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老師上課時提到,甲和乙做了些禪師間的對談。

乙離去時,甲叫了乙名字,乙一個回頭,突然開悟了。

老師:就是這個。

當下無法領會。睡了一覺起來,突然有所悟。

我就是它嗎,是它接納著一切,並且在每一刻不斷創造著這個世界嗎?
分享兩個減少腿部和膝蓋痛的方法。


昨天上八段錦課時,上課學員就只來三位,

老師幫大家做了腿部刮痧,

刮時痛到想哭,歷時約兩分鐘,刮完腿部一陣輕鬆,一直鬆到今天。

其他學員都不怎麼痛,就我痛得哇哇叫,許是膝蓋受傷後,長期腿部氣血循環不佳所致。

腿部刮痧可以促進腿部氣血循環和放鬆,網上看到許多女生說此法還可瘦腿。

方法很簡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


另外一個就是原始點治療法。

膝蓋痛時,就拿按摩類的棍和棒,按壓屁股的痛點,相關的經脈就會鬆開,膝蓋就不痛了。

剛去聽時覺得怪怪的,怎麼膝蓋痛要按壓屁股痛點,但我試過,多數時候挺有用的。


張釗漢原始點醫療基金會
http://cch-foundation.org/




人生要在平淡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

在法鼓山的網站上看到這一段話,可能是聖嚴法師說的。

突然一陣感動。

畢竟學佛前,自己應該算是剛好相反吧。

在平淡的日子裡,只希望小確幸的生活最好永遠持續。

遇到艱苦難過的事,就會心理打結哀歎連連又自嘆倒楣。

其實回想,有時候根本也是錯在己,只是當下沒智慧看到。


人生要在平淡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

若是早十年前看到這段話,我大概會馬上略過,覺得這樣活著太累了。

現在看著,卻覺得道出了生命的真義。甚且在其中感到樂趣。

可以做的或有很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真空妙有地去做,方是真正的踏實。
智慧是什麼?

看到聖嚴法師說的這段話。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一書

而無漏的智慧,不是經驗,不是知識,而是無我的態度,也就是沒有自我中心和自我執著的態度,這就是開悟,就是般若。

開悟,是智慧現前、悟境現前。用方法時,將自己一層層的脫落,漸漸淡化自我中心的執著,這是漸悟。如果一下子就能放下,使自我的執著完全消失,對人、對世間以及自己的人生觀的看法完全改變,這是頓悟。

但是,要分辨清楚的是,有些人突然靈感一來,對世間、對環境、對自己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然而價值觀的改變並不等於開悟,因為「我」還在。如果一切都有,只有自我中心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開悟,才是無漏的智慧。

有些人很天真的認為開悟之後,就是要什麼有什麼,過去得不到的現在可以得到,過去不知道的現在完全知道。如果開悟之後,希望得到更多,自我中心越來越大,負擔也越來越重,這是愚癡,不是真的開悟。追求這種開悟,實際上是在追求自我中心的膨脹。

開悟是從煩惱形成的痛苦、負擔之中得到解脫,所以必須釜底抽薪,不讓自我有更多的貪求與執著。佛法告訴我們要用戒、定、慧來熄滅貪、瞋、癡;貪瞋癡就是自我,自我所製造的煩惱、痛苦,都是圍繞著貪、瞋、癡而形成。因此,要持戒、修定來開發智慧,才能夠開悟。

這兩周有看了一點雜阿含經,看到了第45經。

鄭石岩老師的雜阿含32講,則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網站上聽了前3講。

有一點領悟是,過去的記憶和畫面,開始從潑墨畫變山水畫了,漸漸輕而淡了。

那是是無常變化的,不是我。

不知道是不是叫做識,我對佛學的名詞常搞不清楚。

不過當陷入慣性的念頭和思考中,或被腦海中的畫面影響情緒時,

就問自己,在思考的是誰?

當下的聲音和呼吸等等一切都在瞬間變化,腦海中固化的我根本不存在。

被腦海的畫面抓走時,就回到當下看看,現在畫面早已不同。

既然是無常變化的,也就不是我的究竟本質。

加上上次上課時,聽到禪師對話間的一些領會,更容易安住在當下了。

當下真的是生機盎然。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也是對佛法的因緣觀特別感到契入親切的,

應該我們根性蠻相近的,歡迎一起來領會。



對這篇文章很有感觸。

我是自小在課本中讀到迪卡兒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後,就奉為圭臬的人。

成人後卻慢慢發現,不是我在思考,而是我被思想奴役。

生命的奧秘,遠遠超過思考理解的範疇,思考卻障蔽了我們領略生命的能力。

那無窮的變化和無盡的美,因為強迫性思考而被視而不見。

多麼地可惜啊!

