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為何多慷慨悲歌之士 ( 轉貼,這個考據文章寫得還滿不錯的。)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7-04/16/c_129536484.htm

燕趙為何多慷慨悲歌之士

2017-04-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山遠


  雄安新區設立,引發熱烈反響,諸多段子也流行一時,戲謔之餘,許多人開始認真關注河北和河北人,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燕趙”是河北的別稱,燕趙大地,東臨渤海,西接太行,北依燕山,南望黃河。這片大地歷史燦爛、英雄輩出,但為何特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要溯源到戰國七雄之燕國與趙國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今天回眸两千多年前维系了两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的气质,有着显著的差异:齐国富庶而尚空谈,楚国广袤而图安逸。相比野蛮凶悍、迅猛崛起的秦国,魏国则是一个江河日下的骄横却疲惫的老牌强国。韩国呢,纯属“墙头草”角色,跟在强国后面,强国吃肉,他喝汤。秦国统一六国,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后者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抵抗。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麼,齊國是“富”,楚國是“虛”,秦國是“狠”,魏國是“狂”,韓國是“滑”。

  佔據著今天河北之地的燕趙呢,趙國是“累”,燕國則是“苦”。

  “地域性格”之說,頗為流行。中國學者曹世潮多年潛心研究國家民族性格之形成,他認為,世界各族群乃至國家在形成的過程中,無一不在天氣、地理和自然環境強烈的影響下形成不同的特性,隨著歷史、生產力的演進,宗教、制度及文化又留下了強烈的烙印。

  今日世界如此,當年戰國亦如此。

  從地形上來看,趙國乃所謂的“四戰之地”,西有虎狼之秦,東有富強之齊,南有凶悍之魏,北邊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諸多游牧民族,還加上一個不時趁火打劫的小兄弟燕國。趙國常常面臨多線作戰,一邊要應付其他諸侯國的攻打,一邊還要防禦北邊游牧民族的侵擾,疲於奔命,是一個累得死去活來的國家。尤其要命的是,趙國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阻礙,趙秦硬撼,是歷史宿命。

  燕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偏處東北一隅,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土地貧瘠,加上北臨東胡等游牧民族,南又與強國齊趙相鄰,在歷史大舞台上,往往是以小角色身份出現,但偏偏歷代燕王還不甘心充當小角色,要刷存在感,常常發兵攻打他國,人昏庸,膽儿肥,結果把國家整得更苦了。

  遠在春秋時期,趙國還未產生,燕國就不堪北方游牧民族的打擊了,兩次被迫遷都。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舉來犯,燕國抵擋不住,國君燕莊公只得向齊國求援,當時齊國還是齊桓公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確實霸氣,率兵反攻山戎,滅之,同時順手把孤竹、令支也給滅了。

  燕莊公感激不盡,親自送齊桓公歸國,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還依依不捨。春秋時期,諸侯還是頗講些禮節的,齊桓公雖然是霸主,但還是很清醒,趕緊說:哎呀,我不是天子,您作為諸侯,我們是平級的,您不宜送我出境啊,這樣搞得我就對燕國無禮了。當時史官可厲害了,若在竹簡上刻下這無禮之舉,對好面子的齊桓公來說,大大不利。怎麼辦?畢竟是霸主,任性,齊桓公大手一揮,把燕莊公送行入境所到的齊國一塊地,全劃給燕國了。

  可見當時齊國之大與燕國之小。

  山戎、孤竹、令支覆沒了,北方又冒出林胡、東胡、樓煩等等來,還有持續騷擾中原王朝直至南北朝的“一號反派”匈奴。遙想當年,燕與趙,北境的烽火台,總是狼煙滾滾。

  在今天,河北還是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在秦代之前的戰國時期,燕、趙兩國就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了。

  但這兩個國家的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其他諸侯國,長城無法防護。



  公元前260年,秋天,恐怖籠罩趙國。


  兩百多名精神近乎失常的趙國少年兵,衣衫襤褸,滿身血污,連滾帶爬回到了邯鄲城,逢人便說他們剛剛離開的地獄:長平,主帥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國降卒被屠戮。史書記載,“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屍山血海,冤魂無數……整整40萬啊,趙國幾乎家家都有死難者,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這是秦國的心理戰,故意將這兩百餘名少年兵放回來。他們想用巨大的恐懼,徹底征服趙國。

