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紀實】風的城市:竹塹古城文化巡禮

竹塹城,是北臺灣最早開墾的城市,古蹟密度全臺居冠,但相較於臺南府城,卻是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城。

過去竹塹城的地位,可以從新竹城隍廟說起。

在新竹城隍廟裡頭,有一幅清光緒皇帝親賜的「金門保障」匾額,此處的金門,經後人推敲,可能是指天子,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城隍是天子(朕)政權的保障」。這個牌匾的背景,源於當年新竹大旱,地方官向城隍神、龍神及觀音菩薩卜雨,都十分靈驗,因此,地方官上奏請巡撫劉銘傳向光緒皇帝奏請頒給而來。

由於這麼一副牌匾,再加上歷代皇帝陸續的封贈,使得新竹城隍爺也被認為是全臺灣位階最高的城隍。然而,作為這麼一座重要城市,如今在新竹舊城區中較為知名的古蹟建築,卻似乎只剩「東門城」一座。

身為一名在地土生土長的竹塹囝仔,除了想替這座無聊的美食沙漠發現一些新樂趣外,更重要的是,對於消失的另外三座城門,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我常想,如果我們連自己生長的城市都未曾深入的認識過,為何總急著出去認識其他城市的面貌呢?

因此,便趁著空檔,著手規畫了這麼一趟「竹塹舊城文化之旅」,目標是循著竹塹石城的範圍徒步探訪各城門與周邊,期望除了與過去建立起更深的連結,同時也更深入的認識這座故鄉城市。

竹塹城過去有二、三道城牆,本次探訪的範圍是最內層的石牆範圍,我不是專業的文化工作者,以下提及的內容有大部分是來自網路資料,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海涵。


接下來,就看圖說故事吧。


◎ 以下照片多用 Nikon D90 + 35mm f2/D 拍攝,少數幾張為 iPhone 6s 拍攝,主要是以紀實、隨拍為主。

--

東‧迎曦門

【城市紀實】風的城市:竹塹古城文化巡禮


本次規劃的路線圍繞四個古城門,因此,這一趟探訪將會以僅存的東門城當作起點與終點。

▼ 08:30 AM - 東門城


東門城過去有護城河兼灌溉用渠保護著,必須越橋才能夠入城,而如今這條護城河也演變為新竹人假日悠閒漫步及親子同樂的熱門景點。


▼ 從東門城外往內看向東門街,元宵節剛過,狗年吉祥物仍在展示著


今日的東門街,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來看,似乎並非昔日的東門街,但仍是串聯起舊城區的重要道路。


▼ 東寧宮,祭祀地藏王,在鬼月時有著「都城隍放、地藏王收」的傳統


自迎曦門沿著東門街進城後,直直步行,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是新竹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循著東寧宮右側走去,很快就可以看到東門市場的入口處,這座市場已與周邊建築融為一體,非常特別。

▼ 東門市場,隱身在新竹之心的大馬路邊


近年來有許多年輕人在東門市場開展事業,政府也樂觀其成,因此最近開始推動東門市場的活化與改建,陸續有很多值得推薦的美食、手作商家進駐。非常期待早日見到它以嶄新的面貌再現風華。

在東門市場入口處、東寧宮的後方,有一座全新竹最悠久的土地公廟。這是當年開墾竹塹的王世傑,從金門故鄉所奉請而來的。

▼ 東門保福德祠,有著「開臺福地」與「東瀛福地」之稱


這座土地公廟在新竹顯然沒有其他廟宇知名,甚至連大多的在地人都不清楚這裡有這麼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有趣的是,或許正是因為民間也有著將土地公當作財神爺在祭拜的信仰,這條東前街聚集了為數不少的銀樓商家。

▼ 在東門保福德祠往前走一些,可以見到路旁一條名為「暗街仔街」的巷弄


這是漢人在新竹市最早開墾的地區,因此有著新竹第一街的稱號。「暗街仔」便是因為當年樹林茂盛,光線昏暗而得名。

▼ 甫經過新竹第一街,便見到下面的岔路。岔路直行便是往西門、南門方向,而右轉則是通向城隍廟和北門


沿著東前街繼續前行,準備來去「西市」吃個早餐填填肚子。

▼ 「西市」中央市場,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


在中央市場附近就是大遠百商圈,整個市場的範圍幾乎囊括了西大路、中山路、中央路及西門街的這一大片範圍,與城隍廟緊密結合著。

▼ 回頭看向中央路、東前街,一邊通往北門、一邊通往東門


在西市裏頭,不只有生鮮蔬果,也有服飾、熱食和各類生活用品。而在西市的外側、西門街上有著專賣桌椅櫥櫃的店家聚集、中山路上則是有著各式布料、寢具的商行。

▼ 中央市場裡頭應有盡有,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 在四通八達的市場裡鑽進鑽出,本次目標是在地隱藏版的小吃「無名糯米餃」