回歸生命。
------------------------------------------------------------

【薩古魯】不要脫離生命來思考


有人告訴你,"我思故我在"。這是真的嗎?你存在著,你才能製造念頭,難道不是嗎?你的思維過程變得這麼不覺知,你的專注點從你的存在轉移到了你的思想,以至於你現在開始想像你存在著是因為你在思考。

即便沒有你那愚蠢的思想,存在仍在此。你到底能思考什麼呢?只不過是那些你到處搜集和循環利用的垃圾。除了那些被灌輸到你腦袋裡的東西外,你還能思考點別的嗎?你所做的,只是循環使用著那些舊數據。這種循環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人們竟敢說"我思故我在"。而這已成為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

你存在著,你才能思考。你可以選擇全然地存在著,而不用思考。生命中最美妙的瞬間—極樂的瞬間,喜悅的瞬間,狂喜的瞬間,完全平靜的瞬間—都是當你沒有思考任何東西時的瞬間。你純粹地生活著。

你想做個生活著的人,還是思考著的人?現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裡,你只是在思考生活,而不是經歷著生活。你來到這裡,是為了體驗生命,還是思考生命?每個人都可以思考自己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隨便用哪種方式都行;這無需與事實相關。你的心理過程與生命的過程比起來非常渺小,但是現在前者卻變得比後者重要很多。我們需要再次把重點轉回到生命過程。

亞里士多德,現代邏輯之父,他的邏輯完美無瑕。他非常聰明,這毫無疑問,但是他試圖把邏輯延伸到所有的生命面向,卻在很多方面都如同瘸子一般站不住腳。

不要脫離生命來思考

有個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真事,但聽起來像真的。有一天,亞里士多德在沙灘散步。美麗的夕陽就在眼前,他卻無暇去看這種每天都在發生的小事。他在嚴肅地思考著一些關於存在的大問題,因為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存在是個問題,他相信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很嚴肅地思考著,在沙灘上走來走去。沙灘上還有一個人,在非常專注地做著什麼事—如此專注,就連亞里士多德都無法不去注意他。

你知道,那些太過專注於自己那些亂七八糟的事的人,都會變得忽視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那種不對任何人微笑,甚至不去看這世界上任何人的人。他們的雙眼不會去注視花朵,夕陽,孩童,笑臉—如果有不笑的臉,他們也沒有興趣讓它笑起來;他們對這個世界不負任何義務,也沒有任何關懷!他們無視身邊的一切生命,因為他們太忙碌,忙著解決關於存在的難題。

但是亞里士多德無法無視這個人,他仔細觀察那人在做什麼:那個人走到海裡,回來,到海裡,又回來,非常地專注。因此,亞里士多德就停下腳步,問道,"喂,你在幹嘛?"

那人說,"別打擾我,我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說完,就繼續他的事。

亞里士多德反而變得更好奇,問,"你在做什麼呢?"

那人說,"別打擾我,我在做很重要的事。"

亞里士多德說,"什麼事這麼重要?"

那人就讓亞里士多德看他在沙子裡挖的一個洞,說,"我在把大海放進這個洞裡。"他手上拿著一隻湯匙。

亞里士多德看著這幅場景,大笑起來。亞里士多德是那種可以一年都不笑一次的人,因為他用智力生活著,而笑需要用心。智力不能笑,智力只能進行分析。

然而連亞里士多德都因此笑了,說道,"這太可笑了!你一定是瘋了。你知道大海有多大嗎?你怎麼可能把這片大海掏空放進這個小洞裡?並且是用一隻湯匙裝水?至少你得用桶吧,那樣可能性還大點。我跟你講,放棄吧,你這是瘋了。"

那人看著亞里士多德,扔掉湯匙,說,"我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亞里士多德說,"什麼意思?別說掏空大海,就連這個洞都沒裝滿水。你怎麼就說你的工作完成了?"

這個人就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站起來,說,"我是想用一隻湯匙把大海裝進這個洞。你告訴我這很可笑,是發瘋,所以我應該放棄。你在做什麼呢?你知道這個存在是多麼廣闊嗎?它能容納十億個這樣的大海,甚至更多。而你想把這一切都裝進你的腦袋裡—用什麼裝?用一把被稱為思想的湯匙。請放棄吧。這實在太可笑。"

如果你想體驗生命,你永遠無法用你那渺小的思想來體驗。不管你想得多好,人類的思想仍然瑣碎渺小。即便你擁有愛因斯坦的大腦,你的思想仍然是瑣碎渺小的,因為思想無法大於生命。思想只能是邏輯的,在兩級間運作。如果你想瞭解生命的廣大,你需要一些比你的思想、你的邏輯、你的智力更廣大的東西。

你可以選擇:要嘛學著與創造同在,或者你可以在你頭腦中創造你自己那荒謬的創造。你選哪個?現在,多數人都用自己的思想活著,思想是在心理空間中,而不是存在的空間中。所以,思想很不安全,因為思想可以隨時崩潰。

地球在準時轉動。這不是件小事。所有的星系都在完美地運行,整個宇宙運轉良好。但你頭腦中爬過一個不愉快的念頭,就讓這一天變成糟糕的一天。

你有思考的自由。那為什麼不只想愉快的事情?問題就在於:你有一台電腦,而你沒想過去找鍵盤。如果你有鍵盤,你也許就能輸入正確的單詞,難道不是嗎?你沒有鍵盤,就像野蠻人一樣拍打電腦,所以電腦裡出現的都是錯誤的單詞。在電腦上試試,結果一定很難看。

你沒有關注生命,因為你以為自己比存在更大。你如果從宇宙的角度看看自己,你比一粒塵埃更渺小,但是你以為你的思想—思想比你內在一粒塵埃更渺小—可以決定存在的本質。我在想什麼,你在想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的壯觀和偉大——這是唯一的實相。

