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達賴喇嘛今天起在臉書開直播,講解「緣起讚」,明天還會續講此主題,共二天。

講解中,提到緣起觀可以同時破除常邊和斷邊,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常以為事物恆常存在(常邊),或在學佛後誤以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都不存在(斷邊)的誤解。

也講到日常生活要怎麼觀修和行持,挺好看和受用的。

大家對此主題有興趣可訂閱達賴喇嘛的FB。

達賴喇嘛_緣起讚
看到FB貼文中,大寶法王噶瑪巴提到,經文中說「見到空性」,很多人會照字面去解釋,以為空性是個可以見到的東西,也是我有犯的錯誤,以為所有的顯現都不見了,就是見到空性。分享法王的說法給大家參考。還有我也一直不太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意涵,感覺上這幾句話的意思都一樣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說法,也許有些什麼體會也不一定。

另外,除了照字面去理解和體悟空性,然後將字面與實際情況對照,被文字繞進去,以致於會錯意之外,我也常常把對空性的譬喻當作真實的,譬如水晶球和虛空的譬喻,然後用腦袋去想像虛空和水晶球是甚麼樣子,去想像空性就是這個樣子,而非實際去體驗當下的現象,其實用腦袋去想像這狀況,和實際去經驗它帶來的體會和可能性是不一樣的,就像用腦袋去理解禪修,和實際去禪修是有分別的,也供參考。


法王對見到空性的解釋

早上談到「見到空性」,「看到空性」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就是把空性當成實物,以為見到空性好像是看到某個實有的東西,比如說,好像是看到上師或看到一尊佛像一樣。

其實,所謂的見到空性,是指當我們不再被錯誤的顯相所束縛時,這就是所謂的「見到空性」。

你看到空性時,不會是看到一個實在、硬梆梆的事物,
而是你不再被錯誤的顯相所誤導,這就是所謂「見到空性」。


因為我們現在都受到了強烈一種染污,這種執著的染污就是「誤以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

既然我們的執著是錯誤的,那我們因此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

所謂的「空」,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幻象根本並非事實,是假的,因此佛陀稱其為「空」。



FB貼文。

著名的「空性四門」在說什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裡的「色」,指的就是「色蘊」。為什麼首先提到色蘊呢?

因為色蘊就像是一個容器,其他四蘊,也就是受、想、行、識,主要是意識,他們就像是容器中、杯子中的水一樣。

所以,當容器被摧毀的時候,裡面的水自然也就散掉了。因此,若首先能夠了悟色蘊的空性的話,那麼對於後面四蘊的空性,也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大家應該知道這四句之中特別提到五蘊當中的「色」,應該所有有為法都包括於五蘊之中,為什麼在「色」之後又特別提到「受」和「想」?因為「受」是針對在家人,「想」是針對出家人。

世間人享受為主,為享受而爭奪不休,因此將「受」放在前面;而「想」呢,出家人、出家的學者有不同宗派見解,你死我活的爭來爭去,來爭取我的宗派見解是最正確的,因此,將「想」放在其後。「受」、「想」是五十一心所中的其中兩種,為何在此處單獨抽出呢?

因為它們是問題的根源,而受想之外所有都屬於「行」,而心所之外的都屬於「識」

總而言之,世俗的人都因為貪著色聲香味觸等等五妙欲,也就是五種享受而墮入輪迴,因此,為了幫助眾生不要落入輪迴,所以首先提到了「色即是空」。但是,若有人貪著空性的話,他又會落入涅槃寂靜邊,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所以接著說「空即是色」。

就如同一個盲人,走在一邊是荊棘、一邊是懸崖的路上,他身邊的明眼人可能會提醒他:「喂,你要小心喔!左邊有荊棘喔!」但光是這樣講提醒還不夠,因為他可能為了避免荊棘,結果掉到了另外一邊的懸崖。所以明眼人還得再次提醒他說:「你還要小心,也不能太靠近另外一邊,因為那邊是懸崖,所以,你要好好直直的走在中道上!」

根據無垢友尊者和摩訶闍那大師的主張,這「空性四門」,也就是這四句話,是在說明「加行道」這個階段的禪修對境。

接下來,對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性四門,我們可以分別用唯識、中觀和如來藏的三種角度來加以說明。但是,今天沒有時間,可能明天再說。