這一間知名的餛飩、糯米餃,十分平價、份量十足。雖然隱身於市場中央,但仍有著絡繹不絕的人潮。除了有熱湯可以內用或外帶,亦可以直接購買冷凍的生食回家自行料理。

▼ 中央市場中段,自中央路側的入口進來,可以看到與前半段截然不同、傳統卻有著新風貌的店家


喝了碗熱湯填填肚子,步出市場後,映入眼簾的便是新竹人俗稱的「三角公園」。

▼ 建國公園,但其實新竹人只知道它叫做「三角公園」,這裡是長者們的聚集的聖地


三角公園是市區一個知名地標,其位於中央市場前、遠百商圈的中心,一旁則是武昌郵局,是新竹人人都知道的地標。個人覺得十分可惜的是,這個公園的樹木茂密,再加上周圍燈光不足,到了夜晚就會呈現另一個不同面貌。過去甚至有流鶯在此出沒,讓這個公園在許多市民心中存有著刻板印象,使得這一區入夜後便得異常冷清。

▼ 沿著三角公園旁的南門街,便可以看到三級古蹟:新竹關帝廟


關帝廟的外側,因著市場人潮,將空間最大化的利用,也開了不少間小店。

▼ 新竹關帝廟,後殿的文昌帝君更是莘莘學子們祈求功名的重要信仰


新竹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密度十分高,但這座位於市中心的關帝廟仍有著不小的規模。每逢大考前,總有絡繹不絕的學子帶著准考證來祈求考試一切順利、金榜題名。在此除了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外,另有一座岳武穆王廟在其側。

▼ 假日的暖陽漸漸升起,到關帝廟旁的老店買杯涼飲解解渴


在新竹市區有不少青草茶店,除了知名的高家冬瓜茶外,個人也十分推薦這間位於南門街上的德記青草老店,無論是青草茶或保肝茶都很順口。

▼ 從南門街近林森路口往回看,在這一條小路就有著關帝廟、武昌郵局、建國公園及中央市場


-

南‧歌薰門

【城市紀實】風的城市:竹塹古城文化巡禮


沿著南門街出來,就會到林森、西大路口,南門舊址就坐落在此。

▼ 南門舊址碑


南門確切的位置我並不清楚,或許是在現今的西大地下道上,又或者正是在西大、林森路口中間?

▼ 西大路與林森路交界處,或許南門曾佇立於此


這個路口已成為市中心最為壅塞的路口之一。每到平日下班時間,來自高峰、寶山側的車流總會在這兒堵上好一陣子,而假日凡前往火車站、大遠百的車流也幾乎都會經過此路口。這路口的地位,仍如昔日南門般不減。

▼ 沿著南門舊址的勝利路,往大遠百方向前進,通往西門


這是一條窄小的單行道,每到假日,總會被想前往大遠百的車潮塞爆。圖中的樹,旁邊有條小路,裏頭隱藏著一間巷弄名店「榕樹下麵店」。

▼ 大遠百與明志書院停車場中間的「西門通」行人徒步區


「西門通」這個名字,是今年才被市府微幅改善後命名的,這是一條承載著許多 7、8 年級生看電影、約會的回憶步道,一旁的星巴克讓這空間更增添不少風味。

▼ 「明志書院」停車場落成紀念,原為北臺灣第一個書院,頗具規模


明志書院在日治時期被拆毀,後改建為戲院、醫院,而如今成為停車場。在過去,這所書院培養了不少文官,新竹知名進士鄭用錫及其族弟鄭用鑑亦曾在這所書院主講、經營不少日子。

