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話說,優化公車兩年了!!
這兩年的總人次成長量,約略是優化90%的搭乘市場成長量。
簡略地說「優化公車一年成長量,不及前任的單月成長量」
同時,台中市公車在減班、減少行駛服務距離,越來越像是張溫鷹時代。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2017/8
就差一個月就滿兩週年。
補充:2017/7月至2017/6月的資料與圖表:
新增資訊採用整年度均值、YOY比對: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2017/7
恭喜,跟往年1~5月的數據相比,目前為止,成長量比去年又少一半。
新增資訊採用1~5月計算,而非年度計算:
2014年1-5月間累計,整體成長量較往年成長17.5%
2015年1-5月間累計,整體成長量較往年成長13.3%
2016年1-5月間累計,整體成長量較往年成長3.3%
2017年1-5月間累計,整體成長量較往年成長1.3%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單看今年跟去年相比的搭乘人數成長量,就真的少一半成長量.....
如果跟2015/104年之前相比,就....不用比了!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成長量,
可以由13%掉到3%! 這叫做退化還是鈍化?或是優化?
然後
3%還能掉到1.3%!!! 這就做??? 神話?



目前為止106年5月,發現市政府數據顯示
1. 105年比104年減少33%班次,106年都是減少。。(全年)
2. 105年比104年總行駛距離多25%,106年都是減少。(全年)
3. 搭乘人數增幅3.3%,較去年少了10%成長率。(全年)

106年度,不用看,目前前五個月發車班次全部都是減少發車、里程數也再減少!!
平均每班的距離一樣,所以台中市公車在減班、減少行駛,這是明確的事實!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2017/3
更新105年整年度資訊,並加上分隔線做文字段落區分: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歷年乘客成長量資料,可以看到相對單月成長變化。(已含季節性變量加入計算)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明顯發現廢除BRT後的交通文化,單月乘客的搭乘成長量銳減。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依照政策時間點來比較,優化公車明顯是一種更差的表現。
還是符合優化的目的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105年,平均月客群成長績效是18.58萬人次。
回顧一下:
104年,平均月客群成長績效是159.5萬人次。
103年,平均月客群成長績效是153.0萬人次。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目前數據看起來是乘客持平,從相對資訊看到真相。
目前的台中市搭乘客戶應該不是飽和,明顯由優化公車之後發生接連性搭乘人口消失,失去客戶之後就沒有再回來。

但細部來看缺乏客運各路線數據、行駛距離等等資訊。尚須各位幫忙。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BRT七個月有(881萬人次)成長,就比優化公車一年的量(323萬)多一倍。
BRT七個月有(881萬人次)成長,優化公車同期只有(185萬),少了70%。
請問有道理可以解釋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2017/3更新至此>
以下為2016年發文版本與各項說明




*使用台中市新聞數據分析

媒體上,「104年比103年增加925萬人次。」,事實是如何??
台中市優化公車時期五個月總和(8~12月)成長量貢獻值是負的53萬人次,這才事實。

過去幾年來,持續單月100~200萬人次的增長量,並維持2000萬人次的常態性需求增長,已經回不去了。


自從改成優化公車後,
採用固定常態增長來看,8~12月少了1075萬人次增量的固定趨勢。
採用往年數據分析比較後,還是短少748萬搭乘人次增長量,相當於每月短少149.6萬人次。
左看又看,大型政策轉換造成的大量衰退的事實,已經浮上台面。



優化公車的真相: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
相對兩套政策差異,等同月減149.6萬人次,邁向負成長。這樣算是大躍進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台中市要務實的現實,並不需要美化的數據。
任何政策都不該追求美麗數據,造夢?
偏離事實,為的是誰的利益?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過去已經五年都是正成長的常態。
如今,數據上看到政策造成負成長,卻看到市政府繼續公佈的美麗的成長。
數據反應跟市政府新聞稿,哪個為真?



附加數據與圖表PDF壓縮檔: 201604/mobile01-2c993d9465f24059097187dddafb2544.zip



- 優化公車取代BRT,整體效率如何?-
比較103年與104年1~7月間,BRT(舊體制)搭乘人次總數差異,明顯「104年1~7月間增加978萬人次。
比較103年與104年8~12月間,BRT後期(簡稱優化公車)搭乘人次總數差異,明顯「104年8~12月間減少53萬人次。」!!!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使用台中市公開資料庫數據分析,修正部分之後
(市政府發表錯誤資訊,更正如下:5/16)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影響報告的數據部分:
負成長-53萬人次,變成五個月成長38萬人次。
100~104年7月都是正成長,優化公車一啟用,整體公車效率不再成長。
104年度總量,BRT時期(1~7月)總貢獻了881萬人次成長量,後BRT時期(8~12月)總貢獻38萬人次成長量。



相對於過往,優化公車至今已經創造歷史:比往年短少1300萬人次增長量,根本就沒有增加使用者依賴度。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104年的成長量:

過去長期的成長率: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如今BRT轉換成優化公車後,成長量: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啟用時間,剛好是季節性的旺季,天時地利人和。為何數據如此不堪?


整體數據的時間點上,看到的統計的可能主變數有「優化公車啟用」還有「7~12月季節性公車搭乘人次旺季」,旺季卻無幫助?。
旺季,應該會增加數據上的正向速度,這五個月卻沒有發現如此。
扣除旺季因素後,只剩下另一個變數,也變成唯一的考量。

這五個月(8~12月)的總和成長,變成負的53萬的增長量!!!
以往都有100~200萬的月成長量,現在變成負的,有沒有搞錯阿!


從BRT換成優化之後的搭乘人次的減少,跑哪去了?
一個政策改變,居然可以影響這樣多!!



978 vs -53 ,這可不是小差異

978萬人次: 七個月的BRT搭乘人次總成長數
-53萬人次: 五個月的優化公車搭乘人次總成長數


數據上表達了:一個單一交通政策,影響多少的改變?
優化公車與BRT之間的換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市政府有必要公布更細的數據出來,一如年月統計報表,否則只是淪為口水的回應。



市政府的交通政策的效率值?
從去年7月開始,台中市正式結束100~104年間的成長,直接由+19%成長歸向負成長!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好比一家公司的營業額,連續五年賺錢,且前期成長19%,然後在104年七月換政策,隔年拼命宣傳104年有很好的績效。
故意忽略104年7月來的新換政策帶來的負成長績效。
如果你是民營企業的董事會、投資者,你如何看待績效?




台中市,如果想發佈104年度成長多少、或稱「104年度增加了925萬人次搭乘。」
我會說請看數據吧,事實不是這樣。
事實是,「舊的BRT」貢獻了「978萬人次」的增長,新的「優化公車」貢獻的人口數是「負的53萬人次」的增長。

現實,
採用固定常態反推或是相對往年數據,短少1075萬人次或是748萬人次衰退,都只是數據上的反應,相對差距的變化。
請好好經營市政與交通,台中市才能更好。
請市政府先解釋這五個月(8~12月),為何根本無成長又衰退的理由?-53萬人次!!!



為何一條中港路的運輸措施的改變,同時也扭轉一切,改變單線人次與降低整體的交通習慣?


數據上,
104年7月之前,公車效益有顯著成長均值達月均60萬人次以上!
104年7月之後,公車效益大幅衰退,衰退了月均87萬人次!
(整個大幅度變化,就這樣剛好就是啟動優化公車!有何根據可以證明台中市民受到其他因素干擾,被迫去交通工具的選擇?)

一個政策,換另一種圖檢視,發現的是換個政策均值少了147萬人次,約略衰減13%。
一個政策,打破了100年1月~104年7月的正成長,一如今天勇士被打破主場的連勝一樣。



- 實質生活被改變 -

100~104年來,民眾這五年的長期累積的慣例與習慣,都被一一打破,開始負成長。

依照8~12月間的季節性變化雨前期比對後,數據呈現完全負數成長,明顯可得 這結果並非 季節性或是其他因素造成衰退。優化公車政策並無增加使用量的魅力,實質兩個系統的比對,單位公車的載客數量也容易從眼睛看到差異性,且完全反應於這份台中市政府的數據之中。




優化公車的數字遊戲!!

