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延伸提問與回應:回應路人乙先生 ( 友善轉貼,思潮討論性質文章 )

( 友善轉貼,思潮討論性質文章 )

http://blog.udn.com/chiag/157697844

關於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延伸提問與回應:回應路人乙先生

2021/03/17


一問:"這和延襲了 1900 年專制國家體制無關和宣教 2000 多年的基督教義無關." 我們討論的主題就是中國科學發展落後的原因, 你也同意至少在西方文藝復興前中國不是落後的 .

是的, 中國當今科學落後是事實, 原因很可能就是海禁閉關 ,失去了與世界切磋的機會後 ,造成船不堅砲不利喪權辱國的結果. 討論分析原因, 我在文中舉的例子表明,中國在明朝以前的科技發展並不落後, 且交流而受惠的不會是單向,也不保証不會改向.“



答:是否和專制國家體制、基督教義無關,稍後再討論,
先談“實施海禁就會讓中國落後“的思考邏輯。



首先我強調,19世紀初時,中國的人口多於全歐洲(1760年代初,中國約2億,歐洲約1億5千萬;
1830年代初,中國約4億,歐洲約2億)。
作為“需求“市場來說,中國大於整個歐洲,而且,中國是單一市場,沒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壁壘。
就此而言,中國不需要從外面引進什麼(包括科學知識),自己就可以發展進步。

當然,大一統、具封閉性格的國家實際上會阻礙進步,這是另外一個考慮層面。

總之,如果中國本來科學領先,而且沒有內在的封閉性格,
那麼,理論上說,在這樣的市場規模之下,即使有海禁,
也一樣可以得到發展,繼續保持領先或維持平行地位。

至於說,交流可以促進進步,中國內部也可以交流啊!
中國內部的交流,從市場規模來說,就足以超越歐洲各國之間的交流啊!
當中國實施海禁的時候,理論上歐洲也可能因此受損,
因為難以得到中國方面流入的資訊、商品的輸入。

為什麼海禁是片面損害中國?你也許會說,
因為歐洲可以和他人交流啊!

問題是,在中國內部,知識或商品也是可以交流的,可交流的範圍並不小於整個歐洲啊,
不是嗎?



認為一定要和外國交流,才具有促進創新的作用。
這裡的邏輯為何? 希望你能好好想一想。

請注意,我不是說答案應該是否定,
重要的是為什麼不可以否定,
為什麼中國不能靠內部交流而維持科學上的領先或平行地位。



你說“沒有什麼科技好像一定是誰流向誰的問題,
這就是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而已“。

問題是你的推理邏輯是把海禁必然對中國不利(而不是對歐洲不利)視為當然。

我是在對你這種”當然“的想法提出質疑。



當然,我認為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封閉性格的影響。
(性格一詞大體是英文裡的character,,不限於使用在個人身上,
一個社會也可以表現出一種文化性格,譬如我們描述唐朝人比較開放、魏晉人士喜歡清談…,
就是對於整體社會的性格描述。至於說“封閉“,
大體是指對他者或外部新異事物是否願意去接觸及接受的態度)



中國作為一個大一統帝國,為維持內部的整合,自然就會壓抑小社群或個人的創新性與獨特性,
這通常也包括對外部新異事物的拒斥、冷漠態度。最後壓抑了人們的創意空間。

所以,郭譽申教授才會強調歐洲小國分立的好處。



進一步的問題是,中國人是否比較傾向大一統帝國。
如果是,又是為什麼?
這裡,就可以連結到我說的人際關係模式上。
大一統帝國與上下尊卑式的人際關係模式是最能夠互相契合的。
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為什麼不是中華盛世?那豈不也就像歐洲小國林立的狀態嗎?
可以互相交流以促進進步啊!
為什麼好像不是這樣呢?