用小乘思想來說明空性四門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既然是一個大乘經典,用小乘思想解釋有點牽強,因此用大乘的思想來解釋的話,會相對正確。因此我們先談中觀派,本來想先講唯識派,現在先講中觀派。

中觀宗的看法

依據中觀宗,也就是藏傳佛教所說的自空派、應成派來看,「色蘊」等等這些事物,並不如我們所經驗的那般存在,所以稱他為「空」。這裡的色即是空,並不代表色蘊完全不存在。這裡提到的「空」或者是「無」,可不是一般的空無,而是一種特殊的空無。因此,這裡的空,指的就是「色蘊等等事物,不像我們所經驗般的存在」。

那麼,色蘊等等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嗎?並不是這樣的,但就是因為它們不像是我們所經驗般的存在,所以才可能顯現出來。這個原因就是,這樣的色蘊是互相依賴才出現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因此稱之為「色蘊」。就是因為不是我們想像的存在,因此才有色蘊的顯現。

「色不異空」,則是說我們看到的色蘊,本身是空性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空性可言,因為色蘊的本質就是空性,本質上來說,從來沒有任何的存在。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實際上雖然並不存在,但卻顯現出存在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空不異色」。

空性的道理,可以用水中月來做比喻。就像是水中的月影,雖然能夠非常清晰的映照出月亮的樣子,但其實,水中從來都不曾有過真正的月亮。這「月影能夠清楚的顯現在水面,但是月亮卻不實際存在水中」這兩種其況,其實並不相互矛盾,而且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同樣的,色蘊等等一切事物,雖然僅是種顯現,但是實際上卻沒有絲毫的存在。

另一個比喻是,例如我們在夢中,可以看到房屋等等景象,但是卻沒有一點真實存在,這樣的比喻,也以此幫助我們來理解空性的道理。


FB貼文。

先說「空性」表面的樣子

現在回到經文上: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

這個句子,是在彰顯空性表面的樣子。

一,整體性介紹:五蘊與空性四門
我們早上談到了「空性四門」,是觀自在菩薩先概要性地向舍利子解釋到,修行的過程中,要以五蘊為基礎,先認識到它們的本質,因此,先宣說了五蘊和空性四門的關係,這樣的講解,是對空性的一種整體性的介紹。

二,如何在五蘊之上,認識空性
接下來是說要如何去認識空性呢?或如何在五蘊之上,去認識空性,而去培養、修習出這種般若智慧呢?以及佛陀為何宣說空性?

色蘊:身體
受想行識蘊:心靈

五蘊指的是身體與心靈兩種事物。因此早上提到任何有為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五蘊的對境、範圍,我們生活中最常關切的還是我們的身體與心靈。

修行不是外求而是向內觀察,我們早上講到過,應如何修學?包含了五個問題,也就是五道菩薩應當如何修學?觀自在菩薩也就是各自給予了共十一個回答。

🔮知道病灶在哪裡,就能對症下藥

接下來會出現一個問題:這樣的空性要怎麼去認識呢?

如何去瞭解,或是說,我們如何能夠在五蘊之上,去認識這樣的空性,並且要如何修行、培養出這樣的般若智慧呢?

我們要知道,佛陀為何宣說空性?

佛陀宣說空性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消除我們的執著,所以我們得先知道,平常我們到底是如何執著事物的,先瞭解到自己的執著方式,才能對症下藥,一一消除,一旦執著消除了,就是見到空性。

早上談到「見到空性」,「看到空性」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就是把空性當成實物,以為見到空性好像是看到某個實有的東西,比如說,好像是看到上師或看到一尊佛像一樣。

其實,所謂的見到空性,是指當我們不再被錯誤的顯相所束縛時,這就是所謂的「見到空性」。

你看到空性時,不會是看到一個實在、硬梆梆的事物,
而是你不再被錯誤的顯相所誤導,這就是所謂「見到空性」。

📿不見,就是最好的見

因此,《般若經》中非常明確地談到:「須菩提!若不見色、受、想、行、識,即不見世間,若如是不見世間,是名真見世間。云何真見世間耶?所謂世間空故。」這就是說,所謂「不見」就是最好之見。

因此,我們早上談到「空性」時,曾一再強調「空性」不代表是「完全沒有」,而是指他並不是以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樣子存在。

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沒有一種我們認為的樣子,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

意思是,我們現在的「認知」或「經驗」,基本上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現在都受到了強烈一種染污,這種執著的染污就是「誤以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

