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早幾年在賽事上常有大直道後車緊貼前車,在極速時前車會替後車自然形成一小塊接近真空區域
後車再利用這塊真空區域往左或往右切出,產生類似彈弓的彈射力道來超車(羅賓主持時常常掛在嘴邊)
這種效應看得非常緊張熱血,
但這七八年以來,幾乎沒看過這種彈弓效應
不知版上是否有前輩高人能開釋
是因為進入motogp時代以後,電控零件的進步,不需要或做不出這樣的超車方式?
或是這些年不流行這樣的騎乘方式?(就像NBA一樣.不同年代有不同打法及得分方式)
還是有甚麼關鍵因素?
jesie_s wrote:
如題,早幾年在賽事上...(恕刪)


真空帶沒有流不流行的問題,他一直都存在著

以F1為例,為了增加看頭,增設了DRS

讓真空帶更上一層樓。
450D+10-22+17-55+18-55+55-250+430EXII
jesie_s wrote:
如題,早幾年在賽事上...(恕刪)



賽事看不夠多
現在是在排位賽使用
注意看
桿位與第十名相差幾秒
有些場地排位適合跟在快車後面
彈弓效應是有效用的
我應該是文字表達不夠清楚,在此說個抱歉
我想問的是說以前正賽常有出現彈弓效應的畫面
但是這幾年的正賽確幾乎沒有這種超車畫面
包括二三集團都沒出現
所以才會問是否電控系統的精進或是賽車手的風格不同以往
照說真空帶一直存在.也應該會有這種超車畫面才對啊
該用 還是會用, 因為 我方會比較省力 (也代表省油), 前車會比較重拖, 當然就耗油..

要是比較長途的比賽, 這相當可觀..

這連 自行車賽 都會用了, 因為可以省下不少力氣.

《BBC知識》用物理學贏得環法自行車賽
https://case.ntu.edu.tw/blog/?p=14084

自行車 除了這個, 他們還會結盟成大雁隊型 利用 雁陣效應 (Wild Goose Queue effect), 然後 每個車手會輪流帶隊..
這位大大 我猜你是想問 為何最近正賽很少看到 利用彈弓效應超車的意思 吧

個人見解為

1. 兩者車子的實力差異有點大,所以無法進入真空帶 或是進入了 但是 也快到直路底了,還無法將自身的車速拉高
2. 本田 杜卡迪 都是有名的直道加速機器, Y牌 著重在操控與過彎,所以 大直道要追到進入真空帶 有困難
,兩者的直道底極速差不少,這裡沒說哪台車好 與不好,主要是訴求不同
3.彈弓效應 在 MOTO3 MOTO2,會比較常看到,因為各車的性能差異真的不大,主要靠車手的技術 經歷 膽識來斷勝負

以上個人淺見
弹弓效應(風阻效應), 還是有的.並不會不用.

當前後兩車越近時,效應越好. 但是在高速時甚至是在相距10~30 米都還是有其效應可用.

早期的賽車對於尾部的氣流考量沒那麼大, 常常能看到幾乎頭尾相接的彈弓效應.

現在賽車隊於氣流的考量可說是斤斤計較,甚至是拿來考慮引響對方或降低對方彈弓效應的方式.

幾年前DUCAIT 在發展那誇張的空力翅膀時, 就常有車手抱怨當很接近DUCAIT 賽車尾流時會對車輛產生晃動等干擾引響. 以致必須將距離拉大.

慢慢的現在的賽車也都一直在修正空力,車手在做彈弓效應,也要考量前方車種,及該保持的最有效距離.

所以常常看到後方的車手可能在相距5~10米左右就變換路線 來進攻或是避開前方擾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