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aappcc wrote:
說得很好。(恕刪)

不不不!我說得並不好,所以你才會有下列之說。
aappcc wrote:
你的見解是很好的。發現到可能的謬誤。...(恕刪)

如果見解真的是很好,所發現的謬誤就是確實的,不會是"可能"。

因為我說得不好,所以你用了"可能"這2字,呵呵。
aappcc wrote:
他這裡所說的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世俗界的,那是出世間的,是法眼已開體會到的境界。沒有自我執取的負擔所體會到的快樂。...(恕刪)

他語句中並沒有提到「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世俗界的,那是出世間的」。
而且這句話也無法讓矛盾合理化。

因,「世俗界的,出世間的」都是世界上的境界,並沒有脫離世界上喔。

世界上是由各種不同境界所組成,又怎能說只有他體會到的境界才有快樂,別的境界就沒有快樂,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該向老王買瓜嗎?

果真,我說得真不好。無法讓你了解︰
錯的就是錯的,因故想將錯誤合理化,只會陷入更大的錯誤中。

嘻嘻!在我的世俗界能找出出世間的錯誤,也是一種快樂呀,你看!我們世俗界的人要得到快樂是如此簡單又多樣,多好呀,何必進入出世間的矛盾境界呢。

啊,我知道我又說得不好了,不要再說我說得很好喔,直說我的錯誤才是真言呀,呵呵。
突然想到莊子的一個小故事。成語井底之蛙的出處。

但能怪蛙兒的井底之見嗎?倒也不能,故事中的那隻蛙就沒見過東海阿,活在井裡,有的自是井底之見。有機會親見東海,也就了然了。

但前提是蛙兒要開始看到其淺薄的可能性,開始願意跨出井底。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

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

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書名: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問:我們怎樣在力求單純和體驗空間的同時,處理實際生活中的情況?

答:你要知道,為了體驗敞開的空間,你還必須體驗世間形色的堅實,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我們常對敞開的空間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以致落入陷阱。只要我們不把敞開的空間妄想為奇妙之處,而把它跟世間連在一起,即可避開這些陷阱。

若無世間的輪廓標出空間,我們便無法體驗到空間的存在。如果我們想為敞開的空間畫一幅畫,必須借住於地平線才能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必須回到日常生活的問題,回到最平凡實在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要說日常行為的單純和精確非常重要。

你若感知敞開的空間,就應回到原來你所熟悉的那些讓你悶得可怕的生活狀況,更仔細深入地觀察,直到你發覺其堅實無稽,直到你見其本性的空廣。

aappcc wrote:
故事中的那隻蛙就沒見過東海阿,活在井裡,有的自是井底之見。...(恕刪)

耶,井底之蛙,說的真好。

我只能把「出世間的」 形容成老王賣瓜,你的形容更貼切。

果真,「出世間的」只知井底的境界,不知「世俗界的」廣闊境界,呵呵。

還是「世俗界的」比較自由,不會被困在井底,這麼一想,我又高興咯,哈哈。
aappcc wrote: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恕刪)

我才不要像東海之鱉。

「出世間的」境界,讓我「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是鱉。

hao258yu wrote:
耶,井底之蛙,說的...(恕刪)


你覺得這樣自爽很快樂,那就這樣阿。我們也沒權說什麼。

Have fun.
aappcc wrote:
你覺得這樣自爽很快...(恕刪)

自得其樂,人生最樂,是我的宗旨,也養成為習性,嘻嘻。

不過我的樂,可能會激起異己的不悅。

然而,吸食異己的不悅是我快樂的泉源,哈哈。
措尼仁波切說的印記式反應,真是屢見不鮮,幸而印記是後天學習來的,不是本性。

不論對任何人或是自己,都是如此阿。

看到了一則新聞,講到青少年網路成癮。

想到上次回家,哥哥說姪子打網路遊戲,打到變得好容易衝動和暴力,而且網路遊戲中解決敵人都很快,現實生活中哪是這個樣子,姪子打遊戲打到搞不清楚狀況,他後來就不讓他打了。

