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還是「形像」? ( 文字意涵解說,友善轉貼 )

( 文字意涵解說,友善轉貼 )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huangjian/works/20141106%20xiang4/xiang.html

「形象」還是「形像」?

2014年11月6日於溫哥華




我定義「書法是字像藝術」,這裡出現了一個「像」字。

有人說,形象之「象」,用「象」不用「像」,是否「字像」也應該寫成「字象」?

這個問題,我是考慮過的。

「形象」還是「形像」?  ( 文字意涵解說,友善轉貼 )


象《說文解字》把兩個字都收入了。

卷九「象部」:

「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

從這個解釋來看,許慎心目中「象」就是一種動物。



卷八「人部」有「像」:

「像,象也。从人从象。」

「像,象也」這一句解釋,意義不大清楚,版本出了問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據《韵會》徐鉉本,把這一句改為「像,似也」。所謂「像」,就是相似的意思,這就明白多了。



這兩個字,本義原是分開的,「象」是一種動物,「像」是相似的意思。 把兩個字比較一下,很容易看到,「象」這個字是先有的,它是一個像形字;而「像」是後起的形聲字,右半聲旁用了「象」,表示讀音。

問題在於,這兩個字經常混用,譬如像形字,多寫為「象形字」;形像,多寫為「形象」,弄得人糊里糊塗。這種混用,很古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說文解字》本身,凡應該用「像」的地方,都用了「象」。我們現在看到的《說文解字》,不是原本,是抄本。抄寫人喜歡用「象」代替「像」。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這兩個字都寫了大段解釋,其中有些是重複的,我這裡整理一下:

「《周易‧毄辭》曰:『象也者,像也』,此謂古《周易》『象』字卽『像』字之假借。韓非曰『人希見生象,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似古有『象』無『像』。

然『像』字未製以前,『想像』之義巳起,故《周易》用『象』爲想像之義,如用『易』爲『簡易』『變易』之義,皆於聲得義,非於字形得義也。韓非說同俚語,而非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恉。」



這一段文字說,「想像」在語言中早已出現,當時還沒有「像」字,所以都用「象」字來代替。同音假借在語言中是一個普遍現象,就算在今天,上海話、廣東話中有寫不出的字,也先拿一個同音字填補上。後來為了分清楚,創造了「像」字。

但《周易》等古書以「象」代「像」,就有那讀古書、守古書的人,以寫「象」為榮。段玉裁說:「凡形像、圖像、想像字皆當从『人』,而學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廢矣。許書『二曰象形』,度許固必作『像形』。」這是一些讀書人的頭巾氣。


結果你看,具像,抽象,寫法就不一樣,你說煩不煩。
書法是字像的藝術,沒有錯。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 文字意涵解說,友(恕刪)

這篇分享文很有意思.

以前照相館.也出現過[照像館].

如果是[照象館].是否覺得很怪.

網路資料參考如下:


象形字大全[節錄]如下: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稱意音文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老祖宗们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紀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体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来。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甲骨文、石刻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漢字雖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属於表意文字。

網圖資料如下:
DandelionJack wrote:
「書法是字像的藝術,沒有錯。」

象和像在現今具有不同含意,
字像鬼畫符,和字象鬼畫符,
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老何boss wrote:
以前照相館.也出現過[照像館].
如果是[照象館].是否覺得很怪.

「相像象」並不同義,
相片不會等於像片,
以往照相要照得很像,
而今日照相照得太像會氣壞不少人................
DandelionJack wrote:
有人說,形象之「象」,用「象」不用「像」,(恕刪)

道聽塗說的表達方式乃脫離理性的因素之一。
若原作者有查過兩者的釋義,就會知道實情,也就不會用「有人說」當引子。

DandelionJack wrote:
「像,象也」這一句解釋,意義不大清楚,版本出了問題。(恕刪)

非「版本出了問題」。是腦袋不靈光的問題!

「像,象也」=「像=象」,意思是︰與「象」的釋義相同,請自行去找「象」的釋義。

DandelionJack wrote:
它是一個像形字;(恕刪)

應該是「象形字」非「像形字」。

一般辭典的詞條無「像形」。

DandelionJack wrote:
問題在於,這兩個字經常混用,譬如像形字,多寫為「象形字」;形像,多寫為「形象」,弄得人糊里糊塗。(恕刪)

這問題出在原作者本身糊塗了而已!

原作者糊塗了,不代表所有人都會糊塗。

一般辭典有「象形」的詞條,無「像形」的詞條。

「形像(外形、狀貌)」雷同於「形象(形狀、外貌)」。

DandelionJack wrote:
這一段文字說,「想像」在語言中早已出現,當時還沒有「像」字,所以都用「象」字來代替。(恕刪)

「語言(人類用嘴說出來的話)」並非文字,怎知「像」的音,不是在「想像」出現的當下已有「像」的字?

