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好多podcast跟看了很多YouTube演講,卻只能follow別人的看法,如何形塑自己的觀點?,像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

有沒有什麼方法嗎?
文章關鍵字
vvyeah wrote:
聽了好多podcas...(恕刪)


自己作研究,自己收集資料,親自參與,親自觀察。

不親自投入下去,那就只能跟著別人走。
1, 勿讀死冊
2, 脫中入歐
3, 身体力行
4, no hiu lan 群眾觀點

- - -你已接近離群索居, 以上孤家寡人沁菜講,免認真聽
vvyeah wrote:
像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

許多歷史學家或科學家也是剪剪貼貼,
未必就有自己的觀點.
思考的前題是懷疑,不會懷疑就不會思考..........
vvyeah wrote:
聽了好多podcast跟看了很多YouTube演講,卻只能follow別人的看法,如何形塑自己的觀點?,像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
有沒有什麼方法嗎?


無知的我,乃英文文盲,「follow」這詞在英翻中的釋義中,我選擇「跟從」。若不是你的本意請糾正。

會跟從乃因以為有理。能找出語病,會讓以為的有理,蛻變出真相,真相浮現就明瞭原來的跟從是盲從。

如果理性薄弱,就難以找出語病,因此加強理性是必須的,譬如︰字句的涵義只依據辭典之類的釋義,判斷是非只依據事情的實際狀況,千萬不要「形塑自己的觀點」,萬萬不能忽略 「建立正確的觀點」。

個人認為「形塑自己的觀點」 是多此一舉,因為說穿了「自己的觀點」就是自己的主觀而已,主觀會自然形成,何需「形塑」?

難不成「形塑自己的觀點」是要把主觀包裝成客觀,若是如此則是虛假的行為,須棄之敝屣。乃因「主觀」若產生偏差,對自己只有害處,所以「建立正確的觀點」才能幫助自己。

要「建立正確的觀點」很容易,「找語病」是基礎,「保有理性」是必須的,就這麼簡單。

然而找語病的原則是︰要能先找出自己的語病,能確認自己的言語不會有語病時,自然很容易發現他人的言語是否存在著語病。

比如我一見你的貼文就發現有語病!我若不說出來,你可能很難發覺自己的語病在哪?此乃當局者迷的常態。

「卻只能follow別人的看法,如何形塑自己的觀點?」這話有語病,因「卻只能」這詞,表示你希望「不要跟從別人的看法」想要知道「如何形塑自己的」主觀。

如果我告訴你如何才能不要「跟從別人的看法,」你若覺得有道理,你就必須「跟從」我的「看法」,所以你還是脫離不了「卻只能follow別人的看法」,也代表我說的是白說!因為我沒有讓你做到不要「跟從別人的看法,」因此你若不要「跟從別人的看法,」就只能不聽我的,那我說的還是白說!因為我已經說了,你「只能不聽我的」,你就「不聽我的」,結果還是脫離不了「跟從別人的看法,」所以這是你的語病存在之事實。

「卻只能follow別人的看法,如何形塑自己的觀點?」這話若修飾為「只會盲目跟從別人的看法,如何建立正確的觀點?」則語病盡失。

若不盲目「跟從別人的看法」,表示有能力選擇出正確的看法,進而吸收為己所用。也可免於盲目跟從他人偏差的主觀。

「像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你這話讓我感到很疑惑?

歷史學家或科學家是怎麼思考的?其思考有一定的定律嗎?

若有10位歷史學家或科學家面對同一件事物,思考模式會相同嗎?若不同,該以哪位的「思考」當學習的對象?

你如果回答不出來,這話就有語病,因為「像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這話,表示你已經知道是什麼狀況。那你為什麼會回答不出以上問題?

你若回答得出來,表示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問方法?不就是效法一途而已嗎!效法也是跟從的行為。

「有沒有什麼方法嗎?」你這話,讓我只能說︰若「歷史學家或科學家」沒有統一的思考定律,就沒固定的方法效法「歷史學家或科學家」。

然而要「建立正確的觀點」之方法則很簡單。

譬如︰你能用「事實」糾正我以上的任何錯誤,就是你能「建立正確的觀點」之方法。

相對的!你能用「事實」糾正任何人的任何錯誤,也是你能「建立正確的觀點」之方法。

不過要「建立正確的觀點」,最終還是要上檯面經過考驗後,才算正確。

以上,隨興淺玩一下文字遊戲。


「淺玩一下文字遊戲。」我這話是希望樓主能將我的疑惑,給予「深入」的解惑。不過!文字交流本來就像是場遊戲而已,玩不玩在於個人,樓主若解惑不了,也可以當我不存在。

然而,樓主之外的人,若要回我的文,我認為是要和我在不與主題脫節的情況下,更「深入」的玩文字遊戲,因此就不要玩「脫節」或「謾罵」的遊戲,因為「耍脫節」「我不如善於逃避之人」,「謾罵的行為」「我輸給理性不足之人了」。
vvyeah wrote:
歷史學家或科學家般地思考


請問你有沒有聽過 "學派" 的說法,你看那些博碩士論文,很多是前面的人作的題目,
後面寫的人再作更進一步地改良。所以那個想法很早以前別人就有了,
後面來的許多都是作改良。
如果是新的想法,從來沒有過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創意,很多也是有想法上的傳承。

還記得那句話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換個話題,你如果想要的是創意型態的想法,
還是要先看看別人是怎麼想這些事情的。
把別人想問題的方法學會,有空作作練習,作假設條件的改變,
也就是如果這件事情不在這種情況下,執行的時候,會怎麼樣?
有或者換另一個方法作下去,又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這些步驟有空作作,等你習慣以後,你也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觀點。

但是上面也有網友講過,這種獨特的觀點也要能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不然,就變成幻想。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我覺得你的問題不夠精確,你想要形塑什麼樣的觀點,以達成什麼目的。

例如以學者而言,只要你的觀點符合事實,和大家一樣其實沒什麼不好。當主流學界贊同光具有二象性,而你堅稱光只具有粒子性,卻提不出經得起考驗的論證,也無法有效挑戰現行理論,就算是獨立的觀點,並無多大意義。做一名懷疑論者很容易,可是提出一個像樣的懷疑卻很困難。

許多學者之所以追求創新,是因為如果大家都犯了相同的思考盲點,總要有人站出來指證。但是駁斥現行的主流觀點,並建立新的論證,需要夠好的證據、新穎的切入點、縝密的推論、優質的表達。然而一個理論的創建,需要爬梳前人的已知,了解現有知識中的現行競爭假說、懸而未解之處、長期忽略之處、前提假設的盲點、方法學的漏洞。再根據你的興趣與能力去限縮你的問題,並制定策略去解決。

想發現無人涉足的領域就要去尋找無人見過的資料,這十分困難,現在大概只有少數考古與航太領域做得到。
不想盲從前人解釋,就要去重現前人實驗、一手史料爬梳、實地訪查等。
想從現有的知識中創立新的見解,就要不斷保持懷疑並且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文獻,並嘗試不同的路徑。
雖然我是以學界的角度出發,但是即使是講求創意的藝術領域也需要類似的過程,只是攝取的素材與吸收的方式有所不同。

如果你也喜歡閱讀和思考,不如來聊聊你想鑽研什麼樣的問題。

最後不要盡信我說的每個字,試著理解、延伸、反駁。會是個好的思考習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