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X3 foveon的發展看法

lcw0528 wrote:
最近Sigma有出...(恕刪)



一直以來,有不在少數的X3用戶,包含我自己,發現 Q 系列 1:1:0.25 (也就是看起來好像變好的 4:4:1,其實不是) 畫質下降缺失。

左邊是SDQH - 右邊是 DP2M,兩張都是100 %格放。Q 的糊樣化很嚴重。

鐵粉為何罵 Q ?

因為想要有比 M 更好的機種延續下去,而不是斷在這邊。這個 "更好" 的定義,會是在保有驚人畫質的前提上,而不是犧牲畫質,來成全一些其他品牌相機已經很強的項目。

企業聽不進去,被鐵粉砲轟,銷售不見起色,不是應該的嗎?

我比較擔心死馬的黑科技鏡頭出得太過癮
都不想出相機了

阿凱 wrote:
我比較擔心死馬的黑...(恕刪)


極為中肯!
講個不中聽的,就是SPP蒙蔽了不少的使用者。
從以前的fill light ,本質上就是HDR處理,卻造就了X3的高動態、鮮明立體的假象,讓許多人推崇為感光元件的特性。
隨著軟體演算的功能進步。
SPP用越來越多的軟體補償硬體的缺失,X3感光元件的硬體就隨便退步(或沒進步只衝上畫素),改用軟體不斷的修補。
M是彩色演算的斷階,來自於三層的RGB偏移失調較以往偏差更多,校正損失的。甚至於紅心綠角的現象,也改以在SPP內部修除,損失階數也超多。
Q則是雜訊表現更差,又用了強大的抹除,畫質真的不忍再說。
推出的SFD功能,其實以前就可以手動拍多張來合成,提高動態與降低雜訊,這實在也不算X3特色,也有點麻煩跟耗時。
SPP其實應該要捨棄RGB三層的運算方式,改以類似HSL這種方式來產生畫面會比較好。
這些可能都是X3目前的半導體製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幾年其它感光元件的進步飛快(自從SONY殺進來之後),我覺得X3的發展,應該會被擱置好一陣子。
oxa9615 wrote:
講個不中聽的,就是SPP...(恕刪)


sigma poto pro這個轉檔軟體,
能夠調整的參數不多,也很簡單使用。
只要就把亮度減弱,就可以把細節給呈現出來,
這是我調整spp的心得,也不是用軟體修補的,
如果是用軟體模擬修補的,那也太厲害了~

當然,每個使用者調整spp的方式都不同,
我個人是注重細節,所以會把光線調暗,
可能有些人注重整體色彩,可能會調得比較鮮明。

--------------------------------------------
sd-q/sd-q h,我個人覺得畫質較sd1/sd1-m差,
但不可否認的,機身性能更好,重量更輕,
犧牲一點畫質,帶來更多的優點,就看怎麼取捨了。

sigma的相機,一直以來都是好幾年才會推出一台,
而且幾乎每次都是推出好像很厲害的機子。
的確,M系列的紮實銳利震撼度的確無「機」可比。Q系列則在顏色的還原度上更顯優異,不過Q系列在SPP的處理一直有塗抹感讓我感到束手無策。因此目前都是拍DNG檔進LR來處理,把顏色噪點修正一下,塗抹感明顯降低很多,銳利度也更接近M的表現。
印象中,大概是2014年左右,有位日本攝影師(網站名稱:ひでおちゃんねる),他有一張攝影作品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張他從住家大樓由上往下拍攝夜晚的東京街景照片,沒記錯的話,是用1M上腳架且用低ISO拍攝,解析度相當驚人,竟從高樓往下拍攝的夜景照片,還可以放大到連細小道路上的字樣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檔案超肥,沒記錯是好幾百MB,這在2014年的全片幅相機至上的時代,1M的低ISO解析度表現,隨便都能打趴一堆當時價昂的FF單眼數位相機。

這位日本攝影師,是位X3鐵粉,記得他過去是使用SD1M、DP1M(有時會裝Ricoh GW-3)、DP2M與DP3M拍攝,之後就使用SDQ、DP0Q、1Q、2Q、3Q,到現在的SDQH;因為他以拍風景為主題,有時也會用SFD攝影,基本上題材的梗都差不多,但作品頗豐。就偶而使用M與Q拍攝的我而言,看了一些Sigma相機拍攝的作品之後,還是覺得,以低ISO來說,Q的解析度,以拍攝不動的東西來看,雖然Q的白平衡、電池拍攝張數都比M還好,但以解析度而言,似乎還是無法超越M。

在中國「色影無忌」的Sigma論壇,那邊的討論,比01還多,神人、鐵粉一堆,也曾看過一位台灣攝影師傑夫,也曾在那裡討論,若知道這位攝影師的話,應該知道,他以前也是使用SD1M拍攝,之後改用SDQH拍攝,主要拍人像與風景,水準很高。而中國「色影無忌」的Sigma論壇,這個地方,就戰得相當厲害,幾乎每天都在戰,除了言論極酸,還會抓其他網友的照片圈畫再批鬥一番,甚至還會人身攻擊,這個Sigma論壇就分成Q與M兩派,儼然是氣宗與劍宗之爭,鬥到最後,原本相當熱鬧的論壇,討論就越來越少。