  但是兩年後的邯鄲保衛戰,盡顯趙國人的頑強與堅韌。

  秦國大軍殺至邯鄲城下,趙國則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趙軍精銳士兵已於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守城主力多為老人和孩子,年輕士卒不足十萬,御林軍也已站上城牆。但是,他們悲憤有士氣——長平之役,幾乎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之痛。同仇敵愾,誓死血戰。

  好在,指揮邯鄲保衛戰的是名將廉頗。秦軍久攻不下,傷亡日甚,而趙軍在守城之餘,還能派出少量精銳部隊出城突襲秦軍營柵,雖然突襲者很少有人能活著回來,但秦軍傷亡更為慘重。秦軍不斷增兵、換帥,邯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卻仍然不屈不撓,殊死抵抗。廉頗終日帶甲卓立城頭,趙相平原君趙勝更是散盡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終於,在苦苦支撐一年多時間後,援軍來了,大雪紛飛之中,魏國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孟子說過,“春秋無義戰”。他要是能再活兩百年,肯定會感嘆:“戰國太殘酷”。

  春秋初期,大小諸侯國若雨後春筍,多達140餘國,互相攻打兼併,大浪淘沙,到戰國初期,只剩二十餘家,最後僅剩七雄,互相廝殺,加以各種陰謀陽謀、連橫合縱。史家一般以趙、魏、韓三家分晉,作為戰國之開端。“戰國”這兩字很形象,據統計,戰國時期,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相比之下,春秋諸侯之間的戰爭,更類似一種儀式,雙方戰車對攻,輸者服氣,贏者大度。戰國的諸侯戰爭,則殘酷無比,一是各國能夠動員的戰爭資源空前強大,常常數十萬人對陣廝殺,二是以自己生存、消滅對方為目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盡可能多地殺死對方有生力量,成為衡量戰爭勝利的可怕標識。

  趙國人的尚武與強悍,是連年不絕的戰爭培養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句名言:“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這話有些絕對,但對於趙國人來說,卻是很貼切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前兩位是秦國的,後兩位是趙國的。趙國名將無敵,而趙人關鍵時刻也近乎全民皆兵,強敵環繞,趙人為了生存,只能培養出團結、耐苦、善戰的性格,才能在亂世生存。燕惠王有一次問名將樂毅的兒子樂閒,能否攻趙?樂閒回答說:“趙邯鄲,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意思是,趙國人擅長打仗,不要去攻打他們。

  當然,燕國人也是相當尚武的,他們所處的環境,戰事頻繁,也不比趙國好多少,動不動強敵來襲,只能舉全國之力抵抗。燕國人的剛烈,還因為在大廈將傾的絕境中,出了一個策劃中國歷史上最著名刺殺事件的燕太子丹。



  一直認為,韓愈所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應該出自易水河邊那場蕩氣迴腸的訣別。

  司馬遷在《史記》對這一幕的記載,極具鏡頭感和戲劇張力:太子丹帶著一群人,來到易水河邊給荊軻餞行。他們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一身縞素,送勇士遠赴決死之路。朔風強勁,易水奔湧,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擊筑,他和著拍節唱歌,蒼涼淒婉,送行者淚流滿面,一起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聲調悲壯,慷慨激昂,歌聲中,人人怒目圓睜,頭髮直豎,幾乎把帽子都頂起來。荊軻歌畢,踏上馬車,一路南去,始終沒有回頭。

  這就是“慷慨悲歌”。

  遠去的古典氣質,悲壯與優雅的完美結合。太子丹是個不甘屈從命運的人。他派遣荊軻刺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在此之前14年,楚、趙、魏、韓等國一次合縱進攻,被秦軍擊潰。這也是東方六國最後一次聯軍行動,此後再也無力共同組軍對強秦戰略進攻或防禦。刺秦之前,秦已先後滅掉了韓國,並攻占了趙國都城邯鄲。太子丹知道:軍事抵抗已無意義,只能採取刺殺這一非常手段了。

