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的扭力樑一定比獨立懸吊差嗎?

我是S5 ECO 1.8T的車主
當初在買車前試開馬3後深覺開起來很舒服~
但最終選S5的原因跟一般人比較不一樣,就不必拿出來講了
不過S5在高速過彎非常穩,尤其是均速80km以上開在蘇花上,雖然已經嚴重超速..
開過的車友應該都有感覺
甚至有人說ECO的前代S5過彎更穩
只是平路的碎震感都很嚴重就是了

看了很多車評的影片,都說S5雖用扭力樑,但過彎全數車評都說很穩
但為什麼穩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只是一直跳針說是因為調教的關係而已

我在網路上查了文章,直接引述其中一段圖文如下:
LUXGEN的扭力樑一定比獨立懸吊差嗎?
「扭力梁沒有性能嗎?紐北最速前驅車——歐版本田思域TYPE-R,以扭力梁的後懸架在紐北幹掉一大票的獨立懸架的後驅轎跑。鋼炮車型太極端?扭力梁的觀致3在操控上甚至超越了傳統的「駕駛者之車」福特福克斯。這就足以說明了懸架形式並不是最終決定底盤操控能力的決定因素。」---原文出處

前幾日在雙廖(廖剛怡塵合體)的影片中也有提到
扭力樑好比一般的彈簧床墊
獨立懸吊好比高價的獨立筒床墊
但影片裡又說多連桿不是絕對一定比扭力樑好,所以到底?

希望有比車評更能夠給予我們正確的說明的大大回覆,小弟一定五分奉上!
也好為現在將要上市的U6GT,讓消費者有個正確的、不偏頗的參考意見。
文章關鍵字
nicnick0613 wrote:
我是S5 ECO 1...(恕刪)

文章有看完的話
「傳統扭力梁車型的大空間,多數秘訣還是在於車身尺寸和布局優化

說到底,扭力梁和多連杆到底選誰?——當然還是多連杆。但是那是在兩者用料水平、性能取向、調校水平差距以及其它外部條件相近的條件下。」
「不可否認的是,扭力梁的根本好處,還是壓榨成本。」
如同我之前強調的,同一個人來調,肯定獨立懸吊還是優於拖曳臂
再看一下新款號稱「性能車」的,尤其中型以上的,基本上都改配獨立懸吊
真的把拖曳臂調得好的也就那兩間世界大廠,而且也是以短軸輕巧小鋼炮出名
「Honda也強調,第五代Civic Type-R本次底盤上也提升了約莫38%的抗扭剛性。而前麥花臣、後獨立多連桿懸吊系統,皆經過原廠調校優化。」
就像如果硬要拿拖曳臂小鋼炮跟一般的C-CLASS E-CLASS S-CLASS 3er 5er 7er 比誰跑多彎賽道快,當然拖曳臂小鋼炮贏面大
根本就不是一個基準面。 若要說山路,一二十年車齡的SAXO 超小排氣量更是超強山路殺手
討論點明明就是在根本上是不是獨立懸吊就是優於拖曳臂
偏偏某幾個鐵粉硬要扯說水野調的一定贏獨立懸吊,完全為護航而護航

某些狂粉硬要爭論的話,納車不是說已經開發新底盤,2019還是什麼時候會出,到時看他們是不是還用拖曳臂吧。

nicnick0613 wrote:
我是S5 ECO 1...(恕刪)

這樣說好了 如果S5用多連桿 一定更穩
nicnick0613 wrote:
我是S5 ECO 1...(恕刪)

扭力樑也有好壞之分
一般來說用了扭力樑後面(後座及行李廂)空間會比較大
九代歐規Civic是唯一後懸改成扭力樑的(日規美規都是多連桿)原因有誰知道嗎(法規&空間)?
十代CIVIC又全都配置多連桿
紐柏林足足快了七秒~
樓主貼的文裡有這兩句
1.不可否認的是,扭力樑的根本好處,還是壓榨成本。
2.說到底,扭力樑和多連桿到底選誰?當然還是多連桿。
這兩句就很明顯了
操控性還是得選多連桿

Bimmer3698 wrote:
文章有看完的話「傳...(恕刪)


謝謝回覆~
所以大大的意思是,扭力樑與獨立懸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但依車種區分,用於性能車還是獨立懸吊較優,總結大大的意思應該是這樣對吧?
Luxgen有水野調教出來的底盤
所以後懸吊 不需要浪費成本 去做獨立的
水野底盤 靠非獨立的 就能贏過他牌獨立懸吊的操控了
調教這種東西
是靠經驗的
水野經驗充足
所以Luxgen的車過彎都很穩
樓主,新type r早已將後懸改成多連桿。而後懸吊從扭力樑換成多連桿後,新Type R不只是刷新紐柏林賽道最速前驅車成績,而且是一口氣以將近7秒差距突破前代Type R的紀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F1有哪一台是拖曳臂嗎?


拖曳臂的好處有3點
1便宜。2便宜。3還是便宜。

納智捷2019就有自己的新底盤了。我相信到時就不是現在這樣的操控了。耐心一點,剩一年多就能買到了。

asdf3164 wrote:
Luxgen有水野...(恕刪)


感恩水野,讚嘆水野
水野表示:............!!!我只是來掛個名而已,沒想到甚麼都算我有份
asdf3164 wrote:
Luxgen有水野調...(恕刪)
nicnick0613 wrote:
謝謝回覆~所以大大...(恕刪)

類似前驅後驅的爭論,後驅操控一定比前驅好嗎? 難講!
MINI TYPE-R 前驅就超強,但是前驅就是先天的最大動力限制,因為超過300匹馬力的前驅車容易產生扭力轉向,要克服在機件上的修改可能會提高很多成本及車價。
真的說路況處理,幾乎可以說拖曳臂絕對的輸給獨立懸吊,只有少部分車型可以減少這些劣勢,重心低的短軸、短軸+車輕,這樣的車型配上調得好的底盤,在駕駛技術夠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把抬腳的劣勢,變成用丟的入彎用甩的出彎。
討論是因為GT220這台號稱「賽道版性能車」而不是一般版本
既然要講賽道版,自然要討論到拖曳臂,拖曳臂最大缺點就是會抬腳,一抬腳內側輪失去抓地,你車軸長過彎時間長、中大型車款在彎道重心偏移情況更加嚴重、角度大就容易撇開。這在車身穩定上就是輸人一截。
獨立懸吊在路況處理上的細緻度就是比較好,而且較不易有抬腳出現,左右輪可以獨立處理不同路況,不會因為工字樑互相影響,自然在操控性發揮更好。
更別說你GT220或後面若是出個什麼S5 GT220 還有什麼350匹的,有沒有本錢跟技術去像人家舊款TYPE-R去改良減少扭力轉向跟拖曳臂的問題,HONDA的技術跟Type-R的用料,我想在很多年內都還是納廠望塵莫及的。
調校的好不好還有若真的出350匹前驅車是否真的有克服扭力轉向等等的問題,沒什麼好爭論,就去拿台Type-R跟納車跑同一個賽道,情況就很明顯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