▼ 「李克承故居」隱身於遠百後方不起眼巷弄內,是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的故居


很難想像,在大遠百後方,有這麼一間鬧中取靜的日式建築,仍保留著當年的風貌,就這樣坐落在此一甲子。因為裏頭似乎需要預約且限量參觀,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聽看看,裏頭也有經營茶點。

-

西‧挹爽門

【城市紀實】風的城市:竹塹古城文化巡禮


大遠百商場,正是坐落於西門、南門之間。而在西門這一側,近年來開了不少特色小店、咖啡廳。

▼ 從遠百後方拐個彎,轉進西門街走一小段路,便可抵達「內媽祖」天后宮


新竹市區有著兩座知名的天后宮,在竹塹城內的便稱為「內天后宮」俗稱內媽祖。在內媽祖廟旁的「廟口肉圓」也是排隊名店,趁著一早排隊人潮未現,來大快朵頤一番。接下來,沿著西門街(或興南街、勝利路)走到中山路,在基督長老教會前找到了西門舊址碑。

▼ 西門舊址碑


西門舊址碑就在中山路旁,但並不清楚確切位置是否就是在這個路口。沿著中山路往下走,可以一路通往城隍廟、市政府,而照片的這一側正是遙望著北門方向。

▼ 在西門舊址旁,有著一間「蜂蜜大王」也是頗受好評的巷弄老店


▼ 順手點了一杯招牌蜂蜜檸檬上路,解解渴


接近中午時分,準備移動到城隍廟周邊覓食。不過,我們不直接從中山路步行,而是先轉進一旁的石坊小巷,來探探秘境。

▼ 在西城門附近,有許多特色店鋪,像是甜點專賣店「一百種味道」就隱身於遠百旁的小路中


在大遠百一旁的「和福街」、「石坊街」邊,有許多餐廳或小店,到遠百看完電影後,在逛進市區之前,也可以繞進來晃晃。

▼ 沿著石坊街走到底,終於「路如其名」地見到在路口的「楊氏節孝坊」


這是一個在西大路邊,十分不起眼的牌坊,但這可是北臺灣第一座石造牌坊。此外,牌坊的主角「楊居娘」並非達官顯要之妻母,而是一介平民,更顯此牌坊之特殊。不僅如此,也因為其平民身分,沒有太多人題詞,使得這個牌坊兩面長的是一模一樣,算是頗為罕見。如今,牌坊前的小角落也規劃的十分愜意,一旁開了間餐酒館,氣氛不錯。

▼ 午餐就在石牌坊的對面、路邊的排隊美食「香腸炒飯」解決


一盤份量適中的香腸炒飯,香氣十足,撒上黑胡椒粉後更是提味,香腸似乎是店家自製,十分紮實。每到用餐時刻,這家店總會排滿用餐人潮,要等上不少時間。用完餐後,向前步行,便抵達西大、中山路口。

▼ 在轉往城隍廟之前,找到十字路口旁的一條小巷,來悼念臺灣名園之一的「潛園」


這條巷弄盡頭的鐵皮後,曾是一座被譽為臺灣四大、五大名園的「潛園」入口。這座位在城內、由清代詩人林占梅所建造的庭園,在多年前仍保有一座「八角井」與入口大門,但隨著城市發展,未被指定為古蹟的潛園,也就被徹底拆除了。

▼ 轉進中山路,便是聞名遐邇的新竹城隍廟,每到假日都是熱鬧非凡


在城隍廟周邊,也有不少新竹小吃、名產店。無論是想飽餐一頓還是想買點伴手禮,像是新竹米粉、貢丸,在這兒都能找得到。

▼ 熱鬧的廟前廣場,但礙於舊城區的關係,交通混亂也不在話下


城隍廟香火鼎盛,加上其地位與歷史背景,吸引不少遊客來訪。而城隍廟內、外都有不少小吃攤販或店家,各式各樣的美食應有盡有。


離開城隍廟時,看了看時間還早。於是從長安街拐了個彎,轉進一旁的江山街。


▼ 江山藝改所,是一個隱身「巷弄中的巷弄」的咖啡客棧,同時也是一個藝文空間


江山藝改所的入口十分隱蔽,但裏頭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除了是咖啡店、旅店,它也擺放了不少藝文作品,無論你是不是文青,都很值得一訪。

