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微單有可能挑戰數位單反的主流地位嗎?


u865 wrote:
例如大光圈定焦,我不覺得FE接環有比EF輕巧多少口哨
像SONY最新要出的35mm/F1.4,居然比Canon EF 35mm f/1.4L USM還重
這兩顆都是各自原廠的王牌定焦了
畫質一定盡全力攻頂,沒有留手的可能
其他如35mm/F2.8餅乾,CANON也有40mm/F2.8(當然焦段有點小差異)
而且CANON的餅鏡畫質不輸之外,價格只要一半不到?!含情

至於變焦鏡也很難這樣簡單論斷
SONY的70-200G要840g,但同級CANON的小小白IS只要760g
這兩管的畫質絕對是同等級的上品水準,規格幾乎一樣
24-70/F4來說吧,的確SONY輕100多g
但FE24-70/F4不但中央以外畫質偏軟,70mm望遠端也比較差
畫質上的確不如CANON EF24-70/F4L
同樣16-35/F4也有類似的情況(望遠端畫質下降太多),就不多說了...(恕刪)


135 片幅的基本成相圈就在那,
物理光學的定義也都寫在那。
所以無反和單反的差別就只在機身而已。
而這機身的差別的確就是能做到如 A7R vs D800 般的落差。
(之前也寫過了,無反 =/= 微單。)

40/2.8 不能與 35/2.8 相提並論,
因為 40/2.8 這個數字是永遠的特例。他就是 Tessar 架構的極限。
Pentax 和 Nikon 也都做了 40/2.8 ,一樣是全幅鏡,一樣是餅乾鏡。
鏡頭雜談:40mm F2.8

至於 FE 2470/4 和 FE 1635/4 的共同問題,
結果就是出在 Sony 想要無反又想要微單,兩面都要吃所以出現必要的取捨。
如果看結構就會發現這兩顆的共通點就是前玉比其他家的都要小。

Canon 1635 和 2470 一律都是 77mm 濾鏡。
Sony 2470 做到 67mm,1635 做到 72mm。

要比的到人家的畫質卻又要比人家輕小,
你去看一下 Sony 1635/4 的鏡片就知道。
Sony 發狂砸料下去,特殊鏡片用的比普通鏡片還多。
最後結果在 16 端算是能拼了,但是 35 端還是要把邊角放掉。

至少以這個型態看來,小三元的部份 Sony 是卯起來要做小了。
但大三元則可能以 55/1.8 和 35/1.4 的心態,不管體積給他催下去搞畫質。
算是兩邊的市場兼吃的產品分級策略。
-= 散仙 =-

kanako0605 wrote:
之前有人測過20mm F1.7跟24mm F1.8相比,似乎20mm也只是小輸了點而已,但價格差很多。..(恕刪)


20/1.7 是好鏡,但是一半功力來自於軟體光學修正。
-= 散仙 =-

kanako0605 wrote:
E 24mm F1.8 ZA 可是售價33880。
M43一機+一定焦鏡(20或25)可能都沒這顆鏡頭貴。

之前有人測過20mm F1.7跟24mm F1.8相比,似乎20mm也只是小輸了點而已,但價格差很多。

呵呵,首先
我個人不太管官方定價,因為常常官方會發神經
真要仔細論,我個人使用經驗上
純以畫質論20mm/F1.7絕無法跟24菜比肩
也許20餅的銳利度不錯,但蔡司鏡就是有那種FF才有的通透、立體感
當然這點我無法以數據論證,純粹我個人實用心得
真要論對手,我認為P家只有萊卡25mm/F1.4才夠資格
但是萊卡這顆我拍的張數很少,應該不到200張的數量(20餅應該5,6百張有)
不得不說,真讓我有種掛了德國牌就是比較強的感覺
當然啦~~~~即使是平輸價格
是萊卡這管還是比24蔡便宜不少就是了(24蔡大約要2萬,萊卡要1萬1千多)
kanako0605 wrote: E 24mm F1.8 ZA 可是...(恕刪)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看你自己取捨吧

u865 wrote: 算景深是這樣沒錯 "apsc 的F4...(恕刪)
明白了 反正也跟我的結論一樣,m43 zoom 比apsc 好
不買RX1嗎

cchangg wrote:
40/2.8 不能與 35/2.8 相提並論,
因為 40/2.8 這個數字是永遠的特例。他就是 Tessar 架構的極限。
Pentax 和 Nikon 也都做了 40/2.8 ,一樣是全幅鏡,一樣是餅乾鏡。

架構怎麼搞是廠商的事情,我是消費者只看實用性
事實就是35mm和40mm焦段差異在使用差距上幾乎無感
事實就是這2顆鏡頭的畫質不相上下
事實就是40餅便宜一大截
剩下技術問題跟我錢包無關,我也沒興趣知道

cchangg wrote:
至於 FE 2470/4 和 FE 1635/4 的共同問題,
結果就是出在 Sony 想要無反又想要微單,兩面都要吃所以出現必要的取捨。
如果看結構就會發現這兩顆的共通點就是前玉比其他家的都要小。

Canon 1635 和 2470 一律都是 77mm 濾鏡。
Sony 2470 做到 67mm,1635 做到 72mm。

要比的到人家的畫質卻又要比人家輕小,
你去看一下 Sony 1635/4 的鏡片就知道。
Sony 發狂砸料下去,特殊鏡片用的比普通鏡片還多。
最後結果在 16 端算是能拼了,但是 35 端還是要把邊角放掉。

至少以這個型態看來,小三元的部份 Sony 是卯起來要做小了。
但大三元則可能以 55/1.8 和 35/1.4 的心態,不管體積給他催下去搞畫質。
算是兩邊的市場兼吃的產品分級策略。

有一好沒兩好,這個道理誰都懂
就當是SONY用料實在貴為殷實商人中的楷模(我們都知道鰲拜不喜歡這家公司)
就當CANON是牙膏廠中奸商的佼佼者吧?!
拿體積重量去換畫質,這個事實依然沒變
身為一個看緊荷包的消費者,我管你是什麼原因
對我的問題只有"花多少錢、扛多重的東西、換多少的畫質"
你可以選重一點,畫質好一點
也可以選輕一點,畫質差一點
等價兌換而已
毛 二 wrote:
因為前面是說43都...(恕刪)


其實Olympus也是有E-PM2那種系列,
塑膠機、拿掉EVF,不含電池兩百出頭克...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tormentor wrote:
明白了 反正也跟我的結論一樣,m43 zoom 比apsc 好
不買RX1嗎

我有強烈的預感RX1系列是我一定要買的
但真的6萬是花不下去的
4萬2手是我能接受的
當然前提是不能被發現

u865 wrote:
純以畫質論20mm/F1.7絕無法跟24菜比肩
也許20餅的銳利度不錯,但蔡司鏡就是有那種FF才有的通透、立體感...(恕刪)


真的~
尤其接在2400萬畫素的機身上
那種超細膩的畫質,有的FF機種還不見得能達成
u865 wrote:

我有強烈的預感 RX1 系列是我一定要買的
但真的 6 萬是花不下去的
4 萬 2 手是我能接受的...(恕刪)

42K 是想買全新的還是二手的?
光那顆鏡頭就值 3,4 萬囉...
難道買鏡頭送 FF 機身?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