你聽說過"佛陀"這個名字。一個走出自己的智力,或者說走出生命的區別對待和邏輯維度的人,就是一位佛陀。人類創造了無數種受苦的方式。生產這一切痛苦的車間,就在你的頭腦中。當你走出你的頭腦,就是痛苦的終結。當你不懼怕痛苦,就是全然的自由。只有實現這一點,一個人才能超越侷限,體驗生命。瑜伽和冥想的精髓就是如此:一旦在你和你的頭腦之間有了一個潔淨空間,你就能完全體驗到存在的各種不同維度。

下一步

你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練習。把你家的水龍頭—或者類似水龍頭的裝置—設置成每分鐘滴5到10滴水。看看你是否能這樣觀察每一滴水—它如何形成,如何滴落,如何在地上散開。每天這樣做15到20分鐘。有一天,你會突然意識到你身邊和內在很多你現在意識不到的東西。




部落客Love & Light
分享了一些薩古魯的文章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探
http://san23.pixnet.net/blog/category/1312762
分享二本阿迪亞香提的書,空性之舞與覺醒之後。

先說,我也很喜歡他那本真正的靜心。

此書解構身分認同的方式,很適合我這種欠定力,似乎無法透過定力來開慧的根性。

現代生活五光十色,應該像我這種根性的蠻多,所以也一併推薦。


然後譯者蔡孟璇,把原作者這講述深奧真理的書籍,翻譯得真是優美又容易理解,實在很難得。

對於真理和身心靈感到興趣,卻對佛經的理解感到困難的朋友,可以參考閱讀。

像我自己如果沒經過上課或白話譯本,就會看不大懂佛經。


然後,千萬不要覺得醒過來很難,這不過是一個想法而已。

因為我們本性就是醒的,它永遠都在。

反而是硬要發展一些本身不具的天賦,這種事情難度恐怕要高很多吧。



以下書籍簡介引用的文字,來自金石堂今天發送的作者快遞。

空性之舞簡介

禪裡有種說法:「當了悟是深刻的,你的整個存在都會翩然起舞。」

要讓了悟自性能夠完整,必須經過:腦、心、腹,三個層次的實現。
如果你只擁有一個非常清楚、開悟的頭腦,你的存在依然不會跳舞。

只有當你的心隨著頭腦一樣敞開的時候,你的存在才會開始跳舞。
那時候,一切都將變得生氣煥發。

而當你的腹部也敞開了,一種深到無法度量的安定會出現,
而你,就像是消逝在那份透明裡。

你跳舞,也是那空性在跳舞。

~阿迪亞香提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沒有人知道自己如何影響事件的發生。在我們的世俗生活裡,這製造出痛苦,也製造出許多意料之外的事。但是對靈性生活而言,這成了我們的恩典。當我們有能力在每一刻安歇於「不知」這個我們存在中最深的真理時,便是允許那自發的升起並且喚醒我們。阿迪亞不斷告訴學生,不要固守於任何概念、不要相信他對他們說的任何話,而且不要執著於任何經驗。

靈性教誨能夠安撫智性頭腦,帶來智識上的理解,但是當覺性透過一位真正老師的話語和存在而流動,覺性本身或許能燃起心中的火焰,讓意識朝著了悟自性的方向前進。終究,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與真理的連結。你就是道路,道路會動,完全致力於揭露它自己。

雖然你無法從書中直接找到真理,但阿迪亞香提從自己的經驗中,肯定了透過閱讀,有時候能為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敞開,閱讀可以在靈性覺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本書能夠傳遞作者的意識或臨在,對那些感到與內容深深相應、產生共鳴的人而言,傳遞力量是最強的。

在正確的時間讀到正確的書,它會激發出某些不是來自你頭腦、而是洞見層次的東西。當洞見出現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唱歌,就那樣的意義而言,語言文字能夠將無意識的東西帶出來,進入意識之光當中。而當然,一旦潛能醒過來了,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轉化負起責任,因為沒有任何老師或書本能代替我們做這件事,你自己必須照顧那道火光。



覺醒之後簡介

覺醒之後,為什麼生活並沒有從此高枕無憂?
卻伴隨著一種無所適從?
本書幫助你從覺醒的陷阱及幻覺中走出,
真正了悟生活其實是我們覺醒後一面最重要的鏡子!

越來越多出身不同文化與宗教背景的人開始將「靈性覺醒」視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蛻變,這種覺醒是一種無可撼動的了悟,明白真正的我們是生命的合一。而過去幾年來,靈性覺醒已不再是精英修行者獨享的領域了,而是突然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唾手可及的東西。

一開始,人們就對「靈性覺醒」一詞有著不同的詮釋,此外,隨著靈性覺醒的議題日益受到大眾的歡迎,有些人會從小我的觀點談論自己的覺醒,宣稱覺醒就是比其他人感覺更好或「更清醒」。他們實際上是以覺醒之名在疏離自己每一刻所擁有的經驗。

阿迪亞香提在本書中,談論初次的靈性覺醒經驗之後可能會發生的誤解、陷阱,以及幻覺。作者並表示,此書同時適合覺醒與沒覺醒的人閱讀,它都是一個消除執念與殘餘執念的過程。只是覺醒前從分離的視角來做,覺醒後從不分離的視角來做。
認識多年的學長,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

