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今天來分享一點經驗,給對修行有興趣的朋友。

分享書籍的尋找和老師的尋找。



圖書館陳列的書,百花齊放,不過有些書會引人走上歧途或繞遠路。

像我當時也看了一堆心靈或禪修相關,說不出來,就是感覺哪裡怪怪的。

然後看到聖嚴法師的書,書中風格平實,字字句句中,卻流露出對世界真正深切的關心。

看了真的覺得好感動。然後有幸深入接觸。

但有些人卻看了一些不是這麼正法的書,就誤入歧途了。

雖然究竟來說,沒有錯的路,但會讓我們更往貪嗔癡方向沉迷和受綑綁的,就等於在繞遠路吧。

所以在此分享法鼓書店推薦的書。

他們陳列的書,來源包括各家出版社,內容或有深淺,但都是正法,接觸後至少不會走錯路。

蠻推薦給初學者,作為找書上的參考網站。

http://www.ddc.com.tw/search_list.php?c=1&f=1&z=0000000036


另外,選擇老師也很重要。

「老神再在」一書中有提到,好的老師有什麼特色,覺得說得挺好。

印象中,他提到了三個。

第一個是老師本身很平實,第二個是慈悲心,第三個是平等心。

我接觸到,在教授佛法上的好老師,真的會讓人產生大受用的老師,的確具有這些特色。

他們的確都很平實,不會將自己偶像化或貢高我慢,大概是沒有強大的自我需要妝點餵養了。

他們有深刻的慈悲心,他們重視學生的受用,超過可以收多少錢,讓自己擁有好名聲之類。

他們具有全面性的平等心,他們的關懷是普被的、雨露均霑。


教授世俗事務的老師,也許專業能力最重要。

但要在佛法的體會上有所進展,找尋老師卻有著另一些重點和標準。

平實卻又深具慈悲心平等心,他們的言教身教,自自然然就是法的流露了。


以上分享給大家。



再分享雪漠《世界是心的倒影》一書中關於顛倒見的章節


我們的身體有六根,眼睛是眼根、耳朵是耳根、鼻子是鼻根、舌頭是舌根、身體是身根、意是意根。有了這六根,就有六識,進而生出色聲香味觸法。而一般人所說的妄心,便是由六根六識和外在因緣,根識境三者,所和合而生。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每一個想法、每一個態度,都沾染了它的痕跡,有著許多個人的立場和偏見。有句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什麼是庸人自擾?就是在執幻為實的妄境中,給自己套上煩惱和枷鎖。

我們活在約定俗成的社會共識中,例如:揹著沉重的債務也要買房,認為房子才是家,有了房子,才有安全感、才能結婚,於是很多人人生的目標,就是買房。或者,有個收入高、前景好、象徵地位的身分。名聲、財富、社會地位……我們已經習慣用這些標籤定義自己,也習慣用這些標籤解讀、評價周遭的人。

很多人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控制了,但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受制、不自由,是受到事物虛幻的表象給誤導,將忽生忽滅、因緣俱合的現象,視作永恆,也把自己對事物的解讀與猜想,當成事實的全部。

心經中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什麼是顛倒夢想?

一:不明白無常的真理。

二:不明白慾望是痛苦的根源。

三:不明白世上一切本質沒有分別。

四:不明白我是因緣聚合之物,無自性。

有了這些顛倒夢想,人就躲不過執著。事實上,真正束縛我們的,僅僅是自己的習氣、情緒和偏見。一個人若能隨緣、知足、安住於真心,任何再強大的外力,都無動搖他內心的寧靜。

世上本來就不存在任何問題,存在的只有現象。

我們被現象所迷,覺得自己遇上了過不去的關卡,人生走不下去,身心皆疲。各種雜亂的念頭,不斷干擾著我們,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太累了,死了是不是就一切都解決了?再也不用擔心會被人瞧不起、會被人拋棄、會飯碗不保……。

所以股票大跌時,有人萬念俱灰,跳樓自殺了,誰知他才一落地,股票就開始反彈了,原本他想像中得面對傾家蕩產、妻離子散、露宿街頭,一件也沒發生,一樣隨時在變化中。無常的世界,本就充滿了各種變數,股票大跌是一種變數,股票回升、恐懼消散都是一種變數。

當我們有足夠的清醒和理智,跳出現象,客觀評價自己的處境時,會發現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當然要為自己的選擇、行為,承擔結果;但這結果,未必像我們想像中那樣無法承受。

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遇到了什麼事情,而是用錯誤的態度面對人生。我的小說《大漠祭》中,老順常說一句話:老天能給,老子就能受。

