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捍衛戰士」(Top Gun)雜談

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補拍場景的飛行外套與血幅

英國Prop Store道具拍賣公司在2020年十二月拍賣九百餘件美國好萊塢電影、電視使用的道具,總值估計約570萬美元。其中一件拍賣品為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主角Tom Cruise所著的飛行外套。但這件飛行外套並未出現於電影畫面中。這件飛行外套最後以四萬英鎊拍出。





在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主要場景已拍攝完畢後,導演Tony Scott在剪輯時認為情境鋪陳不足,因而補拍Pete “Maverick” Mitchell與Charlotte “Charlie” Blackwood的部份場景。但此時飾演Maverick的Tom Cruise已在芝加哥拍攝1986年電影「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故劇組前往芝加哥補拍時臨時製作此件飛行外套,但最終並未剪輯於電影畫面。


此段補拍場景為Maverick與Charlie在電梯中相遇曖昧的橋段。除了Tom Cruise頭髮已變長之外,飾演Charlie的Kelly McGillis也因拍攝1987年電影「未定之地」(Unsettled Land)而將頭髮染成紅褐色,故戴帽遮掩。場景中Maverick只著背心披毛巾,沒有飛行外套的戲份。


這件為補拍場景臨時製作的飛行外套綴滿電影使用的各式真實或虛構徽章,但最搶眼的還是中華民國國旗的呈現方式:以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頒發的血幅(blood chit)替代電影場景使用的USS Galveston (CLG-3)輕型飛彈巡洋艦1963-1964年遠東巡弋紀念章


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血幅用以協助中國人民辨識落地的外籍飛行機組員。除請求提供必要協助之外,亦避免因誤認而受傷害。1937年底空軍前敵指揮部即已為蘇聯航空志願隊製作血幅,而後航空委員會亦頒發血幅予1941年底成軍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即飛虎隊)與1942年七月後駐防中國戰場的美國陸軍航空隊部隊。






但這件飛行夾克上的血幅應是贗品,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美國製作的中緬印戰區血幅。此型制的血幅在中華民國國旗下方印有「美國空軍來華助戰,仰我軍民一體救護」十六字,為長駐美國的外交部長暨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之兄宋子文所書。因係美製,編號首碼W指華盛頓特區,核以「中華民國駤美利堅國大使館印」,再由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借用頒發。



1985年夏季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攝製期間,導演Tony Scott所著背心背面也具此血幅,形制為配發予AVG及其在1942年7月4日解編後接掌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之前期樣式。



越戰期間美軍血幅

越戰期間美軍戰鬥機、攻擊機、直升機飛行機組員亦配發書寫十四種語言的血幅,但因當地敵友混雜,作用不大。這十四種語言包括英語、緬甸語、泰語、舊式華語、新式華語、寮語、柬埔寨語、他加祿語(呂宋)、越南語、馬來語、米沙鄢語(宿霧)、法語、印尼語、荷蘭語。


1967年7月5日美國空軍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第354戰術戰鬥機中隊Dewey Wayne Waddell少校操縱序號61-0127的Republic F-105D-20-RE Thunderchief,對河內東北方六十公里處鐵道設施執行轟炸任務時遭防空砲擊落。彈射跳傘落地後展示血幅,但仍遭北越軍隊俘獲,直到1973年3月5日方才獲釋。


TOPGUN的淵源及徽章

1965年3月2日至1968年11月2日美國與南越聯合轟炸北越目標的滾雷作戰(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期間,美軍空對空導向飛彈命中率偏低,而北越空軍卻能以空戰機動與機砲、飛彈有效擊落美軍飛機。1967年八月上任的美國海軍部作戰署長Thomas Hinman Moorer上將為此責成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 NAVAIR)的Frank Willis Ault上校進行全面分析檢討,於1969年1月1日結輯為「空對空飛彈系統能力審查」(Air-to-Air Missile System Capability Review)報告,又稱為Ault Report。