-

北‧拱辰門

【城市紀實】風的城市:竹塹古城文化巡禮


走回北門老街,終於要見到四座城門的最後一座了。

在過去,北門街是新竹通往臺北必經商業要道,沿著北門街走,即接上水田街、湳雅街,一路渡過頭前溪北上,便是過去通往臺北的商道,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因此,過去在北門曾安置了二座炮臺,是四城門之冠。現今每逢假日就塞得亂七八糟的情況,或許與當年有著類似熱鬧的地位。

▼ 沿著北門街走往城外,一旁古早味湯品頗吸引人


▼ 清涼的「四果湯」是北門街上傳統的好滋味


▼ 用完冰涼甜湯後,準備「走出」城外了,回頭望向車水馬龍百年如一日的北門大街


沿著北門街走到北大路口,一旁的飯店騎樓下便能尋到北門舊址碑。

▼ 北門舊址碑


有別於另外兩座城門,北門碑不僅有完整的標示位置,甚至還有浮刻出北門的原貌,只可惜北城門在當年北門街大火中被燒毀、付之一炬。

▼ 從北門外望向北門大街,這條商業要道至今依然繁華著


從北門走了出來,我們的探尋並未結束,在城門外亦有為數不少的古蹟建築。

▼ 杏春藥行,在北門街上的老字號藥行,自清代、日治時期即執業至今


剛剛在北城門內、北門大街上,其實還錯過不少古建築,像是「周益記」。不過,至少這間位於北門外的杏春藥房也是一間非常值得探訪的歷史建築。杏春藥房內外都充滿著歷史痕跡,裏頭更是保留著過去風貌,就像踏入了當年的藥房抓藥。

▼ 轉過身,「外媽祖」就在北城門外不遠處


前面有提過,在西門內的天后宮被稱為內媽祖,而在北門外的長和宮即是俗稱的「外媽祖」。此處香火十分鼎盛,亦是在地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在長和宮旁,不起眼的小巷中又隱藏著一間名店「竹山意麵」


單純的麵條與青菜,簡單調味卻香氣十足,用餐時刻排隊人潮絡繹不絕,價格不算便宜但份量十足。

▼ 沿著北門街繼續走,來到了鄭家地盤「進士第」


進士第,顧名思義便是「開臺進士」鄭用錫所建,可惜年久失修,正維護中。鄭氏家族在新竹地方勢力龐大,這一排沿路不只有進士第,另外依序還有春官第、吉利第、鄭氏家廟,以及再往前走幾步的「鄭劍記」和「回春醫院」

▼ 「春官第」外觀十分簡樸,看似尚好,但裡頭或許也已殘破不堪?


▼ 「吉利第」已經徹底塌毀,十分可惜


▼ 「鄭氏家廟」



▼ 位在進士第對面的宵夜名店「滿美吐司部」


「滿美吐司部」白天的店面也頗有氣氛,到了晚上則有著肉排蛋吐司飄香。許多人慕名而來,這樣簡單的料理卻滿足不少人的胃。不過,雖然滿美吐司部就在鄭家古蹟群前,但名氣相比之下,恐怕很多人甚至連在開臺進士的古厝前排隊都不知道呢。

▼ 走走拍拍又餓了,一旁的街上飄來陣陣老店「北門炸粿」的香味


▼ 價格平價實惠又好吃的傳統炸物,炸蚵爹、炸肉粿都是人氣排行


帶著滿足的胃,回到北門街,繼續向前移動,在鄭氏家廟的後側,便是先前提過的「劍記」和「回春醫院」

▼ 「劍記」


▼ 「回春醫院」


從建築上的「鄭」字可以看出這也是鄭家的建築群之一,詳細的執業者似乎沒有較確切的定論,但從整排的鄭家建築,不難看出當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時代背景。

▼ 在回春醫院一旁有新竹頗有名氣的黑貓包,而不遠處的中正路上則有高家冬瓜茶總店


拐個彎,就接到中正路上,前方北大、中正路口的一隅,就是「北大教堂」但容我們稍後介紹。在北大教堂前、中正路靠北門街側,有個隨著時光被逐漸抹除的故事。還記得在城中,西大路邊有座與板橋林家花園並列臺灣名園、由詩人林占梅所建造的「潛園」嗎?在林占梅建造潛園後,鄭用錫也著手興建起一座名為「北郭園」的中式庭園,在當時亦被譽為是臺灣數大名園之一。然而,其後經歷過都市發展、戰爭摧殘,一直到 1990 年左右就被完全拆除了。