二問:“我不同意你論証的“上下威權人際關係和沒有基督教文明造成的 ”

至於你我論証,那個接受度較高 , 由讀者自行判斷.“



答:讀者接受度高低,在我看來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大眾的理性反省深度是有限的。訴諸大眾來評價思想,恐怕是恰得其反。



上下威權人際關係和基督教倫理的作用,大家慢慢論證吧!
我能夠做的也有限。
但是,輕易下結論,往往只能讓主觀情緒得到一點滿足,
通常是一種從“我群中心“出發所產生的情緒。



關於基督教倫理的作用,我其實討論過不同的利弊得失。
當然,我的確更強調其優越性,但是我並非一味只談它的優越性。
從最終來說,事物的確很難分優劣。
但是,我們不必直接跳到最終點,最終點很可能是全體人類終結,
也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但是,在相當長的期間裡,基督教倫理中的某些特質,值得我們去參考。
拒絕參考,這是封閉心態。中國人的封閉心態是很糟糕的。偏偏很多人還很堅持。



我沒有主張說應該以基督教為國教,希望不會有人有這種誤解。
我當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可以嘗試汲取基督教倫理中某些積極的要素。
譬如對平等、博愛、希望等價值的強調。
當然,如何融入中國既有的文化體系,這是很考驗人的,但是未必不值得嘗試。



基督教倫理究竟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我還會繼續闡述這個議題。

這裡我只再簡單說幾句。


基督教經歷二千年的發展,但是,歐洲中古文明似乎並沒有超越中國,直到近五百年間,歐洲文明才逐漸超越中國。就此而言,確實很難論斷說基督教倫理能夠促使歐洲文明超越中國。


對此,可從幾方面來討論。首先,基督教倫理本身也在持續改變,不同的內涵帶來不同的影響。所以,韋伯會去區別新舊教的不同影響(另外一位法國社會學者涂爾幹也做過兩者間的比較,而強調新教缺乏社會的凝聚力)。這就是因為新舊教的倫理已經有相當的差異,也有不同的社會影響。而我們也知道,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基督教是受到羅馬帝國強力迫害的宗教,換言之,在那種情況下,它產生影響的途徑是有限且特殊的。



我之所以常常籠統說“基督教“,而不只是說新教,就如我之前所說,是因為我認為整個基督教畢竟有其通性,而這個通性就已經很值得我們參考。我提過新約裡面關於”愛“的闡述,至少是能讓我動容,而且認為那是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我也幾次提到基督教的”雙劍觀“(兩個世界),也認為那是很重要的特殊思維模式。我們未必能夠照搬這種思想,這種思想也未必沒有問題,但是,能不能從中汲取有用的思想養分呢?我認為至少不宜逕行拒斥。



基督教倫理的影響有些可能是長期積累的,但是未必能夠簡單觀察得到或測量出來,特別是在短期內。譬如,我由衷認為,基督教世界的人自律程度較高、人格也相對較高尚。這對許多社會發展(民主化…)都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些要怎麼證明呢?做調查研究也未必能有結果(因為還涉及因果判斷)。



我也知道,我這麼一說,不得了了,我會被口水淹死。人們常從我群中心思想出發,很少人會平靜接受這樣的說法。



總之,我要表達的意思是,有些基督教倫理的影響是長期積累的,未必短期之間能夠顯現效果,但並不因此變成無意義。它的影響當然也未必只是表現在科學這個環節上。反之,它也還可能會抵制科學的發展。



再者,西方在近五百年間的快速進步,當然是多因的。地理大發現、殖民也是重要的因素。文藝復興的意義當然也不可低估。文藝復興帶來人本主義的新思潮,人本主義思潮又衍生諸多影響,包括促成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思潮,也包括對基督教倫理的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因此展開。而且,受到人本主義思潮衝擊而產生的基督教改革運動,誕生了新教,新教倫理又進一步促進社會改革,包括深化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思潮。我曾經數度討論西方近代的人本主義思潮,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



我對人本主義思潮的看法是,它當然也是有利有弊的思潮。西方因為從神本思潮轉向人本思潮,在這個轉型過渡期間,神本和人本互相糾纏,這個時候可能正是西方進步最快的時候。但是,等到人本思想獨大以後,西方快速走向世俗化,卻又可能是弊漸多而利漸少。