既然我們的執著是錯誤的,那我們因此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

所謂的「空」,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幻象根本並非事實,是假的,因此佛陀稱其為「空」。

一般來說,「空」這個字,很多人會理解成「完全沒有」,或者「完全不存在」這樣的意思,但實際上「空」是指我們所認知的幻象是錯誤的,所以不存在,而不是指事物本身世俗上不存在,這點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就像是噶舉派祖師帝洛巴,曾經對他的弟子那洛巴尊者說:
兒呀!事物無法綑縛住你,而是你的執著,捆縛了你自己。

他的意思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會障礙到你,是你對事物的執著,障礙到你。

✨大寶法王官網✨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5)
時間:2016年8月17日下午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FB貼文~

《聖嚴法師-法鼓晨音》

[煩惱消歸自心]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果我們用佛法的觀念,向自己的內心觀照、思惟,就不會與煩惱相應;但若往外觀看,貪瞋癡慢疑就會隨之而來。

要常常注意自己的心念,當感覺到有煩惱時,就往內看,究竟是誰在煩惱,或是有什麼煩惱放不下呢?一經迴心返觀,煩惱就不見了。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做,雖然在日常生活上仍然有很多的缺陷,我們的身心卻能經常保持在無事狀態中,那就是處在淨土中了。

平日經常練習著觀想自己的心中有一尊透明的水晶佛像,一層又一層地向深處觀看,看到最後自己是空的。

若能經常這樣往內看,直到自己也沒有了,這時候,別人罵你,你也不會生氣了,而能使得你自己的身心安定,不浮躁。

你的首要目的就是讓「意識」流動至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次要目的才是你想要透過作為達成的事情,目的的概念過去一向與未來有關,現在,有一種更深層的目的,它只能透過否定時間在當下發現。

~~艾克哈特托勒《在定靜中成為自己》


如果你重複的話,就變成慣性。慣性與熟悉不一樣,熟能生巧,習慣不能生巧!

我們每一次在用方法時,都用心地用、熟悉地用,它就會有覺照的心;你每次在做一件事,都有覺照的心在做,就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同學在密集課程時,會發現工夫用不上去,那是因為你把方法變成了慣性;所以每次都必須提醒大家,在做的過程都必須用心的察覺,用方法也是每次都不一樣,所以每一次你都要用心把過程做好,直到很熟悉,你會更善巧地用它;如果不是,你只是在重複那個過程,在沒有覺照的狀態去做而已,這樣我們就常常重犯我們的錯誤,沒有辦法去改進。

在用方法時,因為用心而覺照,也因為用心而對方法愈來愈熟悉,當方法熟悉以後,它就更容易運作;所以不管在禪堂或回到家中,也都一樣要常常做這功課,把自己學會的方法繼續用上去,這樣工夫才能夠持續;如果你的工夫能夠成片,那就更加容易再繼續深入。

~~繼程法師《話頭禪指要》


一般而言,如同我們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一般,當清洗盤子時,我們也想要有一個結果,我們為了有乾淨的盤子而清洗它,然後才進行下一個工作,而清洗盤子這個真正的任務本身則是無關緊要的,當清洗盤子時,我們想自己今天早餐時說了甚麼話,或想昨晚的電視節目,或想當天傍晚要做的事情。

清洗盤子的另一個方式,是為了清洗盤子而清洗,我們注意且覺察流出的水、雙手和盤子,處於當下,那種當下和了知的感覺,即是重點。因為如果我們可以真正地學習如何去處於當下,那麼當洗完盤子後,我們就不只清洗了盤子,同時也清洗了自己的心。除了盤子之外,我們擁有一個美好、潔淨、亮晶晶的心。

~~傑尊瑪‧丹津‧葩默《活在微笑中》



每當你感到焦慮或壓力重重,外在目的已經接管了你。當你忽略了內在目的時,你已經忘記意識狀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艾克哈特托勒《在定靜中成為自己》



要與如是現狀保持一致,代表要對發生之事建立起內在的不抗拒。這表示不要在心理上對它貼上好或壞的標籤,而是讓它如其所是。難道這意味著你再也不能在生活中採取行動、做出改變嗎?正好相反。當你的行動基礎是內在與當下時刻的一致性,你的行動將具備生命智慧所賦予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在定靜中成為自己》