倒是每年總會固定出現在我眼前幾天,叨叨地說著近況,順便問我好不好。

最近又如往例的出現,見我學佛,便勸我人生苦短,不要浪費時間在此。


在學長眼裡,人生目的大概就是賺大錢,然後拿來享樂。

學長自己開業,生意不錯。

做生意上酒家玩開了,多次婚外情又一夜情後,老婆鬱鬱離婚,和子女的關係也打壞了。

學長生意一直挺上軌道的,但我每次見他,總覺得他悶悶的,尤其前妻和小孩是他的禁忌話題。

他說他不再婚了,他覺得婚姻制度不符合男人狩獵的天性。

他說老婆就想他白天忙完公事,晚上能乖乖回家,但他做不到,他就想認識不同女人不斷找樂子。

但我看他以找樂子的心態,交往這麼些女人,這麼多年來,還是一直不快樂的。

學長大概就是典型誤把欲樂當快樂,飢渴追逐,卻渾然不知自己在飲鴆止渴吧。

感官刺激的快樂,總是這樣子的。

我也誤把欲樂當快樂過。

有段時間,我看到哪裡有好吃的,可以到處走走看看的,就想去嘗鮮。

後來卻發現,自己怎麼陷入一種追逐的狀態,而且享樂之後,反而覺得空虛。

我做的是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追逐,都感到這種心理狀態事有蹊蹺了。

學長玩這麼大,後果都陸續出現了,卻還警覺性這麼低,還勸我人生苦短,要和他學。

慾望帶來的騷動感,實在和真正的快樂無法比。

很想把聖嚴法師的這段話送給學長。

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一定要,不該要不能要的,就更不要了。

有種快樂是與生俱來,不需要花錢買的。

逐物反而會讓我們遠離它,貪嗔癡的胃口養大了,路走偏了,會更自陷於惡性循環呢。



◆【真正的悠閒】

中國的文化傳統大都是歌頌勤勞、批評怠惰的,再加上工商社會又特別緊張忙碌,所以現代人好像更不懂得悠閒。而一般人講的享受,則是認為大魚大肉、男女情愛,或是打扮得時髦漂亮、開高檔車,就叫做享受。

其實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適當的休閒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舒暢,呼吸的空氣是新鮮的,還有生活的氣氛是輕鬆的,生活的步調是舒服和諧的,這就是真正的悠閒生活。會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小時候住在上海,後來到了台北、東京、紐約,然後又到過歐洲許多大城市和小鄉鎮,這些經驗讓我感受到中國農村社會的情調,應該是標準的理想生活。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當時沒有電燈,一盞油燈下,全家大小聚在一起,要不就是來個親戚或鄰居,大家圍著桌子,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如果時節是夏天,會有一些瓜果,冬天則有一些蠶豆、花生。吃著這些點心,大家輕輕鬆鬆地過一個晚上。第二天起來再下田去工作,晚上又回來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生活真是悠閒自在,是真的快樂、真的享受。雖然物質上非常缺乏,可是精神上卻非常豐富、非常健康。

城市裡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家不斷地比來比去,坐車子要比、穿衣服要比、穿鞋子要比,一比較之後就緊張地拚命去賺錢,賺累了就睡覺,起床後趕快再拚命賺錢,不然就是去享受,但享受累了還是睡覺,起床後再去拚命工作;連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是緊張的,這種生活是很痛苦的。

歐洲雖不似鄉村如此悠閒,但他們忙過了之後,總會休息一段時間,例如我到克羅埃西亞、波蘭、俄羅斯等東歐國家,他們的生活步調是比較緩慢的,走在路上感覺也不是那麼緊張。

我在這些地方演講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認真地聽,也會問問題,但是時間到了我必須要休息時,如果他們還意猶未盡想再提問,負責的人就會建議換一個場所去喝咖啡。在咖啡座裡還是可以繼續談,這時的氣氛就和演講時不一樣了,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不一定是那麼緊張地你問我答。這樣的生活態度,忙中有閒,緊張後有放鬆,鬆緊調配得很好。所以歐洲人的生活,倒是滿值得我們學習的;白天工作得很累、很忙,晚上的時候,就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寺院的生活也保有這樣的精神,雖然也很忙,但也是會有調劑。工作忙完之後我們也會透過拜佛、讀經或是禪坐等不同活動方式,這也是一種調劑,把我們的生活安排得不急不緩、鬆緊得宜,這種生活就是現在出家人的生活,雖然人家看我忙得不得了,其實我也是「忙中有閒」呀!

◆工作自在語◆

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

◎摘自:聖嚴法師《工作好修行》
看到一篇似乎是大陸網友翻譯的文章。

蠻是真知灼見的。



Beyond Delight, Beyond Bliss

超越那些令你上癮的快感,超越那狂喜

作者:彭加尊者

原文地址:http://www.satsangbhavan.net/Beyond Delight, Beyond Bliss.htm

翻譯整理:冷靜投機博客- 心燈一盞照徹明

1992年11月21

行為活動,如果源於“無任何信念和意圖訴求”粘連附加的心智,我們可以把這樣的行為活動叫做“無為”。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活動的升起形成,是根本沒經過心智,根本沒通過心智思想就直接產生的行為活動,我們可以稱其為“無心”(直心)。在這個世界裡,你也許正做著很多很多事情,但假如不附加對“結果”的心智思維,不粘連對“後果”的心智考量,不附加任何目的企圖,那麼你始終是自由的,毫無拘束限制感。