總之,基督教對西方的現代化的影響,是結合其他因素而成,並不是片面的效果,也所以,在不同時期所看到的西方,也有不同的風貌。但是,基督教倫理的效果很可能還是西方現代化進步中必要的環節。韋伯的整個論述大體就想論證這一點。而我大體同意他的論點。(韋伯只強調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精神的關聯性,但是,我認為這只是為窄化、簡化討論議題,而並非認為舊教倫理相對於其他儒家等文化倫理毫無積極意義)



關於“人際間的上下威權關係模式“的影響,可以分兩個討論層次。首先,中國社會究竟是不是特別強調這種人際關係模式;其次才是這種關係模式是否影響人的創新能力。



在30年代,小說家巴金寫了稱為激流三部曲的系列小說,他強烈控訴傳統中國家庭倫理對青年的壓抑、束縛,而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等。



女作家張愛玲特別對於傳統中國社會中女子的處境做了描繪。她在“金鎖記“中描寫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受傳統倫理的桎梏,欲愛而不能,結果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性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無比。



我認為家庭裡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是型塑人際關係模式的最初原型。家庭裡的威權關係自然延伸成為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君、臣、民之間的關係也受這個模式的影響。



有些作者會用比較激烈的言詞,宣稱中國人具有奴性。持這種說法的人並不是一、二個,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位鍾祖康先生似乎可以作為持此論的代表。他在《來生不做中國人》自序中寫了許多激越的言語。我不忍引述。(見http://www.franklenchoi.org/lks/JC_NC.htm)



我並不持這種激越論點。但是,我的看法其實跟他們有某些地方是接近的。我如果和他們不同,主要是在於我認為這並不是所謂民族根性。我比較是從社會結構面來解釋這些性格特質的形成。也就是說,當社會結構條件改變時,這種性格特質也還是會改變的。另外,我認為那些被認為(近似)奴性的性格,其實可能和人本思想有關。所謂奴性,其實主要是在惡劣情境條件下的人本式反應。(這種說法大概也難得到一般人本主張者的認可。不過,我還是偏向這麼認為。有機會我會再做申述)

避開“奴性“一詞,我們就說中國人太順從威權好了。至少,這和我前面說的上下威權關係模式是接近的。那麼,這種性格會不會影響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呢?其實這應該是很明顯的事情吧。會在這一點上持異議,恐怕主要不是邏輯思維的出入,而是拒斥心態使然。能不能少些拒斥心態呢?否則改革很難真正開始。


= = = = = = = = = = = = = = = = = = = =


Re: 請問 "濫觴" 是啥意思

1. 水流發源的地方。因其水量非常淺小,而僅能浮起一個酒杯,故稱為濫觴。
荀子 子道:「昔者江出於『山民 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文選 郭璞 江賦》:

「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
2. 比喻事物的開端 起源。南朝梁 鍾嶸 詩品序:雖詩體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濫觴也。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 友善轉貼,思潮討(恕刪)

其實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十分發達昌明的
除了世界上所知的四大發明.還有千百種.

維基百科資料.節錄如下:

中國發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把於戰國(約前403年-前221年)或漢朝早期 (約前202年至220年)製造的、帶底盤嵌銀的中國青銅弩機關(木製部分已經腐爛消失)。

中國是世界上部分重要發明的發源地,包括古代中國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印刷(包括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下表包括四大發明以及其他最早出現在中國的發明。中國人獨創的發明涉及機械學、水力學、數學,這些學問應用在計時、冶金、天文、農業、工程、樂理、工藝、導航、以及軍事上。時至戰國時期(前403年至前221年),中國已擁有先進的冶金技術,包括高爐和熔鐵爐,而工匠至漢朝(前202年至220年)才掌握百鍊鋼與銑鐵重熔的技巧。後來在宋朝(960年至1279年),複雜經濟制度的崛起促使了如紙幣的發明。