  刺秦失敗,秦軍鐵蹄,已無可抵擋。

  在戰國末期,趙國是六國唯一能夠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但長平之戰改變了雙方的均衡,即便如此,秦軍在強悍的趙軍面前,也討不了太多便宜。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裡面寫到秦軍萬箭齊發、遮天蔽日的盛況,但在歷史上,趙軍更擅用強弓勁弩,讓他們的對手包括秦軍,死傷無數。

  有名將有悍卒有先進的武器,趙國輸在何處?除了綜合國力(例如長平之戰,秦、趙誰都輸不起因此拼盡國力,但秦國最終勝在後勤補給能力上)外,還有一個致命原因,就是君臣相疑。廉頗、李牧在趙國,幾乎是無敵戰神,但偏偏趙國君主寧肯相信身邊的佞臣太監,也不相信在前方浴血殺敵的忠臣名將。赫拉克利特還有一句更著名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但趙國君主偏偏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先逼走廉頗,後冤殺李牧。

  遙想當年,廉頗、李牧有多麼累?!

  公元前229年,秦挾上一年滅韓國之威,攻打趙國,趙國君主是幽繆王(一聽這名字就陰森森的),他派李牧率軍抵抗,李牧大顯神威,秦軍不敵,就使離間計,重金賄賂趙王身邊奸臣,說李牧要叛變秦國,趙王居然信了,李牧只能死了。趙國自毀長城,短短三個月後,秦軍就攻入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後者在流放地開始思念李牧,後悔莫及:如果李牧還在,我哪用吃秦國的米啊……

  邯鄲淪陷、趙王被俘後,趙國還沒投降,王室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公元前226年,最後的趙軍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就是荊軻刺秦出發地,聯軍會戰秦軍,燕太子丹也在陣中。

  燕與趙,此前彼此攻伐,大戰小戰不斷,但最後時刻,他們攜手站在了一起。

  这一仗,燕赵联军输了,败军逃至辽东,秦军紧追不放,再战,燕赵联军又败。为求生,燕王杀死了太子丹,献给秦军求和。秦军已无视他们了,主力转而进攻魏楚。他们艰难又捱了4年,在公元前222年,燕、赵双双亡于秦军。此时秦国,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翌年,灭齐,秦王嬴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張藝謀的大片《英雄》,當年毀譽皆有,爭議焦點在於:李連杰飾演的來自趙國的刺客“無名”,在完全能夠殺死秦王的距離內,卻為了天下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並毅然犧牲了自己,喪生於秦軍萬箭之下。這是張藝謀想要表達的“俠”與“英雄”,很宏大的理念。

  這是一種理解。司馬遷筆下的荊軻、豫讓、聶政、侯嬴之徒,均出自戰國,則是司馬遷對“俠”和“英雄”的理解。

  今人懷念春秋戰國,是懷念一種精神,一种血性,一種能為人所不敢為的俠氣,一種慷慨悲歌、意氣赴死的抉擇。

  今人或許感慨:分久必合,但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多慷慨悲歌”的燕趙,尤其是軍事力量超強的趙國?答案其實很簡單:無論是中國的《周易》,還是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核心思想是“變”:一切都在變,但“變”,卻是永恆不變的。

  誰能持續求變,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想當年,趙武靈王銳意求變,“胡服騎射”,將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完全改變了戰爭方式,趙國因此一躍成為軍事強國。再往前追溯,魏國是戰國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也是因為在戰國初年,魏國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富國強兵,成為老牌強國。縱觀戰國史,七雄都有風光時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秘訣在於明君賢臣名將,更在於改革創新變法。

  大家都在求變,但有的停滯了,有的放棄了,而秦國,基礎可謂最差,一度被魏國打得無處藏身,卻後來居上,始終不懈變法革新,逐漸超過了所有的對手。燕趙之人,即使再驍勇善戰,又如何能夠超越制度的勝利?

