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一位八段錦課堂上的同學是年約五十多歲的媽媽。

幾個月前第一次上課時,就有注意到她。

因為她看起來很明顯愁眉不展的。

當時她生了一場不輕的病,才開完刀,想透過八段錦健身,所以來上課。

也因為這場病,她半年多前把工作辭了。


上週上完課,回家時。

她:好冷,把外套釦子扣起來擋風。

我:你怎麼不把拉鍊拉起來?

她:拉鍊壞掉了。

我:那可以去裁縫店換一條阿。

她:換拉鍊不便宜耶。(我心想:好節省,是不是經濟有些緊,畢竟外套也有些舊了。)


昨天上課時。

老師問她:沒上班現在做什麼?

她:在伊甸做志工。

課後和她聊聊天。

她說本來想做文書處理的室內工作,但伊甸較缺的是帶視障者出門辦理各類事項的志願者。

她就隨順因緣了。

帶這些視障朋友出門前,為免不熟悉路況,耽誤視障者的時間,她常常會自行先走一趟。


她自己也才大病初癒,花錢換一條外套拉鍊都捨不得。

卻願意為陌生人這樣勞心勞力花交通費。

遇到了一位活菩薩耶。
先推薦兩部最近不錯的電影。

第一部是血觀音,已看過,挺好看的。

第二部是與神同行,聽說非常感人,許多人看了爆哭,講的是消防員接受地獄審判的情節。


以前很愛看各類故事和劇情性的東西,現在卻發現這些東西講來講去好像是在輪迴裡打轉。

不知不覺興趣少了許多。我不要再一天到晚輪迴了,有意義的再看看就好。
周末去聽了一個西藏仁波切的演講,名叫措尼仁波切。

他對微細身的講解蠻深刻的,還出了一本書:愛與微細身。

他提到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經驗。或許如此,才令人感受特別深入吧。

也因為在自己和許多周遭親朋好友身上,都有發現這個特質。

故做個分享。


書名:愛與微細身

心總是朝外,外在的對境影響氣的速度,當它劇烈地移動,與脈產生碰撞,就種下焦躁不安的習氣,進而傳達出各種不同的感受、心情及狀態,阻礙明點的流動,遮蔽心的明晰。認清微細身的運作過程,就能還原事物真實的樣貌。

停留在理智理解的層次,無法轉化微細身的感受
微細身和概念的心是不同的東西,概念說要運動,在感受上並不真的覺得「喔,我需要運動」,唯有讓理智能夠帶到實際感受的世界,透過二者心手相合,才能轉化微細身積累的習性模式。

在微細身中,最重要的感受是什麼?
是「愛」。愛的表達方式有六種,但是全都奠基於「本質愛」,它是一種基礎的幸福感,不需要任何條件,不是身體的,也不是認知的,它是那種你「感受」到你自己的感覺,不是你如何「想」自己。

認識微細身的過程,
正是從內在開展智慧的旅程

在內心與外境之間,微細身是個詮釋者,我們的一切體驗都包含在微細身當中,它記憶了我們各種的感受、心境、情緒、習性,它影響思維的心及外在的現象,我們看不見它,卻感受得到它,它是氣、脈、明點的運作,我們的感知來自於它們三者的狀態,它可以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感知,也可以讓我們擁有正確的,或甚至可以生起一種證悟的感知,所以想要解脫,就要知道微細身的運作,一旦學會如何與微細身的氣、脈、明點溝通,就能釋放與轉化內在的糾結與阻塞,讓源源不絕的愛自然展露。

書中仁波切帶領大家從自己的狀態去感受、去覺知身心的各種習性、情緒或疼痛,然後跟你的感知做朋友,也就是不阻擋、不逃離、不評斷、不追隨,讓這些感受自己舒展開來,讓氣、脈、明點回到自己原本的狀態。當它們的自性展現了,所有的感知就是一種證悟的經驗。學會與微細身溝通的三個關鍵