任何存在或發生的,都是當下所採取的一種外在形象,如果你在內在抗拒它,那麼形相,亦即這個世界,就成了一道無法穿透的屏障,使你和你超越時間的真實身分分隔開來,使你和你真正所是的無形相一體生命分隔開來。

當你在內在接受當下所採取的形相,那麼該形相反而會成為一道通往無形相領域的大門,人間世界與神的分隔也會就此消融。

~~艾克哈特托勒《在定靜中成為自己》
我有追蹤FB楊定一的全部生命系列,也加入了他臉書的相關讀書會。

常常看到讀書會中,同學分享受到楊定一的啟發,內容各具特色,也常常覺得同學體驗的層次都好究竟,我是不確定這是自身的真實體驗,或僅是對楊定一體驗和書裡內容的理解感觸及行為仿效,如果真的是楊定一觸動同學產生自發性體會,那楊定一真的嘉惠不少朋友從煩惱中解脫和體會到一體性。

不過楊定一回覆時,常常提醒許多同學,僅僅是頭腦理解是不夠的,也是很忠實地告訴一些同學需要更深入。

妹妹是楊定一的忠實粉絲,有訂閱購買他的付費內容,印象中好像三個月兩千元左右,每天都可以聽到一些揚博士錄製的叮嚀和提醒,妹妹在遇到煩惱困難時,大概是每天三餐飯後聽。妹妹說他的音頻很能安撫人心。我也覺得揚博士講得不錯,但聽了卻不知道怎麼學,所以就沒有更深入接觸了。

然後自己不時會發現讀書會裡頭一些同學,犯了一個我接觸佛法後也曾搞不清楚的事情,我當時是腦袋搞得一團亂,就先把它當未知事項狐疑地放著,不過一聽到這方面的教法,就開始腦袋打結,其實就是不清楚教法可以從勝義諦切入和世俗諦切入來講,就會很狐疑怎麼講得東西說不太通,但發現有些讀書會的同學是全盤接收,就是把勝義諦的究竟層面和世俗諦的人間層面全部搞混在一起,譬如這兩天看到的內容,就有看到一些同學在主題下面回覆道,一切都是虛幻的,或著這個世界都是我創造的,或者都是一體的,是我自己在傷害我自己,看到不少這類的說法。

我要推薦兩本書「仁波切,我有問題」 和「仁波切說二諦」 ,尤其「仁波切說二諦」 這本,兩本都是竹清嘉措仁波切釋論,陳履安先生翻譯的作品,這兩本書講得很清楚又很通俗好懂,很大程度地釐清了我這方面的困惑。而且因為出自於有體證經驗的人的系統性歸納和闡述,講得就很正中核心。

我真心覺得就是看了這兩本書,釐清老在我心裡打結的大障礙之後,隨即上課看了明就仁波切的鏡子禪修影片,聽仁波切在影片中又講說一次單一的我、多元的我、無我,然後跟著影片帶領下,照著實際做才會感到受益的。分享給像我一樣半路出家接觸到佛法或對這議題同樣有困惑的同學。

書籍簡介是這麼說的,「仁波切,我有問題」是針對現代人所安排的──進入絕對境界與相對境界二種真理的六堂課。

當時是覺得這兩本書對顯空不二的描述,很清晰且很容易體會。
真理就在眼前
沒有任何秘密
沒有任何奧秘
----------------------------

非常認同~
aappcc
謝謝指教。^^
jom1216
懺悔~
+個友,我就是藏傳佛教徒。
老何boss
我是東傳佛教徒.
aappcc
來插花阿?請坐吧。
今天來分享一下,鏡子禪修為什麼剎那間讓我受益了。

某個關鍵在於,在那短短的幾分鐘,這顆頭腦愛想像和過度思考的兩個習慣,自然地停了下來。

前幾篇文章有提到,我很容易也常常跟著比喻去打妄想,譬如聽到佛性就像水晶球或虛空,就會在腦袋去想像水晶球或虛空,然後心會開始作意,想把腦袋的想像套用在當下,這其實並不自然。這是愛妄想的部分。

然後如果在禪修引導的過程中,收到一切都是空的或著要有覺性的指令時,就又會跑回頭腦裏,想著為什麼一切都是空的呢,要不然就是透過頭腦逼迫自己「我要有覺性」或著「不要有念頭」。這是過度思考的部分。