中國人至少在10世紀之前發明的火藥引發了一系列獨一無二的發明的誕生,如火槍、地雷、水雷、手銃、爆炸炮彈、多節火箭、以及帶氣動翼及爆炸酬載物的火箭彈。中國古航海家靠著十一世紀發明的指南針及一世紀發明的尾舵等的幫助,讓船隻得以穿越遠洋到達非洲東部和埃及[1][2][3]。至於水力鐘錶機構,古代中國人自8世紀起已使用擒縱機械,而自11世紀起使用環狀傳動鏈條。中國亦建造了由水車舵輪驅動的大型木偶劇院,以及由明輪所驅動的侍酒機器人。

於約前7000年形成的裴李崗文化及彭頭山文化代表了最古老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4],在許多第一批史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發明中,發現了半月形和矩形石刀、石鋤頭和石鍬、粟、米和大豆等農作物、養蠶繅絲、夯土結構、以白灰土坯抹地的建築、轆轤的發明、陶器泥條盤築法的發明、陶器三角架與夯土結構、以及為占卜用途所發展的祭器與骨卜器具[5][6]學者白馥蘭認為,約在龍山文化時期(約前3000年-前2000年),人們馴化了肉牛與水牛,龍山時代灌溉或高產作物的缺乏,充分顯示當時種植旱地穀物「僅只有在精心耕種下」才能使農作物高產,而這又揭示了中國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懂得使用犁,這也解釋了農業生產高效的原因。此使得中華文明於商朝時期(約前1600年-前1050年)興起[7]。後來如耬和曲轅犁的發明,使得中國農作產量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本列表列出首先在中國發展的科技發明,故並不包括中國與外國接觸過程中流入的技術,如從伊斯蘭中東流入的風車或自早期近代歐洲流入的望遠鏡。本列表亦不包括在其他地方開發、後來由中國獨立發明的科技,如里程表和鏈式泵。由於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是最早發明書寫或曆法的國家,故中國的發明如漢字書寫和農曆不在下面述及。同理,條目如戲曲、中國數學、中國建築下表並不贅述。
另有其他資料參考如下:

「中國二十四大發明」之一說[節錄].

中國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項大發明,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必定會存在種種說法和爭議。作者認為,中國人在歷史上至少為人類進步提供了二十四項原創性重大發明。

1.粟作和稻作

中國是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之一。距今約近一萬年的農業革命以穀物種植為主幹,對中國上古文明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北方地區早期以粟黍為主,南方地區則以水稻為主,兩者都原產於我國,為先民們的主要糧食來源。袁隆平的超級水稻栽培技術堪稱世界級的原創性重大發明,可視作中國稻作在現時代的延續。

2.蠶桑絲織

考古發掘表明,這一技藝之始創是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約與黃帝時代相當。作為蠶桑絲織的母國,中國的絲織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著名的絲綢之路對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3.琢玉

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都經琢制而成。那是一種以輪帶動作精細加工的工藝,可琢深孔和細如髮絲的紋飾,是上古時期的一種高精技術。

4.漢字

漢字是中國人無與倫比的一大發明。從陶文、甲骨文、金文到漢隸、楷書……漢字的創建和衍變,它的形、音、義之構成,都自成一格,與世界上其他文字迥然不同。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將隨著中國的崛起進一步走向世界。

5.木結構營造技藝

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居室、作坊、宮殿、廟宇均以木結構建築為主體而與歐洲古代以石構建築為主判然有別。它是中華民族的又一獨特創造,其建築形式與技藝諸如樑柱結構、榫卯聯接、前堂後室的格局,城市的中軸線對稱布局、斗拱、藻井等均自成體系,對中國的周邊國家具有重大的影響,在現時代也仍有現實的價值和發展空間。

