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車禍受傷的膝蓋,三年下來,總算在近半年好了許多。

頭兩年喔,實在是每天一半以上時間在痛,睡覺也是睡睡醒醒的,晚上都會痛醒,睡覺時像木乃伊僵著。回想起來真是難熬。

就連全聯賣場一圈,都因痛走走停停走不完,頭兩年都這樣毫無起色,該不會要我這樣過一輩子吧?這對超愛趴趴走的我來說,實在是酷刑阿。

那時突然對那些持續慢性病痛纏身的人,覺得好辛苦。

本來因學佛好上許多的緊張性格,在車禍後的身體持續不適下,又開始緊繃起來。

當時原諒了十幾歲剛拿到駕照的青少年,因和副座交談粗心又不看路開車的後果。他央求我不要報警。但後來想想應該要報警,若讓他養成做錯事都可以逃避自身責任的習慣,是害了他,也會害了其他行人。在漫漫的疼痛復健歲月中,倒是也免不了埋怨的。

後來好長一陣子,過馬路都會有點怕,怕遇到白目駕駛,本來那種理所當然自信滿滿的安全感不見了。這也算是受到記憶中的識影響生活吧。

要分享的是,兩年來看了好幾個中西醫師,都只能緩解一點點,後來透過妹妹介紹的復健師喬了兩個月,反而好得比較多。

但是真正讓病況有明顯起色的,卻是八段錦課程的老師那一次腿部刮痧,很明顯感到那次刮痧之後,腿部的負擔輕盈許多。就在那個時刻的那樣一刮,比我去看兩年醫生效果還大。是不是很神奇。

八段錦倒是還不太會做,老師習慣帶我們做一段時間暖身操,就叫同學示範帶大家做八段錦,然後她會出教室去做一些事情。

我覺得那些同學也不太會做阿,大家根本就是以盲引盲,感覺做做形式而已。

上兩期就沒繼續了,乾脆自己在家做做八式動禪好了。

只不過以一種奇妙的方式,我的腳真的因上八段錦課程好上許多,儘管無法恢復原貌,倒是不會日也痛夜也痛,可以常常走走享受小確幸了。

腳傷疼痛時,曾經報名正念減壓課程三個月,當時有一個同學是罕病兒巫以欣的畫畫老師。

我此前有看過巫以欣的影片,她的父母真的好偉大,他們一家人都好勇敢。也分享這部影片。



看到以下這則專欄也是一陣感慨,畢竟玩具反斗城也是我小時覺得超酷的地方。

雖然買不起裏頭的東西,但進去逛逛就覺得很開心。

電商帶來消費趨勢的變化實在太巨大了,何止美國,連台灣商店區的店租都頗受影響吧。

分享。


職場精力湯
2018年4月2日 下午12:38

作者 ● 鍾子偉/商周專欄作家


美國最近一個很重大的商業新聞,是令人難過的消息,就是「玩具反斗城」這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玩具零售商之一,許多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天堂,也是許多人童年回憶所在地,正式宣佈在去年申請破產後,將會結束所有的營業項目,把全美超過800個商店賣掉或關掉,而國際上超過1700家商店也會關閉。

對於很多人來說,熟悉的童年玩具反斗城主題歌曲將再也聽不到了。

令人遺憾的是,玩具反斗城的原始創辦人,在70年前創立這間公司、打過二戰的退伍軍人,就在公司宣布要結束營業後的一週,以94歲的高齡去世了。

由於玩具反斗城許多國際品牌和營運,在不同市場一開始是授權給區域的經營者,所以許多非美國的玩具反斗城,特別是那些在亞洲的店,會繼續營業,不受美國結束營業影響。因此在台灣和大中華地區許多地方,這個新聞比較不普及,也比較不令人震驚,因為沒有立即的影響。許多玩具反斗城依然開張,一切似乎一如往常。

但在美國,隨著最近許多傳統書店、小鎮零售店倒閉風潮,到大型傳統美國商城和大型零售業者像Kmart和Sears快速衰退和結束營業的新聞,最近玩具反斗城令人難過的結束,是另外一個清楚的例子顯示,像Amazon這樣的電商快速崛起,他們可以持續隨著公司越來越大而改進效率,提供服務而不需要有實體店面的成本,時代和零售產業正在改變,而且永不會回頭。

接下來有可能被影響的是哪個零售產業?這對於現在該產業的經營者來說代表什麼?

玩具反斗城是在1948年,由從二戰戰場上回來的創辦人所創立。他發現周圍許多人提到在戰爭後,他們想要立刻回到美國,結婚生子,好好享受和平時光。

他意識到這個戰後嬰兒潮對於生意很有利,最初是在他的老家華盛頓特區開了一個嬰兒家具店。慢慢的,當生意開始變好後,他的客戶開始問他更多關於玩具而不只是家具,最後,整個事業從1957年開始轉向玩具。他們推斷玩具會比家具更好賣,因為他們是季節性的,而且不會像家具一樣用那麼久。

公司的英文名稱「Toys R Us」的R有意倒寫,就好像一個年幼的孩子寫的一樣。商店裡所有的東西,從偶爾的遊行到所有玩具從最低到高的陳列方式,在當時都是一種創新,好像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看出來,他們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充滿著玩具,超出了想像的可能性。

