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好大!

不過我不敢吃就是了.

帶回家過一夜...明天移動到三芝海邊野放(希望牠能在我老家那邊繁洐起來 )...

20151012_淡水河邊的蛤蜊
20151012_淡水河邊的蛤蜊
20151012_淡水河邊的蛤蜊
20151012_淡水河邊的蛤蜊

o-_-o wrote:
哇...好大!不過...(恕刪)


淡水河邊移動到三芝海邊???
淡水到海水???
這個蛤蜊都可以生存???
確定嗎???
我去google一下..........

plotter8578 wrote:
淡水河邊移動到三芝...(恕刪)


那個八里渡船頭應該還算是淡水河還沒出海吧...

可是我嚐過一次那裡的河水...是鹹的!!

若是拉肚子也沒關係...我就住八里!
出海口附近應該都是大家俗稱的半鹹水地帶吧!
可以啦...淡水河出海口這邊是半鹹水的.



plotter8578 wrote:
淡水河邊移動到三芝海邊???
淡水到海水???
這個蛤蜊都可以生存???
確定嗎???
我去google一下..........
google的資料, 淡水河口的鹽份濃度介於1%~36%.

退潮時河口大多為河水, 鹽份低; 漲潮時逆流的進來的都是海水, 鹽份最高達36%.

以下是淡水河口的鹽份濃度, 上為漲潮, 下為退潮.

google了一下, 才發現原來全台灣各地海邊的養殖文蛤最早大多來自淡水河口!

反正我是不敢吃, 就幫牠們搬家吧! 希望幾年之後能回老家海邊看到牠們的子子孫孫.



========================================================================================================

淡水河現產的食用性文蛤並不是原生種,原來的淡水野生文蛤並不適合食用,在日據時代(1925年),淡水水產會會長多田發現淡水河口的砂地地形相當適合文蛤生長,就引進了日本佐賀縣的文蛤三百斤,並下令三年內禁止採捕,好讓文蛤有足夠的時間生長繁殖。開放採捕後,1929年的採獲量達到三萬公斤,在1941年更高達121萬公斤,但是因為受到戰爭及戰後蕭條的影響而停頓。

光復後,民國42至44年皆有產量,但是不比以前。而同時期,淺海養殖文蛤興起,北從淡水河口,南至台南,沿海都有養殖文蛤的蹤跡,其中以彰化、雲林、嘉義三個縣的產量最多。養殖面積不斷擴張,而當時並沒有人工繁殖文蛤種苗的方法,導致淡水河所提供之天然種苗供不應求

淡水文蛤這類種苗因為和黑砂混合,所以俗稱「黑砂苗」。根據淡水當地老漁民表示,當時淡河口是提供全省文蛤養殖種苗的主要來源。漁民用耙子耙黑砂苗,裝在袋子用火車運送到南部,在魚塭把文蛤苗養得大一點再出售。但為求增加捕獲量,1971年開始有漁民使用尼龍網撈捕如沙粒般大小的稚貝,更有不肖的漁民利用引擎幫浦大量抽砂採捕天然種苗,雖然短期間內增加了種苗供應量,卻也對自然資源造成長久的傷害,再加上淡水河污染越來嚴重等因素,淡水河口的文蛤量從此一蹶不振,昔日淡水河口百船聚集捕文蛤苗的景象也從此消失。

o-_-o wrote:
哇...好大!不過...(恕刪)

汙染這麼嚴重,還活得下去,不單純
這一帶還是政府許可做漁撈作業的區域呢...



CNNWBT wrote:
汙染這麼嚴重,還活得下去,不單純

o-_-o wrote:
這一帶還是政府許可...(恕刪)


中午時間去左岸小七附近...可以看到當地人拿耙子剷蛤俐耶!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