就中港路的總量需求來看:(快慢車道總和)
2014/10: 平均每日運量約7萬2,389人次
2015/6:市政府宣稱中港路:每天有5.69萬人次
(BRT減班供給,數據包含BRT藍線4.22萬人次'、慢車道公車1.47萬人次)
2015/7: 優化道上路後,中港路提升到6.18萬人次。
(優化公車專用道5萬6,918人次及慢車道公車4,845人次)


(7月1日至7日)約5萬6,920人次,包含原BRT專用道 4萬2,169人次及慢車道公車1萬4,751人次;專用道上路後第一週(7月8日至14日)提升至6萬1,763人次,包含優化公車專用道5萬6,918人次及慢車道公車4,845人次

慢車道的人次,被技術性地偷偷整合進BRT專用道了。誰在喬班次?
實質單日單線總量減少了1萬0,626人次,當約2014/10的1/5~1/6的減量需求。



官方號稱比上月增加9%,實質比2014/11少了8.9%。
我猜想,後面會有週年紀念的新聞稿:
「優化公車中港路上,從BRT的4萬,提升到6.xx萬」
慢車道人次被喬進去,當然數字會高,但是總和需求還是比2014/10短少阿!



*比較過去歷史: 六月是季節性淡季,7~12月是季節性旺季。 因此拿10月跟7月相比,應該還是近似。
基期調整至2014/10, 優化公車實質相對於BRT的2014/10營運人次,少了8.9%。而非成長9%。

市政經營,可以對大眾依賴的交通工具進行減量提供嗎?
這樣可以說是成長的經營效率嗎??
人次下降,數據可以這樣自行調整參考基準?

從搭乘人次的數據上來看,目前優化公車的流量等同「慢車道」+「BRT」兩者的合併流量,整體上並沒有明顯實質增加流量。還是跟原來的中港路交通總人次下滑9%,同時中港路汽車交通已經變成畸形狀況,不再是快速的交通便利性。 因為一個政策,中港路被改造比BRT時期更加混亂的情況。




單一道路使用大眾運輸總量人次下滑,整個台中市總量也下滑! 真的....


104年與103年,兩者在實質貢獻度,「BRT存廢與否並無明顯差異,只是回到公車時代。現在的優化公車時期造成整體搭乘人數比往年少53萬人次,這種創造負向需求的成長,發車數量卻為兩倍之多,甚至優化名義,實質歸編原道路使用人次至單一名目的數字遊戲。整體上來看,優化公車造成資源使用效率為負向指標,且市府交通預算貼補與轉制產生的無謂的經費損耗,必須好好檢討。甚至,減班、減貼補都是必然的可能檢討。請為民做事,請不要拿市民的錢做實驗。



從以下幾個變數(常態季節、油價、物價)來看,整體與單線的消退,是如何的成因?

- 季節性分析 -
一般民眾的使用公車習慣,考量這有季節性變化。
可以透過下圖輕鬆辨識出到歷年季節性週期:1~7月屬於淡季,8~12屬於旺季。
這張圖也可以佐證部分事實:「原有的民眾有使用BRT習慣支撐現有容量,並非優化公車促進搭乘人數」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啟用週期剛好是搭乘的季節性旺季,從旺季起算的政策,還能衰退成這樣,看來真的不好處理了,會越來越燙手喔。



油價與成長人次關係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圖上,看到103年油價下滑明顯,搭乘人次為成長的高峰期。
隔年七月啟用優化公車,油價變化不大,人次卻大幅下降。
這樣關係,能扯到因為油價而改變習慣嗎?



台中市總物價指數?
在台中市民生物價總指數部分,物價指數的基期是100年度,這是固定基期之下的經濟數據。
下圖,看到物價指數與搭乘人數成長幅度無直接相關性。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策略排他性,產生連鎖性的反餽,整體人次也因此下滑。這才是主因


根據市區營運公車的報表上數據:
7~8月間,營運的里程維持、班次減少。
在8月總搭乘成長人次銳減後,營業班次與里程在9月份開始減少。
從7~8月的里程不變數據上看來,優化公車是政策引誘,營運的目的不是為了人次的需求,而是貼補的優惠。

整體的中港路車次仍為一致,相對的整體交通網路的經營,被優化公車破壞一切原有的成長性。
這樣之下,整體搭乘成長人次下滑1000萬以上的搭乘人次退化,也是因為交通網路的經營排他性,造成的。

因此,優化公車的政策,強行施行之下,整體的經營交通網路已經完全地不同於以往。
搭乘人次的成長率也被經營策略的排他性產生連鎖效應。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排他性包含很多變化,主因:車次調撥排他性、優化公車貼補策略引發財務經營上的排他性。
因此,一個優化公車的貼補政策與強力施行,引發的營業公車的公共服務內容改變。
根本問題也在這裡。



政策貼補,是糖果也是毒藥!
如果等待民營業者的配合,這幾年的台中市公眾交通工具搭乘人次,還是會如此繼續衰退,哪有成長空間。台中市的搭乘人次突然劇降20%,變成零成長或是負成長,不是因為市民的問題,這是市政府的主導的策略貼補造成。如果繼續這樣與民營公車合作,其他路線也會如此繼續發生一樣的排他性。

唯一獲利的是:整合報表,將所有路線編列成「優化公車XXX系列」,不也是「BRTX線」的另一種講法嘛。
宣稱營業人次增加,不過就是把各種路線原有的人次,總和改列為「優化公車」的美化數字遊戲。

如同「公司營運淨利虧損20%」,然後成立子公司,把賺錢的項目都轉移到新的子公司。
最後,對外宣稱投資成功,子公司完全成功!


主導者如果是「貪圖名聲」的人,那就可能會這樣繼續,掩耳盜鈴。
整體經營虧損不看,只要一個名目成功,這樣不如....

這樣,有意思嗎? 好無聊!



104年度的新市政體檢,到底給我們交通生活改變?

拿舊的系統一起比較,這樣沒偏頗的實質數字,這才是現在的台中市市政績效與生活改變。
104年度的新優化公車系統,增加的搭乘人數根本無法跟舊的體制相比,結果來看是種鈍化。

市政府,該好好檢討預期落差那樣大,怎麼看不到效率兩字!



請問,台中市BRT之後的優化公車,優化了什麼???????
誰來回答? -53萬怎麼跟新聞稿差那樣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減少53萬人次成長。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

總之,BRT的經營與規劃,請市政府好好去研讀一下吧!
不要Trial and error!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有可能嗎?

我唯一的建議,希望市政府聽聽:
請減少公車的發車輛吧! 多一台,沒有多一台的效率,反倒多一台的空污污染。




這次是延續第一次的紀錄:實質上新的優化公車效率這五個月(8~12月)居然減少53萬人次成長。
半年前,就看到大眾交通使用量已經趨緩,且到達滿足點了。
所以再等半年,我們看看是不是:105年度台中市的公車效率會更差、頂多5%變化量。


這是我第一次分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575238&p=14#57923316
更新數據來源: http://www.traffic.taichung.gov.tw/df_ufiles/f/1050217.pdf
文件圖檔備份於#6, #30







後記:計算方式

簡單討論一下季節性變數,包含油價。


- 計算方式與基本分析方法 -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這個圖,有兩個色塊,上面為BRT尚在時期,下為改制的優化公車。

市政府只有總和數據,缺乏實質優化公車與BRT的比對。
採用橫向的年度相減,做前後比對年度差異。
用減法的意義是為了減緩「BASE+BRT」與「BASE+優化公車」流量中的BASE差距。

計算上我用減緩量化差異的方式計算:兩者相減,大致上就是「BASE變化」+「政策改變的人次」。
計算後,發現主要變數產生「BASE變化」+「政策改變的人次」兩者落差約149.6萬,

如果考慮「BASE變化」有所影響,這推判為相依變數。
依此推判優化公車政策可能隱藏了「BASE的相依改變量」的因子,而產生變化。
所以,把兩者總歸於公共政策的改變。



簡單說,優化公車政策改變的不只是一條路的交通,連帶整個網路系統都被影響了。

由此可見,「決定放權給民營」的關鍵政策影響甚鉅。
BRT時期,建立的增加較往年,增長978萬人次的搭乘。(淡季)
優化公車時期,建立的是負的指標(較往年減少53萬人次)。(旺季)


為何與BRT直接相關,而不是與BASE直接相關?

