶,駐守偏遠山區,天寒只能喝酒以解思鄉之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越往裡走發現更多「營盤」遺跡。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遺留的石牆工法,大都以平行疊法、人字疊法及亂字疊砌(平行、人字疊法交互)。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人字形是華南工匠特有的手法。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從營盤範圍推定,當時駐守的清、日官兵還不少。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略事休整,再出發。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沿途觀察生態也是悠遊古道重點之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森林下方草叢旁,發現一個個穿山甲的洞。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發現洞口泥土還很新鮮,每隻穿山甲都很大隻。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是台灣野生動物重要生態棲息地,穿山甲遇危時會捲縮身體,像顆盔甲做成的球。穿山甲以白蟻為主食,更是夜行動物,人類路過時牠們是不會現身的。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已經來到10公里,海拔來到六百公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進入浸水營古道後半路段,往東行海拔高度逐漸降低,天際顯現樹梢,樹林不如前段茂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發現許多板根樹,是熱帶林木才有的樹種。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雨已停,陽光已透入古道,前段的潮濕感逐漸消失,感覺到山林溫暖的風貌。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位於台東縣達仁鄉的出水坡山。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參考路標,距離只有30公尺,不妨走進去參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發現這趟唯一的基石,出水坡山,海拔655公尺,屬二等三角點。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友對每座山的三角點都有特殊的感情,做為三角測量的基準點就像這座山的身分証,神聖不可侵犯。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12公里處,只剩不到4公里就走完全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這段屬頁岩地形,古道打穿岩壁而建,當年征用原住民才能完成貫穿台灣東、西部的交通要道。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13公里處是木炭窯遺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木炭窯為燒製相思樹、九芎之木炭,供應駐在所警手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用。炭工也能挑送下山販賣。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木炭窯為砌石造,多依地勢設置於傾斜的坡地上,便利堆送木炭與順應熱空氣往上升的原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14公里有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不到二公里就下課。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新姑仔崙駐在所,海拔345公尺,大正12年(1923)遷建於稜線現址,日警將姑仔崙舊社部分居民遷移至駐在所下方,稱為新姑仔崙社。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當年駐在所及番童教育所已不復見 。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只能看見水泥屋基、石階、駁坎還很清晰可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繼續往下坡走,終於看見河谷與拱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六小時古道,在荒山野嶺中漫步,看到鐵造拱橋,有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15公里,離終點不到1公里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能在古道上看見舊稱「茶茶牙頓溪」的大武溪。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通過15.5公里後,出口已到,古道達陣。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看見綠色鐵柵欄,終點快到了。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最後一段路,路旁排列聳立的檸檬桉樹。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抵達最後一個營盤遺址-清代溪底營盤。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朝在此設立溪底盤營,屯兵30人。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溪底營盤遺址只剩交通壕及營房遺址!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下午四點正,抵達古道東端出口「姑子崙吊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完成浸水營古道全部16公里的路程。喝下好友準備冰涼的運動飲料,一切辛勞頓時解放…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吊橋旁留有舊吊橋的遺跡。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吊橋最早架設於西元1917年,當時姑子崙駐在所設於溪底營盤遺址上,故將吊橋稱為「姑子崙鐵線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原吊橋年久失修損毀,山友須涉渡大武溪,每逢夏秋季節時常險象環生。林務局在民國九十五年修建新姑子崙吊橋,以保障旅者安全。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吊橋下茶茶牙頓溪溪水向大武方向流去,河谷寬廣,視線豁然開朗。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過姑子崙吊橋,稍事休息後,來到加羅板登山口歸零公里數,古道正式結束。因為沒有安排接駁車,只能徒步走河床到大武車站才能搭車返程。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步道全長16公里,我們走六小時完成,若從大武走到大漢山(枋寮)要八小時。加計走河床五公里二個小時,要有從白天走到傍晚的心理準備(手電筒)。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時值枯水期,才是走河床的時機。梅雨季後大武溪溪水就會漲起來,走河床也危險,只能付錢請接駁車,所以秋冬季節是到訪最好時機。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超過八小時的深山古道之旅,在華燈初上時回到繁華(大武市區),挑戰浸水營古道的經驗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超過20公里的步途結束後,證明自己擁有長途跋涉的能耐,也將繼續挑戰百岳大山目標。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文章關鍵字
用力騎 wrote:
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恕刪)

一路下坡,還好
有被螞蝗吸血嗎
走浸水營古道一定要體驗的...
wale7225 wrote:
有被螞蝗吸血嗎走浸水...(恕刪)

穿長褲加雨鞋
用力騎 wrote:
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恕刪)


用心描述,如身歷其境。感謝分享,五分奉上
liulc wrote:
一路下坡,還好(恕刪)

++++++++++++++++++++++++++
你好:
從枋寮到台東都下坡,走來很愉快,一定要帶雨衣,隨時都會下雨。

祝好
wale7225 wrote:
有被螞蝗吸血嗎走浸水(恕刪)

+++++++++++++++++++++++++
你好:
我也聽說螞蝗,但一路都沒發現,應該是運氣好吧…
另外一路上都沒到其他人,最好假日去,如果有問題也有人能協助。

祝好
liulc wrote:
穿長褲加雨鞋(恕刪)

++++++++++++++++++++++
你好:

如果不走入林木間或草地,應該不會遇到螞蝗吧?
雨衣、好的登山鞋是一定要的…
沒接駁,就要做好走河床的準備。

祝好
wkh2006 wrote:
用心描述,如身歷其境(恕刪)

+++++++++++++++++
你好:

謝謝回文,我寫遊記,不管是登山或是單車,我都是「全真派」,詳實把路上看見的分享…

祝好
用力騎 wrote:
超過八小時的深山古道之旅,在華燈初上時回到繁華(大武市區),挑戰浸水營古道的經驗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超過20公里的步途結束後,證明自己擁有長途跋涉的能耐,也將繼續挑戰百岳大山目標。

感謝分享..還真是潮濕
晴天去應該會更好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