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適才看到的臉書圖如下。正巧挺呼應前一篇文章的,亦可做實修。

不過我們現代人是很喜歡用頭腦去想的,就是看內容時很容易被文字繞進去,用頭腦去想要這樣那樣,但實際要做時卻不知怎麼著手。

我自己是上過明就仁波切開放的覺知和鏡子禪修,也才有一些知道怎麼做,大家如果剛好也是現代人,就供參考。

當然還有一些相關的課程可能很不錯,但因為我接觸的不多,既然沒上過體驗過,就不胡亂推薦了,在此推薦我覺得上過又有用的實修課。

剛才看到的臉書貼文,做個紀錄。


----------------------------------------------------------

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靈魂的觀念,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佛教的精神界,是用「識」字作為命名,第八識存在於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

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識成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
摘錄自《正信的佛教》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對象,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柢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七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

而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人我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麼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麼,佛教所說六道輪迴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什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絕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帳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製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裡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迴還,都不出於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沈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

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於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淨)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恆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於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
明就仁波切和措尼仁波切,剛好在12/7和12/28的的這兩個周一,要做遠距線上教學,教得是我挺感興趣的實修課程,所以這兩個周一的例行課程要先缺席了,先祝福大家上課順利。

明就仁波切的「八識與禪修」和「行持的要點」線上課程,沒有資格要求,大家如果有興趣,只要灌了ZOOM軟體都可以參加喔。可以在家上課,在這種濕冷天氣也挺方便的,供參考。

至於措尼仁波切的課程,就有資格要求了,須先上過他的立斷課程,想起他的立斷課程,參加同學要唱頌遙呼上師祈請文,印象中有三句詞兒連著:了悟立斷見地祈加持,頓超達於確定祈加持,心滅得證法身祈加持。

現在總算有些意會了。

兩個人的課程說明和參加辦法如下。





我們人類的業力顯現,好像也是貪慾比較重,拼命追求欲樂的快樂,受制於對欲樂的沉溺,卻無法體會到欲樂背後那超越欲樂的空性,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或最少能做到世間法的自制和知足,如果一直無法意識到這方面過度追求的殘害和無望性,真的會害慘自己,醒覺也正是時候。

以下是曾昭旭先生的一段文字

人須見險知止,扭轉習慣性外求的模式,改從內在心靈更充分的自覺,以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尊嚴而後可。否則順外求慣性而流,必至於空虛寂寞、煩悶徬徨。即使朦朧地感知愛才是精神生活的主題,若不知如何自由、主動、無私地創造愛,則仍不免只知以金錢物質的付出去交換被愛,而終感到仍是一場空。


FB曾昭旭先生的貼文全文。


《謝家華的悲劇恐正來自不知所止》

電商先驅、網購鞋王、華裔美籍的謝家華2020-11-23疑因獨自在家中點上千枝蠟燭失火身亡,年46歲。

謝家華聰明過人,25歲即創辦電商鞋業Zappos公司,迅速累積巨量財富,後雖將公司以12億美元售予亞馬遜,仍擔任全權執行長至2020年8月主動請辭。謝家華亦富有浪漫的愛人理想,曾出版《Dlivering Happiness》一書,表達願付出一切去愛人的夢想。但事實上秉性內向的他仍長期感到孤寂,雖在猶他州帕克城建設豪宅招友朋來此同樂,但不斷的歡宴仍無法讓他有充實感。遂逐漸陷入酗酒、毒品及極端行為的泥淖。他的極端行為包括挨餓、少睡、禁排洩、冰水淋身、雪地赤足跑步等等;似乎試圖突破身體極限。又迷醉於滿室燭光的特殊氛圍,終在逐漸遠離親朋的孤寂中死於滿室大火⋯⋯

謝家華的傳奇一生引發媒體大幅報導與閲聽大眾的矚目,但,我們應當如何予以詮釋呢?