相對性的變數,解讀物價指數、油價、過去季節性變量的數據後,發現並無實質主要關連,屬於次要關連性,並不構成影響多數人。
經過排除分析後,發現這段衰退時期的主要變數應為「BRT、優化公車的政策變數」



- 數據的季節與相對變數 -

第一,旺季與淡季之間的落差有多少?
以103年1~7月來看,使用「當月減去當年均值」,平均減少78萬人次。
以103年8~12月來看,使用「當月減去當年均值」,平均增加109萬人次。

季節性變動量就大致上是17.5%人次/月變動量(淡旺季)

第二,
在104年度,
BRT累計增加的978萬人次除以7個月,約139萬人次。
優化累計增加的-53萬人次除以5個月,約-10.6萬人次。

一來一往,139萬減去(-10.6萬)就是149.6萬人次的月人次變動量,約略13.5% 人次/政策變動量.
相對月減149.6萬人次。

第三,油價。
油價改變的是不是就是交通流量改變,所相對佔的份額影響有多少?

台中人有一個基礎特質
非假日:「騎機車就是會常態騎機車,偶爾開車。開車就是會常態開車,偶爾開車。」
假日所佔的比重2/7,就不知道會如何改變。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上圖,看到103年油價下滑明顯,搭乘人次為成長的高峰期。
隔年七月啟用優化公車,油價變化不大,人次卻大幅下降。
這樣關係,能扯到因為油價而改變習慣嗎?



回頭看,優化公車與BRT時期之間的改變,整個市政交通資料顯示是變化巨大。
優化公車是否有所助益市政發展? 交通是否給市民便利?
換算一下, 139萬與-10.6萬的月搭乘人次差異,就是BRT與優化公車營運的總差距。

再次強調
「BASE變化」+「政策改變的人次」兩者落差約149.6萬,所以在實際上優化公車政策可能隱藏了「BASE的相依改變量」
簡單說,優化公車政策改變的不只是一條路的交通,連帶整個網路系統都被影響了,因此一個政策的影響甚鉅。

「優化公車變成減少53萬人次」這樣寫算好聽,難聽一點就是「BRT與優化公車的落差,達平均每月相對減少149.6萬人次之譜」。
五個月來,等同消退748萬人次,終結成長。(149.6萬 x 五個月 =748萬)

真的就是因為BRT太多人搭,除此之外,無從解釋。



解釋了油價、還有我的計算方式,為何可以剝離出BRT與優化公車的營運隱藏數據。
這樣也解釋為何我用減法而已,就是因為特性與未知數的市政府不公布。
這圖的圈選的位置,也是事實。


- 數據啟用該用七月還是八月 -

七月份,到底算優化公車還是BRT?
我只能說,當下看到的七月是一團亂,就當這是不穩定時期,不要算進優化公車也不要算進BRT。
過去BRT剛啟用的第一個月,是如此。且與優化公車一樣屬於不穩定轉換。
所以,七月份我會歸屬於非優化公車而選用八月起算。



無奈我只能選一種,這也是我個人選擇的點,你們也可以自己做圖。
不管如何改變起算月份,數字上還是顯示大幅度衰退。
怎樣喬那個七月份的數字,都是如此血淋淋!

去計較這七月份的數據,只是調數據,讓自己爽而已
我不奉陪,請自己確定這是不是討論的重點。
炒這個七月份歸屬於誰,吵贏也都是一樣的意思。



台中市總物價指數?

在台中市民生物價總指數部分,物價指數的基期是100年度,這是固定基期之下的經濟數據。
下圖,看到物價指數與搭乘人數成長幅度無直接相關性。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 油價變化? -

從103/104年比對,從7月這個時間點劃下一筆分割線,我們看到什麼?
這條分割線,同時油價有改變多少? 有何根據,油價足以撼動整個台中市市民的交通選擇方式?

104年7月12日,95無鉛汽油每公升26.2元,
104年4月12日的95無鉛汽油每公升25.9元,
104年9月13日95無鉛汽油每公升24.6元。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有多少人知道未來油價可以比礦泉水還低,而興起不搭公車?
怎麼樣的條件下,會讓這樣多人有默契地去做一樣的交通調整?

如果油價那樣有關係,試問:
12月的油價是當年最低,卻看到營運量回漲的狀況??
4月~9月間,油價變化1元,就能改變147萬的交通運量,現在跟去年相比的油價,豈不改變更多??



- 貼補政策失當 -
從我附上的那個EXCEL,我抽出另一種資訊,不要在說服不服氣的問題,而是該檢討貼補政策:

中港路上的公車政策,甚至市政府拿6+4億公共政策貼補進了誰的口袋?
現狀,實質對百姓無益的現狀,卻被市政府掩飾,甚至新聞媒體也是如此跟隨,第三方媒體根本就毫無監督。

從這半年來的市政府發言與提出的數據與宣導,都是正面的大幅度成長,這樣的事實卻不是。
誰在當小天使?為何要當小天使,然後編列這10億預算,數據早已證明政策失敗。
為何堅持要花這筆錢? 整體來看,市政府堅持這個,到底對誰有好處?



多貼補2公里,給6億!
多一筆宣傳費用,給4億!
然後,半年後,我可以寫下另一篇:「10億,跑哪去了?」



為何要由人次補貼,變更為採用里程補貼?

為何要由人次補貼,變更為採用里程補貼?
這樣的方式,產生的帳目上的財務變更,是多貼補還是減少貼補?
為何我怎麼都查不到優化公車的經營策略與經營目標?

市政府片面地變更遊戲規則,改採用「里程貼補」,甚至變成主導者,成效責任不需要由市政府負責。
就盈虧與效率來看:形成「大眾捷運的運送效率變成不是重點」,多少人坐不是重點。

BRT: 政府作硬體與建構網路,自行經營。(期望交通路網的便利性與依賴性)
優化公車:政府規劃道路網路,由民間業者配合經營,一如BOT一樣進行。 (???)



貼補政策失當也是合法,因為地方自治法!!

剛剛算了一下:

104年度,市區公車行駛總里程數6800萬:13246萬人次。
編列22億免費8公里預算:平均乘客補助16.6元。(補貼款除以人頭數)
大概每公里有2個人次增加,相對性是2個人上車補貼0.8人車資(16.6元)。(一個人20元)


如今編列16億,里程數應該落在7100萬公里附近,平均每公里應該是補助23元。(補貼款除以里程)
大概每公里有2個人次增加,相對性是2個人上車補貼1.15人車資(23元)。(一個人20元)
依照公會新聞的市政府減少57%,大概是43%, 每公里補助變成10元。




回頭看,如果公車回到15元分段起跳,就會變成只要有人搭乘,就可以補回短少的補助款項目。
的確,回到全面收費,公車業者營收會比較好。

採用全面收費,現在的乘客減少30%,調整減少不賺錢的路線,應該業者還是可以比2000年時代的公車營運還豐沛。
業者:堅持要補貼真能比較好嗎?不如收費還比較正確。
老胡時代的市政府:堅持給補貼是對台中市的發展比較好,民眾多搭車鼓勵出門免費,表示都市有生命、消費或是區域發展才會平衡。
現在的市政府:發展重點是里程數,不是人次。這算是公車服務百姓嗎? 我看不懂。

8KM(22億補貼): 是2個人上車補貼0.8個人車資。
10KM(16億補貼):是2個人上車補貼1.15人車資。然後跳票成0.5人車資。

業者想改為全面收費,很正常阿! 因為收費,會增加營收,營利率也會增加。
業者根本不需要在意補助款了,畢竟他們也知道全面收費才是對公司最有利。




數據上來看,
「人頭補貼」改為「里程貼補」,是對業者補助增加,由16.6元,補助增長為23元。

一個是:業者盡力的增加里程數的服務,增加補貼數據。
一個是:業者盡力的增加搭乘人次的服務,增加補貼數據。
你是台中市民,你會選哪個?