在練習鏡子禪修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地恰恰好,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當時仁波切在十幾二十分幾分鐘的影片中,簡短又清楚地講解了無我的重點,這時間很適合慣於散亂,無法長時間在40分鐘或一小時對長篇大論專注的我,然後在我記憶還非常明晰的當下,引導我們作鏡子禪修。

作鏡子禪修一開始時,他有說不要造作,不需要想像前面有個鏡子,就自然地看就好。這打破了我慣常可能會想像有個鏡子,然後拿來當下套用的作意的習慣。

接下來短短的幾分鐘,他就讓我們自然地看,很慶幸在過程中,他沒有追加一堆對實相是這樣那樣的描述,這避免了我回落入頭腦的過度思考。讓事情得以自然地開展起來。

雖然只有短短可能不到十分鐘,但那直接性的體驗,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啟發。

分享給同樣屬於愛想像和思考旺盛的朋友試驗看看。
FB貼文。

以下聖嚴法師說的一段話,也是我有犯的狀況,在以下分享給大家看看。

就是我久久以前不知道在哪裡讀到一本書,說充滿喜怒哀樂有滋有味的人生,才是人生,大概是這個意思,當時就覺得,對阿,就是這樣。就覺得這想法還蠻對味的。

就誤以為人生就是要活得五蘊熾盛,然後覺得五蘊皆空的人生,照字面去理解,應該是很無聊吧。

聖嚴法師是怎麼說的呢?大家參考囉。



聖嚴法師

《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是化解、對治「五蘊熾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有人卻認為,就是因為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才能呈現人間生機盎然的一面,也才能證明我們存在的價值,否則就如槁木死灰一般。這樣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五蘊皆空的意思。

五蘊皆空的境界,絕對不會像木頭、石頭一樣萬念俱灰,否則觀世音菩薩在照見五蘊皆空以後,就不會想要度眾生了。相反地,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後,不僅解脫了自己的痛苦,甚至還為眾生救苦救難,自願以無限的時間、無邊的悲願,把自己奉獻給眾生,這樣活潑的生命,怎麼會是槁木死灰呢?

所以,「五蘊皆空」和「五蘊熾盛」的差別,在於我們行事的心態:如果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就是「五蘊熾盛」;如果是為了救度眾生的悲願,就是「五蘊皆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們的自我中心太強、自私心太重時,就會不斷地向外追求,同時又不斷地排斥外在環境中的一切,所以會帶來許多痛苦。雖然社會上往往把自我中心很強的人形容為強者,但是他們幾乎沒有長久的朋友。因為一旦他們的朋友成為旗鼓相當的對手時,就會因為不能包容對方的強悍,而成為彼此的敵人。

由此可知,凡是強悍的人都很孤獨、痛苦,但他們表面上都不承認。因為他們害怕丟臉、擔心沒有退路,深怕自己失敗後就站不起來,所以一定要奮戰到底,但如此一來,反而凸顯他們情感的脆弱。可見,當個強人並不好受。

有時乍看之下,強人似乎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原動力,社會要靠他們來維持、推動。事實上,強人並不是這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人,最高層次的應該是宗教家、哲學家,因為他們放棄自我,把自己的生命與全世界共同分享。

例如,釋迦牟尼佛並不想得到任何地位、名望,除了奉獻自我,別無所求。另外還有一些偉人,他們也是為了奉獻而奉獻,並不是為了爭取任何利益而凸顯自我。但是強人和偉人很難從外表判斷出來,必須從他們的內心修養來分辨,究竟是自我中心的人?還是天下為公的人?如果是以自我為中心,就只能算是強人,還是會有「五蘊熾盛」的痛苦,無法從煩惱中得到解脫。

一般人也許做不到觀世音菩薩的程度,但是在日常生活裏,還是可以一點一滴地學習菩薩精神。例如,當我們感到痛苦、恐懼、憤怒時,就告訴自己:「觀世音菩薩運用智慧,看到由五蘊構成的自我是空的。而我現在感到這麼痛苦,這就是五蘊熾盛、自討苦吃,沒有必要。」或是誦念《心經》的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用佛法的智慧來告訴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蘊皆空的,不必那麼執著、那麼痛苦。

如果我們常用這個方法來自我訓練,就會發現,要在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當我們漸漸放棄自我中心的煩惱,就能隨時隨地感受到豁然開朗、清涼自在的快樂。




  









不知道是什麼鳥?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