順著我前兩篇論「止」的文章,談到人生的兩個層次:謀生的層次與在意義價值上自我實現的層次。謀生雖有其優先性,但意義的創造、自我的實現才有其終極性。所以吃飽飯並不是人生問題的解決,反而是真正人生問題的開始。所以當衣食已獲滿足,精神上的意義需求代之而興的時候,人須見險知止,扭轉習慣性外求的模式,改從內在心靈更充分的自覺,以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尊嚴而後可。否則順外求慣性而流,必至於空虛寂寞、煩悶徬徨。即使朦朧地感知愛才是精神生活的主題,若不知如何自由、主動、無私地創造愛,則仍不免只知以金錢物質的付出去交換被愛,而終感到仍是一場空。

謝家華似乎便是這不知所止(包括見險仍不知止步與找不到安止之道二義)的一個顯例。尤其他的極端行為(苦行?)更顯示他誤從有限處(身)去強求無限,而不知實現無限之道不在身而在心也!謝家華正是一個卡在有限無限間不知所止的悲劇,以致比起終生形形役役於名利外求,陷溺於情慾而不知有愛的人,他活得無寧更為惶惑痛苦。亦實令人興無限之悲憫也!

#請點開下列網址,可以看到一篇很好的關於謝家華的報導:
https://www.inside.com.tw/amparticle/21841-Tony-Happiness
剛才在臉書看到的貼文,覺得是很好的提醒。


主講:堪布貢噶

日期:2020年12月14日下午10:15-12:15(香港/台灣/北京時間)

中文翻譯:妙融法師

就見地來說,本覺有三種狀態、三種特性:

(一) 沒有主體、客體,沒有自他的差別:

這個「沒有主體客體」的特性,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你可能對它有錯誤的理解,一旦談到沒有主體、客體,你就會以為不應該感知任何對境,不應該看到、不應該聽到,好像心要變成沒有作用。

但你在禪修時還是有感知對境的能力,你就是會看到、會聽到,所以這導致你會以為自己沒安住在本覺心性,會有這樣的感受。

還有另外一種狀況,有時我們會利用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隙,來經驗本覺、心性,所以有些同學一直在等待那個間隙、期待某一個時刻,來體驗到「超越主體客體」的境界,以為一定要這樣做。

尤其在進入第四個指引「任運自解脫」的時候,我們的練習是,又要去看色相、聽聲音,那時你會對本覺到底在哪裡、心性到底在哪裡、什麼叫「自解脫」,產生困惑。

當我們說沒有客體、也就是沒有對境時,意思是指「沒有特定的境在那裡」,你和對境沒有特定的行為和運作。所謂沒有動作,是對色相、聲音等對境,你不加諸任何「去看」、「去聽」的行為動作。

所以這裡是指,你並不是運用感官、根識去了知對境,而是運用心性本覺的力量、能量、能力去覺知、感知。就像仁波切昨天說的:「你睜開眼或閉上眼其實都沒差別,本覺心性一直在那裡如如不動。」

因此,在認識心性本覺時,在認識當下,你還是可以見到色相和聽見聲音,但都不會動搖影響心性本覺。因此所有色相、聲音,都是從心性本覺中發生,但不會成為心性本覺的對境。對本覺心性來說,是沒有任何所緣對境的,沒有任何境是它的對象。

所以就像仁波切一直說,心性本覺如同鏡子、如同虛空,意思是說如果本覺成了自己的對境,或有其他任何對境,一旦有對境,就無法像虛空遍一切處。因此對心性本覺來說,沒有主體、客體,沒有主客體的部分。

(二)無可指認:

第二特性,是它沒有「是此」、「是彼」的分別。如果心性本覺是你能指出「是這樣」、「是那樣」,就不可能有清明和空的展現。對心性本覺來說,你指不出來,卻能體驗到它。總之,心的本質是非實有,是指不出、道不出的。所以第二個特質就是「無可指認」。

(三)無散亂且明朗清晰:

對於心性三個特質之中,這是最重要的。它雖是「無主客體」的、「無可指認」的,但最重要的是它「無散亂且明朗清晰」。

如果我們能將這三個特性放在心上,就是對本覺心性的了解,就是對本覺見地的認識。

▍《三摩地王經》,佛語的加持

為了讓以上的說明更清楚,我要引《三摩地王經》來說明,我覺得這段經文是很有加持力的,所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三摩地王經》是佛陀很重要的教導,和大手印特別有關連,因為我們的祖師岡波巴大師,就是這部經主要的請法者:月光菩薩的化身,是整個噶舉傳承很重要的經典。《三摩地王經》說:

無想即無念,無取即離詮,
心亦無所緣,是名三摩地。

這個偈頌中,提供了三個道理、三個意義,來詮釋心性。

1.無想即無念:
如果你想認識心性,首先你不能用想的,不能用概念來認出心性。心性是超越臆想,超越概念思想的。

2.無取即離詮:
從感受上來說,心性在感受上也無可執取,你不能說:「就是這樣!」或「就是那樣!」,這種執取的狀態,就不是心性。

3.心亦無所緣:
心也沒有專注的焦點,沒有任何緣取的對境。

如果對以上三個重點能好好認識,好好修持,即是三摩地,即是禪定。

即使你覺得這樣的話語不夠清楚,但我首先要在這裡分享,因為這是很有加持的。

▍《大圓滿無雲虛空說》,大圓滿的本覺指引

接下來要分享一位叫無雲虛空的大圓滿大師所寫的《大圓滿無雲虛空說》,本覺的指引,這裡講得很清楚:

觀而不見無有物質相,尋而不得如虛空本空,
任意無作之時極明朗,分析觀察之時性空蕩,
既無一切而能現一切,明覺自光無礙極明晰,
自生明覺體性即此是,若能知此是為識覺性。

1.觀而不見無有物質相,尋而不得如虛空本空:
前二句講的是第二個指引,指引「心是空性」,當你觀察心時,你是找不到的,無論怎麼去看都看不見。

2.任意無作之時極明朗,分析觀察之時性空蕩:
接下來是第三個指引,雖然什麼都找不到,你只是安住在自心自然無造作的狀態上,心的本質又是明明朗朗的狀態;雖然你能感受自心是明朗的,但真去尋找那個明朗、清明,它的本質又是空的、找不到的。

3.既無一切而能現一切,明覺自光無礙極明晰:
雖然你指不出在哪裡,但它又能展現一切,能無礙清晰的顯現一切。

4.自生明覺體性即此是,若能知此是為識覺性:
當你感受到這種狀態時,就是認出本覺。

簡略來說,如果你的心能放鬆安住著,放鬆之中有著清明、有著知道,這個清明、知道是不會被抑制住的,當你有著清明、知道時,仍然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生起念頭,這也無礙你的清明和知道。

於是我們說,這樣你就認識了自己的本質,這就是認識自性本覺。

(2020年12月14日亞洲德噶線上閉關「解脫道三四階」4-4,堪布貢噶開示摘要)

[ 近期活動 ]
#禪修與六度波羅蜜~明就仁波切
日期: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 7:30-8:50(台灣、香港、北京時間)
Zoom 會議 ID:847 1987 9095
密碼:870118
以下是臉書看到的貼文。

原來大家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六度波羅蜜,是大乘法教,我還以為六度波羅蜜是每個接觸佛法的人都會學習到的內容。

覺得這篇講解蠻精煉和重要的,對於不同狀態和程度的人,多可從中汲取到對自己有用的養分,分享給對六度波羅蜜的精神和履行有興趣的朋友。


【 2020台灣德噶線上課程「六度與禪修」開示摘要 】

主講:詠給明就仁波切

日期:2020年12月19日 晚上七點半(台灣時間)

翻譯:妙融法師

今晚課程的主題是六度波羅蜜,大乘佛教的修持首先是生起「動機」,也就是菩提心,而主要的修持則是「六度波羅蜜」,最後再加上「迴向」,如果有這樣做,就完整地完成了大乘的修行。