隨著公司越來越成功,開始擴張到全美並在全世界開公司。當時,他們成為在零售產業最早的「類別殺手」之一,一個事業僅特別聚焦在單一類別,但也因此,非常有效率和數量很大,無論它到那個地方,都會立刻殺掉當地同類型的商店,像是小鎮或家族經營的玩具店。

直到90年代後期,沃爾瑪和Target等更大型、更大眾、更大量和在更多地點都有的零售商出現,他們才終於開始失去市佔率。到那時,電商已經開始出現,而隨著人們越來越少開車去商城或零售店,公司開始慢慢衰退。 玩具反斗城從2013年開始就再也沒有賺錢過。

從商務案例研究來看,這常被拿來當作一個範例,一個一度是怪獸級企業變得在單一領域太大,突然變得無法反應或是不夠靈活,去針對電商時代快速調整商業模式。過去曾經的優勢:許多店面、多種玩具選擇和庫存,在新時代全都變成巨大的障礙和負擔。

在一個產業裡,當改變突然發生,新趨勢或技術浮現時,令人遺憾的是,當初打造出成功和領先企業的原因,通常也會直接造成他們變慢和無法反應。從統計上來看,多數企業實際無法在這種劇烈產業變化中生存,因為這需要思維、文化和整個組織結構上劇烈的轉變,通常會跟這間公司一開始成功的原因完全相反。

對於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來說,至少現在看來,他們的成長、市場增加和持續擴張似乎是沒有止境的。一開始僅是一個線上書城,現在在短短幾年內,變成一個幾乎在販售所有東西的線上商城,在規模、效率和價錢方面幾乎都無人能比擬,取代了許多傳統的書店、雜貨店,現在甚至有自有品牌的電子產品、串流音樂和影像服務,智慧家庭產品和網路服務。

根據最近一份分析報告,亞馬遜下個最合邏輯的擴張,至少首先在美國來說,會是取代連鎖藥店。這很合理,因為透過他們高效率的線上平台、物流和最近剛在美國併購了Whole Foods,許多連鎖藥店和公司現在都非常緊張的看著Amazon,看看它是否會宣布要進軍他們的領域。

對於那些在傳統產業已經成功營運20-30年的企業,我們是否有花足夠的時間去做研究和觀察最近的技術,看看它們是否可能會突然在短短幾年間就徹底摧毀舊生意?或是我們太過自滿、太有自信,認為過去成功的因素,未來也會永遠持續?

當那些橫跨多個產業有驚人的規模和效率的大型破壞企業,像是Amazon、淘寶或蝦皮進入到我們自己的亞洲市場時,企業和產業是否已經預先做好準備,並能夠反應?

就像之前許多例子,如百事達、Kmart、百貨公司、零售商,現在換到玩具反斗城,現在還存在的企業,是否能夠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並且避免歷史重演?

無論如何,讓我們向玩具反斗城致敬,敬他們曾經帶給我們的快樂,教給我們的教訓,以及一個零售產業的結束。

如果你不在,我們的童年就會非常不同。謝謝你帶來的回憶。
這周上課學到了一些內容,覺得蠻適合在這個園地分享。

我們難免都會起不必要的情緒,也看到一些朋友因為思考上的盲點,然後走不出來。

譬如我那一直往死胡同想我媽怎麼不符他意的老爸。

和想著老師答應予他博士學位,卻又反悔,害他白讀七年,想到了出現幻聽症狀的朋友。

網路論壇的一些發問,這種思考的死胡同現象也是常見。



事實上,在大部分情況下,除非已經超越了頭腦,想法就是影響我們的情緒和作為很大。

分享以下上課內容

Aaron T.Beck說
錯誤的想法影響情緒

並指出大家常犯的陷阱

1.誇大
2.無視積極面
3.將事情個人化
4.非此則彼
5.過度類化
6.妄下結論



至於清醒思考的特質則具有

1.邏輯的一貫性
2.經驗的檢證性
3.道德的可期性
4.科學的思考步驟
5.思考的陷阱
 #心存成見
 #以偏概全
 #不假思索地習慣
 #鑽牛角尖



改變思考陷阱的方式

1.質問
2.駁倒原來的想法
3.找出新的正向想法


一個朋友有躁鬱症,他前兩天又在攻擊我常去上課的宗教團體。
因為他自身在這團體的相處經驗不好,後來離開了。

老實說,我常聽他講話,都覺得他犯了以下的其中好幾項。
1.誇大
2.無視積極面
3.將事情個人化
4.非此則彼
5.過度類化
6.妄下結論

分享這次課堂內容給他,原來他早就有這方面的警惕,也回饋了幾本書。

他之前的知道,似乎尚無法落實在行為上,並且受用。

這回也就靜觀其變看看。

以下分享他提供的兩本書。
承上文,朋友分享的兩本書。

1.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
2.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書本一:
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

我們所信賴的大腦其實有它自己的想法,它熟練地操弄著資訊,讓我們只能碰觸到事物的表象。這個專門騙人的大腦的各種惡形惡狀,包括了:愛慕虛榮、情緒化、不道德、妄想、頑固、裝神祕、意志薄弱,和充滿偏見。

當我們警覺到種種操弄大腦的心理事件──如情緒和刻板印象等──對我們的潛在威脅時,它們其實就失去了部分效力。正視大腦的眾多機制所引起的危害,足以讓我們在某個限度內不受侵擾。與追尋真理的欲望搏鬥的是我們內在用來保護自信、安全感和成見的機制;而同人類強大的認知能力爭戰的是我們心中種種不理性且偏頗的怪異傾向。

