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書名: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作者:金尚德

 出版社: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內容簡介

山高谷深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除了特殊的地景與豐富的生態之外,

更擁有從史前到現代豐厚的歷史文化。

日治時期,為了治理立霧溪流域原住民族,發動太魯閣戰役,

戰役結束後陸續修建警備道路,深入各部落。

歷經百年的歲月,從殘存的道路遺跡,可以窺見百年前的歷史過往。


作者簡介

金尚德

1966年生,童年寒暑假均在花蓮外祖父家度過,開始對山產生濃厚的情懷。

曾任職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花蓮第一信用合作社,現任財團法人門諾基金會財務部資深主任。忙碌的銀行與財務工作之餘,熱衷原住民文化、田野調查、及中級山登山;登山足跡踏遍太魯閣高山溪谷間。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文化學系碩士畢業、博士班肄業。曾獲臺灣社會學會「臺灣社會學會論文獎」、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研究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優等獎等學術榮譽。曾於1999結合踏查成果,開闢網站「東部中級山岳探查誌」,榮獲國科會「推薦心靈網站優良好站」;2000年 於《東海岸評論》開闢〈花蓮山誌〉專欄。

著作有《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峽谷太魯閣》等書。


目錄
處長序:森藏古道,典藏歷史
作者序:遺落山徑的帝國之眼
楔子:揭開峽谷祕境的殖民道路

第一章 隘勇線時期:理蕃的過渡道路~「內太魯閣隘勇線」
一、隘勇線的設置及類型
二、「內太魯閣隘勇線」各路段
  1.急攀驟降的~「高地道路」
   富世岡隘勇監督所、高地隘勇分遣所、落支煙隘勇監督所、無名溪隘勇分遣所、
   托莫灣隘勇監督所、瀧前隘勇分遣所、溪畔隘勇分遣所、布洛灣駐在所

  2.越過天險~「三角錐山大鞍部道路」
   巴達岡隘勇監督所、三角錐山隘勇分遣所、境界隘勇分遣所、石山隘勇分遣所、
   荖西隘勇監督所

  3.再上高稜~「荖西至支廳道路」
   瀧下隘勇分遣所、木奇荖西隘勇分遣所、牧水隘勇分遣所、陀優恩駐在所、內太魯閣支廳

  4.急坂二十八町~「饅頭山道路」
   西奇良分遣所、饅頭山隘勇分遣所、西麓警戒所

  5.橫渡掘鑿曲流~「奧地道路」
   岩根隘勇分遣所、巴多諾夫隘勇分遣所、岩水分遣所、西拉歐卡警戒所

第二章、「警備線」時期:從太平洋畔啟程
一、現代化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
  1.鑿山架橋的「峽口新道」
   富世岡駐在所、紅鏡橋、突角駐在所、香瀧橋、落支煙溪駐在所、仙寰橋、冰柱橋、
   阿唷駐在所、榮橋、銀帶橋、千里眼橋、托莫灣駐在所、白妙橋、溪畔駐在所、岩松橋、
   山月橋

  2. Z字形盤升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
   巴達岡駐在所、巴達岡橋、不急橋

  3.橫切絕壁的「斷崖道路」
   斷崖駐在所、錐麓駐在所、荖西駐在所

  4.緩升易行的「荖西至支廳新道」
   荖西橋、瀧石見橋、彌生橋、合流駐在所、岩中橋、塔比多橋、塔比多駐在所

第三章、「警備線」時期:深入中央山脈的山徑
一、「支廳至西拉歐卡夫尼道路」及其路段
  1.荻坂道路
   瀨之音橋、臼杵橋、西奇良駐在所、荻坂駐在所

  2.西拉歐卡夫尼道路

二、東、西段道路的大改造
  1.「卡拉寶道路」
   鶯橋、古白楊駐在所、古白楊橋、見晴駐在所、魯翁橋、西拉歐卡駐在所、卡拉寶駐在所

  2.「斷崖新道」

三、越嶺中央山脈「合歡越道路」
   畢祿駐在所、關原駐在所、合歡駐在所、石門駐在所、合歡山駐在所

第四章:串點成面的輔助網絡~內太魯閣警備道路支線
一、警備道路支線配置原則
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支線各道路
  1.砂卡礑流域~「砂卡礑警備道路」
   裾野分遣所、哈鹿閣臺駐在所、竹林分遣所、砂卡礑駐在所