▍生起遠大的動機 —— 我要幫助眾生證悟自心本性

人生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最重要就來自於我們的動機,動機本身就有著力量,可以引導我們達到目標,動機越強也就越容易成功。有個傳統的比喻,若朝靶心射箭自然能射中靶心,但是若沒有靶心,無論射箭技術多好、力氣再大,也因為沒有目標,最終無法擊中任何地方。以現代科學研究來說,如果我們帶著有意義的方向及強烈的動機,對達成目標便非常有幫助。

因此在修持的開始,我們要生起一個動機,動機可以盡量的遠大,但在行為上因為一開始無法做得太多,所以我們需要從小處做起,若帶著遠大的動機,從小處著手,就能得到平衡。

這樣一個偉大、遠大的動機是什麼呢?就是「我要幫助一切眾生覺醒,讓他們完全證悟自心本性。」因為這個目的,所以我要做各種有意義、有功德的事情。

▍六度波羅蜜的精華在於自心

雖然我們現在並不具備幫助一切眾生的能力,但為了未來能具備這樣的力量,因此我們要積聚功德及善行,而主要的修持就來自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雖然都跟行為有關係,但最重要的精華還是在我們的心。

第一、布施波羅蜜

「布施」核心的意義是有著「能夠捨、放下的心」。布施並不是單純的給予,如果你的心並沒有辦法對這東西真正的放下,即便你給出去了,也不是真正的布施。

譬如有些人給出一個,然後寄望回報,想得到兩個,這是種貪心 ; 又或者在很多人面前做出布施的行為,但是內心是為了想要表現自己,這則是種慢心 ; 看到別人布施,為了競爭也做布施,這就是來自嫉妒; 另外若供養的目的是希望敵人冤家破產、倒霉,這樣的布施就來自於嗔恨心; 又或者你所布施的東西是槍械、毒品,這樣的布施就來自無明、愚癡的心。

帶著五毒的沾染不是真正的布施,若能帶著慈悲的心懷、菩提心,才能夠真正的放下,能夠捨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羅蜜。

第二、持戒波羅蜜

「持戒」就是「有道德的行為、帶有功德的心」,也就是幫助他人或想要幫助他人,即便我們幫助不了他人,至少也能做到不去傷害,也就是沒有暴力的心。

第三、忍辱波羅蜜

「忍辱」的精華,來自「寬容、包容的心」,如果沒有一個廣闊、寬恕的心,就會覺得這不好那不好,導致到哪都寸步難行,若有一顆敞開的心,走到哪都會感到順暢沒有阻礙。

第四、精進波羅蜜

「精進」也就是「歡喜的努力、帶有啟發的心」,精進的要點是感覺到具有意義,一旦可以在任何事上面看到價值和意義,自然就能與心產生連結,對事情生起興趣,自然而然地就會很努力而且喜悅地去做任何事。

第五、禪定波羅蜜

「禪定」的精華就是「覺知的心」,我的各種課程有著不同的名稱,但最後都回到覺知上。覺知能夠帶領我們去發現本具的快樂,開心禪一階的內容是教導覺知,二階教導的是動機,而三階教導的則是六度中的智慧波羅蜜。

第六、智慧波羅蜜

「智慧」就是「認識萬物的本質和真相的心」,能夠看到一切事物背後的真相。

▍ 六度與禪修的結合

當我們練習禪修的時候,不論你用什麼樣的方法,都需要放下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要貢獻出時間。要能放下許多的執著,也就符合布施的精神。

當你能夠有紀律的關注、覺知呼吸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也就是持戒波羅蜜。

在你禪修的時候,有各種念頭來來去去,你不用和它對抗或試圖趕走它,事實上你要保持一種忍耐,這就是忍辱波羅蜜。

你對禪修要持續保持興趣,讓禪修跟你的心產生連結,透過短時間、多次數的練習,試著用不同的方式來培養對禪修的愛好,增長創造力和保持新鮮感,這就是種歡喜的努力,也就是精進波羅蜜。