快感---來自於感官感受上的體驗---始終是短暫的,疾馳的,稍縱即逝的。當記憶中已被存儲的某個先前的快感體驗被回想起來,去重複體驗這一極度快感的渴望就被喚起---迫使著去反复再三的重複該體驗。源自於那個早期體驗的極度快感,它早已是過去---並不新鮮,並非沒體驗過---只因為它是從過去記憶裡被回想起來。



首先你必須渴望,隨之渴望的目標或對象就會產生,然後通過感官感受去體驗目標對象。只有一個愚人追求反复再三的重複體驗。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每一個體驗,每一個極度快感,都是短暫疾馳的,稍縱即逝的,因此不會被它打動,不被它纏縛。在這個世界裡的人都是不幸的;沒一個人找到幸福,因為他們沉溺在過去的經驗上。沒有一個人要求任何全新體驗,不僅僅是普通平民,即使是國王們,權貴們,珠寶商們也如此。國王們渴望如同皇冠鑽石那樣的珠寶鑽石來作為快樂。各種各樣的諸多渴望都被滿足的人,一個都沒有。



有某個東西極其珍貴,而它沒被存儲在記憶裡。可賦予它任何名字,或者無名,它會帶來滿足和喜樂。它會帶你超越喜樂。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首先輕快感,進而狂喜,然後超越。



沒人逃脫這個快感的陷阱:每個人都被陷進去。你尋找“至福”,但是在哪兒找到它?

“至福”意思是不從記憶裡喚起召回任何東西。這一點靠你自己是永遠不會發現的,因為只有通過親近一位智者,它才會被認知,這位智者,他是一個精通的人,他已經了悟它,並且有能力可以引領你去經歷這體驗;或者從公認的經典之中---那些古代先賢們表述並被記錄下來的經驗中獲得這樣的認知。



你對於持續不變的幸福快樂,永恆的至福和自由的渴望---憑藉這渴望的幫助---你會發現有種東西,超越於它們,而它可以被稱之為覺知。沒有任何事物超越於覺知。一旦你覺悟到覺知,就再無任何東西“可得”了。任何“可得”之物,終將“失去”。



覺知就好像王冠上的鑽石,世界上最珍貴的鑽石。然而還沒人曾經“獲得過”它,但是它必然被渴望,渴望去觸及某個“無經驗”的東西,某個新生。它怎麼會是可望而不可及,卻依然被渴望呢?因為在它內,知者,已知,和認知的手段方法,全部歸併融入那個“ ”本身。所以它是“可達”和“不可達”兩者。以對覺知的領悟,你達成了它所包含的全部一切。它是完全而完美的。它是解脫---釋放。它是從限制和束縛中解脫,它是圓滿。你可以稱之為至福常樂,你可以稱之為超越於常樂。人們稱之為虛空,人們稱之為遍滿,然而它是超越這“名”的,超越一切名詞語言。迄今為止它無法被詳細描述。它就是那個“ ”,它必然被渴望去攀登---是之前你從未聽到過的某種敘述。它無法被容納到記憶裡,也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也無法想像,對它你想像不到。



心智眨眼的一瞬間,一切都呈現出來。這個現象界就僅僅只是心智眨了一下眼,一個閃爍所導致的結果。在心智眨眼的這一瞬間,如果你不眨眼,那麼一切都會消失。如果對這一瞬間,你不擾動心智---這彈指間---我所談及的那個“ ”就在此刻當下。於是,我親愛的朋友們,你就是那個“ ”....你就是它.....你是它!



如果你聽了這些話,沒把它們落在某個地方---沒把它們帶進你的記憶庫去對應搜尋---你已經超越了。如果不知怎麼的,這些話打穿了記憶,穿透到記憶裡去了,在那兒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彷彿說到你最深的心底,那麼你將不得不與它落入愛河,你會愛上它,並且持續的全力以赴的忠於它。每天在走路,說話,睡覺,夢中,日常清醒時刻---始終持續的和它保持聯繫---想著它,談論它,甚至崇拜它。這超越一切的“它”,是唯一的可被崇拜的東西。別擔心對它的崇拜,因為所有一切都在它內。



每一件事物都可被崇拜。你所崇拜的每一個東西,事實上都是在崇拜那個“ ”它本身。那兒有別的什麼嗎?如果你有一些純金,源於它你可以營造出任何外形模樣---任何鳥獸---但它的本質還是黃金,那黃金本性不會失去。只有那些“名”和“相”可以改變變化,那純金本性無法失去。如果你理解這個道理,那麼推及你全部整體的意識覺知,你會領悟到---所有一切,都存續於意識覺知內,那必定是意識覺知本身。在河裡的一切東西,每個波浪,每個水泡,每個潮流都必定是由同一本質底層所營造出來的,而這本質就是液體---水。審視這河流,而不是它的表面現象,諸如泡沫和浪花。知曉這一點,你就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了。



這簡單的單一教導已經完全足夠,是那些遊歷了漫長歲月的人們應得的報償。某些人還會推延一年,或者一直推延到這次人生的結尾。但是為什麼你在這裡?你跑到這裡來活著,目的只是去弄明白你曾經是誰,你會是誰,以及你當下是誰。你曾迷失了跟隨它的軌道,所以你需要某個指引。找到某個指路人並且聽取他一次就夠了。跟隨他的指引,你就脫離了這個原地打轉的漩渦陷阱。如果你不聽從指引,也沒什麼關係;因為歸根結底,這個原地打轉兒的陷阱怎麼可能長久的保持這樣一個旋轉的漩渦呢?自發的,它的漩渦狀態的“結”就必定結束,瓦解融化掉,並且被一次性消除而一勞永逸。