為此,千萬不能輕信自己對他人的觀感,更不可不懷疑對自己的認識。只要藉著簡單的迴避策略,就可以把這些心理汙染的根源摒棄於一旁。


1.愛慕虛榮的大腦 自創的美麗假象

它盡其所能地美化、誇大並吹捧自己。它不僅原諒我們的過錯和失敗,甚且乾脆將它們從記憶中抹除。它不但讓我們自認高人一等,還誤導我們以為自己所向無敵、刀槍不入且無所不能。



2.情緒化的大腦 蛋糕上的骯髒手指頭

情緒是一股暗潮,讓我們漂離應有的航道。它不只影響我們如何詮釋事物,更擁有影響我們經驗內容的可怕能力。愛、恨、好、惡足以讓雙眼盲目,或至少視力嚴重受損。



3.不道德的大腦 裡頭那位壞小孩

我們脆弱的道德感有如落葉般隨著情境之風四處飄蕩,對自己的情境脈絡極為敏感,對他人的卻不聞不問。它讓我們沉溺於自我讚揚,習慣於蔑視他人,並因此創造出「吾優於汝」這種雖然錯誤但卻令人愉快的印象。



4.妄想的大腦 直達真理的捷徑

幻覺、似曾相識、預視、人格解體,和宗教經驗等,在一般人身上並不罕見。這些傾向和我們天生缺乏科學求證精神,簡直就是致命的組合。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大多數人得以免於越過那條將尋常妄想和精神疾病區隔開來的模糊界線。



5.頑固的大腦 過分忠心的僕人

它會假裝知道它不可能知道的事物,正因為它自以為無所不知,它甚至知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知識。與此同時,荒謬的是他人的觀點,好笑的是他人的論證。我們的頑固看來簡直無藥可救。「相對說來,殺掉或俘虜某人比改變他的想法要來得簡單多了。」



6.裝神祕的大腦 狡猾的心理管家

它比我們聰明,比我們快速,而且比我們更為有力,它甚至可能控制我們。它不請自來,主動接手處理日常事務,並向我們隱瞞某些重要的事件,當我們將許多事情委由無意識來代理時,卻永遠無法確知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



7.意志薄弱的大腦 嬌貴的首席女伶

放棄甜點,不加班工作,並且不受搔首弄姿的鄰居誘惑──是不夠的。能夠持之以恆,堅持到底才算數。「戰勝自己是最艱苦的勝利。」意志註定得與衝動奮戰,卻也時常不幸落敗。我們經常對這位嬌貴名伶般的意志下指令,但它只偶爾聽命於我們。意識的自我控管機制令人捉摸不定,我們對此深感切膚之痛。



8.充滿偏見的大腦 「壞蛋…混蛋…蠢蛋…王八蛋」

偏見是最有效率的大腦,它可以漠不關心地決定某甲是壞蛋,某乙是笨蛋,並快速尋找下一個王八蛋。我們因此沒有時間或動機,停下來反省自己是否以偏見來對待他人,並嘗試矯正我們的錯誤傾向。我們甚至對自己其實正是刻板印象的最忠實信徒毫無所悉。





書本二:
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為什麼看似理性的人會做出殘暴的行為?破壞性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控制衝動背後的情緒?我們能學會與自己和別人和平共處嗎?

  國際暢銷書《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見識頂尖學者探索具有現代意涵的古老問題,報導歷史聚會所激發的突破性科學研究。
aappcc wrote:
朋友分享給我,覺得不...(恕刪)


謝謝妳分享的文章,都是很受用的內容。

關於放鬆我也有一些個人體驗。我自己不太喜歡處於緊張的精神狀態,但因為工作的關係,又時常得面對突如而來的壓力,有可能是來自工作內容本身,或是老闆的脾氣。所以得經常調整自己的心情。

工作方面當然就是用時間和分析,逐步拆解壓力,比較容易掌握,但老闆的脾氣或反應就非常難以捉摸,而也不可能要老闆不要生氣。在那當下,我會去用老闆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我是他,面對同樣的問題,是不是也會生氣,也許也會。不論他生氣是因我的問題而起,或是掃到颱風尾,用理解老闆的想法來平復自己的心情,其實壓力就會減少一大半。

我的成長環境非常單純,就是小康之家,我一直以來也覺得自己的能力平庸,也從不會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要達到多高的水平,一切順其自然,能走到那都可以。而我覺得我的運氣很好,遇到的老闆能力很強,要求也很高,也都給我許多機會,讓我在工作中學習技能和磨練自己的心性,而且還付我薪水。透過這些過程,我不停的成長成熟與認識自己,所以我直的很感謝老闆們對我的指導和要求。

這是我面對人際間壓力的處理方式,也就是從不同的緯度切入,跳脫當下看到的虛幻表象,經過轉化及內化後,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Andy171 wrote:
謝謝妳分享的文章,...(恕刪)