  好在,燕趙之地,慷慨悲歌的氣質,延續了下來。一個地區的人性格同一性,經過漫長的歷史才形成,也在漫長的歷史中綿延不絕。從東晉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到南宋誓不降元、血戰到底的張世傑,到明末死守江陰、死不下跪的閻應元……燕趙英豪,每逢國家、民族有難,總能慷慨赴國難,名垂青史。

  抗戰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處於華北敵後抗戰的最前沿,是中國全面抗戰後創建的第一個、也是華北範圍最大、人口最多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曾被毛澤東親筆授予“模範抗日根據地”光榮稱號。當年神出鬼沒的抗日“雁翎隊”,就活躍在今日雄安新區核心的白洋淀。

  燕趙慷慨悲歌之氣質,是在戰國時代極為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下鍛煉而出的。一切在變,今日燕趙人,早已不復當年苦累之背景,但這份血性、忠義與卓越的生存能力,仍然有,亦很重要,誠如當年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的一封家書所言:“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祝福燕趙之人,祝福雄安新區,祝福歷史機遇。


= = = = = = = = = = = = = = = = = = =

中學的歷史課本幾乎不提南宋的這位大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4%B8%96%E6%9D%B0

张世杰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好文

若 太子丹 不要跟秦王裝熟 可能還不會被那麼針鋒相對

也希望 太子丹能給我美人就好 不要給我美人的雙手 這樣我會怕怕
先前看過大陸的[秦頌]這部電影.對於秦國一統天下有不少描寫.值得觀賞.

如何評價《秦頌》這部電影? - GetIt01
www.getit01.com/p20180104432227148


節錄內文參考如下:

故事、人物、情節以及完成度,都不輸任何國產大片,堪稱傑作。
人物方面,秦王強硬冷酷,能運籌帷幄、一統四海;又能審時度勢,向所愛之人作出妥協。登台稱帝祭天時滿臉是淚,他應該是感到心痛了的。垂老時說樂人都是賤人,可見他終究認為子民都該為他的大業隱忍、付出、犧牲……
高漸離和櫟陽自然都是秦王的棋子和犧牲品。二人為愛情作出的抗爭成了帝國人心潰散的引子。二人的自絕於世,奏響了帝國輓歌的序曲。

李斯是立法者和執法者,常常疑惑於戲言和詔告的區別。趙高是奴才,總為自己的地位和待遇耿耿於懷,對局勢有著敏銳犀利的判斷,這印證了他在歷史上的作為。
徐福兄弟,一對煉丹吹牛叉的投機者,當代氣功大師的祖師爺……
王翦王賁父子,三世為帥,滅六國居功至偉,最後表面上是不堪恥辱殺人泄憤,心底怕也是預見到自己兔死狗烹的下場,難免一夕覆亡。
總之,整部電影里的人物,誰都清楚自己是誰,也都作出了自己無奈而壓抑的選擇。"運石南山,千斤在肩;萬人垂頸,一人上天。"他們共同寫就了一段看似波瀾壯闊實則灰暗殘酷的歷史。
秦王煌煌偉業,暴政之外,雖能想到用音樂統一人心,但始終虛妄地以為天道就是勝者的大臉。一心想聽秦頌,卻親手把頌曲譜成了悲歌。天下紛爭,王朝輪迴,悲歌延綿不絕,在這片土地上傳唱了兩千多年……
老何boss wrote:
先前看過大陸的[秦頌(恕刪)


老哥,

我突然想起來,你在弄攝影的時候,
你鏡頭與相機的花費有沒有花到幾十萬台幣啊?

我以前一個同事很喜歡爬山,但是他比較不攝影,
他的說法是玩攝影是一個錢坑?

按照我看這裏的相機版的想法是應該還好?
節制一下,頂多也就幾十萬。
如果是玩車的話,那個是千萬新台幣起跳的。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按照我看這裏的相機版的想法是應該還好?
節制一下,頂多也就幾十萬。
如果是玩車的話,那個是千萬新台幣起跳的

+1.的確如此.

玩相機還算很節省.
玩跑車就花費更大.

這二者為天地之差.
像我多買二手相機.

D大若是有空閒時.
請駕臨相機版一覽.

[以前部落格整理的舊文章]
請指教喔!

攝影古今談.
... 200 201 202


[酒櫃放相機].

老何boss wrote:
+1.的確如此.玩相(恕刪)


呵呵

老哥,

你跟我爸爸的一位上司很像,蒐藏很多這類機器,鏡頭也是不少。
這都是傳家之寶。 展示給我爸爸跟媽媽看過。

沒事的時候,還要擦拭,去除灰塵,很講求保養的。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