覺知本身就是禪定波羅蜜。而當你知道著自己的呼吸,不論呼吸是深是淺、平穩不平穩,能夠認識到呼吸原本的狀態,能和呼吸的本質同在,就是智慧波羅蜜。

最後是迴向,不論你做什麼修持,最後要迴向一切眾生都能證悟自心本性。生起菩提心,修持六度波羅蜜,再加上迴向,就是完整的修持了。

( 2020 明就仁波切 台灣德噶線上課程「六度與禪修」12月19日 開示摘要)
以下分享給常常處於急迫匆忙中的現代人!

措尼仁波切還有教一個瓶氣法,讓氣安住在丹田,不至於因過度思考和匆忙以致氣常常往上亂竄。

youtube也可以找到一些教寶瓶氣的影片。

──2013冬季善報「措尼仁波切開示」

其實放鬆和緩慢是兩碼子事,
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放鬆並不就是放慢動作,
你可以放鬆,但是迅速、敏捷,
你可以很放鬆,但做事情很有效率。

我們經常覺得很趕,
那是我們的心在趕?還是感覺在趕?
它通常是一種感覺,匆忙的感覺,
通常會引發不穩定的想法。

也許你們有的人思維想法很快,
有的人想法思維很慢,
但我的重點不是想法思維快慢的問題,
而是我們有「超速的感受」。

因為我們沒有修持正念,
所以搞不清楚是思維的速度,還是感受的速度。
當我們說「累死了、精疲力盡了」,
講的不是思維想法燒光耗盡,而是一種感受,
那是種不安定、無法安住的感受。

所以我們要覺知到內在的速度,
一旦超速了,表示我們的神經系統、
粗糙的肉身會變得緊繃,然後造成問題,
所以我們要訓練覺察這狀況,
一旦覺察超速了,就要慢下來。

要怎樣才能辦到呢?這就要透過正念,
沒有其他方法,只有自己告訴自己:
我覺得最好的速度是身體的速度,
身體的速度比情緒的速度要好。

比方有一百箱的書籍要從外面搬進房間,
念頭第一個是從A點搬到B點去,
一下就搬好了,然後接著想:搬好這些書,
可以去吃點東西等等。

你的感受情緒想要很快地完成,
所以你的身體動作會加快速度。

但是什麼樣的速度叫快或是慢呢?
用什麼來做基準呢?

其實可以用我們的身體做一個標準。
因為我們不是超人,
身體其實是有一個極限的。
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就是要冷靜、慢下來。

當我們想要趕快搬,就會越來越急,
當你看到自己快要超速的感受時,
就可以看著它,然後慢下來唱個歌,
讓焦躁不安的感覺平靜下來,
尊重我們身體的速度。

現代人多數有這樣子的問題,
這種身體與情緒速度的不一致,
造成很多氣不調的問題。

要怎麼做才不會造成氣不調的問題呢?
解決的方法就是要看著我們的感受,
覺知這個感受,讓我們的感覺放輕鬆。

動作可以快,但情緒感受可以是緩慢的,
這樣就可以避免犯下錯誤。

重點就是對當下感受保持正念,
覺察到這樣的狀況,
然後把正確的速度帶進來,
當速度正確的時候,
微細身的感覺就會是好的。
我下周一要去動個手術,不能到課,祝福大家課堂圓滿,謝謝這學期得到的教導,也謝謝透過網路啟發了我視野的朋友,並祝福自己心安平安。

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貼文,感覺上是面臨生命不確定性的不錯的練習。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生命倒數計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放下!

其實《歸零》是一本以明就仁波切真實的旅程,講解中陰教法的書。

對於仁波切那段白話文叫「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經驗,我們第一個好奇可能是:確定生命正在倒數計時之後,第一件事該做什麼?