舉例來說好了,像是該論壇相當有名的豬豬(帳號jasonzhu,是馬幫聖經作者),就寫了一篇SDQ跟SDQH專文,還拿出一張從胡佛水壩拍攝的大景,然後將照片放大,連黑人跟白人都能依稀分辨,他也將Q跟M用油畫與工筆畫來形容,也有提出Q與M的優缺點,可是,這篇文章,也被同宗不同系的眾網友給批鬥,鬥到最後,該網友覺得浪費時間,就不再上網討論,相當聰明。

雖然Sigma Q系列拍攝的作品,目前仍無法帶給我當時初見M系列拍攝出作品的那種驚訝感,但倒也能看到一些使用Q型攝影師的執著,除了上述提到的日本攝影師與台灣攝影師外,之前在Flickr上,例如喜愛拍攝美食的Kazua,他也是日本攝影師,有一張食物照片,我覺得有趣。

這張照片,是一碗海鮮丼,裡面有生蛋、魩、生魚片與生蝦,看了參數資料,是使用SDQH拍攝,使用S牌的135mm定焦鏡拍攝,最佳光圈,還使用SFD的功能拍攝,這張相片相當「搞剛」;就我一天有幾餐都是海鮮,且幾乎每天都能聞到看到魚的人來說,就覺得這張照片拍得很棒,裡面的魩的魚身細點相當清楚,即使不是用M系列拍攝,但卻是不錯且有趣的作品。

只是,由於拍攝主題不同,有時會覺得Q系列與M系列會造成侷限,例如之前拍攝災區好了,該災區不時下雨,Q機種就無法拿出來拍攝;但我也曾用M機種跟Q機種頑固到跟這類天候對幹,因為就是喜歡他們的畫質,不想妥協,但下場就是,1M受潮,螢幕一熱就會慢慢黑一塊,1Q也受潮,開機時會頓個幾秒,沒記錯的話,1M與3M各修理一次,分別是螢幕撞凹跟機殼撞凹。

至於拍景,我也遇到類似的侷限感,就是使用DP3M拍攝夜晚遠方漁場的落雷,雖有拍攝成功,但頗耗時間,還不如使用一般單眼數位相機接長焦鏡頭拍攝。

最近使用Q與M的侷限感,大概是昨天與今天,昨天是溺水事件,今天是火警事件,都發生在陰雨的黃昏時分,雖說Q與M都有畫質極佳的優點,但卻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這類場子,它們就很難發揮它們打趴FF機的優勢。但若是拍攝一般點讚的風景照,只要上腳架,Q與M確實能拍出不錯的作品,令人又愛又恨。
oxa9615 wrote:
講個不中聽的,就是SPP蒙蔽了不少的使用者。
從以前的fill light ,本質上就是HDR處理,卻造就了X3的高動態、鮮明立體的假象,讓許多人推崇為感光元件的特性。...(恕刪)



個人是用 SD1M + DP1M ,
SPP造就了X3的高動態、鮮明立體的假象這個問題,也有發現到,

SPP拉fill light能補回不少高光處,
但也必須原始拍攝時,高光處沒有曝到死白的狀態才有效,不然填補死白處的就是奇怪的顏色。
SPP軟體確實幫了不少忙,但就是相得益彰啦,只能用軟+硬整體來看。

當然LR也能把高光處細節拉出來,但問題就在於.X3F檔案只能在SPP編輯啊

目前DPQ或SDQ的DMG檔案可以在LR編輯了,
或許有人可以試試倒底是SPP拉fill light厲害,還是LR用HDR處理厲害


另外想說的是,
自己開始擔心當時投資的SA接環鏡頭(將近10幾萬)未來的何去何從了,
如果X3機身沒有新的進展,那這些鏡頭等於是死了

現在其實已經大部分都用A7R2在拍,DP1M也出清了,
雖然鏡頭用MC11可以轉到A7R2,
但使用的方便性還是不大,

我只求一台性能、畫素與畫質能超越3年前A7R2的Sigma機身就好,
不用去跟A73、A7R3比,也不一定要全幅
wjesse wrote:
個人是用DP1M
我只求一台性能、畫素與畫質能超越3年前A7R2的Sigma機身就好,
不用去跟A73、A7R3比,也不一定要全幅...(恕刪)


目前我看過機身十萬元以內的實拍照片,
大致上只有nikon d800系列,
sigma sd1系列,
sony a7r系列,
等三個款式畫質算是優異的。

超過十萬元的,我就比較少著墨了,
只知道nikon d3、d4系列不錯。

sigma對其他廠牌而言雖然是副廠鏡頭,
但他有不少鏡頭卻不便宜,
我用的12-24/f4.5~5.6,跟24-70/f2.8,
這兩顆鏡頭,都要兩萬塊以上。
wjesse wrote:
自己開始擔心當時投資的SA環鏡頭(將近10幾萬)未來的何去何從了


Kang-Wei Tzou wrote:
目前我看過機身十萬元以內的實拍照片,
大致上只有nikon d800系列,
sigma sd1系列,
sony a7r系列,
等三個款式畫質算是優異的。...(恕刪)


我是說我買SIGMA的SA接環鏡頭已經投資超過10萬了啦,
不想這些鏡頭變成孤兒
我可是把他當正廠鏡頭看啊

不是說10萬元的機身,

而且SIGMA千萬千萬不要出10萬元機身啊...
維持目前的3、4萬中低價位就好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