  2.三角錐山東稜~「西拉岸警備道路」
   西拉岸駐在所

  3.陶賽東岸~「合流梅園警備道路」
   海鼠山駐在所、巴支干駐在所、蘇瓦沙魯駐在所

  4.中游南岸~「科蘭警備道路」
   科蘭駐在所

  5.陶賽溪上游~「支廳至陶賽道路」
   托布拉駐在所、梅園駐在所、山里駐在所、陶賽駐在所

  6.陶賽溪下游~「西寶警備道路」
   西寶駐在所

  7.小瓦黑爾流域~「西拉克警備道路」
   西拉克駐在所、川向駐在所

  8.瓦黑爾流域~「洛韶警備道路」
   卡魯其駐在所、洛韶駐在所

  9.深入中央山脈~「托博闊警備道路」
   魯比駐在所、托博闊駐在所

結語:歷史的紀念碑


處長序


森藏古道,典藏歷史

如果拉高視角,從空中鳥瞰太魯閣,可以看到群山拔地而起,一山越過一山,層巒相疊。山被不同層次的綠色覆蓋著,而如樹狀般的立霧溪主支流,劃過山的 肌理,造就出一片片斷崖與深谷,也形成平緩的河階地。看似平靜卻奇險的廣大山域裡,鬱鬱蒼蒼,野生動物與植物在此自然演育,而人也在這豐饒的山林中享用自 然的賜予,代代生存延續。

遠從一千多年前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人群、三百多年前的太魯閣族人、百餘年前的清領及日治時期、及至現代,人在太魯閣這片高山深谷的活動就未曾停 歇過。每個族群都在森林斷崖中穿梭行走,有的輕輕走過,有的鑿痕甚深。除了原民走出的山徑之外,日治時期可說是最早有計畫性,且大規模開路進入太魯閣高山 峽谷的。

為了達成統治的目的,當時以先進的工程技術開山架橋,直驅立霧溪流域各原民部落,更設置不同層級的警備機關。從日治初期為了監視而開的隘勇線、警備道路,到末期以發展觀光為目的的合歡越嶺道,以及為了採金及發電而開的車道等,每一時期的道路,都娓娓訴說著時代發展的點滴。

古道是人群活動的遺跡,也是追尋歷史的線索,從古道踏查的發現與歷史文獻交相比對中,可以一點一滴地印證歷史的軌跡。甚至從古道的蛛絲馬跡中,還可以細察到過往人物與事件鮮活的畫面。如同拼圖一般,一塊一塊地拼接起來。

太魯閣山高谷深、地形險峻,而古道就深藏在密林與斷崖之中,有的迄今仍在使用,有的則已淹沒在自然力量的遞變之中。長期以來,本處持續邀請學者進行古道尋索與研究,包括北路與合歡越嶺道,希望在遺跡仍可追尋之際,藉由古道線索,更深入了解太魯閣百餘年來的歷史。

民國105年,本處針對日治時期警備道路委請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計畫主持人金尚德先生研究團隊蒐羅許多典籍文獻、歷史照片、古地圖等資料,並實際踏 查古道遺跡。最終完整呈現日治時期警備道路系統,包括不同時期的隘勇線、警備線、警備支線的修建,沿線橋樑、警備機關的設置,以及在歷史洪流中的變革等 等,從古道研究中還原許多史實,其中更有不少珍貴的發現。研究成果正好為太魯閣填補上一大塊的歷史拼圖。

研究告一段落之後,我們接續以這項研究成果文稿為基底,再佐以歷史照片、研究團隊踏查照片、歷史地圖等珍貴圖像資料,編輯成圖文與地圖兼具,並儘量呈現古今圖文對應,容易閱讀的解說叢書出版,使研究成果與國人分享,也更詳實紀錄典藏這段過往歷史。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處長 楊模麟


作者序

遺落山徑的帝國之眼

太魯閣現代化道路的開拓,初始於日治時期。太魯閣戰爭結束後,總督府開鑿道路進入太魯閣山地,作為殖民的基礎工程,名為「警備道路」或稱「理蕃道 路」。隨著道路的逐步開拓,兼具警備交通用途與教育授產功能的山徑,深入昔日與世隔絕的山地,從此展開了日治時期「警備道路」的開拓歷史,最終並發展出遍 佈太魯閣高山深谷之間的道路交通網絡。

自1914年太魯閣首座道路「內太魯閣隘勇線」進入峽谷,至1934年最終橫斷中央山脈的「合歡越」道路開通,警備道路路線經歷了20年的更迭演 替。自太平洋濱的研海(新城)啟程,至登上中央山脈的州廳界為止,這條峽谷山徑全程二十日里二町,合於78.76公里,這正是「內太魯閣警備道路」的總里 程。