若非「想像」出現的當下已有「像」的字,怎麼會知道「像」怎麼寫?

「代替」是因「有」「像」!才可「代替」「像」,若「沒有」「像」!是直接使用「象」。

那到底在「想像」出現的當下有沒有「像」的字呢?

現今若杜撰一篇「像」的故事,再強力散播,數年後!謊言也能成真。

DandelionJack wrote:
結果你看,具像,抽象,寫法就不一樣,你說煩不煩。(恕刪)

一般辭典有「具象」的詞條,無「具像」的詞條。

原作者的貼文,錯誤百出,值得讓有不良慣性者當借鏡。

當事實刺痛了強烈的主觀,難免會失去些理性,因而感到煩,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脫離理性時卻無法克制自己,若表達而出用以發洩,或許能消氣,但這是養成不良的慣性之一。

強烈的主觀也是養成不良的慣性之一。

DandelionJack wrote:
書法是字像的藝術,沒有錯。

書法是字「象(形狀)」的藝術,也沒錯。


當「單詞」或「複詞」的釋義為多樣化時,只要用得恰當,就沒錯,若!沒錯當作錯!是主觀作祟。主觀作祟也是脫離理性的因素之一。

「形象」的釋義:
1、形狀、外貌。
2、由一個人的內涵作為,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色。
3、對實體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實體,而在實體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實體的模仿,而不為實體所限定,乃經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形像」的釋義:外形、狀貌。

「象」的釋義:
1、動物名。
2、形狀(外貌、模樣。)、樣子(外貌、模樣。)、狀態。
3、法令、法律。
4、《易經》十翼之一。
5、古代一種執干戈作擊刺狀的舞蹈。
6、姓。
7、相似。通「像」。
8、摹擬、效法。

「像」的釋義:
1、形貌、模樣(形狀、式樣。)。
2、人物的圖畫或雕塑。
3、相似。
4、如、比如,推測或譬喻之詞。

「相」的釋義:
1、審視、察看。
2、占視、辨察,以斷吉凶禍福。
3、輔佐、幫助。
4、掌管、治理。
5、挑選、選擇。
6、容貌、外形、模樣。
7、職官名。
8、攙扶瞎子的人。
9、樂器名。

「相片」的釋義︰照片。也作「像片」。
「像片」的釋義︰照片、相片。也作「相片」。

如果在應用「象」或「像」或「相」之前,先明白了以上的釋義,就能排除主觀。

善用辭典,勝過讀死書萬卷,也不必用主觀揣測。

在人吃人的競爭場所中,讀死書者,還沒被人吃,就先讓書給毒死了。

讀死書者,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他,所以腦筋死死的,閱讀時宛如瞎子摸象,或人云亦云,久之則為書呆子,表達時易於以偏概全。

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中,書呆子會淪為獵物,是必定矣。
最初人類是看圖說故事.

後來嫌畫圖麻煩,逐漸簡化圖畫的複雜度,開始朝文字方向演變.
譬如:日月,山水,人,手,牛羊...這類容易表達意思的文字.

於是"白天一起去河邊打獵",可用文字簡單表達,不用再畫圖.


但比較抽象的意思,並不容易轉化為文字表達.

因此開始制訂許多造字規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此後"文字"不再一看就明瞭其意思,而成為一種需要辛苦學習的學問.


即使通過學習,也可能因知識不夠普及,而產生混淆,再加上文明發展,
使文字不斷進化/分化,甚至死亡.

古代字少,或許因口語"像"的發音類似象,而採用象字,來表示"像"這個意思.

但一字多義,很容易引起混淆,就把象加個人字旁,變成像.


既然象/像已分家,為何還會有爭議?

因為古代文人有崇古心態,用字愈古,表示學問愈高.

再加上各種避諱,例如父母/尊長諱之類,而必需棄用今字,改用古字或
其他替代字.

造成從古至今許多類似情況的文字,誰對誰錯糾纏不清.

對岸推行簡體,則又加大了這類困擾.



----------------------------------------
"象形"依其字義,照理該改為像形...