仁波切的第一件事,是「放下」,放下的具體修持,是「獻曼達」,不是我們印象中拿個曼達盤,把米或碎寶石往上面推七堆供那種形式化的修持,而是專注在從心中放下此生最執著珍愛的事物。

當身體已經不自主,能穿越生死的是心,為了讓心輕盈,必須放下所有讓它沈重而無法得到自由的東西。仁波切開始想起母親、想起童年的努日繁花盛開的夏天、想起故鄉壯闊的瑪納斯陸大山、想起等他教導的僧眾、愛他的學生們......臨終浮現心頭這些,所愛的、所牽掛的,統統放下,把它們統統化作曼達上的獻供,供養十方四世諸佛菩薩,一切善根迴向有情眾生。

最後,還要供養自己最放不下的身體,才是臨終圓滿的獻曼達。

仁波切說:「『供養』我的身體感覺,是臨終過程中必要的一部分。我已經接受生命所呈現的一切。我停止對它抓著不放,那就是供養。」

那個真實故事的「後來呢」,我們都知道了,尼泊爾大地震半年後,2015年11月佛陀天降日,仁波切出現在佛陀成道的正覺大塔,圓滿了他四年半的山林行腳閉關。

但我們還是對2011年的夏天,在「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羅發生了什麼事,充滿了好奇——「臨終中陰」之後,四大分解了,識大融入空大了,仁波切如何回到這個世界,回到我們之間?

「為什麼回來了?那個把我重新導向這一生的感覺是什麼? 」仁波切也在自問。

最後關頭,當他決定不請人打電話回印度德噶寺求救,放鬆接納一切的發生,所有內外分解的進程都在發生著.......是什麼讓這樣的旅程倒轉?

仁波切說:
「我想,以此色身傳法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我要利益一切眾生的誓言,透過微妙的方式,逐漸把我從離去的邊緣扭轉回來。我慢慢恢復了感知系統的功能,而禁錮我四肢和器官的麻痺也開始鬆開它的掌控。

對此究竟光明空性強烈和持續的體驗,廣闊且無礙,開啟了無量慈愛的自性泉源。在那一刻,被過去業力帶回來的意向,融合了當下一刻的願望:回去,並以此身體盡力利益他人。 」

「我了解自己傳法的使命還未完成,我還想要繼續我生命的事業。當這個祈願變得強烈,覺知的無限寬廣慢慢收回它的開闊狀態,以較為有限的形態安頓,轉而緩緩與我的身體重新連結。」

就像很久以前,仁波切就對山林行腳閉關有著嚮往,並去請示父親祖古鄔金仁波切可以嗎,父親的回答是這樣的:「無論你在不在閉關,要一直記住禪修,一直記住傳法。」

也許這樣的承諾太深,深到生死之間都反射式的記得,即使接納死亡發生,「利他的祈願」都一直鮮活在著,「我沒有抵抗死亡,但一種悲心的感覺,把我帶了回來。」
看到「空性之舞」的這一段話,有一些些感觸,做個紀錄。

若你去感受這一刻完整的全部,你將能夠敞開自己,而超越我的受限空間。你會明白,你的問題裡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分,都是因為你讓一切受到了侷限,只聚焦在一個方向,當你向整體敞開,一切將變得異常清楚。你若開始受苦,你會注意到,你已不再聚焦於整體,反而聚焦於某一件事,這導致了你的受苦。

你可以開始看見,有那麼多的痛苦發生,都是因為聚焦在經驗中狹小的一點上,這讓「不生」難以調控它自己。但是,一旦這個焦點敞開了,「不生」便能調控自己,萬事便沒有問題了,即使它看似有問題。那麼,你就可以走出受限的觀點,看見其實不是你在感知著經驗的一切,而是整體認知到了它自己。