▼ 這面牆肯定已不是當年「北郭園」的建築遺跡了,但園林大概就坐落於這一側


有一派說法是,林家、鄭家在日治時期被刻意刁難,以都市發展為名拆除這些建築,但無論事實為何,或許都難以考據了。看到光是小小的竹塹城,就曾有過兩座臺灣名園坐落於此。然而,無論是這些故事、建築,卻都已隨著歷史洪流消失不見,實在令人無限唏噓。

▼ 回到中正路上,路口對面便是天主教在新竹市的信仰中心「北大教堂」


這一座建築物,與位在揚州的「耶穌聖心堂」神似。主要便是因為,這座教堂是在當年國共內戰的大時代背景下,由幾名從揚州、上海逃來臺灣的神父所規劃、建造的。

▼ 沿著中正路向東門城方向繼續前行,沿途便是新竹的政經中心,包括:公證大樓、地方法院、新竹市議會、新竹市政府……等


上圖為新竹市議會,在議會大門有一對號稱「全臺最美」的石獅子,這正是當年修建潛園的林占梅所打造的,據傳當年是要放在林家祖廟,但因石獅落成時祖廟仍未完工,便暫放於他處,但後來卻因官場上的風風雨雨,林占梅最後鬱鬱寡歡而死,而這對石獅子也在輾轉下被「借放」到議會門前至今。

▼ 曾為「新竹州廳」的新竹市政府


不難發現,從中正路開始的市政建築,幾乎都是日治時期的建築。除了新竹州廳外,在前方中山路上還有新竹市警察局、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新竹一信總社等。在這擁擠的竹塹城裡,就有著多個時期的建築巧妙融合在一起。

▼ 新竹市警察局,前身即是日治時期的警察署、郡役所


▼ 新竹消防博物館,除團體可預約外,散客亦可直接免費入內參觀、拍照,裏頭還有濃煙逃生體驗


▼ 在新竹市政府前的「中山路」亦為日治時期所闢建,前面不遠處便是城隍廟,當年直走到底則是「新竹神社」但今日已不復見


▼ 從中正路繞往府後街,便是新竹美術館、228紀念公園、護城河的區域,往北大路可一路通往新竹演藝廳、青年館


▼ 護城河畔,一年四季各有不同風情,春季午後和煦的陽光灑落在此,非常適合吹著徐徐微風來這裡散散步


東門城兩側護城河,因著周遭商圈、建築,而產生了十分不同的韻味。在府後街這一側,有著濃厚的藝文風情,是新竹難得的綠園道,非常適合在這一側喝著咖啡、吹著微風,一路漫步到青年館;而在信義街、勝利路的另一側,便是有著都會時尚的異國步道、越夜越美麗,有許多商家林立,近百貨商圈,是許多年輕人聚集的角落。


▼ 這趟巡禮的最後,我們又回到了東門城,彷彿要走出城外


緩緩西下的落日灑在東門城上,城外高聳的建築基地與百年前的古建築成極大對比。夕陽西下後,我們拐進東門城前的東門市場裏頭,許多近年由年輕老闆經營的平價美食正要開賣,人氣可旺著,趁早來排隊享受,為這趟巡禮畫下完美句點。

▼ 在老舊的東門市場內,有著許多年輕人進駐開業,有許多不同風貌的店家,或許過一陣子會更熱鬧


--

生活在這片土地數十載,在這座城市裏頭,乘載著許多屬於自己的回憶。我熱愛著這座風的城市,縱然她有許多地方窄小又破舊,但她仍是我成長的故鄉。隨著親自用雙腳一步步與這座城市產生連結,彷彿可以感受到百餘年前,在一片荒蕪中篳路藍縷的先烈們、依賴宗教信仰慰藉的居民們、擔著商品南來北往的商人們、在竹林風情裡吟詩作對的文人們,甚至是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臺時期,在這座城市所激盪出的各種文化,無論是衝突與融合,都已在歲月時光中,被靜靜地遺忘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正等著我們去細細品味。

沿著四座城門舊址一一探訪,途經當年竹塹城內外的北門、東門、南門、西門街,就像走在當年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熱鬧的程度與過往相比,可說是絲毫未減。這座竹塹古城,從北臺灣第一個開墾的城市,到當年的淡水廳址,一直到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落成,數百年來的地位可說是有增無減,坐落於北臺灣的她,從來都難以被忽視。