但象形這詞比較冷門,從古至今已習慣成自然...類似情況算蠻常見.
三腳阿喵 wrote:
即使通過學習,也可能因知識不夠普及,而產生混淆,再加上文明發展,
使文字不斷進化/分化,甚至死亡.(恕刪)

「因知識不夠普及」所以當知識不足時,查辭典是彌補知識有效的方法之一。

因「文明發展」能讓人更方便使用辭典,也能讓人察覺到自己沒有見到過的「釋義」或「已有之文字」。

發現自己沒有見到過的「釋義」,肯定能讓自己成長。

自己要不要成長,只在於個人是否願意拋棄強烈的主觀。

發現自己沒有見到過的「已有之文字」,彷彿文字在眼前新生。

所以文字是否會死亡,只在於個人的作為,無關於整個大環境。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的單語言辭典《爾雅》中〈釋器〉之一︰
象,謂之鵠。(鵠︰俗稱為「天鵝」。鵠︰箭靶的中心目標。)

世界上最早的的單語言辭典《爾雅》都不會死亡,還有什麼會死亡?

三腳阿喵 wrote:
古代字少,或許因口語"像"的發音類似象,而採用象字,來表示"像"這個意思.(恕刪)

「或許」︰說不定、也許。(表示用猜測)

在釐清事情的真相時,不宜用猜測。用共識、事實、理性,才能洞悉真相。

猜測!只會讓「象與像」的關係趨向模糊,模糊後易脫離「象與像」的議題。

「象與像」的發音完全相同,非類似。

「而採用象字,來表示"像"這個意思.」︰表示「像」這字已經存在,才能用「象」來表示。

「象︰相似、樣子(模樣)」=「像︰相似、模樣」,這很正常。

很正常的事,言「用象字,來表示"像"」,乃多此一舉也。

然而,如何能只聽「口語」的音,就知道是「用象字,來表示"像"」?

若使用「象」時,「像」並不存在,是直接使用「象」。

若「像」不存在時,如何用「象」去表示不存在的「像」?用馬後炮的方式表示?

我現在要用「像」字,表示一個不存在的字,你能寫出來表示一下嗎?

三腳阿喵 wrote:
但一字多義,很容易引起混淆,就把象加個人字旁,變成像.(恕刪)

若使用「象或像」兩者釋義為同義時,會混淆到什麼?

只有主觀會讓自己混淆,善用辭典,就能釐清真相。

辭典的釋義是建立共識用的,若每個人都用主觀解釋文義,會混亂矣。

是誰「把象加個人字旁,變成像.」?
事出必有因,若沒有其發生的始末之事實,就有用主觀猜測之現象存在。

「猜測」是釐清真相時的累贅,只會浪費生命,用事實釐清真相才是正道。

三腳阿喵 wrote:
既然象/像已分家,為何還會有爭議?
因為古代文人有崇古心態,用字愈古,表示學問愈高.(恕刪)

「會有爭議」?用事實論事,不會有爭議。用主觀論事,才會有爭議。

釐清事實,不需要爭議,只需憑藉共識,提出事實,拋棄主觀,以上是理性豐足者才做得到。

當事實碰上主觀,會爭議者,永遠只是主觀者。"事實"是理性者的後盾,也可用來消除虛言。

學歷有高低之分,學問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實與虛之別。

學歷低者用字用得實在,勝過學歷高者的虛言一堆。

三腳阿喵 wrote:
再加上各種避諱,例如父母/尊長諱之類,而必需棄用今字,改用古字或其他替代字.
造成從古至今許多類似情況的文字,誰對誰錯糾纏不清.
對岸推行簡體,則又加大了這類困擾.(恕刪)

無法分清對錯,才會與人糾纏不清。

能面對眼前的事實者,也能讓自己認清對錯,自然會愉悅於心。

簡繁之字義的應用,若能依循辭典所建立的共識,會有何困擾?

三腳阿喵 wrote:
"象形"依其字義,照理該改為像形...(恕刪)

「象形」的釋義︰根據物體的形象描繪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

一般辭典無「像形」的詞條。

"漢語網"對於「像形」的釋義︰與某事物形狀相似。

「象形文字」的釋義︰模仿物體形狀所造的文字。

"漢語網"無「像形文字」的詞條。


在使用「象形」這詞時,前或後必定有相關的文字,因此須與相關文字配合得恰到好處,才實在。

譬如︰「象形」與"文字"連結︰

假若將「象形文字」改為「像形文字」行嗎?肯定不行!

象形文字(模仿物體形狀所造的文字)︰是有被模仿物的存在,才會產生字。
像形文字(與某事物形狀相似的文字)︰是以某事物形狀為主,相似的文字則是已經存在,是怎麼來的並不是重點。

若我寫︰我會「象形(根據物體的形象描繪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
能改成︰我會「像形(與某事物形狀相似)」嗎?肯定不行!

三腳阿喵 wrote:
但象形這詞比較冷門,從古至今已習慣成自然...類似情況算蠻常見.