當我們用這樣自信、尊嚴的態度,學習坦然接受人生中所有事情,也會在一次次經歷中,體認到再大的事情,也不過是一時的記憶。無論是事情本身,或讓我們快樂的、失落的、痛苦的情緒,也終究會過去。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心靈的顯現;我們所有的行為,也是心靈的顯現。同樣一間公司,有的人覺得它是個火坑,盡是勾心鬥角、利益之爭;但也有人認為它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是個磨練能力的好地方。心情好的時候,陽光明媚、萬物燦然,小鳥啾啾是快樂的音符;心情不好時,再美妙的旋律,也變成是一種惱人的噪音和打擾。

所以,什麼樣的心,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世上一切各種的顯現,都先作用於我們的心,再由我們的心顯現出來。這便是「萬有心性顯」。記得別讓任何概念擾亂我們的心,妄境出現時,提醒自己安住於明空、安住於真心,讓遍及一切的智慧光明,帶領我們從妄念的幻覺中清醒,而解脫的本質,其實就是心的明白。
這半年時常體會到我以為的自己和他人,在當下出現後就開始消失。

我向來信以為真的世界,在拋開了念頭的標籤化作用,直接去看時,

真的就像是幻影一樣,一點都不真實。

佛法說的世界是個幻相,似乎更接近真相。

昨天和妹妹去看雲門舞集的表演,台上跳舞的男男女女,尤其全部像影子一般地晃動著。

是幻影般地存在。

林懷民謝幕後受訪,諾大的舞台上擺著一張椅子,他因腳傷坐著,說這些舞者都是妖精,還真的是。

他們該是不斷從空性中顯現,又回歸於空性,也就是不曾須臾離開過空性這個天鄉吧。

他們展現的,是空性的無限的活生生的潛能和創造力。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



翻了翻緬甸馬哈希大師的書「內觀基礎」,看到裏頭有很好的提醒,


我們說「名」與「色」為無常,因為它們出現,然後消失。

如果一件事不出現,我們不能說它是無常。

什麼事物不會出現,那就是觀念。觀念是不切實際的,不曾真正存在過。


還看到一點,至少對於愛追溯和探討事情的我來說,是很好的提醒。


我們觀照當下生起的現象。我們不觀照過去、未來或不確定時間的事物。我們所講的是實際的內觀。

內觀有兩種,實用的與推論的。

觀照實際生起現象的特性、作用和現起所獲得的智慧是實用的內觀。

從實用的內觀,你推論過去、未來和未曾經驗過的事物是無常、苦、無我,這是推論的內觀。

在推論的禪思中,我們可以觀照過去、未來和不確定時間的事物。

不過在此要注意,只有在實用的內觀後才會有推論的內觀,

沒有事先知道現在的,是不可能做出推理。

為何我們不去觀照過去或未來的事物?

當你回憶的時候,你想著:我看我聽我想,這是我在那時看到的。

你因此有「我」的觀念,甚至有「永恆」與「快樂」的觀念。

因此回憶過去的事物來觀照是無用的。你執著於它們,這種執著很難祛除。

雖然你以所學將它們當作名與色,但「我」的觀念持續著,因為你緊抓著不放。

你一方面說無常,另一方面卻持有「常」的觀念。

你觀照苦,但「樂」的觀念繼續浮現。

你觀照無我,但「我」的觀念卻強大堅穩。

你與自己爭辯,最終,你臣服於已預先形成的觀念。


未來還沒有發生,你無法確知它會是怎樣的。它們只是學和想的想像。

它們是誇飾的,看似很有學問,但是再加以省思,它們只是名字、符號和形狀的觀念。

所以我們不去觀照未來的事情。
看了一篇名廚江振誠的報導,他說的心態,就是我們每個人在做事時可以有的心態阿,真好。

連結到佛性時,這種心態會自自然然產生吧。


他是這麼說的:

偷閒一刻,是因為已一路努力,但江振誠不說苦:「如果要說辛苦,那就是過去20幾年沒跟家人在一起,家人更辛苦。至於我,工作上沒有什麼艱苦的,都是應該要付出的。」

「料理本來就是我喜歡的事情,能夠在很棒的地方工作、學習、又有錢領,是很棒的事情。所有喜歡的事情,都不辛苦、都不需要努力。」

這是江振誠的「正能量哲學」,就是「I have to」和「I want to」的區別,前者用大腦、後者來自心。


江振誠訪談全文
https://topic.udn.com/event/20181126
今天收到的line。關於措尼仁波切的訪談。

他提及一個很好的參考點,就是當一個東西你想要避開不想碰觸,通常代表有怪物在那裏。

嗯,受教了,幫助我察覺怪物。

有些東西好像不是頭腦認知它不是真的,就可以解決了。

在情緒上它就是會有障礙,也許是一些過去根深柢固的信念還沒有鬆綁,也或著過去的印記,在情緒層面還一直殘存著影響力。

也或著自己對佛性的體悟還太邊緣或太淺。所以無法消除它。

好像不能直接跳過這個層面,不管它,就想要前進了。

或許這是種潛意識的逃避吧,導致的結果是一直被卡。

可能要面對它,好好與它握手共處。

要用自身的佛性包容怪物,或者是這樣吧。


分享以下訪談內容

拖延症、優柔寡斷是種微細身的扭曲狀態嗎?