6.青銅冶鑄術

中國的青銅文明雖較為後起,但技術上卻後來居上且自成體系。諸如具原創性的井巷木結構支護、豎爐、「硫化礦-冰銅-銅」冶煉工藝、分鑄法、失模法等技藝均由先秦礦師和鑄師率先發明,為創建位居世界前列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7.十進位值制記數法

逢十進位、以所在位置定該數之值,稱作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中國至遲在春秋時期已經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和作四則運算。這是中國人在數學領域內的一項原創性重大發明,之後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用。

8.以生鐵為本的鋼鐵技術

中國早在春秋時期便已發明了生鐵冶鑄術,比西方約早18個世紀。從而創造了輝煌的鋼鐵文明。

9.中式烹調術

中式烹調術在炊具、技法、菜式、餐具等方面都與西方大異其趣。諸如用鐵鍋炒菜,用筷子進食,至為豐富和色香味俱全的各色麵食細點、八大菜系、素席、藥膳以及著名的北京烤鴨等等,無不膾炙人口、彰顯著中國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的獨創、卓越與精緻。

10.中醫

被稱為岐黃之道的博大精深的中醫體系約自周代起逐步形成,後經長期發展趨於成熟和得到完善。在五行生剋、經絡和臟腑學說的理論指導下,舉凡望聞問切、方劑、炮製、針灸、正骨等醫術無不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數千年來和藏醫、蒙醫等一道,為國人的健康、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11.髹飾

髹飾是漆藝的古稱。中國是漆樹的原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用漆裝飾和保護器物。戰國漆器已有很高水平,所制器物為世所珍重。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是漆藝的最早專著。

12.制瓷

中國是瓷器製作的母國,其英文名稱China即由此而來。原始瓷早在商代便已出現,青瓷燒制技藝至東漢趨於定型。之後,歷唐宋至明清,各類瓷器精彩紛呈,成為民眾居家必用之物,且大量外銷產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響。

13.造紙術

中國古代又一重大的原創性技術成就。它的發明與推廣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字書寫載體及傳承方式,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應用創造了前提條件。

14.漏刻

漏刻借水流量測度時間,漏指漏壺,刻為箭刻即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起源甚早,漢代將單壺沉箭法改成雙壺浮箭法,提高了它的計時精度。在公元18世紀以前,漏刻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

15.印刷術

印刷術由中國始創。從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到北宋的活字印刷。中國印刷術傳播到了韓、日等國,之後又被引入歐洲,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促進作用,這是國際學術界所公認的。

16.茶的栽培和焙制

中國是茶樹的原生地。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逐漸掌握了茶樹栽培、茶葉焙制及飲用的成套技藝,養成了飲茶的習俗。唐代陸羽據此撰述了名為《茶經》的專著,被後人奉為茶聖。

17.指南針

中國人早在戰國時期便具備了某些磁學知識。用磁針導航始自宋代。指南針和船尾舵、水密隔艙、對風力的有效利用等傑出發明為遠洋航行的航向把握、動力與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從而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極大地擴充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空間。

18.火藥

火藥的發明與煉丹術有緊密的聯繫,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加熱的爆燃現象是在唐代發現的。黑火藥的配方首載於北宋曾公亮所著《武經總要》。其後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幾經改進,在軍事上顯示了巨大威力,並在工業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19.深井開鑿技術

四川自貢地區至遲自宋代起即開鑿小口徑的卓筒井,用以汲滷煮鹽。之後,約於明代發展成使用衝擊式頓鑽法以及泥漿提升、固井防塌、鑽具打撈等技法的成套深井開鑿技術,至清代井深可達千米,是為現代油氣深井開鑿之先河。

20.水運儀象台

由蘇頌、韓公廉於公元1092年創製的水運儀象台,是以水為動力、由一系列齒輪機構傳動、集天象觀測、演示和計時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儀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鐘,也是古代最大最複雜的機械裝置,標誌著中國中古時期天文儀器和機械設計製作所達水平。

21.珠算

算盤是最早的計算器之一。「珠算」一詞始見於戰國,但用算盤做珠算成熟於宋代,有《清明上河圖》所繪實物為證。這一發明極為卓越和獨特,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巧思和想像力。

