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品牌AGI固態硬碟顆粒MLC?TLC?

bcmpxij wrote:
口口聲聲說可以作假...(恕刪)

口口聲聲說TBW不重要,
我覺得也沒什麼好討論了。
大陸很多這類品牌啦!
只是沒機會代理進來而已。

有些廠商都把TBW作為保固指標了,
至少對我來講是個參考。
我買MX500,256G,TBW限制100G,
因為知道五年內正常使用不會超標,
所以還是選擇他。
另外就是大家對美光顆粒的測試、肯定,
我知道這顆粒寫入遠不止此。

確實今天Agi顆粒就是陌生顆粒,
消費者有疑問也不行?
官方自己都跳出來搶著解答,
既然他想說就給個機會把沒說的說清楚,
這樣對消費者不也是好事嗎?
如果真的覺得樓主毀謗,
看是要求公開道歉還是要吉,
也是廠商自己做選擇的。
-----------------------------------

至於包裝上標示錯誤...,
我還是沒看到官網(有嗎?)還是網拍銷售,
有做出更正回應。
會不會有首購的網友,
因為看到包裝上的MLC,
又推薦朋友購買,結果才發現之後包裝不同?
第一批購買到的消費者,
可以拿著盒子走一趟消基會,
說不定還可以再送一優。

kancollectionlove wrote:
事實上很多廠商TBW...(恕刪)


"資料來源:heise online
三星850 pro 256G(MLC) 官方TBW:150 實際測試:2200~9100TBW
三星750 evo 250G(TLC) 官方TBW:70 實際測試:1200TBW
美光BX200 240G(TLC) 官方TBW:72 實際測試:187~280TBW

資料來源:techreport
intel 335 240G(MLC) 官方TBW:21.4 實際測試:700TBW 日本官方數據


所以 樓主 您還是買samsung ,intel 品質有保障
現在intel 伺服器等級 S3500 480GB才賣$3990 比545S 還便宜趕緊去搶一顆吧


TBW的確是沒有很重要...
我這樣說好了,TBW最重要兩個數值1.WAF 2.PE count

1. WAF follow jedec client 這個如果消費者有辦法建pattern,的確有機會測出來
但是測出來的機會很低,一般只有大廠會測

2. PE count,今天即使AGI出來保證PE count有3k,在座的各位有人能夠去證實AGI是錯的嗎?
今天給了一個超漂亮的TBW,有人能夠證實AGI是錯的嗎? 也就是說今天AGI給了一個值,這個值非常的漂亮,
或者是說這個值follow同樣用S牌+同樣的NAND的TBW,沒有人能夠證實AGI的這個TBW是否有問題,
也可以換句話說,即使今天提供了TBW,那也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第三方可以做確認

當然,像上面有人覺得TBW影響了保固,所以這個值很重要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用TBW來評斷一個SSD的好壞並不是最正確的

如我前面所說,我只要圍一個區塊,當韌體在做GC、Wear leveling的時候全部都在這個區塊做,
並且我的erase count不計算到這個地方,WAF就可以非常漂亮,而且第三方的測試也完全測不出來,
除非去做code review,換句話說,要對於這個造假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還可以天衣無縫,
所以TBW從來我都不會是拿來評斷SSD的一個標準。

TBW可以參考,但不建議拿來當作評斷SSD好壞的唯一標準,對我來說TBW還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值

順帶一提,PE count代表的是當SSD達到一定的使用次數後還有多少時間的retention能力,
但是特別的是,雖然各NAND廠家的PE count都是說3k,但實際上retention的能力卻有不同,
也就是說其實各廠家的PE count的標準是不同的,所以小廠其實也可以自己創一個PE count,
反正大家也都不會知道follow什麼標準,因為這些標準反正廠家說了算,這也是我為什麼說TBW不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為大家可能遵循的標準也完全不一樣

就像樓主所說,如果有第三方團隊出來用同樣方法測試SSD後給出報告,那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保障,
不過多一份驗證就多一分錢,SSD應該又會漲價
新的廠商說的本來就會被質疑,如果用的跟intel原廠一樣晶片,又比較便宜,大家還不搶著買?
現在是有人提出質疑,廠商出來嗆質疑的人,然後說我的晶片都是原廠提供的,又只看到廠商一方說詞,的確會有人懷疑吧?
林素毅 wrote:
TBW的確是沒有很重要...
我這樣說好了,TBW最重要兩個數值1.WAF 2.PE count
1. WAF follow jedec client 這個如果消費者有辦法建pattern,的確有機會測出來
但是測出來的機會很低,一般只有大廠會測
2. PE count,今天即使AGI出來保證PE count有3k,在座的各位有人能夠去證實AGI是錯的嗎?
今天給了一個超漂亮的TBW,有人能夠證實AGI是錯的嗎? 也就是說今天AGI給了一個值,這個值非常的漂亮,
或者是說這個值follow同樣用S牌+同樣的NAND的TBW,沒有人能夠證實AGI的這個TBW是否有問題,
也可以換句話說,即使今天提供了TBW,那也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第三方可以做確認
當然,像上面有人覺得TBW影響了保固,所以這個值很重要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用TBW來評斷一個SSD的好壞並不是最正確的
如我前面所說,我只要圍一個區塊,當韌體在做GC、Wear leveling的時候全部都在這個區塊做,
並且我的erase count不計算到這個地方,WAF就可以非常漂亮,而且第三方的測試也完全測不出來,
除非去做code review,換句話說,要對於這個造假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還可以天衣無縫,
所以TBW從來我都不會是拿來評斷SSD的一個標準。