.關鍵一:放下思考
.關鍵二:覺知自己的感受或念頭
.關鍵三:跟感受做朋友

這次措尼仁波切的演講,另有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

其一:

當我們失去自然任運的流露,生命就會開始失去自在感和幽默感。

重點在於,在從事日常活動時,要讓本覺那開闊感成為背景,而非大部分人以阿賴耶識為背景。

他也提到,需要大量思考的工作,譬如律師,建築師,比較不易安住在覺知狀態。

思考容易令人陷入散亂心。

措尼以自己為例,他在發現本覺安住在本覺中後,進行思考會有些難。

但他做的練習是,在本覺和思考間來回快速地轉換,以此練習。

另外有一種方法是,很多人在日常互動時,表面上展現的和心裡想的是兩個版本。

這時心裡想的東西,可以置換成佛法相關或六度波羅蜜的內容,以此自我薰習。

其二:

他說,有一種很高階的領悟是,

對生命的一切懂得欣賞和感恩,但對其並不宣示所有權,不起貪著和佔有心。

他認為做到這樣,這是真正的供養和慶賀。
aappcc wrote:
這次措尼仁波切的演講...(恕刪)


一直都有在看妳分享的文章或妳寫的內容。

年底這幾個月是我最忙的時候, 工作其實就是如你分享的內容, 要一直思考, 然後時常與同事和主管討論, 這樣一整天, 還有加班下來, 下班後只想放空, 心好不容易平靜下來, 也差不多要休息了。

還有妳第二點分享的內容, 對生命懂得欣賞和感恩, 而不要有佔有心, 我很認同這樣的智慧與境界, 值得我們終身追尋。
Andy171 wrote:
一直都有在看妳分享...(恕刪)


年底好像大家都忙,你下班還做得到放空,而不是拼命繼續想,這樣就很不容易了。

這算是好習慣耶,繼續保持。也祝你思考清晰忙得有活力。

然後,當我們追尋到自身生命的源頭,

而非誤解身體和心智這些無常變化的形式,就是究竟的我而起執著,

就會慢慢處於你所說的珍惜和感恩狀態了吧。

所以終究來說,重點是我到底是什麼?

正好看了幾部好影片和此相關,也做個分享和學習。


PS.謝謝你這一段時間的支持和鼓勵,先祝你國曆年開張大吉。




看了幾段影片,感到其中蠻有啟發性的。

我們不是我們腦袋瓜裡的內容物。

那些基於心理時間的個人故事,個人身分和人格,都不能代表我們。

這種身分認同,因其根本上的錯誤,終將引發諸多不必要的痛苦。

心理時間是不必要痛苦的元兇,

但心理時間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是頭腦裡的那個我和我的故事所引發的。

那真正的我們,我們的本質是什麼?





另外就是這部2分多鐘的片子,也做了很好的提醒。

真理極為簡單,苦難才是需要修習的。









頭腦有其功能性,只是我們大部分人花了95%的時間誤用頭腦。

而想要超越頭腦中那個假自我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四分多鐘影片。

你無法智取你的頭腦,因為思考無法超越思考。

所以怎麼做好呢?

路寒袖 [拉不住的夕陽]



今天在試車上的影音系統,原來連網後還可以看youtube。不經意看到文學地景介紹的詩,很美又有禪味,我很喜歡,借版分享一下。

我大學時也曾在淡水待過幾年的時間,很喜歡淡水那種可以悠閒漫遊的生活,也因此更有感覺吧!