你的回覆很好耶,也是很值得學習的心態,至少很多都蠻值得我學習的。

你也一定有你好的特質,才每每遇到的老闆都願意給你機會阿。

同理心換位思考,正向看待要求甚至感恩主管,都說得很好。

我以前常是搞不懂老闆和整體情況的那種,

算是白目的類型吧,也要一步一步努力,實實在在長進些。
看了《愛與微細身》的導讀,內容還蠻吸引我的。

因為我也常常怕無聊,就會想抓事情做,然後也容易自責。

有時覺得,這是不是自己習慣過度抓取資訊和受到資訊刺激的結果。

這其中刺激之最,又是不存在的小我之刺激感,臉書和Line等等,似乎一直在豢養這個小我。

小我明明不存在,但大家卻都誤以為念頭我就是我,

網路社交媒體又拼命刺激它,讓我們對此幻相我產生黏著。

也難怪網路成癮症很難戒阿。

連我知道念頭我不是我,都感到網迷難戒了,

一大堆尚處於無意識的朋友,渾然不知刀口舔蜜,樂此不疲。好可惜。

迷網實在浪費大好光陰,閒暇就出去踏踏青,網路是工具拿來用的。

只要別沉迷和藉此豢養自我感,就是讓網路發揮它很好的功能了。

心得。



《愛與微細身》內容導讀:


去吧,去感受內在的美麗怪物!

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去感覺、去覺知。

當我們去感覺、去覺知身體的各種狀態,可能喚起一些記憶、創傷或疼痛,或許有一些人可能會覺得無聊,覺得無聊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徵兆,代表我們已經開始有點知道如何跟我們的身體共處,因為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一直處在那種很亢奮的狀態。在二十一世紀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一直要讓自己處在一種很興奮、亢奮的狀態,為什麼?因為我們都很畏懼無聊。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自己的這個無聊以及各種的感受,而不是去找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填補。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必須知道。

從感受的底層,看見事情的真相

害怕無聊的這件事,讓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去看到事實是如何,也讓我們沒有辦法禪修,為什麼?因為當你一開始做這些練習就覺得無聊,然後就要去找其他的事,譬如去玩iphone。因為比起那些修持,iphone是更有趣的。又或是看電視是比較有意思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覺得無聊,第一個找的東西就是iphone,最後一個東西也是iphone。但是在這個一開始和最後之間呢,大概都在睡覺。又或者是看電視是比較不無聊的,或跟別人講話是比較有意思。因為這樣,我們就越少跟自己相處,越來越沒有辦法跟自己相處,因為害怕去面對無聊。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總之,我們一直在找東西去餵養這樣的習性──害怕無聊,一直想從外面去找東西來填滿它。

由於這樣不斷地去外面找食物來填滿這樣的習性,導致我們的速度變快了,於是我們開始焦慮。所以,我們要真的去感覺自己的無聊,然後從中去獲得一些啟發。我們必須去覺知到自己的無聊,然後不要試圖把它推開,因為在無聊的底層,可能有一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去看。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但問題是,我們很害怕去感覺無聊或是感覺自己的孤單,所以把自己弄得很忙。

大家要去覺知、去感覺到自己發生的一切,然後接下來就要看我們如何去回應或反應所接收到的一切。我們有很多習性,在那麼多的習性裡面,有一兩個美麗的怪物,它們有時展現為情緒的樣貌,有時展現為創傷,去覺知它、去感覺它。你越去感覺它,就越能夠覺知它,然後就會對它做回應。事實上,這些沒有一個是壞的東西,它們都是好的。但是,在主要的原因之外,我們基於個人的經驗與信念來評判事情的好壞、臧否自己與他人,因而又製造了第二個原因或第二個習性,當第二個習性回頭來看這個主要的原因時,覺得它很可怕,就產生一種不喜歡的感覺。

不要讓佛法變成一種評斷

其實,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去感受我們內在那個美麗的怪物,跟它打招呼說一聲「嗨」,然後改變自己面對它的態度。所以,我們並不是用這個心的本質來鞭打這個怪物,而是去感覺自己的這些感受,然後就在這個感受當中找到心的本質。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會利益到這個怪物,因為這個怪物也有權力見到佛性。有些人可能會念咒,事實上在念咒的時候,這個怪物也是跟你在一起,所以你並不是為了這個怪物而去念咒,也不是因為你覺得這個怪物可能需要一點加持,然後去念咒。

譬如你對著這個怪物說:「我真的很愛你,但是你需要一點幫助,我要把蓮花生大士的咒語帶給你。」這代表什麼?你覺得這個怪物是不好的,所以要用蓮花生大士來摧毀這個你認為不好的怪物。這有一種內在的仇恨,有一種不喜歡。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的時候,其實那個怪物是非常聰明的,它會看到你的動機,心想:「你念這個蓮師的咒語給我,其實不是真的要幫我,而是想要用那個東西來摧毀我。」所以,怪物是知道的,當它認識到這樣的動機之後,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所以,先不要念咒,先去感覺它。一旦它放開來的時候,也開始喜歡蓮師的咒語,那個時候就是念咒的好時機。

我真的對這個有點研究,我用了十年的時間去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真的在這個領域,也就是在心的層面如何去運用佛法上,用了十年的時間去研究它到底是怎麼進行的。我們其實經常帶著這個比較高、那個比較低的比較心態,然後用一些語言,譬如要去親近它、去淨化它,其實你認為它是負面的,想去消除它、摧毀它等等。如果這樣做的話,等於是用一種負面的心態在看待自己。一旦我們的思維認為什麼東西是負面的時候,它就會真的變的是負面的。