TBW可以參考,但不建議拿來當作評斷SSD好壞的唯一標準,對我來說TBW還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值
順帶一提,PE count代表的是當SSD達到一定的使用次數後還有多少時間的retention能力,
但是特別的是,雖然各NAND廠家的PE count都是說3k,但實際上retention的能力卻有不同,
也就是說其實各廠家的PE count的標準是不同的,所以小廠其實也可以自己創一個PE count,
反正大家也都不會知道follow什麼標準,因為這些標準反正廠家說了算,這也是我為什麼說TBW不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為大家可能遵循的標準也完全不一樣
就像樓主所說,如果有第三方團隊出來用同樣方法測試SSD後給出報告,那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保障,
不過多一份驗證就多一分錢,SSD應該又會漲價



所以造假的(實低高標)是哪品牌哪系列的SSD,還是說市面上的所有SSD都是實低高標?

那跟K大所說的不就有所衝突?實測大於官方數據!!

kancollectionlove wrote:
事實上很多廠商TBW都造假
資料來源:heise online
三星850 pro 256G(MLC) 官方TBW:150 實際測試:2200~9100TBW
三星750 evo 250G(TLC) 官方TBW:70 實際測試:1200TBW
美光BX200 240G(TLC) 官方TBW:72 實際測試:187~280TBW
資料來源:techreport
intel 335 240G(MLC) 官方TBW:21.4 實際測試:700TBW 日本官方數據
你說三星、美光、intel可不可惡?


-----------------------------------------------------------------------------------------

如果不是的話,那就請你舉出實例,別盡說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你個人在腦補罷了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bcmpxij wrote:
所以造假的(實低高...(恕刪)


呵呵...你自己去測看看不就知道了
不同的pattern可以測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全部都是special data,還可以測出比K大更漂亮的數值喔
同樣的 如果你全部都是用4k random write去寫 測出來的TBW會遠比這個醜喔
至於哪一家或者哪幾家 呵呵 我就不好說了 不過知道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林素毅 wrote:
呵呵...你自己去測看看不就知道了
不同的pattern可以測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全部都是special data,還可以測出比K大更漂亮的數值喔
同樣的 如果你全部都是用4k random write去寫 測出來的TBW會遠比這個醜喔
至於哪一家或者哪幾家 呵呵 我就不好說了 不過知道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故入人罪,還要他人舉證無罪!!

厲害了,我的媽阿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林素毅的觀念還蠻正確的~~但TBW的確有參考意義,因為測試標準是由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所定

總而言之TBW是透過JEDEC所建議JESD218A測試方法與JESD219工作負載來測量(文件載點位於以下"JEDEC"連結),當然企業級標準與消費級是有差距的

TBW的標準一直在更新中,因此同年份SSD TBW比較才有意義~~
<更正>"同年份"改為"2016以後"

結論:
TBW定義有統一規定
TBW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一種在NAND快閃記憶體層次上的耐用性預測模式,還是要參考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參考資料:
金士頓
JEDEC
這棟樓蓋得真精彩,疑似官方帳號的那句「保留法律追訴權」實在是太令人莞爾,有常識的都知道這句是嚇嚇三歲小孩用的而已

其他的都先不論,光是顆粒是 ES 版問題就很大了,工程測試樣品正常不會拿來賣,更別說是 Intel 用買賣的方式銷售了,想也知道不可能
光是一顆找不到官網資料的29F32B2ALCMG4, 可能都沒量產的ES顆粒, 自然會引起人家的懷疑. 還保留法律追訴權, 要告就去告.

便宜之下必有勇夫, 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一分錢不見得有一分貨, 可是便宜免不了拚人品. 追求CP值的可以拚拚看, 有預算的當然就是買大廠的. SSD 不是光看顆粒控制器, 整個軟體的校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碰過Intel ES SSD應該有經驗, Intel 的firmware從開發到到量產時是不是會碰到問題, performance是不是會有微調. 甚至到量產後的軟體更新. 這些都需要用錢去堆起來的, 使用一樣的控制器跟顆粒就能可以相提並論, 要求真的太高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