說來也可惜,過去政府欠缺規劃,導致整個新竹市的發展可以說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比起臺中、高雄這些在日治時期便有著通盤都市計畫的縣市,作為北部要鎮的新竹,卻因為很多政治的因素,使得這座城市如今成為這樣與其地位相比之下,有些難堪的面貌。

說實話,新竹的街道又小、交通又亂,實在很難稱得上「美」字。不過正是因為這些街道、有著這些故事,而使它們的存在,比一味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都市還增添不少溫度。然而,在這一整趟巡禮下,也感受到我們乃至於政府,對這些文化資產、背景故事,都十分冷感。竹塹城與府城的古蹟差別,或許是竹塹的古蹟建築,並沒有鮮明特色,而是坐落在我們的日常,同時也是先人們的日常之中,反而讓許多人以為,為什麼新竹感覺都是一些「破破爛爛的老建築?」實在甚為可惜。



新竹如今的面貌,常被外縣市來的工作者、甚至是本地居民看不起,但其實每個角落都有其發展故事,只要循著歷史脈絡一一推敲,這座古城還是有著不同角度的美麗。


這一趟徒步舊城巡禮,走走拍拍,足以花上一天的時間。如果沒有要每個景點都稍作停留或甚至是走遍,那大概只需要花半天約 3-5 個小時就足夠。對於假日實在不知道去哪裡玩的無聊新竹人,不彷也來趟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吧?

看來版主很喜歡新竹呢,也很願意去深度了解自己的家鄉,常常聽說新竹沒什麼很無聊,但看了這邊文之後,發現其實新竹人文蠻豐富的,只是低調了些。
反觀出生在台南的我,從小都聽到台南古蹟最多啊~文化超豐富阿,但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也沒認真探索台南過,看了版主的文章有點汗顏阿~
雖然在新竹工作過兩年,看完還是重新認識了一下這個城市,好文好圖感謝分享!
謝謝您的介紹,之前到新竹開會,帶家人去的一個深刻映像就是塞車。
因為有您的分享,小弟下次拜訪新竹,就不會驚慌失措了。

sheow022 wrote:
竹塹城,是北臺灣最早...(恕刪)
好文一定要回覆,樓主取景很平實,但卻很能呈現「在地人視角」,曾經在新竹短暫兩年求學生涯,樓主的照片勾起好多回憶,請樓主加油,多為生長的土地留下珍貴的回憶!!
謝謝樓主的美照以及詳實的紀錄!

sheow022 wrote:
竹塹城,是北臺灣最...(恕刪)
sheow022 wrote:
更重要的是,對於消失的另外三座城門,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我常想,如果我們連自己生長的城市都未曾深入的認識過,為何總急著出去認識其他城市的面貌呢?

因此,便趁著空檔,著手規畫了這麼一趟「竹塹舊城文化之旅」,目標是循著竹塹石城的範圍徒步探訪各城門與周邊,期望除了與過去建立起更深的連結,同時也更深入的認識這座故鄉城市...(恕刪)

讚,樓主的心情我了解。相較於其他更有時光印記城市出生的小孩,移居新竹成長後,新竹已經是他的故鄉,但若是不能跟這座城市建立更深的文化連結,心裡總是少了一塊。

相對於其它閩南城市,新竹應該是有受到客家文化影響,比較重教育,商業、休閒活動比較保守,外地人很難接到他們的文化插座。對台北人來說,放假就回台北,沒差,但南部人就苦悶了。不過竹科進駐也快四十年了,很多人在這裡出生、成長,新竹已經變成他們的故鄉,我會很好奇新竹跟他們建立了甚麼樣的情感連結。
再說一個好笑的對比,台北人到新竹,如獲至寶,因為他們從台北都市叢林解放到滿是翠綠山巒的土地,而南部人則是@@XX,地平線勒? 藍天綠海勒? (不過數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新竹有藍天了,反倒南部深受霾害之苦)
很有內涵的城市

很棒的分享

謝謝
sheow022 wrote:
竹塹城,是北臺灣最...(恕刪)
特地登入推文,身為在地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多故事

看完特別感慨

好文推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