「喔,怪物啊,我覺得你應該修持慈悲心,你為什麼不來修持菩提心,我真的覺得你需要菩提心,為什麼?因為一旦你轉化了,我就覺得開心了。所以,我要把這個菩提心帶來給你。」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菩提心的行為,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你仍然跟它爭鬥著,然後帶著這種掙扎、奮戰的心態。所以我們先把菩提心放一邊,讓自己去感受它,然後去見到它,讓它能夠自己打開來。我們應該在這個怪物當中去找到本質愛,當我們從中找到本質愛的時候,再來修這個菩提心。那時,就是一個好的狀態來修菩提心。所以,不要把佛法變成是一種鞭打自己,或鞭打感受、情緒等等的榔頭。我們都是非常敏感的,任何一點點小事情,都可能激起我們的情緒,甚至佛法的修持本身也可能。我們應該對於自己的感受、情緒等等怪物非常溫柔、慈悲,然後要試著不要去評斷它們,

不去評斷就是慈悲。我們要從這些情緒怪物當中,生起慈悲心,從中去修持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慈悲的對象是誰?就是我們的這些習性、記憶,當然也包括他人在內。當你感覺到內心的那個怪物的時候,試著不要去評斷它或企圖要從那裡逃走,也不要讓佛法變成一種批判、評斷的方法來鞭打自己,記得要去感受它。
不知大家會不會好奇,幻化式的有情眾生,是怎麼從空性中跑出來的。

我對此有些好奇,也搞不太懂什麼是有情眾生?甚麼是無情眾生?本來還以為植物是有情眾生。


記得之前上課時,有聽老師說到,事物的樣貌是拼命抓取形成的。


所以是抓甚麼最重,就會和相關的業力應感而投生到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等等囉。

幻化式的有情眾生也許是這麼來的吧。

也找了一下資訊。

以下是聖嚴法師的釋疑一:

至於無情的眾生,是不是也可以成佛呢?當你成佛的時候,看無情眾生也成佛了。不過無情眾生本身是不會成佛的,它是有情眾生的附屬品,雖然其本質也是空的,但不是佛性,而稱為「法性」。

本質同樣是空、無常,對有情眾生而言是「佛性」——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佛就是實證本質是空。「法性」的意思,是指對無情眾生而言,它不能成佛,但它本身的性質也是空,所以叫做「法性」。因此,空性是遍於一切有情、無情的。

我們要悟的佛性,是悟到一切法的空性,包括自己的本質也是空性,所以叫做「見佛性」。「佛」的梵文是Buddha,意思是「覺」,能夠覺悟到一切法的本質都是空性,所以叫它「佛性」,也可稱為「覺性」,而木頭、樹等無情界,因為沒有辦法覺悟,所以它只是一個現象或者一樣事物。

佛性與法性是空性,是不是等於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只是覺悟到自己的本質是空性,然而覺者還在。覺者是智慧者,覺的功能就是智慧,當智慧的功能還在的時候,他是有反應的。與世間一切眾生互動的時候,即產生智慧的功能,


聖嚴法師的釋疑二:

問:什麼是有情眾生?

  師:中文的「有情眾生」包括了所有的生命形式,但佛教把「有情眾生」定義為具有知覺的生命形式。生命形式可以是有情的,如人和動物,也可以是無情的,如花草樹木。然而,由於生命形式包括了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所以使人覺得混淆。人們可能相信人可以轉世再生為植物,或者說不殺生戒既適用於動物,也適用於植物。


  有些相信輪迴的傳統的確說,人的轉世可以包括無情眾生,比方說,人可以轉世為樹木。然而,根據佛教的哲學,輪迴或轉世不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說,有情眾生不會轉世為無情眾生,無情眾生也不會轉世為有情眾生。轉世只發生在人界、動物界和靈界。有情眾生之所以陷於生死輪迴。是因為他執著於自我。

  以下由物質形式和知覺這兩個角度來解釋有情眾生。動物能根據物質的形式四個標準加以區分。首先是具有簡單的細胞結構的動物;其次是具有細胞組成的神經系統的生物;第三是具的記憶的生物;第四是具有思考的推理能力的動物。最高層次的動物,包括人在內,具備所有這四種特色。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標準來針對現象加以解釋、分類。比方說,現代生物學把人歸類為動物界的一分子,根據的主要是來自物質(解剖與生理學)的標準。佛教不爭論這一點,但佛教哲學所使用的標準也包括了精神原則,比方說業。在這種模式中,人與動物是屬於不同的領域。

  下一個層次的動物只包括了上述四種特色的三種——它們沒有思考的推理的能力。思考必須要有象徵,必須使用語言來思考。思考也包括了抽像的推理、預測未來結果、解決問題等等。此時此刻在地球上似乎只有人類大量具有這些能力。

  有些動物也許經發展出粗略有象徵語言。高等一點的猩猩、海豚和狗,對人類的語言似乎可以瞭解到某種程度。這些動物已經發展出思考的能力,但還未到達人類的程度。

  具有記憶意謂著生物體能貯藏經驗以備將來之用,也具備保有和使用象徵的潛能,而象徵則是語言的先決條件。但對於推理和語言來說,記憶並不是唯一的條件。為了形成新的抽像思想,像是分別善惡,就必須有能力來喚起經驗,並且把它們串連起來。沒有推理就不可能有遠見,也不可能運用經驗來創造在未來有用的事物。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記憶和推理。

  除了動物之外,也有靈界的有情眾生,這包括了人界和天界的鬼神,以及淨土宗的聖人、諸佛、菩薩。

  問:這對於動物的標準不是很主觀嗎?我們怎麼真正知道其他動物的智力如何?怎麼知道牠們的語言是簡單或複雜? 
 
