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某個從小就受到父母家暴,到學校又被同學霸凌的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他最終成為了罪犯,你會同情他是因為生活背景才發展成這樣的變態心理嗎?

你覺得一個一直以來看到女生就會臉紅,一跟女孩子對到眼或是說到話就忍不住閃躲的男生,一直到五十幾歲仍從未交過女友,造成他一輩子單身的原因,是歸咎於他性格的問題嗎?

如果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下,這種情況叫做「決定論」,一切都是源自於他生長環境和先天性格的影響,所以最終造成這個結果。

如果在阿德勒的理論,那就是用「目的論」來解釋一切,那麼就全然不同了。

前者因為家庭不幸福,最後成為罪犯,是因為那個人出自於某個目的而選擇傷害別人,或許是因為要讓別人體會到童年的不幸,又或是不願別人擁有幸福的童年,最終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

這一切做為,都是源自於他想達到某種目的而為之。

後者因為性格內向,看到女生就臉紅而不善交際,在阿德勒眼中,那個人是因為不願承受比臉紅還要更嚴重的後果(例如被女生拒絕),而選擇閃躲,這也是為了達成目的而選擇的一切。

如此看來,如果捫心自問,究竟是環境造就了你,還是你選擇變成這樣?
文章關鍵字
Cogocht wrote:
你覺得某個從小就受到父母家暴,到學校又被同學霸凌的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他最終成為了罪犯,你會同情他是因為生活背景才發展成這樣的變態心理嗎?
你覺得一個一直以來看到女生就會臉紅,一跟女孩子對到眼或是說到話就忍不住閃躲的男生,一直到五十幾歲仍從未交過女友,造成他一輩子單身的原因,是歸咎於他性格的問題嗎?
如果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下,這種情況叫做「決定論」,一切都是源自於他生長環境和先天性格的影響,所以最終造成這個結果。
如果在阿德勒的理論,那就是用「目的論」來解釋一切,那麼就全然不同了。
前者因為家庭不幸福,最後成為罪犯,是因為那個人出自於某個目的而選擇傷害別人,或許是因為要讓別人體會到童年的不幸,又或是不願別人擁有幸福的童年,最終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
這一切做為,都是源自於他想達到某種目的而為之。
後者因為性格內向,看到女生就臉紅而不善交際,在阿德勒眼中,那個人是因為不願承受比臉紅還要更嚴重的後果(例如被女生拒絕),而選擇閃躲,這也是為了達成目的而選擇的一切。
如此看來,如果捫心自問,究竟是環境造就了你,還是你選擇變成這樣?


第二個理論有BUG

原生家庭自己是無法選擇的

被家暴的小孩長大也家暴就是被父母環境所影響

如果在正常家庭長大還家暴才能用目的論來討論吧

20190423 wrote:
第二個理論有BUG原...(恕刪)


上述我所表達的決定論與目的論
最大的差別在於:
決定論=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造成的必然“結果”,
此為不可改變之事實,因為形狀已經完全定型,這等於是一槍打死了在這些環境出生的人;

目的論=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造成的“行為”,
此為帶有目的性之行為,因此若是找到動機,是能夠改變的。

本文不是在為了出身悲慘家境的孩子們開脫,
我們並不需要用善解人意的想法,去接受他們因為不幸的家庭而鑄造出來的犯罪行為。

例如:
「哦,原來他的童年是這個樣子的,難怪…」

我文中的主旨,意在表達:
即便是生於暴力家庭,長大後也能夠
因為想法的改變,而主動的去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就是目的論比決定論要更有道理,甚至更人性更仁慈的部份。

希望回覆能解答到您

Cogocht wrote:
你覺得某個從小就受...(恕刪)

我覺得這義題很廣意…兩種都能套用呢…
當時間越久…先天無法選擇的因素將會越來越低…而改向自身選擇的因素越來越高…
所以…如果拿20歲來說…可能決定論看似合理…
但…如果40歲來說…可能目的論(自身選擇)看似比較合理…

電影有句台詞說的很好:
「事情不是只有黑跟白,很多事情是灰色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