我們不是自己認為自己所是的那個人,世界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每一件事都是嶄新的、敞開的、無法預測的,這會讓小我感到十分沒有安全感。不過即使是頭腦會稱為恐懼的感覺,純真也認不出它來,因為它不是透過頭腦來感知的。它會看著它想:真是奇了,這是什麼?當你對某件事感興趣,你會向它移動。如果有個聲音很有趣,你會靠近它;如果有個味道很有趣,你會嗅聞它。純真只會帶著好奇來看,然後問:這是什麼?它會非常貼近那感受,它會透過體驗而非概念去發現那感受是什麼。透過體驗而非關於恐懼的概念來經驗恐懼,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現象。這種反璞歸真永遠對「如是」十足感興趣。這就是當我們從未分離的自性來過生活時所感受到的清新品質。

當然,我們依然有一個大腦,依然有思想,因此依然會學習東西累積經驗。小我的意識狀態總是透過這種累積的知識來理解事物。以未分離的自性過生活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我們不會透過那些累積之物理解事物,但是需要的時候依然可以使用它們。

透過純真來感知、理解,事實上會讓我們有充分的能力在當下具足智慧,因為在那種狀態下,當下最深澳的智慧將會生起。這樣的智慧只屬於當下這一刻,它不是我們累積知識的一部分,那是一種屬於整體的智慧,它只屬於這一刻,我們不再從我的個人感受出發,而是從整體存在來理解。

這是對存在本身這一單純事實滋生的愛,那不是由任何東西引發的愛,它根據的不是是否出現某個好日子、某個好人、某個好的待遇或好的感覺。事實上,出現的可能是不太好的日子,不太好的遭遇,不太好的人,或不太好的感覺,但是這份愛依然一樣那麼多。這是一種喜愛活在這生命裡的愛,因為在這生命中,其實它每一刻都在與自己相會。

愛在每一刻與自己相會,即使是糟糕透頂的時刻一樣如此。這永遠不會透過由頭腦過濾過的、自我中心的意識狀態而發生。但是從純真出發,愛單純地與它自己相會。如果你愛我,它與那相會;如果你恨我,很好,它也與那相會,而它喜愛與那相會。我說的是「一」與它自己相會,了悟它自己、經驗它自己。

你越是能不用個人的自我感來看待事物,就會有越多的純真悄悄溜進來。有越多純真為你所知,就有越多的愛會探出頭來,開始體驗生命活在這生命中,在這生命裡活動。
之前有寫文章說我去動手術了,到目前結果順利,有驚無險,康復中。

幾周前身體突然出現了一些狀況,發現身體竟然不由自主無法自控,我趕緊跑去就近的醫院掛號看醫生,檢查結果是身體某部位長了東西,然後腫瘤檢測的結果,在正常值邊緣,醫生建議手術切除並且化驗。

只是連續兩天在這醫院看診,對這醫生面對前一位病人和我時(前面一位病人看診時,我就在診間內的一角候診),那種紆尊降貴、無法掌握回診病況又三秒鐘打發患者的態度,每個都讓我挺不安的,反正我是心理警鈴一直響,想換個醫生。

第三天,我改掛號了另一家醫院和醫生,他替我再次做了檢查,也表示有手術和化驗的必要。這個醫生給的建議讓我覺得專業,對待病人的態度也有耐性,便請他動手術了。然後我覺得檢查和手術時接觸到的台大醫院的護士小姐,多半給我感覺專業又細心,真的要謝謝她們周全的照顧。也很謝謝妹妹陪病了兩天。

在手術全身麻醉前,隨著手術室的輕音樂,我自然而然隨著當下音樂做起了聲音禪修,免得胡亂想,術後切除了病灶,症狀是有消除了,前天並得知化驗結果是良性的,算是有驚無險,暫時圓滿落幕。

話說第二個醫生看了我的檢查結果說,你很久沒做身體健檢了吧。我的確好幾年沒做定期健康檢查了,如果有做,這個狀況應該及早就會發現,很可能可以不用經歷身體極度不適和心理擔心及減少病況惡化的風險,所以定期健檢該做還是要做的,該預防的預防,該治療的治療。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