到底誰定的?會不會算阿!!
所以我反對用里程補助。

這就是事實,都有市政府數據佐證阿。
一切的趨勢脈動,正往2000年後退中。
懷念市政府跟業者斤斤計較票價的年代,黃金路線滿滿車子、冷門路線等不到車的日子。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系統=基於地方自治法之下的地方BOT !!
BRT=由國家資源產生的公共建設,並受中央監督。


優化公車的營運盈虧部分,因為由民間業者配合經營,變成一種變種的BOT。
但,這些公司們,真的願意虧本做生意嗎?
如何的貼補政策變成市政府沒有公開的事情!!
「地方自治法,可以使用絕對性主導的決定權」
這樣的市政府貼補談判,誰在監督?



重新定義「優化公車=BOT」:與民間配合市政府。.

台中市的優化公車的營運型態與目標需要被重新定義。
第一:「由市政府作莊的BOT」(誰在監督他們?)
第二: 貼補政策採里程貼補:就不需要「重視大眾捷運的效率」,市政府無須配合經營,只需看數據與期望大眾捷運的依賴性。
第三:經營效率與數據,由民營自我要求與記錄,人次與商業經營根本就不需要涉獵,只要按照市政府要求,配合就好。
第四:市政府盡量增加優化公車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累積人次,總和就會加大,數字就會漂亮。(越多線,累加到優化公車這個項目的人次就會越多)

這四個遊戲規則:可以讓所有市區搭乘人次,都變成「優化公車」的人次,就可以輕易地宣稱優化公車的成功,民營業者也無壓力。
理論上,優化公車的項目人次的累積數字,是他們的重點。短時間內,假設台中市搭乘的總人次不太會改變。
現實的「交通」卻沒那樣簡單。



全台中市公車搭乘總人次,不是他們所在意的,卻是我這篇文章的發現。
也變成我看到的數據分析結果:總人次成長展望與依賴性大量下滑,無法成長!
(交通工具的選擇,應該屬於常態性活動,數據上變動量太大,尤其是7月到8月間的數據,突變的理由不明)

此時,怎樣地去證明大眾捷運與交通網路的經營效率不好,也不是市政府此時的重點。
遊戲規則上,市政府與民營業者都沒有人需要去負擔人次增減的責任,每個人都在按部就班執行各自的行為,等人搭就好。

到底他們在意或是害怕的是哪個環節? 優化公車累積總人次衰退嗎? 還是每週的相對變化量?




這遊戲越來越有趣了,好像有點有趣。
民營業者:大眾捷運效率再怎樣差,也不會影響貼補數字。
市政府:「總和的優化公車」 盡量把人次都算在一起,優化公車的帳面人次就累計越多....


優化公車系統,有無球員兼裁判? 按里程補貼,這樣是對的選擇嗎?

這四個遊戲規則根本就沒有一項是要求誰該努力什麼,甚至無目標也可以這樣說。

整套遊戲規則,由市政府的地方自治權,獨自訂定,類似過去的黃金路權分配。
結果變成減少使用意願,大眾工具經營的業者,因優化貼補政策,帳面上也不會虧損!

優化公車系統=BOT ,毫無監督的政策,這樣好嗎?


過去支持優化公車的人們阿!
論資格,你們有必要去監督這市政府,因為支持不是嘴巴的口水。

先預告,再隔半年後,還會繼續更新「一年的優化公車,改變了我們什麼」。

床邊的小故事,我們都聽過,就來複習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3nY3UglS8



- 反思這半年的新聞稿 -

這不是把BRT神話,而是拆穿市政府故意掩飾的國王的新衣。
這個市政府根本掩飾了半年,拼命地誇張與炫耀自己的優化公車!
如這幾篇新聞稿:

〈中部〉行動監測隊 實測優化公車道效能 自由時報

優化公車政策上路兩週運量增9% 台灣大道整體交通更順暢 達市府預期目標 公布單位:公共運輸處 / 公布日期:2015-07-20

市府:概括承受並改善前市府錯誤政策 最後異動時間:2016-03-02 發布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 因市政研究需要,請提供公車八公里免費VS.十... 公共運輸處 2016-02-19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今年預算多了10億的需求,到底企圖與理由何在?
假設,明年也10億,後年也10億,,大後年也10億,然後這40億可能產生怎樣的結果?
40億花錢買廣告宣傳自己造什麼?
還是這40億有造福民眾?
穿上40億鍛造的華服,真能是國王嗎?

優化公車是「國王的新衣」! 台中市的交通政策效應,正式呈現負成長時代!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不用跟BRT比。

路線結構上,兩者是一致的。
優化公車,本身也不是只有中港路這個路線,而是一個市區型態的專案公車型態。
優化公車 3xx系列,跟BRT XX線,只是換個名字而已。

藍線改換成優化公車,改名稱,經營方式不同,結果產生整體大眾運輸的成長趨勢變成衰退。
主因,還是市政府的經營市政基本心態有問題,這才是衰退的主因。
靠媒體去發表自己的數據,是種自我解嘲與造神,閉眼不看事實的瞎晃!



山手線+優化公車取代BRT??

補充- 優化公車系統是否為BRT原訂計畫的修正版本?如何彼此取代替換、共用、沿用? -

左邊路線規劃圖,為BRT原訂規劃。 右邊為現任團隊所提之草案線路圖。
比對兩者,其實路線規劃多數是一致的方向,細節上可能有些許差異,主架構上的一致性,可由圖上發現相似之處。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如果,
BRT藍線延伸1(大甲-高鐵) 改為 山手線 烏日-大甲
BRT黃線(后里-大甲) 改為 山手線 大甲-后里
紅線(高鐵-大慶-火車站-豐原)、MRT綠線(烏日-文心-北屯) 繼續沿用原計畫
(這四條就是山手線)

BRT藍線(太平-火車站-中港路-屯藝中心) 改為 優化公車 300-308, 323-325
BRT橘線(清泉崗-中科-市中心-霧峰) 部分計畫沿用機場部分 改為 優化公車302
(這兩條優先,也是因為是黃金路線,業者比較願意配合)




其他BRT計畫終止,採與民間公車業者合意配合。
(直覺上:優化公車,類似一種民營的BOT,政府作莊,民營配合,至於公部門如何進行,應該只有他們知道)
一切進度,應該還在由現任市政府與業者談,或部分虧錢路線由新的台中捷運公司負責也是可能。
這樣的推論後,剛好就得到近似的優化公車的未來藍圖,等待市政府實際公告後再修改。


上圖轉成計畫的細項,本人採用近似方式推判,實際上還要等確切的優化公車路線與營運方式才能正確填入。
這為基本的蒐集資訊結果,可能有所誤差。
由這個表格看到BRT的主結構與山手線+優化公車是一致,因此下文均採用BRT思維去進行推判優化公車的目的與營運假設。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成本上,大致上可以看到兩者的差異性,以及如何彼此路線如何被取代,或哪幾條路線改為環狀鐵路系統。
BRT終止後,實質變更項目後,相對總成本大增,由257.7億 變成 1168.5億。
1168.5億,這還未包含優化公車的營運貼補政策,還有未爆彈的未知負債存在。


財務上來看:台中市政府表列數據,會被分拆成部分不會明顯出現於財務面上,由中央部會產生主要負債,並各自條列。
BRT系統:257.7億,中央與統籌款負擔75%
優化公車+山手線系統:1168.5億(因繼承中港路BRT路線相關設備,所以累計),中央與統籌款負擔83.6%

帳面上
好像台中市政府可以省預算,但是實際上因為「自償率」把預算推給中央政府機構,形成數據上的美化。
實質上全民共同承擔,台中市財政採部分負擔。

這扯遠了,有點離題。
預算的財務等等,不是主要要論述的部分,整篇文章主要探討的還是市政府對於大眾捷運的經營效率問題。
往後有機會得到相關資訊後,再表列實際成本比對表給各位。



關於後續的大眾網路接續計畫,在如此的交通績效下,何來的自信可以經營更好?
不善經營的現狀下,何來的樂觀與自信,可以在120年,達到網路便捷性?