一次沙特桑就完全足夠了。了解這個真相,你就始終持續在沙特桑裡。沙特桑意思是以“真實”本身的身份認同去生活---這意味著以“本我”的身份認同去生活,以“覺知”的身份認同去生活。誰能斷言“我不是我的本我?”他知道“我是本我”,他就在沙特桑裡。然而如果某個人斷言,“我非本我”,它依然是卓越的---他依然也在沙特桑裡。如果水裡的魚兒可以哭喊,“我缺水,我渴望水,我口渴”,它意思是她活在水里---她並非口渴。在沙特桑裡,你不會被告知去做任何事情---去修煉什麼---因為任何修改和增減的塑造都是虛假的;那真實,它是完美無暇,它是純真,它本身就是清淨無染的。你是純真的。你也許一直被教導去相信“我不純真,我不純潔,我被染污,我被限制束縛”,但這純粹只是嚼舌頭的空談戲論。“我本在,我在”怎麼可能被摻假或者被束縛限制?去斷言“我在,我本存在”,這就足夠。如果你要在它上面添加什麼,頭上再按個頭,那就會有麻煩了。



充分的把握這一刻---別推延了。這拖延叫做“現象表現形式”,也叫做束縛。如果你不拖延,你在此刻當下---你就是自由解脫,你是安靜,無為,無條件的存在。這個拖延被稱之為心智,它聲稱:“我晚點會這麼做的;我明天會這麼做。” 心智就是過去。過去就是記憶存儲庫,而記憶存儲庫就是宇宙,現象和表現形式,並且是“生和死,痛苦煩惱和緊張不安”的循環複製品,衍生副本和重奏。但是,只要明白“我在受苦”,就足夠終止受苦。你只須領悟,實在的確信那個“我在”是什麼。



這“我在”不是身體,也不是心智,不是智力。如果你斷言“我在,我本存在”,那麼你能夠把這個“我在”展現出來嗎?它不是身體。你只能調查探究:僅僅去找出這個“我在”在哪裡。你不會找到它---你不會在任何地方找到“我在”---只是名詞。所以有時候,在我談及這個幸福快樂,大家隨後才領悟體會到,這幸福快樂叫做平和,鎮靜坦然,安寧,至福。而在此之前,會有個輕快感和狂喜。任何稍縱即逝的短暫的東西,都被稱之為快感。任何持久不變的東西就不是快感;所以此刻,你在平靜安寧裡。平靜坦然就在這兒,而你是至福常樂。現在,此刻就是至福常樂。



所以,把它持續的保持下去,不退轉不減弱,在這個狀態裡保持一段時間,而不要從過去呆在這裡所留下的記憶中去搜找,去渴望任何東西。保持這狀態,你會被拋到某個別的地方,而那裡你此前從未聽說過。因為你所聽到的只是關於清醒,睡夢,睡眠---這些都是你迄今為止已知的。在這個生理現實模式下,任何跟你說的東西都是在清醒狀態。在夜晚的睡夢中,那微妙的模式是睡夢狀態。在睡夢中,你同樣獲得各種各樣的關聯關係,並且我們看見群山,河流,森林和動物們....微妙的模式。在睡夢狀態的微妙模式裡,我們同樣擁有體驗經歷,然後我們同樣在深眠狀態也知道在深眠。這全部三個狀態都是我們已知的。所以我們每次擁有一個狀態的快感,並且我們在深眠無夢狀態裡享受極樂。然後再一次的,我們重複這同一循環,無盡無休。



所以留在此刻這個狀態裡,你就會被叫做“從別處進入別處”。這個狀態並非某一狀態。只有三個狀態。超越這三個狀態,你就不能稱其為狀態。那個“ ”,你可以給它弄個名稱。如果你必須要用名稱的話,我認為那梵語的名稱就是“般若”(Prajna, Prayna ?) 。般若是超越這三個狀態的,超越你所知的狀態的。超越那超越的被稱之為般若。所以這個般若是超越輕快感,超越快樂,並且甚至超越至福常樂。它甚至不是這個;它甚至不是本我。它甚至不是“它”。得用到某些經典裡所給出的那個字眼“祂”。“那個”詞被用過,梭織(天網恢恢)這個詞被用過。那根本沒法通過心智思維來理解體會,也沒法用心智來表達,也沒法描述形容,也根本無法被心智體驗到;因為對於任何類型的快感,狂喜喜樂,你必須有某個體驗者去體驗。心智根本到不了那兒;感受在那兒不顯現。所以當所有這一切全部跳動都沉寂止息---心智,智力,感知---當它們的跳動都止息沉寂,那個超越就被叫做..........“金剛”也是名。有人說“超越”。超越“超越”。我不說它了。



因為我收到很多來信,即便今天我也會看到來信。來信常常提及:“當我們一回到家裡,在沙特桑裡獲得的就丟失退轉了。在一段時間後,我們就迷失了它,然後我們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這些信件的意思是說,在沙特桑裡你們聽到的任何東西,你們存儲在了心智裡;結果是---我們所正談及的這些內容---你們正在往心智記憶裡面裝。你們想從心智記憶庫裡回想並且重複背誦它。當你沒把在這兒聽到的東西存儲在記憶裡,那麼結果你們就失去它了。任何事物都可以從記憶庫裡調取回想。但是那[真實]根本不在記憶庫裡,所以[真實]你不可能回想。那這樣一來,他們就陷入麻煩困擾裡了。他們不可能從記憶裡回想[真實],所以他們覺得要去做其他什麼練習。