Ault Report針對飛彈系統各面向表現進行分析作成結論,並提供諸多建議。在空勤組員訓練項目的第十一條建議,即是盡快以駐防加州聖地牙哥米拉馬海軍航空站(NAS Miramar)的太平洋艦隊第十二預備訓儲聯隊(RCVW-12)設立「先進戰鬥機武器學校」(Advanced Fighter Weapons School),針對當時美國海軍兩款艦載戰鬥機Vought F-8 Crusader及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II的空勤組員進行訓練。並稱此學校已在籌劃中,待運作後試行一段適當時間,即可對其效益進行評估,考慮是否擴展至全聯隊並涵蓋大西洋艦隊第四預備訓儲聯隊(RCVW-4)。

1968年間,第十二預備訓儲聯隊下轄戰鬥機中隊包括操作F-4B/J的第121戰鬥機中隊「標兵」(VF-121 “Pacemakers”)及操作F-8E的第124戰鬥機中隊「神槍手」(VF-124 “Gunfighters”)。第四預備訓儲聯隊則僅有駐防佛州基韋斯特海軍航空站(NAS Key West)操作F-4B/J的第101戰鬥機中隊「死神」(VF-101 “Grim Reapers”)。該聯隊駐防佛州塞西爾·菲爾德海軍航空站(NAS Cecil Field)的第174戰鬥機中隊「地獄剃刀」(VF-174 “Hellrazors”)原操作F-8C/E,但1967年已換裝Ling-Temco-Vought A-7A Corsair II而改稱VA-174。

因此Ault Report指稱正在籌劃中的戰鬥機武器學校,即為操作F-8E的VF-124所籌設者。F-8為美國海軍最後一架以機砲作為主要武器的戰鬥機,向來稱為「最後的槍手」(The Last of the Gunfighters),也因此其飛行員仍執著於提升空戰纏鬥(Air Combat Maneuvering, ACM)技能。

VF-124在1968年夏末即已藉越戰實戰經驗充實訓練課目,包括異機型對戰訓練。同年九月在Ault Report即將完稿時,美國海軍部作戰署即責成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設立先進戰鬥機武器學校,用以訓練艦隊戰鬥機中隊飛行員。於是以VF-124主導研擬的Crusader Weapons School在1968年12月2日首次開授,接著在1969年4月1日、11月24日總共開設三班。此時因F-8即將為F-4所取代而停辦。然而此學校的運作模式:擇選各中隊菁英飛行員授課,結訓後回歸原中隊擔任種子訓練教官,仍為後來者所效法。


Ault Report結輯後,操作F-4B/J的VF-121即根據建議在1969年3月3日成立戰鬥機武器學校,成為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nited State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簡稱NFWS,即TOPGUN)的前身。初期只是VF-121研擬實行的異機型對戰訓練課程,借用同駐防米拉馬海軍航空站的太平洋艦隊假想敵中隊第126戰鬥機中隊「土匪」(VF-126 “Bandits”)之Douglas A-4 Skyhawk作為假想敵機。






NFWS持續附屬VF-121運作,直到1972年7月7日才成為獨立運作的中隊級單位,同時也將暱稱統一為TOPGUN。



米拉馬海軍航空站在1996年移交予美國陸戰隊,TOPGUN亦移轉至內華達州的法倫海軍航空站(NAS Fallon),併入海軍航空戰鬥發展中心(Naval Aviation Warfighting Development Center, NAWDC)。

TOPGUN制式臂章為橘色準星瞄準MiG-17,可由外形及各主翼具三道翼面擋流板(wing fence)加以辨識。此制式臂章僅TOPGUN結業學員得以配戴。



黃色準星瞄準MiG-21為TOPGUN成員慣用的學校徽章。雖此徽章為三角形主翼的MiG-21,但各主翼仍具三道翼面擋流板,而實際上MiG-21僅具一道。



此TOPGUN學校徽章較制式臂章為大。


礙於美國海軍規定,1986年電影「Top Gun」呈現的TOPGUN完訓臂章其實是TOPGUN學校徽章,但移除黑色滾邊。





然而在部份電影場景仍可發現滾黑邊的TOPGUN學校制式徽章。


此外由TOPGUN設計執行的特殊課程亦有相關的臂章,例如1976-1980年間以遠程攔截敵轟炸機為主的TOPSCOPE。



部份圖像與資訊判讀承蒙Matthew Lawlor提供,特致謝忱。
現代美軍異機型對戰訓練變革

美軍假想敵中隊的Northrop F-5E/F Tiger II用以模擬Mikoyan-Gurevich MiG-21。然屬二、三代戰鬥機的F-5E/F在上世紀八〇年代即已無法追上蘇聯新式戰鬥機的性能水準,據美軍評估在空用雷達升級後也只能與MiG-23匹配。為此美國海軍在1988年引進General Dynamics F-16N,但因結構疲勞問題只使用至1998年即除役。而中古F-5E/F至今仍在美國海軍假想敵中隊服役。