可以去查一下市政府的BRT研究計畫書,現在的市政府的藍線績效,是否有達標?
104年可能沒有達標,那還能指望105年或是120年嗎?
搭乘人次不會增加的狀況下,何必花錢養蚊子!



優化公車與BRT近似,那BRT的預期目標為何?

沒有查到優化公車的相關目標預期方面的數據,而優化公車本質近似於BRT,所以採用BRT預測各路線以及相對的經營效率期望值。
至於,報告書內也提到每年的維持管理需求資金,未來再整理,也會將其當作預期的公車貼補政策費用(擬)。
基於路線結構近似,所以也是同優化公車系統與BRT系統為多數相同,策略等等也一致。
因此,下方為部分摘錄的文件圖片存檔。



從市政府研究計畫書:市政府研究計畫書: http://www.traffic.taichung.gov.tw/df_ufiles/f/臺中市快捷巴士(BRT)藍線專案管理及後續路網可行性研究及規劃.pdf

台中市如果真的要發展大眾捷運,必須先養人次與緩慢增加習慣。
強行先做,像是報告書內所推論:兩倍多的人來搭,還是30年都在虧損,尚不可能回本,台中市大概有錢有不能這樣花吧!
轉為民營的BOT之類的型態,又變回冷門與熱門路線貼補問題,市政府貼補的方式,是否能夠公開?

參考原BRT規劃的人次需求,也可知道105-110年的藍線小幅成長,逐步加重依賴需求而累積更多人次,這正是養人次,以增加依賴為目的。但,此時的優化公車比較這思維,反讓整體人次大幅降低,正不是一種反指標的實際檢驗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30年無法回本。
將累積的流動性的管理費用,優化公車改為名目補貼還是一樣連續損,更何況人次負成長的狀況下,只會製造財務黑洞!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台中市的交通依賴性,慣性如何?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虧錢的捷運網,主因在於台中人的習慣:騎機車是多數,開車次多數,而且都是大家慣性常態選擇,不是一直改來改去的變化。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到一個輪廓「BRT目的是:增加2.38倍的大眾依賴度」!
如今換成優化公車後,至今的總和衰退也沒看到往年的增長量!
試問,優化公車的目的是「取回地方自治的權力」嗎?



今年多編列四億,是為了宣傳,勸導市民多用大眾運輸嗎?
市政府根本就亂套了,把自己的責任推到市民去!

現在已經開始減少大眾捷運人次,看來後續的市政財務黑洞,正在開始發生!
還是先想人次吧,政策的失敗,可能要多久才能回到 單月100~200萬人次正成長,有的等了!




不善經營的現狀下,何來的樂觀與自信,可以在120年,達到網路便捷性?


真的,我看不懂這個台中市政府的人在幹什麼!
市政府的高層們,看來自己只活在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搭公車跟交通網路被搞成怎樣。

走入人群,體驗別人的感受有那樣難嗎?
市政府再怎樣花錢做宣傳,也不能改變人的習慣,還編列四億?

被迫改變人的習慣,不就是市政府的作為。
給人不方便,只好大家自己處理算了。



- 繼承的政策後期應該要重視原先計畫的核心精神 -

基本上,這裡沒有專業人士,專業人士應該都在市政府內,然後慢慢地變成不專業的人。
現階段還是必須要繼續走下去。

第一點: 為了(原)台中市區域的需要一個核心都市結構用途,跟(原)台中縣無太多關連。
高鐵-文心路、火車站-中港路這兩條是(原)台中市的核心道路之一,貫穿南北東西。
這樣就足以讓(原)台中市有基本的營運市區網路。
其他應該屬於外環支線,跟核心都會區的關連,就像是拉近城鄉差距一樣的用途。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第二點:高鐵日均旅客約5萬人次,中港路也是5萬附近,這是捷運系統的最高人次使用量。
也就是這兩條總和基本營運量,大概有10萬 日人次,這也是報告書的說法,很樂觀的評估!
但我覺得不怎麼樂觀,就在流失率太高,台中市大眾網路依賴性已經大量減少中。

第三點:這兩條如果營運都有問題,其他都不用看了。市政府會不會經營大眾捷運? 就看這兩條支線。
第四點:如果這兩條不會經營,逐月人次被影響降低,大概財務困難將會變成更困難,所以這兩條之外,都有點危險。

這四點,就是我的看法,這兩條線做完,就不要再浪費錢了。
再來就是要看大眾捷運的績效與增加人次。




市政問題,不能批評嗎?

數據呈現的不堪,眼見不會生蛋的雞,也許就像... 一樣。
要監督那些開大口說大話的人,不想被搞的莫名其妙地混亂。
難道台中市民不能抱怨嗎?

這已經不是情緒問題,而是有人....用情緒看批評的事情,而防衛起來。

市政財務績效將繼續被檢驗

台中市是因為過去而累積的財務健康度,沒有大量的揮霍而產生的。

其一:BRT換成優化公車的招牌,改由民營接收原有公營的財庫,進而隱形虧損包含公部門的貼補,就有數十億之譜。
其二:原有六線換成山手線的招牌,過快的興建,長期公部門的支出變鉅,甚至變成中央負債的問題。
其三:還是經營回收問題,到底山手線能夠回收多少?
其四:優化公車,是種BRT的變體,本身的營運貼補,市政府打算提列多少?



台中市的長期負債,還是可以被掩飾,這也是球員兼裁判的黑幕。
未來這幾年的財務,會因為交通而產生很漫長的歲出問題,「自籌率」就是那個魔術數字,美化地方、惡化中央財政。

台中市,改變了,被改變了,都不是因為市民的關係,只是因為公權力被碾熟妥善地...。
主要負債由上級編列提列,部分負債才由地方逐年提列。
財務面的狀況,黑洞剛開始! 也是我寫下那些報告文字的起點。



目前BRT改為優化公車後的總人次比較:(4/8更新)


目前(104年/8月 - 105年/7月)結算104年8月至105年2月的數據,目前總人次成長變化

比去年(103年/8月 - 104年/7月)同期短少1300萬人次!
比前年(102年/8月 - 103年/7月)同期短少1100萬人次!
比大前年(101年/8月 - 102年/7月)同期短少1300萬人次!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102年/8月 - 103年/7月)期間,搭車人次數,19.4%成長。
(103年/8月 - 104年/7月)期間,搭車人次數,17.8%成長。
(104年/8月 - 105年/7月)期間,搭車人次數,數據上還是看到負成長。



更新一下,最新取得的市府數據 (5/13更新)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數據上還是看到負成長
相對以往市區公車總班次幾乎停滯了,里程數增加幅度也不高了。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2016-05-20 03:48 聯合報 中市公車10公里免費 業者貼1.3億怨:騙局

業者說,雙方合約明定「年度預算如不足,是請款金額比例予以核撥」,沒想到去年底短撥金額少了57%;台中客運短收近5000萬、統聯客運短少3200萬,豐原及豐榮客運1700萬。

台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說,10公里免費政策成功,造成運量大增,才衝擊到業者的補助款,明年將修正計算公式;業者所說的1.33億元「是少賺而非虧損」,純粹是舊補助法的算法。


2016-05-20 11:xxAM 市政府新聞稿台中市公車運量成長六都第一

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依據交通部統計處公布六直轄市市區公車載客量資料,運量成長率台中市增加8.13%、台南市增加6.72%、新北市增加4.38%、高雄市增加1.78%,桃園市則減少1.43%、台北市減少7.05%。在台北和桃園運量呈現衰退情形下,台中運量增幅仍高達8.13%,位居六都第一,成效亮眼。

交通局強調,政府預算有限,不可能讓公車系統預算一直集中在衝人次,而必須同時兼顧原台中縣區市民的權益。至於因運量增加,人次補助的預算不足部分,市府已爭取到交通部9000萬的補助,交通局也會持續再爭取追加預算,盡量補足,籲請業者一起努力。


這兩個新聞稿告訴我:
台中市發新聞稿說:交通部9000萬的補助,是要給台中市公車業者。對吧?