22.火箭

由噴射推進的火箭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至遲在公元13世紀上半葉,筒式的飛火槍已在戰爭中使用。明代火箭武器的射程可達三四百米,並出現了集束式火箭、飛彈型火箭、二級火箭和往復式火箭的雛形,是為現代火箭和飛彈的先導。

23.曲發酵釀造技術

白酒、白蘭地、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酒。其中,唯獨中國的白酒是由人工制曲、用內含黴菌和酵母的曲種來發酵的,這是人類最早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程實踐。這一技藝還廣泛用於醋、醬和醬油的釀製。韓國的大醬、日本的醬湯也都源自中國。

24.精耕細作的生態農藝

約從戰國時代起,精耕細作逐步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一項傳統,經長期發展至明代趨於定型。擁有土壤整治、田間管理、多熟種植、維持地力、良種選育,能量循環等眾多配套措施的這一農藝體系,既合乎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又與注重環保和生態平衡的現代理念相契合,從而在當前和未來的農業生產中仍將蘊有充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上二十四項大發明止只是聊備一格的眾說紛紜之一說,是否妥當有待進一步的研討。這二十四項發明中,稻作、絲、十進位值制、漆、瓷、紙、印刷術、茶、火藥、火箭和指南針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已是既成事實;漢字、中式烹調術和中醫的重大價值與潛力正在凸現,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它們的影響將與日俱增、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可以預期的。

大發明既有二十四項之多,總得有個排序。卡丹、培根和李約瑟都視三大發明(或四大發明)為「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或「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有些人包括某些專家學者也是這麼認為的。但這種說法並未為學術界普遍認可。本文的排序系從發明的始創年代或其成熟期來考慮的,是否妥當也有待

原創性發明湧現的必要前提

縱觀二十四大發明,有一個現象發人深思:在這二十四項發明中,有四項始自史前、三項始自夏至春秋、七項始自戰國秦漢時期,其他十項分屬中古和近古,其中唐代兩項,宋代六項,元明各一項,至清代便再也未出現任何原創性重大發明。這表明,中國人的原創力在戰國秦漢是處於巔峰狀態,唐代仍具盛世氣象,宋代承前朝遺澤、經濟發達,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元明已呈衰頹之象,有清一代雖號稱有「康乾之治」,卻昧於世界大勢,不思進取亦無能進取,致釀成國弱民貧的百年落後局面。凡此種種都是與各該時期社會進步的態勢緊相關聯的。

創新的動力源自民智的開發、心靈的解放與志趣的追求和功利的激勵。所有這一切都須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其前提。中國近古時期之所以欠缺甚至全無重大的原創性發明,蓋在於歷史包袱太重、政治經濟體制遲遲不能更新,導致社會發展滯緩、民智閉塞、心靈禁錮、鮮有志趣的追求和功利的激勵。這一沉重的歷史教訓,我們理應牢牢記取。

清末迄今已近百年,老大的中國在此期間一直處於由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階段,缺少重大的發明創造是可以理解的。袁隆平的超級水稻栽培技術堪稱重大的原創性發明,之所以得以成就是源自穀物增產的緊迫需要和袁氏本人的民生關懷、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亦與社會進步的大背景有關。即便是在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重大原創性發明之獲得仍是可能的。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和自信。傳說中的大發明家有倉頡、神農、黃帝、嫘祖……,見於文獻記載、確有其人的有魯班、扁鵲、歐冶、蔡倫、畢升、陸羽……他們可視作某一世代相繼的發明群體的代表和大師級人物。事實上,許多重大發明創造仍在不斷完善。在白話文運動中,劉半農造了一個「她」字,以其合理和有用迅即為國人所採納,他是在繼續倉頡的工作。神農、黃帝、嫘祖、魯班、扁鵲、歐冶也都有他(她)們的繼承者。發明創造是代復一代的中國人的共同事業。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114/225351.html
制度導致核心問題

無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