學生問:拖延症、優柔寡斷,就是無法決定去做某事, 但總是想著它,卻又無法下定決心去做。這樣是一種微細身的扭曲狀態嗎? 如果是的話,請問我們如何與它握手? 謝謝。

仁波切回覆:
無法下決定(優柔寡斷), 這可能是微細身的問題。

特別如果你是家中第三個或者是第二個孩子,通常都是跟著第一個孩子的意見。沒有太多決定的權利或機會,都是由其他人做決定。從孩童時代開始就都是如此,由於父母,朋友,哥哥姊姊們就這麼養成(一次次的決定事情),造成有一天,自己就失去了自信,也成為了微細身內的怪物,印記。

我以前也是這樣子的,我不知道該如何下决定。因爲我想要給誠實、正確的答案,所以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我看到了我的怪物就在那裏 。

有一次,我才剛從美國回到尼泊爾,就接到了他們為了隔年行程的電話。學生:「我們已經預定了您的機票,是英國航空的飛機,是這樣、那樣…。當你到達舊金山的時候,然後要注意這些、那些等等的。通關後,XXX先生,將會在機場的某地方接您,並載您到下榻的飯店。請問當您抵達的時候您想要吃點什麽?」

一年之後的事,我怎麽會知道?要怎麽決定呢?我應該要如何處理呢? 於是我說:「噢,好~我會讓你知道的。」

幾周之後,電話再次響起; 我又回答「喔~我會讓你知道的。 」

那時真的要把我弄瘋了,他們不斷地打電話來!

後來,我想這樣是行不通的,我應該下決定的,反正食物終歸是食物,所有的食物都是能吃的。所以我就選了一種,有可能是墨西哥食物,我也不記得了。

哇,真的是太開心了!再也沒有人打電話來!

那時我想:「很好,下決定真的是件對的事!」。

現在說「對」或「不對」,對我來説已經不成問題。

我們通常感覺拒絕的回覆蠻不仁慈的,是比較對立的回覆,不像菩薩那樣。但是現在的我說「不」多於「是」。

自此之後,生活容易多了。對我而言下決定再也不是問題。

所以,這種「無法下決定」(優柔寡斷),是否為怪物,可以去深入探究它。

如果問題來了,先稍稍暫停,思維一下,可能蠻有智慧的。

但如果不去思考,就只是依著的原有的慣性:好,我之後再決定!下一次之後,又下次再決定…。
這當中是先暫停一下,考慮、思考個幾天,然後下決定,那沒有問題。

但如果是盲點blackness(黑暗區域),每次你到那附近時,你就想避開,不想去碰觸,那可能就是怪物。

在認知上你無法決定,因此你先跟這個(認知理智)握手,慢慢地往下去與情緒阻障握手。當情緒阻障打開了,那效應會進入到認知的心,這時你便會在心上建立起自信,你就有能力做決定了。

請記得,去決定事情並不需要有完全的把握、確定。

也許你連結著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也是一種怪物。如果一直這樣就太沈重了!每一個決定在你的心裡、頭腦中出現時,你都覺得不夠滿意?等待著下一個、另一個的陽光和光芒的出現?

所以,請在需要時就做出決定,並且知道:在你決定的時刻,沒有事情是完美的。

你知道問題也可能產生,但是事情一定可以解決的。

運用各種可以解決的方式、方法,來調整、改變。

所以要做的修持是:深入去看,去做握手修持,去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那裡。
今天收到的噶千仁波切語錄如下。


「將每日一切受用都供養諸佛, 這是極為重要的開示」

對於很想成就大手印要義的我們來說,所需了解的是,我們心中每天都有我執的念頭不斷生起,那些是受到我執綑綁的念頭。即使是在喝水時,我們也會想著:「哦,這杯水是我的」,這是在「我的」杯中的「我的」水,而且「我」正在喝它。如此一來,這個習氣不斷強化,使得我執變得有如一座大山。

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將每日當中所有受用都供養諸佛的好習慣,則每當我們這麼做時,就像從我執的大山移除一小粒沙那般。如此一再反覆,終有一天能剷平這座大山。反之,如果我們不作心意供養,則自我的概念將持續增長。

所以,我極為希望你們在一天當中持續不斷地修持供養。這是我對大家的極重要開示。

------------------------------------------ ------------------------------------------
我也將每日受用的一切,都供養諸佛和空性。

也將在此寫的文章都供養給諸佛,將因此產生的概念心和自我感都供養給諸佛。

將自我送給諸佛當禮物。
措尼仁波切對台灣朋友提及,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身表裡不一的情況,並藉此禪修。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不喜歡的人事物,或者礙於人情,礙於利害關係或者現實考量。

常出現言不由衷的做作,但內心是另一種想法的情形。

對於內在那個聒噪的跑馬燈,該怎麼做呢?