過去廿年間美軍假想敵訓練的運作方式已有大幅變革。越來越多民間公司提供美軍假想敵訓練服務,以外購中古機升級的方式競標訓練案。藉此美國海空軍除能節省假想敵訓練操作成本、降低事故責任風險,亦得以將現役人員與機種作更妥適的部署。美國空軍甚至在2019年十月一口氣與七家民間假想敵服務公司簽下總值64億美元的五年合約。








在2018年美國海軍假想敵訓練案競標中,計畫使用F-5E的Tactical Air Support (TacAir), Inc.擊敗計畫使用F-16AM的老牌強勁對手Airborne Tactical Advantage Company (ATAC)取得合約,大抵是因F-5E的空用雷達擴充性並不太差,且操作成本極為低廉之故。就算F-5E在視距內空戰機動不及四代戰鬥機F-16,但對該訓練案需求的視距外接戰卻有雷達截面積更小、空用雷達堪用的優勢。所以F-5E在廿一世紀二〇年代還是老驥伏櫪,仍有其存在價值。

然而隨著中國歼-20、俄羅斯Su-57等五代戰鬥機逐漸出現服役,以三代戰鬥機作為異機型模擬對戰也漸不符實際。美國空軍在2022年五月即決定不再與擁有Douglas A-4 Skyhawk、Aero L-159A ALCA、Dassault Mirage F1、Mikoyan-Gurevich MiG-21bis、Atlas Cheetah的主要假想敵訓練服務公司Draken International續約,並在2022年6月9日復編第65假想敵中隊,操作Lockheed Martin F-35A Lightning II作為假想敵五代戰鬥機。






附記:假想敵訓練使用的Dassault Mirage F1

除了美國假想敵訓練服務公司Airborne Tactical Advantage Company (ATAC)從法國購置大批退役Dassault Mirage F1系列之外,另家美國假想敵訓練服務公司Draken International也從西班牙購置退役Mirage F1系列作為相同用途。這些退役Mirage F1會改裝雷達及航電系統以符合訓練合約需求。部份改裝由南非的Paramount集團經手,該公司也擁有數架從南非及法國購置的Mirage F1。



現今Mirage F1在伊朗(1991年波灣戰爭時由伊拉克轉進)、利比亞、摩洛哥、加彭等第三世界國家仍為現役機種。

這些生涯終期的操作紀錄也顯示Mirage F1的妥善性、操作成本、航電擴充性、飛行特性皆有水準。
空戰交換比與戰鬥機裝備機砲的迷思

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在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nited State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簡稱NFWS,即TOPGUN)課程開訓的橋段中,教官Rick “Jester” Heatherly少校開宗明義即宣稱韓戰期間美國海軍戰鬥機空戰交換比為12:1 (擊落12架敵機時自身損失1架),但越戰初期卻只有3:1,原因在於飛行員過度依賴飛彈,忽略了空戰纏鬥技巧;而在TOPGUN空戰機動(air combat manoeuvring, ACM)訓練課程開設以後,越戰末期空戰交換比又再回復12:1。

根據美國官方紀錄,韓戰期間美國空軍North American F-86 Sabre對蘇聯同盟Mikoyan-Gurevich MiG-15的空戰交換比為10.2:1 (擊落792架、自身損失78架)。後世數項研究則認為美軍浮報擊落數並掩飾損失數,故實際交換比可能僅5.6:1或甚至1.8:1。此外,這僅是雙方單一機種的對戰紀錄。若根據美國官方數據計入所有參戰國所有機種的空戰損失,則空戰交換比約為3.6:1 (擊落約1500架、自身損失420架)。