  師:這全看你怎麼來定義智力。在思考能力方面,動物如果要和人相提並論,就必須能做道德判斷。許多動物有不同的記憶能力,但任何動物使用語言的程度、複雜度都比不上人類。有些動物以粗淺的層次來思考,例如猩猩能在很原始的層次來計劃,也展現了其他的複雜行為,但沒有人類那麼複雜。

  進一步說,物種與物種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根據上述四個標準來畫分有情眾生的界線,也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在所有動物中,就屬人類在記憶和推理上最進化了。

  我在台灣讀到一篇有趣的新聞報導。有位老婦人養了幾隻狗,家中起火把她燒死了,有隻狗本來有機會逃離火窟,卻留下來陪主人,也一塊燒死了。在老婦人喪禮時,另一隻狗一再要跳到墳裡,遭到旁邊好幾個人制止,後來那隻狗不吃不喝,最後也死了。那個老婦人有幾個孩子,在她死後不久,他們就為了遺產爭吵。報紙評論說,這些狗比人還高貴,也更曉得痛悔。從人的角度來看,似乎那些狗比那些人還有同情心,而且道德上也更高超。

  然而情況並不是這樣。狗的思想、行動不像人那麼複雜。這些狗記得那個老婦人曾經對牠們好,所以在老婦人去世時覺得悲傷。的確,老婦人的孩子們的行徑可議,而且人們也許認為那些狗更勝一疇,但那是根據道德感和正義感所做的判斷。這些狗是在做道德判斷、邏輯思考嗎?狗不會去想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只是那麼去做。如果那算得上是思考的話,也是由直覺和習慣所控制。另一方面,人則會做道德判斷。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我們說那是惡劣的。人類能推理、判斷,這個事實顯示了人的心智作用比其他動物都要高。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都是比較高等的生命形式,至少是具有記憶的生命形式,以及其他具有思考能力的生命形式。還有許多其他動物和生命形式並沒有思考和記憶的能力。一些有情的有機體只有原始的神經系統和細胞。最後,還有一些生命形式只有細胞,這些有機體不是有情,如植物、菌類、單細胞生物。

  有人爭辯說,我們總是在殺戮:砍植物吃,殺害了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植物和細菌都是生命形式,但沒有神經系統,也沒有能力感覺到痛,因此不是有情。根據佛教的標準,植物不能與有情眾生相比。

  具有神經系統的有情眾生就能感受到痛苦與快樂,這些痛苦與快樂和先前的行為有關。具有記憶的有情眾生能回憶、期盼並提升痛苦與快樂的經驗。這意謂著痛苦與快樂的經驗並不限於立即的生理反應。記憶能讓生物以更複雜、技巧的方式來響應環境。最後,如果有情眾生能進行抽像的思考,臆測未來,並重組記憶來形成新的思考,那麼就能分別好壞、利害,道德與不道德。以這種方式來分別的能力,是所有煩惱的根本。

  體驗煩惱,意謂著進一步造善業與惡業。造業的這些行動會導致進一步的結果或報應。只有具備上述四種特色的有情眾生有能力來推理、思考、沉思,瞭解自己在造業。

  不能推理、不能分辨道德與不道德的有情眾生,只能從以往的業得到報應。以他們目前的生命形式,不能再造新業,而他們的行動只不過是因應不同情況的自然、立即反應。獅子為了食物而捕殺並不造業。只有人會造業,因為他們能推理、判斷。因此,推理是所有煩惱的根本,這些煩惱使人造新業,而業又產生報應。

  另一方面,在所有的有情眾生中,只有人能修習佛法。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弟子注視蚊子在他手上吸血。他很有耐心地注視,一直到蚊子吸飽,然後用指頭把蚊子摁死。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 「那是蚊子的報應,牠吸我的血,代價就是自己的命。」

  我說:「那個報應是不相稱的,蚊子只是吸你一點血,你卻要了牠的命。再說,蚊子不曉得牠在做什麼,不曉得那會使你痛。」咬痛你的蚊子並沒做錯事,因為牠不能推理或判斷,而你卻能。正常的反應就是把蚊子揮開。那是你的選擇,尤其是如果你怕被傳染疾病的話;但是如果你選擇這麼做的話,要知道自己已經造了業。

  問:佛教提到六道,在其他道中的眾生是有情還是無情?

  師:你指的是有情眾生依照自己所造的業,所可能進入的六道,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有些人只知道、相信自己看得到的東西,然而佛教談到其他的存在領域。並不是非得相信這此領域的存在,才能接受佛教對有情與無情的標準。鬼神也是有情眾生,但形體微妙,沒有神經系統,卻依然能從心裡,而不是軀體,感受到以往行為的報應。他們大多不能修行,但因為有些護持佛法,有些幫助其他有情眾生,所以也間接得到功德。

  問:靈界的生靈有形體嗎?