但,「爭取」兩字是種預算書向交通部書面排定專案請款。
我記得「市區公車屬於台中市政府業務,不該是中央業務吧。」
中央有必要替台中市政府扛這個9000萬嗎?

合約明定「年度預算如不足,是請款金額比例予以核撥」
記得這也是過去往例,也記得這也是上任得罪之處。

台中市政府,你連中央與地方的預算都分不清,你覺得中央是台中市的提款機嗎?
明年不會有8.13%,我確定變成沒了,台中市政府現在還沒對策!?




台中市政府真的很厚
請看我這篇的內容吧,請不要又把上任的政策數據變成你的成績單。



「台中運量增幅仍高達8.13%,這是胡自強的BRT時期貢獻出來的」。

比較BRT時期的貢獻,優化公車執行之後的貢獻。
BRT之前,每年都有1700萬人次增長量。
優化公車,執行到去年底,只增加38萬人。



1700萬人次 VS 38萬人次,難怪業者要跳腳,直罵騙局。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去年預算的前提下,所以只提列去年度數據)

業者幫市政府幹掉BRT,拿到中港路黃金路線的共同經營權,換來的是「搭乘人次短少1700萬人次/年」。
新聞稿上還真的把上任的政績數字灌進自己的成績單。

業者看到市區公車搭乘人次停滯甚至衰退,沒有任何成長,相對地每年短少幾個億的收入。
市政府卻說我們是台灣數一數二的!



市政府一次性把BRT打掉,也把民營公車的美夢打掉了!!



市政府觀點: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業者觀點:里程數跟搭乘人次,台中市公車沒錢途了,貼補又不到位。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業者說的是事實 還是 市政府??

優化公車執行之後
不管哪個面向,都顯示台中市民營公車被將軍了,台中市政府也沒對策了。只好大家指望貼補款項。

「貼補」是因為績效好而貼補,還是業績不好而貼補??
這是翻臉嗎?

業者找記者公開,要沒到位的貼補款項。
隔天,市政府也發新聞答應爭取採用中央補助款給予。
這算是公開協商貼補費用嗎?

業者:雙方合約明定「年度預算如不足,是請款金額比例予以核撥」,沒想到去年底短撥金額少了57%,少了1.3億。
市政府:交通局也會持續再爭取追加預算,盡量補足,籲請業者一起努力。(補足1.3億嗎?)
最後的新合約,我猜想市政府還是會改掉這個,因為就是怕得罪人。
但,台中市民卻看到沒人在台中市班次減少的討論與對策討論。



誰來告訴我們,班次減少了理由,為何不好好檢討,就要要貼補???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兩份新聞稿,一個是市政府與一個是業者。
從頭看到尾,講穿了還是一個字「錢」。



比照同業,台中市公車一年賺多少?
全數執業的公車業者,由每月報表得知2.5億營收/月。
毛利率看起來高,費用也高,最後純利大概6%。(比照同業)
我猜台中市政府看不懂財務報表,所以只看營收跟毛利,根本就不理會他們的負債比。

依照交通局的說法反推:超過就是暴利,所以他們認為16億很多,沒理由跟我喊沒賺,少賺就不要噴口水。
台中市政府,這次100%踩到「政商的紅線」!!
就像,砍掉代理商的利潤,要他們共體時艱一樣的誇張。

如果市政府同意補貼,導致這些業者今年由虧損變成高於同業利潤就是超額利潤,這樣的話才算是市政府圖利他人。

市政府規定民營最多只能賺6%嗎?大於0%就是賺,1%就是少賺?
台中市公車業者的市營企業?還要政府規定營利率嗎?
台中市政府,怎樣看都是錯的。

回頭看,市佔率30%的某一家公司,他們在台中市可以賺多少?

毛利率:30%x2.5億x12個月x39%=3.51億/年
費用率:30%x2.5億x12個月x28%=2.52億/年
淨利率:30%x2.5億x12個月x11%=0.99億/年

新聞稿:業者第一季已虧損1.1億元/Q1, 一年就算4.4億元/年。

這樣下去,這家市佔率30%的某一家公司:他今年的報表必須提列營業虧損。
營業虧損:30%*4.4億元/年=1.32億/年
所以得到今年淨利:-0.33億!



我猜想預期今年本來會有業績成長10~15%的載客率,結果直接往下掉到2%以下,最差是0%的載客率成長量。
所以,幾年前買的車,攤提費用延展到今年必須要支付的費用,還有新路線無法支應市政府的要求...
今年的優化公車,只是換湯不換藥,從頭到尾都是業者配合市政府,獲利的只有市政府。

市政府沒必要替民營背書,從事公共服務,政府不保證他們一定賺,必須要沒賺沒虧才是補貼的理由。
一個總經理不會賺錢,是因為市政府說話不算,強行執行總額貼補管制,導致變成砍營運貼補要他們面臨虧損。
沒有營運貼補,然後變成虧損,沒有一家公司會忍氣吞聲的。

眼睜睜地看到補助款被砍,因為合約上有國王條款:「年度預算如不足,是請款金額比例予以核撥」
業者,收不到補助款,要業者賣家產嗎?還是裁員?
業者,最近採用的方式,減少班次,減少支出,相對性市民的公車就變成不準點發車...
最後,市政府要採用同業利潤來補發,又要市議會同意,特別款項給特定人,延伸的可能是圖利與密室迴避監督問題。



市政府說的,就一個經營者來看:我不認為他們懂商業與公共利益的取捨。
如果是我,我只會說:「業者拿財務報表來,我幫你們找銀行來談聯貸。取消4億的推廣費用,變成補助名目貼補。」
頂多,今年推動10公里免費,替市政府省2億。
然後讓業者,全數業者的報表打成今年沒賺也沒虧,就好了。
最後,市政府變成破壞公共利益的公車服務殺手,因為政策失誤,還堅持要做。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拿國光客運的例子來看,政府有拿錢出來救這家國營企業嗎?
搞的最後民營化,自負盈虧,還丟掉市佔率與公共服務。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市政府要負責的是:幫忙衝刺搭乘人次,讓他們擴大業績,不是台中市政府的補貼。
現在,市政府要派人去DD他們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然後對全台中市市民公開他們DD的結果。
不然,誰都會說市政府跟業者談貼補,就可能是圖利的黑幕。

市政府有幫忙衝刺人次嗎? 這優化公車的失敗,業者不喊苦嗎?



心得


一萬字的調查報告與分析,從陌生去接觸這議題,最後寫下這樣的報告內容也花了我10天,先到此休筆!
以下是我的心得與感想:

現在喔!
交通政策模式根本就是宣傳品,實質根本就是倒退到10年前:冷門路線與熱門路線,跟民營公車喬不定的年代。


不管藍色或是綠色,不管BRT或是優化公車的名稱之爭,都與我無關,我採中立看法去詮釋一切。
我的報告已經指出「可能主因」:市政府自己沒做功課就直接強推,導致一連續的問題。
同時,「BRT系統」跟「優化公車+山手線」的主結構是一樣的。
現在看來是如此,未來也會如此一樣,這也在我的文字上寫得很清楚。

至於BRT報告書內提到30年無法回本,經營數據上也是虧損(無硬體站體的假設下),這點也是必須要正視的。

現階段的市政府的後續規劃,大家不妨看看,是不是最後就是BRT的變體。
現在市政府如何進行規劃,本質跟作法規劃,最後還是回到BRT的報告書內容。
只是編號跟名目換了而已,換包裝,改用散裝模式:分編號、分路權,談貼補。

之所以「大眾運輸成長幅度,突然歸零」,其主因為:
採用「貼補政策,跟民營合作」,這就是主因! 最根本的問題核心所在。
找到可能問題的主因,市政府自己想辦法了!



以往,台中市的公車超級混亂,也不方便。
這幾年來,建立核心轉運方式,改善了搭公車要轉來轉去的困擾,人次才會比較快速的加倍增長。
結果一切....

倘若,繼續依賴民營。
公車道路行徑,可能因為優化公車的加入,變成混亂!
這將會變成無法提升使用量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坦白說,我討厭中港路的優化公車。
拿公車充當快速捷運,就很有問題!!
把機車當計程車用,可行嗎?