這些信件中,我要念一封:“在勒克瑙參加沙特桑之後一個月,我就把它給弄丟了。” 所以我現在就來談談這件事。別試圖努力抓住它,把它抓住,然後往記憶庫裡面存。存儲在記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是沙特桑。那叫做學習---那叫做知識---你進入大學並且取得某個博士學位,都是得自於學習知識,而這只是往你的記憶庫裡面裝東西。沙特桑不是那種知識。它不可能被裝填到記憶裡,你們明白吧。永遠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就讓這些話語穿過流過。戳穿心智,揭穿心智,並且透過這洞察力,讓心智從那裡來,回那裡去。就一句話,任何一個時刻,無論怎樣,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地方,都可能突然產生這個揭露---就是那麼一句話,它就會起作用。



那麼我再次嘗試來澄清:“別去努力試圖用知識概念來理解在這裡所談及的東西。只保持安靜平和。不要試圖往你記憶裡聽。就保持安靜平和並且把聽到的也都放下。發生了什麼,正發生著什麼,你根本別操心它,別管。那是至高無上的力量。你是沉浸在那至高無上的“大能”輕撫拍打裡。在這兒別用你的智力。這是“她”,她會照料你。這是“他”,他將來接管你。這是“祂”,祂會來呵護祂自己。要去用知識記憶去理解“它”的這個“你”是誰?所以只保持安靜平和。別閃爍,別動,別眨眼,就保持靜定一秒鐘。否則你會攪擾出一堆概念想法念頭,一堆構思設想和一堆期望值。而這就是你們之所以會脫離沙特桑的原因。別攪動任何想法念頭,放下任何期盼,就在這當下,我們已經和“我們會解脫自由”的希望在一起了。把這個希望也丟掉。無任何期望並且沒任何想法思維,也沒有任何緊張不安,完全放鬆,徹底放鬆。



對於它是什麼---不做任何概念思維。別給它量身設計任何概念想法,你看。這就叫做安靜,泰然鎮定,寂靜,平和安寧。然後那至高無上---它自身就會進入你完全打開,完全開放的心裡,並且一屁股坐進你心里永遠不走了,因為它早就在那兒,然而你被別的瞎忙給佔用了。



那麼你還有什麼必須要去做的嗎?你對這本性,所放置的任何遮擋掩蓋都被掀開,你遮蓋或者隱藏你自身固有的自我本性的那些東西都必然被揭開,暴露出你自身固有的本來面目。它不得不自身暴露它自己;根本不是通過任何用力,任何努力造作。不要通過任何用力造作。別思考任何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玩意。無思維,不用力,完全徹底放鬆。這就是必要條件。這無價的寶石,怎麼被你給藏起來了---它怎麼會自身揭露它自己。這寶珠根本不需要你拿蠟燭來照才能被看到。它有它自身的光輝,它自發光,自照耀。就如同,你不會憑藉你的蠟燭之光看到太陽,而是太陽通過它自身固有的萬丈光芒讓你看到。誰拿個蠟燭來找太陽?他根本無須任何東西,因為太陽擁有自照耀的奪目光輝。所以任何自發光的東西,你根本無須任何努力就可以看到。



你無須做任何事情。單純的保持安靜平和---讓它去暴露它自己。倘若你曾保持這安靜,哪怕只有一瞬間,一彈指,一眨眼的功夫---一次---就在這一瞬間的領悟裡,你已經完成了你輪迴3500萬年要完成的東西,在此地的,我所有親愛的朋友們!這就是心智一眨眼的功夫,那麼我們現在如果安靜平和,它就不得不現身。它是自發光自照耀。它永遠也不曾真正被掩蓋住。但當那兒有種種渴望,它就被掩蓋了,因為我們渴望別的東西。而別的那些東西,我們認為我們對它們無知---其實這些別的事物同樣是同一個事物。你還能有第二件事物能夠追求嗎?你認為你所獲得的---並非早已在那兒的---所謂其他別的事物,是從哪裡來的?從哪裡來的?你是誰?所以這是如此簡單。那煩惱就和“它”的完美和至純至簡,和自發光自照耀在一起。



請你們歸入它內---跳進去。就這樣。一頭跳進甘露湖里,長生不老的甘露湖水里,誰會死?然而我們害怕啊,我們怕死啊。吃著眾神的美食---喝著上帝的玉液瓊漿---我會死?---多可笑!多滑稽!



