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榮接任納智捷董事長!延續嚴凱泰自有品牌夢想(附上我希望改進的地方)


ckt18375 wrote:
笑話使命能當飯吃嗎...(恕刪)

這絕不是笑話
因為
你不懂!


真的大家都不懂
9大大您說說看,為什麼不是笑話


94533821 wrote:
這絕不是笑話
因為
你不懂!
...(恕刪)

94533821 wrote:
這絕不是笑話因為你...(恕刪)


在商言商,一把年紀了這都不懂,笑話
我認為納智捷要振作的唯一方法,只有專注於台灣車市並且立刻脫離其他市場。
原因無他,就是納智捷的造車工藝尚未成熟,其早期產品在市場中已經被冠上負面形象。
而在車輛品質不穩定的情況下,會增加售後服務額外的負擔,這點在中國市場會產生非常大的反效果,因為中國市場的土地太大,如果產品耐用性不夠,就必須有大量的服務機構去補償,然而這都是非常負面的補救。

納智捷在台灣具備地主優勢,有稅制優勢。製造廠在台灣,有物料供應的優勢。台灣的汽車活動範圍較小,可減少售服壓力。
最後是民族情懷,納智捷雖然起步踉蹌,但其作為台灣自主品牌對於有民族情結者仍舊有加分效果(就是我),隨著嚴總裁過去默默行善的事蹟逐漸披露,能幫助裕隆納智捷獲得一段短暫的加分,就看接班人是否能夠善用這個嚴總裁最後的精神遺產。

台灣雖然不大,但是地形堪稱複雜,有高海拔山脈、濱海沙灘地,全長近四百公里的南北路段並且也有壅擠的市區居住地地形。
如果能夠在台灣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應該也能夠滿足大部分國外市場的地理環境。

我個人認為,在求勝之前必須先立於不敗之地。htc沒有深耕台灣市場,我認為就是htc失敗的主因。無根之草必枯亡,台灣品牌在其他國家的市場就是外來品,而當地消費者對外來品的要求絕對比自製品要更高。
如果納智捷的產品品質無法通過台灣市場的檢驗,去境外市場只會滿盤皆輸。

您說的挺中肯的

但是要賺錢搞這麼麻煩, 股東意願就很低了,
一般正常的股東都不會想拿錢去投資個賠錢貨

我估計3年之內會收起來
而且是突擊式的收

後勤維修交給裕隆日產等等


Martin.F wrote:
我認為納智捷要振作的唯一方法,只有專注於台灣車市並且立刻脫離其他市場。
原因無他,就是納智捷的造車工藝尚未成熟,其早期產品在市場中已經被冠上負面形象。
而在車輛品質不穩定的情況下,會增加售後服務額外的負擔,這點在中國市場會產生非常大的反效果,因為中國市場的土地太大,如果產品耐用性不夠,就必須有大量的服務機構去補償,然而這都是非常負面的補救。

納智捷在台灣具備地主優勢,有稅制優勢。製造廠在台灣,有物料供應的優勢。台灣的汽車活動範圍較小,可減少售服壓力。
最後是民族情懷,納智捷雖然起步踉蹌,但其作為台灣自主品牌對於有民族情結者仍舊有加分效果(就是我),隨著嚴總裁過去默默行善的事蹟逐漸披露,能幫助裕隆納智捷獲得一段短暫的加分,就看接班人是否能夠善用這個嚴總裁最後的精神遺產。

台灣雖然不大,但是地形堪稱複雜,有高海拔山脈、濱海沙灘地,全長近四百公里的南北路段並且也有壅擠的市區居住地地形。
如果能夠在台灣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應該也能夠滿足大部分國外市場的地理環境。

我個人認為,在求勝之前必須先立於不敗之地。htc沒有深耕台灣市場,我認為就是htc失敗的主因。無根之草必枯亡,台灣品牌在其他國家的市場就是外來品,而當地消費者對外來品的要求絕對比自製品要更高。
如果納智捷的產品品質無法通過台灣市場的檢驗,去境外市場只會滿盤皆輸。...(恕刪)

JV1080 wrote:
真是愛說笑...訂...(恕刪)


不好意思借問下,貨物稅不是用趴數嗎,如果是,定價低,貨物稅也會跟著降,如果不是那是怎樣算

有願意幫我解惑的人麻煩幫我發送內容給我,感謝

22october wrote:
您說的挺中肯的但是...(恕刪)


50/50。
裕隆集團很早就發生股東爭議的問題,所以裕隆集團的股票也做出拆分,分成了裕隆2201、裕日車2227、中華車2204。
目前裕隆納智捷歸屬為裕隆子公司,裕隆股份由台元紡織36.22、中華車33.34,再加上新任董事長嚴陳莉蓮1.10,以合計超過70%。
而台元、中華亦為嚴家的產業,整體來說嚴家仍舊直接掌握裕隆超過45%以上的股權。
只要嚴家沒有出亂子,股東反而不會是納智捷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納智捷未來最大的阻力與威脅仍然是進口車商逐漸進逼以及國外代工主的動向。裕日車是裕隆集團極為重要的資產,然而代工性質與自創品牌是互相衝突的,我相信在納智捷創立的過程當中,嚴凱泰應該在雷諾日產與裕日車之間做出極大的努力。嚴陳莉蓮是否能夠擔下這個腳色,對納智捷至關重要。
如同敝人前述,納智捷的唯一生路是站穩台灣市場,然而除非納智捷能夠有效爭取除三菱與日產以外的客群,否則當裕日車、中華車銷量下滑但納智捷卻上升時,勢必會引起雷諾日產的側目,屆時才是真正的危機。