這樣多車輛造成空污增加多少?
汽車道路禁止左轉,這是多麼愚昧的事情!
光明陸橋大塞車問題、中港路慢車道切換問題、散亂的優化公車編號辨識問題...
道路行進的規劃能力很差,還要因此動用多少人力去指揮交通?
甚至,原本BRT專用道可以進行的急難救助優先通行功能都沒了。

麻煩不要一直推「XXX路」公車,一條路上還要有那樣多編號,誰會坐阿?
一條路,就一條車道一個目的,大家都HAPPY。



其實,我現在最想研究的是「優化公車的財務經營預算」,到底每年會虧損多少?
優化公車+山手線: 隨便概估硬體成本要花上1500億以上! 全民買單。
相對於BRT整體硬體成本預算的250億,還是差很多。

這些捷運網路有沒有未來? 我不予置評,只能希望有效被使用。
因為我沒看到有人重視這個議題: 沒基礎只有道路,也只是大家通勤用途。

此時,台中市的蛋黃區跟蛋殼區的發展不均、過度集中舊台中市區忽略其他地區的發展,誰重視了?
所以,台中市未來會怎樣,天曉得!


台中市需要的是:「快速」「方便」「容易搭乘」的連結,不是一堆公車的樣子。


休筆!
Good Luck 台中市!



20160618 寫下:

全台最好的都市計劃,基本上台北一直都算不錯。
高雄市缺乏的是主體商業規劃,後期規劃,我只能說區域功能性太散,所以捷運或是交通運量也...。
台中市,本來有機會重建都心,重新建立核心延伸,改變都市結構,再把其他現有的區塊變成塊狀結構... 這樣中區才有救
可惜~這任好像不太懂「此時的交通網路,比起重劃區更重要」

道路交通如果能搞定的話,產生的群聚效應,會對台中市有很大的幫助,市政府懂嗎?
都市規劃,交通會是一個很關鍵的東西!

MRT BRT都不是很關鍵,關鍵的是路網結構與穩定性,區塊串接效應與區塊功能性!
全部都是住宅區,台中市沒有需要,需要的是連接分散的經濟,加速區域經濟的人潮。

8公里,我覺得很好阿! 帶動各區塊的人潮,觀光也好、市民交通也好~
10公里,多此一舉! 跟8公里一模一樣,只是嘴巴用來講好聽的。

路網,依賴民營,有資源排擠問題。
市政府應該先做莊,由市營公車起頭,或是BRT也好,最後把民營當作做好的伙伴。
MRT太久了,台中沒時間等。

經濟體是有時限的,時間久了就會衰退!
市政府不造市的話,不挺區域的經濟,路網差、沒人潮,商圈就會退化!

台中市火車站人潮怎麼退的? 張溫應的功勞不少。
人潮退了,交通大家都往別的地方走,中區怎麼不沒落?
人走了,龍心、金沙怎麼不倒? 硬挺下來的,還是靠外勞的消費能力阿!

NOVA、快倒的綠園道的勤美怎麼起來的?
中友怎麼有時候打不過新光? 為何大遠百堅持要蓋在全台業績最好的新光旁邊沾光?
為何大遠百正門被迫跟新光相反,還蓋一大片停車場?這是為了就是交通評估計畫阿!
這些傷人都知道交通便利優先,希望客人便利,就有人潮~

外地人懂台中發展史嗎?所以,網路一堆亂象~

天曉得,發言人到底是不是台中人~

交通決定經濟成敗,市政府懂嗎? 不是招商就有一定商機,交通不便,就是中區的翻版~




附加市政府數據壓縮檔:
201604/mobile01-984b09b2d41cfff2e13b7c77d0f7ebc2.zip

附加數據與圖表PDF壓縮檔: 201604/mobile01-2c993d9465f24059097187dddafb2544.zip




2017/3更新後記:

優化公車實際績效只有1/10或是1/15,遠遠不及過去任何一年,甚至連三個月的BRT績效都比不過。


BRT七個月有(881萬人次)成長,就比優化公車一年的量(323萬)多一倍。
BRT七個月有(881萬人次)成長,優化公車同期只有(185萬),少了70%。
請問有道理可以解釋嗎?

加上免費8公里變成10公里的灑錢,最後我們得到的是一種更差的搭乘效率。
請問這可以解釋台中人不差這兩公里嗎?
大家不再搭,問題在哪?

請注意圖表的最後右邊整合資訊,明顯可以比對出兩個交通政策的效率差距!

不含季節性考慮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含季節性(相對成長量減少,所以會有負數,因此整體成長遞減,這是相對變動量)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因上表,所以得到這樣的變化量。
由上表得知BRT效率是正的,就可以反推出,BRT是正的方向,的確增加搭乘人數意願。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依照政策時間點來比較,優化公車明顯是一種更差的表現。
符合優化的目的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考慮季節性變數,變化量也是如此。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長年,每年都快有1800萬的乘客搭乘成長歷史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平日減班的優化公車。


曾誇下海口說是優化公車很好,請問好在哪?
請告訴我~



每年成長量1800萬以上,銳減至223萬。
為何一啟動優化公車,數據上一下子有2000~1580萬成長人次不見了?
請問有道理可以解釋嗎?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單月乘客成長,過去歷年每月都破百,如今呢?

基本上就BRT之前的月績效(月均值150~180萬人次成長)
基本上就優化公車的月績效(月均值18萬人次成長,正往單月10萬人次下滑)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有空去中港路看看,平日非上下班時段,公車跑哪去了? 滿載率多少?

你會發現:平日的時候,開在中港路上。
慢車道可以看到10~20台公車,兩側的BRT道路上一台都沒有

所以,
平日的中港路,「禁止變換轉入的交通號誌」變成參考。

常看到車會由快/慢車道轉到快/慢車道,跨越BRT車道。
因為開久都知道:「BRT車道,平日都沒車阿。」



請注意圖表的最後右邊整合資訊,明顯可以比對出兩個交通政策的效率差距!


不含季節性考慮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含季節性(相對成長量減少,所以會有負數,因此整體成長遞減,這是相對變動量)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由上表得知市民對於交通政策的實際反應
從數據BRT效率是正向,就可以看出BRT是正確的方向,的確增加搭乘人數意願。
所以得到以下這樣的變化量。

優化公車的真相: 長期需求邁向負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更新至107年6月數據)



就兩個政策的使用績效
BRT政策改變中港路的特性(增加541萬人次),優化公車又改變一次(變成負的348萬人次)。
一來一往,中港路的交通政策的改變以及路網改變,居然可以在一年內少了889萬人次的成長量。

就整體路網使用意願
以整體發展的過去歷史,平均趨勢成長減少1800萬人次。
優化公車的路網破壞了其他路線的市民搭乘意願,因此又少了900萬人次的增長量。
但,這說法有點爭議在於年度成長量是否以1800萬人次成長為目標。

至少從數據來看,只有一個說法是沒有爭議的
「優化公車的路網改變,讓不搭乘公車的不再有意願去搭乘,但BRT時代確有一點吸引力,讓不搭乘公車的也來搭乘」




就公共支出的實際表現:
「優化公車+10公里免費」,灑大錢卻頂多維持固定的人數,無法刺激公車需求增加,市民又打一次市政府的臉。

兩個方案,市政府少了「黃金路權的收益」也多貼補「公車業者」。
假設這兩個方案合計,一年市庫少了30億,這個市長應該無感吧。
那四年市庫少了120億呢?



優化公車隱藏性財政危機:
如今號稱BRT系統會有300億費用支出,一個優化公車執行四年造成120億短收。
這兩個幾乎都一樣是花大錢,一個是有東西產出,一個是沒東西又搞破壞的短收!
在費用上,八年的優化公車的空耗,可以蓋好BRT整個系統,你會選誰?



就公共支出的政策未來性:
優化公車不是民眾選的方案,不要一再說是市民要求施行優化公車~
BRT有存在問題,但實質又有一定的貢獻,真有必要一次打死BRT嗎?