剛才在雅虎論壇看到陳月卿專欄,文中提到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的大法鼓影音系列,是陳月卿訪問主持的,也曾經帶給我許多困惑時的平安,然後對佛法產生興趣。

陳月卿文中引述的這段話,也讓我深深受教了。

聖嚴法師:「你雖然是在禮敬佛,但是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你心裡要感受你正用同樣的方式禮敬眾生。」



陳月卿文中,尚有著她經營出幸福婚姻的心態,也很值得參考。

另外,還要推薦鄭石岩老師的書牽手往幸福走,提供了很實用的婚營經營之道。

至少同學和我抱怨婚姻和老公時,我就推薦這本。

就像我在書中得到了一些很關鍵的自省和學到了一些事喔。


以下為陳月卿的發文。
-------------------------

撰文者/陳月卿

婚姻是最好的修煉場

關於婚姻的諺語很多,諸如:「夫妻是相欠債」、「夫妻是前世冤家」、「急驚風一定配慢郎中」、「在外面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最近有個說法更絕:「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可悲的是還有小三來盜墓。」

凡此種種皆說明了婚姻的困難和複雜,也說明了經營一段幸福的婚姻需要付出多大的心力,還需要上天的祝福。

女兒這一兩年曾經不只一次跟我說:她好高興生在我們家。我以為女兒是因為離家住校,對家產生了依戀。後來聊起來才知道,是因為她的同學很多都來自破碎家庭或父母不合,讓她特別珍惜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

有人說,幸福的婚姻只有一個腳本,不幸的婚姻則各有各的故事。我倒覺得婚姻的不幸常常是因為:彼此都想改變對方、而不想改變自己;每個人都向對方索取、而不是愉快地奉獻自己,所造成的。

我們婚姻的轉機,說起來還得感謝蘇起那場突如其來的生命風暴,使我們變成生命共同體,一起對抗肝癌病魔。當他開完刀,躺在病床上,我猛然想到自己老愛計較,可要是人都沒了,那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呢?從此他真的變成我們家的Mr. Right,為了不讓他煩惱,我凡事讓他三分,連講話口氣、方式都做了調整;我的改變他看在眼裡,不僅沒有得寸進尺濫用特權,反而也開始改變、調整。

譬如,過去他老覺得甜言蜜語太肉麻,我則引以前《華視新聞雜誌》共同主持人高信譚的名言:「愛你在心口難開,係郎兜是大顆呆」,告訴他,情感不表達別人怎麼會知道呢?現在,他常自嘲是「新好男人」,擺脫面子和身段,隨時隨地跟老婆、孩子打成一片,親親、抱抱,是每天都要有的家庭儀式。

常常有人問我:「你這麼用心照顧你先生的健康,他一定很感謝你!」我的答案卻是:「應該是我要感謝他,因為他給我這麼多機會去開發我的潛能。」

這是真的。我從不愛下廚,因為他、我發現了食物的祕密,並且愛上了烹調,才有機會變成養生達人,同時也讓自己擺脫藥罐子的生活。

我不喜歡數字、更缺乏理財頭腦,婚前連報稅都找人代勞,可是當我發現他比我更沒興趣理財,只好勉力學習,因此也累積了一些我過去欠缺的能力。

我在螢光幕前當主播好好的,他忽然變成了新聞局長,出現在螢光幕前的機會大增;一家有兩個公眾人物似乎太多了,而我們的職務好像也有點利益衝突,於是我把螢光幕前讓給他,主動請調到幕後做企劃管理。為了充實自己的管理智能,我去上了政治大學EMBA,不僅結交了許多好朋友,也為自己的生涯開拓了另一扇窗。

有些女性主義者可能會不以為然,認為我死抱著傳統,以夫為尊,處處退讓,把自己變成別人生命中的配角。可是,我卻認為這正是佛法所說的「隨順因緣」,我隨著因緣的流轉做出最有利彼此的決定,不僅不委屈,還拓展了生命無限的可能,讓我的人生更多采多姿。蘇起回報我的是讓我擁有更大的自由與空間。

除了隨順因緣,聖嚴法師還教會我許多事,我把它用在婚姻和家庭裡,發現受益無窮。

首先是柔軟的心

記得禪三時,師父教我們禮佛,當我們跪在佛前,要用雙手托起佛足、再用額頭去觸碰佛足,表示禮敬。聖嚴法師說:「你雖然是在禮敬佛,但是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你心裡要感受你正用同樣的方式禮敬眾生。」

我一聽這話,心裡彷彿被重重一擊,眼淚不聽話地撲簌簌流了下來,好久才止住。原來,當年的新聞記者被視為寵兒,到處享有特權、備受禮遇;再加上學校老師告訴我們:「記者是無冕王、見官大三級」,養成我們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心理。聽聖嚴法師這麼一說,忽然覺得羞愧,頓時好像從雲端回到了地上,心立刻柔軟了下來、也謙卑了起來。

我非常感恩聖嚴法師,要不是他慈悲又威嚴的提醒,我那不知天高地厚、愚昧的自大,不知要給自己惹來多少是非災禍;要是在家裡也擺起這種高高在上的氣燄,又有哪老公受得了,更給孩子做了最不好的示範。

其次是慎言

聖嚴法師還教我們要守五戒,其中我特別注意的是:不妄語。哪些是妄語呢?包括說謊(顛倒是非)、誇大、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惡口(罵人、毀謗中傷人)、綺語(拍馬逢迎),這都叫造口業。

我忽然領悟亂說話原來罪過這麼重,難怪被形容是「殺人不見血」。從此以後我講話特別慎重,以免傷害別人,又造罪業。其實家庭裡很多的糾紛、誤解都是言語不當引起的,如果不把言語當發洩情緒的工具,可以減少多少紛爭和對彼此的傷害呢?

英國詩人雪萊曾經說:婚姻既可惡又可憎。它是人們為了降服驕傲心靈而鍛造出來的一條最沉重的鎖鏈。

的確,再沒有比婚姻更好的修煉場,我懷疑,這就是婚姻存在的理由。而我也仍在繼續修煉當中。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