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雲岡石窟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 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脩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 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禀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复完矣。"( 《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 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占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 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 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 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門票以及觀光車票

今天的路線圖

景區驗票口


走進去的正大門

 

佛光大道



沿著兩旁的石柱走進去
中間有象徵的菩提樹

 

靈嚴寺



過了橋便抵達


正面照

 

千佛殿



正面

 

大雄寶殿


正面

近照

離開了寺廟再過一座橋

橋兩側的水池有人養鴨


這個才算是正式進入佛窟的主要地方


進門以後便看到右側山壁大大小小的石窟



露在外面被風化嚴重的殘像

 

第一窟 石洞窟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 一窟中央
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 文殊 ,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石洞窟

 

第二窟 寒泉洞




該窟地下有有泉水湧出而得名

 

第三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 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外觀 因為內部維護中 禁止參觀


介紹牌

 

第四窟


這一窟沒有找到 因此很快往下一個邁進

 

龍王廟


沿著上坡走上去

正面照片

我們家小宇很愛玩的溜滑梯

廟內部的戲台

從這邊可以眺望石窟


廟裡其他的照片


我們沿著外側的斜坡走下去 不過只有山洞而已



其他角度

山洞的石像也就風化的很嚴重

小宇在旁邊無聊的玩

 

第五窟 大佛洞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 窟分前後室,
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 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 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介紹牌

外觀

網第五窟 外面有個木造平台 


前面山壁上的石像


大佛兩測




大佛各種角度

 

第六窟迦佛洞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 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 。 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 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介紹牌



一進去就看到的牆壁上石像



左進右出



有上下兩層



















窟內的各種角度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

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 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 東、西、南三面壁上,佈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 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外觀

介紹牌



內部照片

 

第八窟佛賴洞

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 ,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 ,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外觀



介紹牌







窟內狀況



窟內美麗的屋頂





屋頂邊緣





兩旁山壁

 

第九窟阿眾佛洞



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介紹牌



外觀













內部大佛





其他房間的照片

 

第十窟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 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 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介紹牌


外觀
因為內部管制嚴格 所以沒法拍到照片

 

第十一 十二 十三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 窟週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 打擊樂器 ,神情迥異,形像生動。 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 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介紹牌

外觀 不開放

 

第十四窟

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右邊為第十四 左遍第十五外觀

 

第十五窟萬佛洞

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

介紹牌


內側照片

 

第十六窟立佛洞


介紹牌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 為平面呈橢圓形。 正中主像釋迦像 ,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週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佛像








窟內其他部分

窟外兩旁

 

第十七窟 彌勒三尊洞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 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 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介紹牌

內部照片

 

第十八窟 三三佛洞

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介紹牌


近拍


遠拍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

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 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 ,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介紹牌

近拍

山壁


外觀

 

第二十窟 白佛爺洞

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介紹牌


外觀



請別人拍的合照

遠拍

一旁的小宇在旁邊玩 對他來說是個很無聊的地方

 

西岩絕唱


介紹牌

外觀

 

第三十九窟 塔窯洞


介紹牌

外觀



內部照片

趕時間 因此博物館就取消

幫小宇拍照


 

上一篇 2019年10月7日-山西-北嶽恆山

 



 

下一篇 2019年10月8日-山西大同-華嚴寺
大同市除雲岡石窟外,還有九龍壁,恆山,懸空寺,應縣木塔等著名歷史古蹟,非常值得一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