不去利用BRT的優勢,改正缺點!?
強推優化公車,卻看不到優化公車的好處,也要推?WHY?
唉~捨本逐末,自以為是



就公共支出的趨勢面:
未來綠線、藍線,沒辦法增加公車人數,這也是未來事實,不要虎爛公共政策的未來性!
未來,搭乘人數能持平,維持人數住不往下掉,市政府就可以偷笑了~

推估106年的總搭乘人數。
大概是搭乘總人次成長達到-1.0~-2.0%之間。
(正式邁入負成長的比較可能比較高,能比104年總人數高的難度頗高的。)

另外,台中運輸業可能今年要要上媒體,喊貼補虧錢~
就看業者他們能忍多久~



小結論:

這不是市場飽和,也不是大家願意開車。
而是優化公車給人的感覺就跟一般公車一樣,不過就是回到3~5年前的感覺。
所以市民才選擇騎機車、開車...
那些原先搭公車的學生族群,也跑去買汽機車去取代,然後台中市的汽機車增加,不過就是...剛好
但,台中市新聞一定倒果為因,這也是可預期的未來。

新聞打的火熱又市政府打宣傳,然後市民為何不買你單?
這表示市政府施政,根本就不在意市民!
他不想丟臉? 卻被市民打臉~



倒退的主因是什麼,這市政府知道嗎?
自以為是的高學歷是毒藥~ 哈哈~


一年前,這篇就提出這些趨勢推測,也指出這是明顯錯誤的政策,希望市政府回頭。
但,號稱教授祖師爺的市長或是博士級的交通主管,不知道政策的效率是靠統計報表做評估的嗎?

用很特別的民調問卷法,測試民眾的觀感認知(好心的分數,不代表真實的反應)。
用問卷產生一切彷彿都很成功,現實上卻只是心酸的~
因為政策的實際數據,已經一再地打市政府的臉。

唯有停止優化公車,才是正解。
上媒體,你只是自己娛樂而已。



優化公車創造公車之都,好笑了~
...睜眼說瞎話 還是 我眼睛業障?

破壞的力道比建設的力道大,這就是我眼裡的真相。





最後再預告,如果捷運通了,整體效率還沒拉上去,就可以看到更有趣的事情。
會再繼續統計的,運輸政策不是用喊的,數據上的績效才是真相。



請立刻停止山手線,不要編列預算,不要浪費國家資源蓋蚊子館,增加土建只是給你發包土建的招標權。
請立刻停止混亂的優化公車,回頭還來得及。
請立刻停止10公里,改回8公里免費,省下來的預算,回歸市民的基礎福利。
請立刻把交通號誌,回復到之前那種號誌的模式。
(號誌時序偷偷改回來也可以,因為市民都知道以往的順暢是是怎樣的感覺。號誌是被這任搞砸的,改回來表示知錯悔改的認錯,我可以接受偷偷改正的認錯方式)



為了記錄我的蠢事,把#1幾個EXCEL版本的圖表換掉。
附加數據與圖表PDF壓縮檔,是簡化版本的樣子,只有數據跟圖,簡單的 PDF (無版權)


未來新題目與整理會繼續,
將會在滿一週年與年底合算的資料出現後,再跟各位台中市市民報告。
謝謝各位的各種指教與詢問,最後感謝閱讀。
*歡迎各自取用備份,無任何的版權宣告。
<新增累計資料:105年整年資訊:感謝kenjitan與城市論壇的協助~>

廢了BRT,就要拿出更好的~~就這麼簡單!!
看了很久才看懂。因為104-8之後就沒有BRT了,是優化公車。

你的意思大概就是優化公車承繼的運量是舊BRT提升的公共運輸人口,而非創造出新的乘客需求。

也就是,優化公車的人口只是既有搭乘人口在不同路線的流動,而非創造。

減班的BRT依然帶出來不少人口,可見模式是受民眾接受與願意搭乘的。
這是我第一次分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575238&p=14#57923316

這次是第二次,我第一次無聊分析的後續紀錄。

實質上新的優化公車效率8~12月居然減少了53萬人次的需求成長,相對下個年度台中市的公車效率會更差、頂多5%變化量,還不知道正的還是負的。

樓上,你的意思就是數據沒有變成減少就是大家接受的很好? 五個月總和減少53萬算好看的數據嗎?

反問,104年1~7月總增加978萬人次,這是不是大家更願意用舊的系統??

真不知道如何評論... 優化公車

104-1~7月,BRT因維修或是政治因素刻意減班,依然能夠帶出十幾趴的成長人口,顯示舊BRT模式是比優化公車更受民眾接受與願意搭乘的。

你大概誤會我的意思
剛剛看了一下:
http://www.traffic.taichung.gov.tw/df_ufiles/f/1050217.pdf

看到今年2月台中市公共運輸處給的資料是:

105年要增加6億貼補免費搭乘由8公里變成10公里,但沒有預期增加搭乘人數的貢獻。
花了預算六億,卻沒看到他們的期望預測值? 真的不知道這六億是怎樣被預算書花掉!

詫目地發現,居然
「台中市公共運輸處」把100年跟104年比對,說成長140%!
請問現有交通公務人員的主管,「是否有心替台中市這個都市著眼?一眼就看穿的文字,滿....」

拿100年的台中市來做比對,預期要把105年的改善目標設為100年的台中市」
天阿!!


>> 因市政研究需要,請提供公車八公里免費VS.十... 公共運輸處 2016-02-19







我在此告訴「台中市公共運輸處」,

104年比103年增加了7.5%的搭乘人次,比上期的成長(19.45%)幅度減少11.95%,較往年少了62%的成長幅度!!!
且優化公車在104年度8~12月,較上年度減少53萬人次成長量。
優化,卻鈍化了53萬人次??? 被廢除的舊系統卻增加了978萬人次???
績效兩字?? 我看不到。

「台中市公共運輸處」
你們為何那樣喜歡100年的台中市??? 請問現在是民國幾年?

請問,搭乘人數無法有效增加的狀況下,依賴里程貼補民營公車,目標是否就是鼓勵多跑,不需計較搭乘人數的多寡?
如今新的優化公車無法貢獻任何的成長,平均每一台公車搭乘的人數變少,貼補里程卻變多,這樣預算貼補的浪費,算是拿市民的錢給民營公車做實驗嗎?






查了105年度預算,有一筆4億的經費要做交通宣導,外加10公里免費要增加6億。
105年度總和多增加10億,可以增加19%成長量。市政府能做到嗎?

其實要檢討的優先權搞錯了,市政府要檢討自己阿!
要檢討為何「優化公車根本就沒有造就搭乘人次的成長需求」,還有預期轉制廢除BRT的損耗絕對不少。
市政府這樣預算使用跟交通政策,滿....

如果這10億真有能大量增加人次,那麼105年就總要比104年的總搭乘人次多吧? 能不能夠回到19%的成長水準?
我想他們也不敢保證,所以這10億花的有意義嗎?



交通發展,要錢沒錯,但是麻煩一下,現有帳面上效率不好的並且跟市政府新聞稿的數字完全不同,這樣有務實經營市政嗎?
交通數據不能達到預期也不檢討,這樣好嗎?

光是BRT這種無謂的損耗,不知道製造了多少費用。
市政預算書對市民的口袋無感,但也不能這樣無頭蒼蠅吧。

重視台中市便民交通發展的市長,你看到了嗎? 你的市政績效數字說話了。


政府說改成優化公車,補助可以年省七億。
結果現在多花六億還達不到原來的乘坐人次。

而王教授給我們9%,27%的增長,全部是玩弄數據所得。
我後來查到的數字,有一個月是錯誤的,更正後發現。

優化公車的真相:五個月(8~12月)來減少53萬人次成長。
製造負向需求的政策還要嗎?

更新在#1, #6了。

事實跟過去新聞稿的落差,誰要負責?


天堂跟地獄的數字,誰當了天使!?

**上述文字與圖片,可自由使用。請順便幫我備份,以防無故倒樓。

Selma wrote:
我後來查到的數字,有...(恕刪)


趕緊來簽到

Selma wrote:
「104年比103...(恕刪)


您知道的太多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