只是姪子偶爾去同學家,還是會打,哥哥這方面就不禁止了,他說畢竟同學都在聊這個,姪子不懂,會和同學缺少共同話題。

我喜歡新聞最後說的,歐美網路成癮者少,是因為戶外活動盛行。

歐美人士重視戶外休閒時光,真的很好,常常看到他們在汽車上架著腳踏車,或著車後拉著小艇出遊。

聯合新聞網

3%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 比英美德高3倍

國衛院調查國內八千多位在一年內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發現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百分之三點一。其中,五成二的成癮者每周花四十一小時在網路遊戲上,比起非成癮者高出近一倍。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六月底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國衛院昨天公布上述調查結果,這是首度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進行的亞洲及全球最大規模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行為調查,研究成果八月被權威期刊「行為成癮期刊」接受。

研究調查國內八一一○位十歲到十八歲、一年內曾玩電玩的青少年,以「有失控症狀」、「日常生活功能受影響」、「持續一年的狀態」為標準,研究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百分之三點一。

專家:成癮問題 常因現實生活出狀況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林煜軒指出,成癮問題常常不在電玩本身,而是因為來自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如在學校被霸凌。

去年一項美國、英國、德國的最新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西方國家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大約僅有百分之一。推測與西方國家較重視戶外活動有關。
對於快樂,也是我一直好奇而又不斷試著追尋的一種心理狀態,應該不是用幾句話就可以講的完整的。

最近在看明就仁波切寫的書「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結合心與科學的跨界,有興趣大家一起來探究。
Andy171 wrote:
對於快樂,也是我一直好奇而又不斷試著追尋的一種心理狀態,應該不是用幾句話就可以講的完整的。
最近在看明就仁波切寫的書「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結合心與科學的跨界,有興趣大家一起來探究。

是探究「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書?或是探究「快樂」?

我沒看過該書,也不會去看該書,所以先跟你探究「快樂」。
hao258yu wrote:
個人認為"真正的快樂"會因人而異,各自隨感受而生。若被名人的話語框住快樂的範圍,就悲劇咯。...(恕刪)
所以快樂不用追尋呀,會自然來,除非你在追尋被名人定義住的快樂小框框。
譬如︰你突然笑了!這就是快樂,難道在笑的時候,沒發現那就是自然來的快樂。
如果同時追尋甲乙2個名人的快樂框架,結果甲乙的快樂框架是對立的,那......。
因此遇到不如意事,只要能站在樂觀的立場,就能將不如意事轉化為快樂,這和個性有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再來探究「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書名。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該書名所表達的是︰內容只是寫出作者對於「快樂」的認知。

並不是說書本以外的現象,就不是快樂。

讀死書的人會誤以為︰書中所提到的內容才是快樂,書外的現象就沒有快樂,會抹去原本已有的快樂。

能將書融會貫通的人,知道從書中體會另一種形式的快樂,也不會失去原先已有的快樂。

那麼「快樂」須追尋嗎?想追的話!他會跑得更快,不如讓他自己來,哈哈。
Andy171 wrote:
對於快樂,也是我一...(恕刪)


你說的話倒讓我想到達賴喇嘛說的,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因此將心比心,我們要注意自己在行為上,是否給別人製造了痛苦,印象中大概是這個意思。

明就仁波切這本書我買了好幾年,都堆著沒看。

十月份,有報名他來台親授的開心禪課程,好像應該來先預習一下。

關於你說的追尋快樂,我知道的是快樂有分幾個層次,欲樂,定樂,解脫樂。

世間由於相對生滅和無常,總是苦樂參半的,我們一般凡夫多半只體會到欲樂的層次,苦苦壞苦行苦總是要接踵而來的。

至於更深層次更根本的快樂,明就的書裡該有些詳論和方法吧。

你若有實際的體驗和發現,也歡迎來傳授一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