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教父: 香港, 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

亞洲教父: 香港, 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
平常看天下遠見雜誌之類,總是把財閥捧得高高地,感覺我們這些平凡上班族,就是智不如人才會在趴在地下吃土,怎麼都翻不了身。

但這本書扒下虛偽的皮,告訴你原來很多財閥都是靠官商勾結壟斷壓榨百姓致富,並非有過人才能,反而會拖累國家發展。書中詳述東南亞遊戲規則,怎麼看著與台灣愈看愈像。

作者是白種人,所以他不願意把所有問題歸咎於白種殖民,並且對民主自由過於樂觀。但他算客觀,坦承嚴格管制的新加坡與經濟自由放任的香港差不多。由於不歸咎種族,反而問題更清楚,直指貴族壟斷制度。

最早16世紀東南亞被歐美白種人殖民統治,因為白種人數量少,就會找些當地仕紳幫忙經營,大多藉由法律壟斷、特許來賺取暴利。幫母國搾取殖民地利益。早期都是從東南亞購入廉價原物料,種植鴉片,歐洲再高價賣他們各種工業製品、販賣鴉片,賺取暴利。被殖民國家如果想做製造業,因為沒有關稅保護,本土小工廠很難成長到足以與外國大廠競爭。陳嘉庚靠農場發跡,就有想開工廠治製造輪胎、橡膠與玩具升級,最後在經濟蕭條期遭嚴重打擊,失敗收場。

二次大戰時,白種殖民為了避難幾乎全跑光了,等戰爭結束,東南亞當地已有新勢力崛起,不再有他們插手餘地。但原住民因此過上好日子嗎?答案是沒有,財閥對歐洲人搞的這套把戲已經很熟悉,所以就算換上本地原住民領導人,還是會找財閥幫忙經營,搞各種經營壟斷許可撈錢。就算選舉換了新領導人,新領導人不喜歡舊財閥,找了自己好朋友來替代,沒多久就又腐化成原樣,還是玩同樣的把戲。

至此該明白了,制度不變,民主只是笑話,永遠都是上層貴族對底層老百姓吸血,就算換人也一樣,鮮有人能抵擋金錢的魅力。

如果財閥好好營業努力賺外匯讓國家富裕起來,被他們管也未必是壞事。可惜事實並非如此,經營企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太多,接班人極難訓練,財閥也知道自己智識不高,嬌生慣養的兒女要成材更困難,所以他們偏愛的就是用法律壟斷、排擠競爭對手。因為沒有競爭力,本身也很難發展成國際品牌賺外匯,往往要靠吸血國內真正做實事外銷的企業來生存。

除了少數壟斷執造與特許權之外,他們還需要取得資金。華人勤奮愛儲蓄,所以成立銀行,吸取人民存款,拿來自己亂花,簡單又好用。反正銀行是私人企業,裡面爛帳民眾看不清楚,爛帳太多說倒就倒,倒楣的是儲戶不是財閥,所以大財團都喜歡開銀行。公立銀行也未必比較好,因為會被政治人物濫用,借錢不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米勒(Merton Miller)就指出,銀行是"十九世紀發明可能導致災難的技術"。但對東南亞整體環境而言,銀行是注定使災難發生的機制。

這些真相太黑暗,必然會引起平民反感,所以財閥喜歡杜撰自己出身貧賤、努力致富,節儉度日的神話。實際上不是富貴人家之後,就是靠裙帶關係起飛。此外因為賺錢容易,多半好賭,一位香港億萬富豪說:"他們都是很大的玩家,只有賭業教父何鴻燊與霍英東不是",開賭場的才不賭,可笑之至。

香港與新加坡是怎麼富起來的?它們雖然自己也有不少官商勾結,但與鄰國相比較乾淨穩定,因而吸引東南亞貪官汙吏到此設立人頭公司洗錢,並順便大肆採購奢侈品,因而高級購物中心林立。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南亞大幅衰敗,賺貪汙贓款的新加坡得另謀生路,於是滿口仁義道德的李光耀家族,決定授權兩家大型賭場開業。金融風暴之後,大亨們沒事,但東南亞貧富差距變大,很顯然平民為金融風暴買單。

這本書雖然不講台灣,但看完,卻對檯面上台灣政治人物與富豪在幹啥,有種豁然開朗之感。此外覺得台灣能遇到執行土改,並拒絕與商人親密接觸的蔣氏父子,實在是台灣的福氣。這樣的政治家,找遍亞洲難尋!


作者 :周博
出版社:天下雜誌
這本書可以增長見聞。
謝謝推薦!
看了之後會讓更多人想躺平啊
但這主題的確滿引人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