對我而言,詞沒有冷熱門之分,只有用得實在與否之現象。

若常見於用得實在,自然錯誤很難蔓延。

若常見於用得錯誤,要有勇氣去糾正。

糾正錯誤時,只能用事實,若不理會辭典所建立的共識,堅持主觀,是在逃避事實。
hao258yu wrote:
「因知識不夠普及」所(恕刪)


我抱歉...但你也不要太激動.


--------------------------------------
許多事,彼此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尤其是在文字方面.

並不關乎認不認真,或查不查字典.


譬如:台(通怡)原本是指喜悅,後來卻視為尊稱,或當成"臺"的異體字,平台/台階...

同個字,前人/後人各有不同用法...但不論前人後人,對今人而言都是先人.

網路上,各抒己見就好...沒必要因不同先人的解釋,而彼此爭執不休.
三腳阿喵 wrote:
我抱歉...但你也不要太激動.(恕刪)

哪來激動?我只是平心靜氣的就事論事實而已。

三腳阿喵 wrote:
許多事,彼此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尤其是在文字方面.(恕刪)

觀點可以不同,但事實不可以忽略。

三腳阿喵 wrote:
這真不關乎認不認真,或查不查字典.(恕刪)

我沒有提到「認真」的字眼,你這是在說什麼?

辭典的釋義是用來建立共識用的。

你認為「不關乎」「查不查字典」。那我們之間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三腳阿喵 wrote:
譬如:台(通怡)原本是指喜悅,後來卻視為尊稱,或當成"臺"的異體字,平台/台階...(恕刪)

以上現象因你「不關乎」「查不查字典」,所以錯誤一堆!
且脫離與模糊「象與像」的議題。

「台(通怡)原本是指喜悅」之中非「原本是指」,而是「台」的釋義之一而已。

「台……後來卻視為尊稱,」之中實情如下:
臺︰對人尊稱的敬辭。(「臺」的釋義之一,非「台」的釋義)。

「或當成"臺"的異體字,」之中不是「或當成」,而是「台是臺的異體字」。

一般辭典有「平臺」的詞條,無「平台」的詞條。

一般辭典有「臺階」的詞條,無「台階」的詞條。

你若認為我對於「象與像」的論述有錯誤,請直接以「象與像」 的實情糾正我,大可不必顧左右而言他。

回文請不要再脫離「象與像」 的實情。

三腳阿喵 wrote:
同個字,前人/後人各有不同用法...但不論前人後人,對今人而言都是先人.(恕刪)

不論怎麼用,皆必須與相關內文契合,才正確。如下例︰

後人(後世的人)之所以稱為為後人(後世的人),乃在今人(當代的人)之後(後來)。
先人(古人)之所以稱為為先人(古人),乃在今人(當代的人)之先(先前)。
對今人(當代的人)而言,後人(後世的人)如何能成為先人(古人)?

三腳阿喵 wrote:
網路上,各抒己見就好...沒必要因不同先人的解釋,而彼此爭執不休.

怎能「各抒己見就好」?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是必須的。
若為錯誤的論述,會誤導理性薄弱者,是在害人,難道害人就好?

任何人的解釋若共識不足,你、我、他,都有責任導正。

哪來「爭執不休」?就我單方而言,我只是在提供清楚的事實而已。

如果你認為是在「爭執不休」,則是你的行為而已,與我無關也。
hao258yu wrote:
哪來激動?我只是平心...辭典的釋義是用來建立共識用的。

你認為「不關乎」「查不查字典」。那我們之間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三腳阿喵 wrote:
譬如:台(通怡)原本是指喜悅,後來卻視為尊稱,或當成"臺"的異體字,平台/台階...(恕刪)

以上現象因你「不關乎」「查不查字典」,所以錯誤一堆!
且脫離與模糊「象與像」的議題。

「台(通怡)原本是指喜悅」之中非「原本是指」,而是「台」的釋義之一而已。

「台……後來卻視為尊稱,」之中實情如下:
臺︰對人尊稱的敬辭。(「臺」的釋義之一,非「台」的釋義)。

「或當成"臺"的異體字,」之中不是「或當成」,而是「台是臺的異體字」。

一般辭典有「平臺」的詞條,無「平台」的詞條。

一般辭典有「臺階」的詞條,無「台階」的詞條。

你若認為我對於「象與像」的論述有錯誤,請直接以「象與像」 的實情糾正我,大可不必顧左右而言他。

回文請不要再脫離「象與像」 的實情。(恕刪)

hao258yu大大的職業是 教師嗎?



中文字一字多意,還有一堆異體字,最好的想法是一字一意
故用 這個字典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
typetin
請問,誰有資格登入系統?
wonderzero2
10月24可以登入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用)興趣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