  師:有情眾生通常居住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通稱為輪迴。在色界與無色畀中的有情眾生是精神的存在,是住於不同層次的三昧和禪定中的生靈。他們會一直停留在這些境界,直到禪定力減弱,那時就會墜入較低的層次。

  欲界的生靈有形體,能存在於人道、畜生道和天道,差別在於形體的物質性。人和畜生有具體的形體,人界靈體的形體更微妙,天界靈體的性質甚至更微妙。

  靈界的形體是物質的,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形式,所以比人體更精微。當他們有意展現自己的能量時,通常會運用周圍的任何物質,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因此能透過風、水、無生命的物質、甚至有生命的物質來發揮作用。

  人道和天道的生靈,彼此的性質差別在於粗細。人界的生靈比較以固體或氣體的形態出現,而天道的生靈則是以光或能量的形態出現。至於光和能量算不算是物質,對這裡的討論無關緊要。鬼神和菩薩以兩種方式出現在人道:可以投胎轉世為人,也可以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暫時以人體的方式出現。

  阿羅漢和佛教的聖者則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此已經解脫了生死輪迴,但這並不表示這些生靈的形體就完全超脫了三界,而是說他們不受三界的限制或束縛。如果這些聖者停留在色界,就會像色界中的其他生靈一樣。如果他們待在人道,就會像人一樣具有人的形體。差別在於他們不執著於自我,因此不受三界諸種煩惱所困擾。我們應該瞭解,在我們週遭圍繞著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有情眾生,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問:來自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生靈能否同時相處?

  師:可以。比方說,有人進入深層次的禪定時,心理處於色界或無色界,但肉體依然處於欲界。當禪定力消退時,心理就回到了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未必是特定的地方,而是心境。色界與無色界相應於不同層次的禪定。

  問:什麼層次的殺生才會造業?

  師:從第二個層次起的生物,也就是具有細胞和神經系統的生物,就會造業。換句話說,殺的是能感受到痛苦的生物時,就會造業。

  問:所殺的動物愈複雜,惡業是不是也就愈大?

  師:是的。所殺的生物愈複雜,惡業也就愈大。殺具有記憶的有情眾生所造的業,大過於殺只具有神經系統的有情眾生。殺能推理的有情眾生所造的業,大過於殺不能推理的有情眾生。殺人則是最大的惡業。

  問:如果動物不能造業,只是從以往的業中受報,而人又是唯一能造業的生物,那麼動物以往不就必須是人嗎?

  師:這個問題很普遍。人總是嘗試要找到開始。但究竟從何開始呢?這並不是那麼簡單。首先,其他世界也有生物。其次,除了人道之外,還有其他道。在所有有情眾生的世界和領域中,業是無始無終的。

  如果有開始的話,我們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這些有情眾生從何而來?為什麼他們以那種形式出現?」以往總是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而將來也會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動物是接受前業報應的有情眾生,因此在以往某個時刻一定是會造業的有情眾生,但這並不意謂著必須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因為還有其他能造業的有情眾生,也存在著其他的世界。而且,這些動物在來生也可能變成人,也可能變成同樣的動物、不同的動物,或其他世界中的生靈。誰又說得準呢?

  佛法中一成不變的規則並不多。佛教說只有人能修行,但也有個別的動物、神祇和生靈能修行。他們知道某些事情,以致能修行。而且也有某些天道的生靈能修行。然而,大體說來,只有人能修習佛法。

  問:這些和進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師:根據佛經的說法,這個星球的條件適合時,有情眾生就會出現。他們從何而來?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地球並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地方。宇宙廣大浩瀚,有情眾生之所以在這裡出現,是因為他們的業引導而來。因此,我們和地球上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有共業。不管我們和地球上其他的有情眾生從何而來,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就在這裡。我們可能來自任何領域、任何世界。

  有情眾生造業,世界隨之改變,我們能直接看到這一點。造的業愈多時,世界就會改變,而業並不限於地球上的生靈。地球並不是浮在虛空中,所有有情眾生所浩的業,對地球都會有影響。同樣的,我們在地球上的作為也會影響各個領域、各個世界。

  有人問:「如果人類毀滅了這個世界,或這個世界消失之後,有情眾生會有什麼遭遇?」當那種情況發生時,有情眾生就會到其他地方。至於到什麼地方,就看各人的別業和與其他無量無邊有情眾生的共業了。

  問:科學家不能解釋佛教描述的那些不同現象。就這點能否請您稍加發揮?  

  師:我先前說過,修習佛法並不一定要相信存在著所有不同的眾生和狀態。佛教中存在著一些我們接受的基本真理,我們可以從這些真理加以引申、推測。在佛教中,十二緣起、五蘊、十八界是不能分割或爭辯的基本真理,我們只能根據這些觀念加以發揮。

  科學家不能解釋所有的現象,只能解釋他們能夠測量或預測的。科學家只研究能實證、觀察的。這是一個限制。佛教並不爭論科學的發現——不管是已經驗證的事實,或很堅穩的理論。當科學家從已知的事實推測或發揮時,他們的觀念便會引起爭辯。

  進一步說,佛教並不強調下列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佛教關切的是有情眾生,特別是人類,如何處理他們的痛苦與煩惱,教人如何認清、處理並終結煩惱,解脫痛苦。對於這些以外的事,佛教並不需要大肆發揮。佛教大體上是實用的。

  我們也可以從感情的角度來探討有情。有情意謂著生靈有感情。如果生靈沒有自我中心的感情,也不執著於觀念,就能解脫輪迴,擺脫所有的煩惱和因果。然而,如果生靈依然執著於觀念或感情,就依然在輪迴中,依然是一般的有情眾生。