不賺錢遲早被收掉的

台灣汽車市場不大, 納智捷要跟日系競爭,
技術部分, 還有一段距離

大家都說"作一台妥善率高的車先站穩腳步...."
但是問題搞不好就是做不出一台妥善率高的汽車

只賣台灣市場的話, 應該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
進口+國產也才 40萬台/年而已



Martin.F wrote:
50/50。
裕隆集團很早就發生股東爭議的問題,所以裕隆集團的股票也做出拆分,分成了裕隆2201、裕日車2227、中華車2204。
目前裕隆納智捷歸屬為裕隆子公司,裕隆股份由台元紡織36.22、中華車33.34,再加上新任董事長嚴陳莉蓮1.10,以合計超過70%。
而台元、中華亦為嚴家的產業,整體來說嚴家仍舊直接掌握裕隆超過45%以上的股權。
只要嚴家沒有出亂子,股東反而不會是納智捷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納智捷未來最大的阻力與威脅仍然是進口車商逐漸進逼以及國外代工主的動向。裕日車是裕隆集團極為重要的資產,然而代工性質與自創品牌是互相衝突的,我相信在納智捷創立的過程當中,嚴凱泰應該在雷諾日產與裕日車之間做出極大的努力。嚴陳莉蓮是否能夠擔下這個腳色,對納智捷至關重要。
如同敝人前述,納智捷的唯一生路是站穩台灣市場,然而除非納智捷能夠有效爭取除三菱與日產以外的客群,否則當裕日車、中華車銷量下滑但納智捷卻上升時,勢必會引起雷諾日產的側目,屆時才是真正的危機。..(恕刪)
Martin.F wrote:
我個人認為,納智捷未來最大的阻力與威脅仍然是進口車商逐漸進逼以及國外代工主的動向。...(恕刪)


納智捷的阻力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妥善率問題這是自己造成的怪不了別人

另外你說進口車市佔率對國產車造成威脅
代工廠就是如此啊!
說好聽一點國產車
實際上核心技術資源都是別人提供的
你哪來的自信能夠跟人家競爭
被進口車打敗從來就只是時間上問題而已



依我個人淺見,『賺錢』並不該是、也無法是納智捷的首要目標。
汽車產業是個高度競爭同時也是高資本密集的產業,目前宰制國際市場的幾個大型汽車工業集團,普遍都有著時空背景的優勢。
尤其歐美日在二次大戰累積了龐大的工業基礎,並且在戰後的經濟重建時期快速的獲取巨大經濟收益以及研發紅利。
而中國車業雖然沒有戰後紅利,但是憑藉其超巨量的消費市場規模以及其特殊的政治結構,使其有足夠的籌碼促使國外已經成熟的車廠在中國設廠並且強迫其技術轉移。再加上中國憑藉其經濟實力,長期漠視國際經濟智財權並庇護其國內車業對國外廠商的技術、外型進行抄襲、仿製與逆向工程,並且在中國車市龐大的市場內獲取一定的收益。
很不幸的,裕隆納智捷其一沒有機會跟上戰後紅利、其二沒有強力政權的保護傘護航、其三沒有高強度的關稅優勢,其創業之路勢必坎坷崎嶇。即便為日產代工多年,但是日產的技術與專利,除非與雷諾日產有協議,否則不可能運用,必須另尋其道。故納智捷除了向雷諾購買底盤的權利金外,其他項目都得另起爐灶。
故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內都必須面對持續的資本支出與淨虧損的狀況。若要強調賺錢、回本,則勢必會走向短線長空的局面。
台灣車市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仍舊有眾多的車廠在台經營,台灣車市給納智捷的,並不是『賺錢回本』的優勢,而是藉由地主優勢盡可能的完善自己的企業體質與產品品質,裕隆納智捷一路跌跌狀況,在台灣車市都還沒站穩的當下,便進軍大陸市場,然而其早期產品的不成熟已經讓其品牌在大陸受到極為嚴重的打擊。同時又無法集中資源經營台灣車市導致兩頭皆空。
在這種情況下,敝人認為憑藉裕隆集團的優良體質,是能夠負擔納智捷的資本支出,故納智捷應先專注在台灣車市中獲得一定口碑並且改善其後勤服務體系,才有足夠的能力去開拓境外市場。
就遠景來說,裕隆納智捷實際上是比國瑞豐田更有潛在優勢的。國瑞汽車作為日本TOYOTA在台代工廠,為了確保國瑞汽車的稼動率與產量,日本豐田讓國瑞能夠將台灣國產ALTIS外銷到其指定市場。然而掛著TOYOTA的品牌,能賣到哪裡,都是由日本總公司說了算。今年國瑞汽車外銷的主要市場中東地區銷量大幅萎縮,導致其在這兩個月已經申報高達兩千多人的無薪價通報,但是國瑞卻無法改變其外銷市場,因為TOYOTA在全球不是只有國瑞代工,其他國家的代工廠也有類似的策略,所以不可能讓國瑞去搶其他代工廠的市場。
若裕隆能夠穩健的經營納智捷,那未來當雷諾日產發生任何變革時,其汽車產業仍舊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前提是納智捷的經營方式必須有所改變。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