二十里警備道路沿途穿越太魯閣峽谷、斷崖與高山,使得整個太魯閣完全掌握在殖民治理之中。沿線的警備機關成為帝國之眼,透過警備線串連眼目,俯瞰著它所凝視下的廣大太魯閣「蕃地」。

時至今日,日治時期的警備道路成為古道,卻有部分仍為各種目的所利用。無論演變成為中橫公路省道、國家公園健行步道、觀光景觀步道,乃至於登山路 徑,其前身多數即為日治時期留存之警備道路。沿線部分的地名如:溪畔、合流、錐麓、梅園等,也是源自昔日警備機關的名稱而來。這些道路基礎與地理名稱,依 然沿用至今,可謂影響深遠。

二十餘年前,在一次偶然登山歸來之後,登山的興趣逐漸移轉到了人煙罕至的中級山,幾次的太魯閣登山行程後,開始萌生許多疑問: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 古道?山區偶見整齊雄偉的駁坎,與遺址上散落的酒瓶瓷碗;這些殘缺古道要通往哪裡?遺址廢墟的昔日光景如何?成為縈繞在心中不解的疑惑。

太魯閣登山環境中的辛苦眾所皆知,但深究這段歷史,其困難度卻是尤甚於攀登險地、與披荊斬棘。除了晚近的「合歡越」較為當代所知,史料也較為周全, 但更早的道路資訊斷續殘缺、路線更迭錯綜複雜,相關文獻零星散失;山地殖民最前線警備機關的史料,更是付之闕如。它們成為東臺灣歷史上,失落的珍貴章篇。

如今,這些昔日遺落山徑的帝國之眼,部分得以保留於山林一隅,依然孤懸在斷崖之上、甚或封絕於幽谷之間。它們雖已不再警備蕃地,卻成為見證歷史的斷簡殘篇。經歷百年歲月,已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書從峽口啟程,以歷史時間為軸,涵蓋自大正3年(1914)之「內太魯閣隘勇線」、大正4年(1915)陸續修建之「內太魯閣警備道路」各路段、 至昭和9年(1934)完工的「合歡越道路(東段)」三個階段的警備道路開拓歷史。並以地理空間為序,略以日治時期定義之「內太魯閣」,含括立霧溪、砂卡 礑溪、陶塞溪、瓦黑爾溪、小瓦黑爾、托博闊溪流域為主,涵蓋自太平洋岸的太魯閣峽口、至中央山脈的合歡山之地理空間。

藉由逐一踏查這些歷史遺跡,我們得以見證太魯閣舊社在大河兩岸古老文明的萌生之初,喟嘆險山鳥道於高山深峽的鑿築之險。透過文獻耙梳與古今影像,則交織互映出昔日錯綜複雜的峽谷山徑,與遍佈於途的帝國眼目今昔風貌。且待我們娓娓道來,這些昔日遺落在山林間的過往舊事。

本書的完成,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主管同仁所給予的研究支持、踏勘團隊與田野調查之中的各方相助,特別是家人的鼓勵與體諒。沒有諸君的鼎力協助,這本書無法如此順利並完成付梓,在此併致謝忱。

山徑道里或將有時而盡,但臺灣山林深處蘊藏的啟發,卻是無盡延伸,早已超越了千里。

金尚德



【書訊】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書訊】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書訊】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金尚德先生.....我久沒連絡的朋友....馬上去買一本(Thanks info),也請大家多捧場

他是我很配服的山友.....銀行經理幹得好好的, 為了喜歡的山與歷史, 放下一切投入這個領域(很年輕的時候喔), 真的很了不起

之前他們就常常拿著老照片, 在荒無間找遺跡, 試著同樣的構圖拍張今天的照片....講起找到的日本鋼盔或酒瓶開心不已

有一次我們在論外--人道山, 找駐在所遺跡, 紀錄上日本曾經在陵線上設砲台控制整個三棧南北溪流域的部落...我們找到了一些道路疊石駁坎的地方, 很開心, 當天晚上, 他從錢包翻開剛出生沒幾天的寶寶的照片........然後我們第二天就撤退了...真是性情中人

後來聽說他離開人人稱羨的金融飯碗, 跑到東華在多接觸原民有關的歷史我不意外, 只是佩服....

花蓮真是個適合追逐夢想的地方啊!!! 為所有堅持夢想的人致敬

fanon wrote:
 書名:峽谷山徑二...(恕刪)

蠻喜歡這類歷史古道的書!
馬上訂一本
博客來有耶


也來訂一本

尊爵小黑 wrote:
蠻喜歡這類歷史古道...(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