  佛教區分不同層次的感情。最基本層次的感情包括了武斷的情緒、感情,這些都時時刻刻來來去去。這些雜亂的感情和武斷的情緒來自根深柢固的煩惱,在這個層次也存在著貪、瞋、癡。

  較高的層次包括了有助於穩定狀態的那些感情,例如對家庭、眷屬、朋友、僧伽的愛。如果在第二個層次的人感受到憤怒或憎恨,就又墜回第一個層次。

  第三個更高的層次包括了人們描述為高貴的感情,像是神聖的愛。這些感情是無私的愛,為了崇高的理念而無私的奉獻,包括了對於藝術自然而然的欣賞。這只比第二層次的喜好或感情稍微高一些。比這更高的是哲學的層次,涉及對於抽像、念頭和觀念的感情。更高層次的則是宗教的情操——對宗教、神、靈性的「無我的」投入。

  然而,所有這些感情都是煩惱。在所有有情況中,執著的自我依然出現。即使在最高的層次,也就是所謂「無我的」愛和崇高的情操,還是有自我和執著。有情眾生之所以是有情,正是因為他們具的感情。所有在三界輪迴的眾生都稱為有情眾生。如果超越了輪迴,並不表示就是無情,而是意謂超越了執著與生死,解脫了輪迴。這就是開悟的有情眾生的處境:依然是有情眾生,具備有情眾生所有的作用。要記住,諸佛也是有情眾生。

有時在路上,會看到寵物狗坐推車,讓主人推著遛。

以前總覺得,主人也太嬌寵狗了吧。

妹妹現正在物色狗狗的座車,我才發現,以前誤會了。

原來是狗狗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

要帶愛溜達的他們出門散心,就要為牠們配車。

尤其我妹那隻重達30公斤的拉不拉多,主人一直抱著肯定要閃到腰吧。

預先祝福所有肢體不協調的狗狗兜風愉快。

分享這篇聖嚴法師的文章。



文/聖嚴法師

問:那麼迷信與正信的分別在哪裡?

答:大體而言,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果只停留在「信」的階段,而不去理解和實踐,那麼都不能算是正信;因為「信」的基礎有的時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麼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以基督教來說,他們講「信、望、愛」,信上帝是希望上帝垂愛世人;由於希望得到上帝的愛,世人也就應該學習祂,先去愛人。

更深一層解析,信仰很深的基督教徒,把一生所有的遭遇,不論是逆境或順境,看作是上帝的恩典、賜予;把挫折、困難和福份都視為磨練的機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最後,因為上帝有愛,人一如上帝去愛他人,終得上天國,回到神的國度。

這樣的信仰邏輯和行為,的確經過了神學、理論方面的辯證,但是一般基督教徒大多只停留在「信」的層次,雖然他們也「望」,希望上帝賜給他們恩典,所以不斷禱告,但不容易體驗到,即使遭逢逆境也是上帝恩典的另一種的表現。

就佛教而言,在中國社會裡,由於其他民間信仰不斷摻雜,情況比較複雜。我把這個混雜的民間信仰現象分為幾個層次來分析:

一、急診式:臨時遇到困難、問題,找不到辦法解決,才想到求神祈佛。

二、賄賂式及投資式:信教者心中帶著回收的預期,希望這輩子或下輩子生長在好的家庭,或好的環境,以享受福報。

三、證人式:以宗教信仰當名牌、通行證,證明自己是好人;或對著神明向他人發誓,證明自己是無辜的。

四、健身房式:用氣功、養生術等包裝宗教。

五、經驗式:這種宗教信仰強調神祕、靈異的經驗,著重於神通力和感應。很多人用禱告、打坐、持咒、誦經、加持的方法,以獲得這樣的神祕經驗為滿足。

六、學問式:把宗教當作一門學問或哲學來研究,宗教的論理吸引他,或者出於好奇,而成為宗教學專家。但他們的思想言論是一套,立身處事的行為又是一套,言、行未必合一。

七、愛與施:這是比較高的信仰層次,信徒能以愛和布施來身體力行宗教教義。施是為了慈悲的愛,不為求取名利等的回饋。

最後,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無我、無執著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信仰,以「空觀」、「中觀」來體驗空性的智慧、實踐無緣慈悲的佛法。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論(教義)和實踐結合為一體。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都可以不受誘惑、刺激,因而不起煩惱。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愛,於是去做;既不是為了求得福報,甚至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這是三輪體空的精神-沒有布施的人、也沒有被布施的對象,和所布施的東西。

除了超越式、愛和施捨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說其他六種信仰層次完全沒有好處。許多人透過練功、膜拜、上香祝禱等等儀軌,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為藉著這些儀式,他們認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應驗,他們也會自我安慰,認為大概自己福報不夠,所以有麻煩時神明也幫不上忙。

例如,我就注意到,一些進香的遊覽車,偶爾也會發生車禍,但是沒有信徒會怪媽祖、王爺不靈驗,他們每年還是照樣前往祖廟。

而宗教的神祕經驗,同樣也有加強的效果,可以提昇對宗教的信心。不論是增強心裡的安全感,或者兼顧對宗教的信心,都有好處。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是,把信仰的層次,從這些層面再往上提昇,使得由信仰所得到的信念,能與生活結合,進而產生淨化生命的力量。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