似乎是這個意思。

這短段落,其實我看不太懂他的說明,似乎是可以對內在的聒噪聲做個巧妙的替換。

供受此困擾又想找解決之道的朋友參考囉。


這兩天在邱揚創巴仁波切的書<動中修行>看到一段話,上課時也聽到般若智慧的特色。

這對因為慣性和不安全感的習性,常常過度思考以確認狀況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透過般若慧處理事情,由於視野的全面性,往往會更圓滿。平常也較容易放鬆。

不然念頭多,是很讓人處於一種緊繃和不安的氛圍中的。

然後覺知也不是頭腦和自我能收編的,它不屬於念頭我。不要頭上案頭。

很多事情,似乎自己只能模糊感覺到有些地方沒做對,但透過經驗豐富者的教導提點,就會比較清楚清晰。

無明深重阿,幸好一路上得遇善知識,一路獲得修正。真的要很感恩。



-----------------------------------------------------
以下分享動中修行的幾個小段落

覺知一詞的意義或許有些含糊,因為它時常指一個人的自覺或只是了知自己在做甚麼;這裡所說的覺知,則是指對情境確切的認識。

它並不特別表示你注意自己的言行,而是你看到情況的整體,如同在空中鳥瞰風景一般,市區的配置等等盡收眼底。

智慧的意思是了知情情境,重點在於了知,而不在真正的知識。

那是沒有自我的知識,不涉及與自我連結在一起的那種自我中心的、覺察到自己知道的意識。

因此這種智慧是既寬廣又有遠見的,同時也異常準確並深具洞察力。它介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當中,它也在我們的發展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如同方法一樣,是正確地處理情境的善巧方便。事實上,智慧與方法有時被喻為鳥的雙翼。


想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獲得成就,是起因於累積的慾望或貪求,而那種貪求是一種集中的意念。這種意念基本上是盲目的,好比你只有一隻長在胸前的眼睛,當你走路時,你無法靠轉頭朝各個方向看,而只能看見有限的範圍;因為只能朝一個方向看,缺少了轉頭的智識,以致你很容易跌倒。

貪求心如同一層薄紗,使你看不清當下那一刻;因為貪求心不是眺望未來,就是想要繼續以前存在的某種東西,如此則當下便被拋諸腦後了。

或許還有一些集中於當下的努力,但最多兩層而已,其餘的則分散在過去與未來,因此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直視眼前的一切。
前些天在line上收到措尼仁波切關於臨終的開示。

另附上一段影片,為措尼仁波切的老師之一,藏傳佛教上師德頌仁波切在台灣圓寂狀態的影片。

會對亡者大體感到害怕的人,請不要看影片喔。


如何幫助臨終者

學生問:

想問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我為臨終者和往生者工作,我所學的包括準備遺體以供瞻仰,我們通常會至少12小時不要動遺體,在那時也會做一些像提醒亡者他們已經死了等等的。

之後到了某個時刻,會要幫助家人和朋友,在儀式下洗遺體。所有我學的有關清洗遺體的方法,是從上方往下洗,但我的直覺告訴我不是這樣的,我們希望意識往頭頂移動並從頂輪離開。我猜想你也許知道?你有這方面的經驗或你知道我可以去哪裡找到答案?因爲我的想法是用藏紅花水,從腳開始,然後往上清洗,然後到頭頂。因為你知道能量往頭頂方向走不是嗎?這樣想合理嗎?



仁波切回覆:

是的,是合理。其實沒那麼重要,但如果你感覺要這樣做,也可以的。

加持水可以從上方頂輪開始清洗,普通水可以從下方開始洗也沒關係。如果是特殊水的話,將加持過的水直接放在頂輪,讓它打開,然後清洗整個遺體。

另外有一個關於說話提醒的部分,如果可以的話,當你提醒往生者時,要在頭頂梵穴的地方講話,不要在耳邊講話提醒。當然,在斷氣之前,是要在耳邊提醒,但斷氣後要在頂輪提醒,這樣的話,神識會從頭頂梵穴離開,而不是耳朵離開。






今天收到的line貼文,聽過很多教解脫道的老師提過,注意念頭中的空隙,做個分享。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