------------------------------------
拉不住夕陽 ◎路寒袖

筆吊在岸邊的樹梢沉思
等感情熟透了
以最安靜的姿勢降落
詩被筆直地寫在水上
這些遇水即溶的詩啊
全都交給大海去朗讀了

海用獨特的嗓音念著
詩是生命的大悲咒
句句無量光明與大願
對岸的觀音聽得入迷
索性,躺了下來
成為大家觀看的山

我年輕的詩喜歡在老街
追捕19世紀的貿易風
那一船船包藏著
亞熱帶島嶼雨意的茶香
其實從未散去,它們
閒坐在心情的巷弄裡
低迴於岸邊的榕樹下

寒流一來
淡水常常最低溫
低溫中的我
看黃昏的淡水,好鹹啊
我蒼蒼的白髮
拉不住急速下墜的夕陽
Andy171 wrote:
路寒袖 [拉不住...(恕刪)


真的有些禪味的詩耶。

路寒袖搞不好也住淡水,老榕觀音山夕陽和低溫,描寫得這麼道地。


你也喜歡淡水喔,我也是住過淡水後就挺愛的,很喜愛淡水的水闊天藍和波光粼粼,

還帶有一種特殊的小鎮情調。

我以前還想老了要住淡水,現在是不這麼執著了,願望能否達成,就看未來緣分。


台灣還有一個夕陽很美的大學中山大學,他們的文學院之寶,也是大詩人余光中最近過世了。

多年前知道余光中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書,還真的想說當初志願怎麼沒填這裡呢。

山水秀麗可以徜徉在詩和文學之中,家裡又鞭長莫及,多自由阿。

分享余光中靈堂前寫著這兩句話,唯你的視線無限,能超越地平線的有限。

我們視線的無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達到那無生之處喔!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去參加措尼仁波切的演講後,會定期收到協會發送的line貼文。

想分享今天收到的這一則。

供有志者參考。



發心

任何一種精神性的修持,真正純正的動機—就是菩提心。

實際的方式就是透過聽聞、修持、思維,讓不必要的痛苦降到最低,自心本質當中佛心能夠開展,升起內在佛性,降低自己及其他人的痛苦。

簡而言之是能讓自己及他人都能獲得解脫,這就是我們的動機。

不時提醒自己朝正確道上走去,時時留意檢視自己的修持是否與菩提心相符,發現與目標相符,要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感恩,發現與目標不符就要改變方向和目標,正面或負面的習慣都是從一而再開始的。



讓自我升等

概念和我執是有關連的,當自我想要執取什麼時,概念就會出來,執取對境。我執是輪迴最好的經理人,我們要讓這個經理升等,讓它升等到可以體會到心的明晰,讓它不用再那麼努力工作,好好享受假期,去慶賀現有的狀態。



與心共舞

以輕鬆的方式,像是一場舞蹈,遠離堅固自我的執取。

首要條件,必須積累福德,以福德為基礎才能聽聞佛法,修持佛法,千萬不要把福德善業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持續積累善業,福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另一個要素就是加持。在了悟自心本質上,加持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諸佛菩薩的加持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但我們要知道如何領受加持,取決於我們的信心和虔敬心。



無懼

心是這樣在運作的,透過五根我們的心去感知外境,當我們知道我們在經驗這一切時是向外,並沒有看到自己的本質,我們需要去看到自己的本質,在其中是放鬆、清晰的,不阻擋所有的一切的到來。

有偏好的話就會有取捨,有了取捨就產生希求和恐懼,這樣就沒辦法從輪迴的痛苦之中解脫,也就是沒有無懼。為了要解脫必須要和煩惱面對面,歡迎一切的發生。



回家

請大家想想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當我們打開手機、電腦都會被很多訊息佔據,珍貴的時間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流逝,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浪費,記得要持續修持,一般情況下固執並不是好事,但有智慧明智的固執是好事,對修持這件事固執,提醒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持續修持,我們就像流浪在外的遊子,忘記回家的路,迷失在本覺之外,唯有透過修持,才有機會帶自己回家,回到本覺的家。


措尼仁波切之父這麼說:

想要了悟空性正見最完美的基礎,是向上對一切證悟者生起虔敬心,向下並對一切有情培育悲心。
~祖古烏金仁波切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