越戰期間的空戰加入了地對空導向飛彈、空對空導向飛彈、地面及空中雷達預警管制等先進戰術元素與自縛的政治指導原則,與韓戰期間的空戰已無法直接比擬。然以所有機種而言,越戰全期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為3.8:1、在美國海軍為4.7:1,並未較韓戰期間遜色。若只計專責空中優勢確保任務(MiGCAP)的戰鬥機,則越戰全期的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為5.5:1、在美國海軍為6.4:1,也未必較韓戰期間F-86對MiG-15的戰果差。而在越戰末期美軍展開大規模空中攻勢的1972年間,MiGCAP的空戰交換比在美國空軍已因地面預警管制強化而提升至15:1、在美國海軍也提升至8.4:1;然因美國海軍戰鬥機接敵機會較低,與TOPGUN空戰機動訓練成效的關聯性並不明確。

TOPGUN自1969年3月3日成立直到1972年7月7日獨立成為中隊級編制之前,只是美國海軍後備訓儲單位第121戰鬥機中隊「標兵」(VF-121 “Pacemakers”)所研擬實行的異機型對戰訓練課程。當時TOPGUN成員皆殷切企盼完訓的海軍戰鬥機組員投入越戰能實踐所學締造佳績,藉以宣揚TOPGUN的必要性。故1972年間美國海軍空戰交換比的提升與TOPGUN產生關聯自是可預期的說法。然而當美國海軍在越戰期間唯一的空戰王牌機組Randall Harold "Duke" Cunningham上尉及William Patrick "Willy Irish" Driscoll中尉自1972年1月19日首獲戰果,並在同年5月10日單日擊落三架躋身空戰王牌之列時,TOPGUN成員反倒有些惆悵,因為該機組在參戰前並未曾獲遴選參與TOPGUN訓練。


在長期戰爭的狀況下,空戰戰術教範本就會隨戰略準則及敵軍戰術而調整制宜。所謂越戰期間飛行員過於依賴飛彈,甚至直指初期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II缺少機砲無法近距離交戰導致空戰交換比過低,其實皆是以偏概全、譁眾取寵的說法。以北越首席空戰王牌飛行員阮文谷上尉為例,其九次空戰戰果全以蘇聯仿自AIM-9 Sidewinder的Vympel K-13A (R-3S)短程紅外線導向飛彈締造。而北越空軍斬獲最豐碩的空戰戰術就是以MiG-21藉地面雷達預警管制佔據高空有利位置,再以超音速俯衝發射飛彈奇襲美軍戰鬥轟炸機群後一擊脫離。


缺少機砲無法近戰導致交換比過低,只是美國空軍為求掩飾越戰期間空戰戰術失敗的說詞而已。以1972年為例,美國空軍的F-4D (具中置機腹機砲莢艙)及F-4E (具內置機首機砲)在82次空戰中交換比僅2:1 (損失24架、擊落48架,其中6架以機砲擊落);而同年美國海軍的無機砲F-4B/J在26次空戰中交換比卻達6:1 (損失4架、擊落24架)。

原因不外乎兩軍種在訓練程度、空戰戰術、武器配備上的差異:

• 美國海軍艦載機必須進行航空母艦起降,連帶使機組員訓練程度較高、機種專一度與資歷也較深。
• 美國海軍採雙機寬距編隊(loose deuce)以及長機、僚機皆可在有利情勢下接敵射擊的教範。美國空軍採四機機動編隊(fluid four),兩組各以近距編隊飛行,由長機接敵射擊、僚機掩護。因而僚機若資歷過淺,在力求維持編隊飛行的同時即難以防衛發動奇襲的敵機。
• 美國海軍使用的AIM-9G具尋標頭冷卻裝置因而穩定性與靈敏性皆佳,命中率46% (50枚命中23枚)。美國空軍不具尋標頭冷卻裝置的AIM-9E及AIM-9J命中率僅9.4% (95枚命中9枚)。
• AIM-7尚未穩定,命中率僅12% (281枚命中34枚,三分之二在發射後故障失效)。
• 外掛機砲莢艙因飛行晃動導致射擊準度過差、亦經常卡彈,無法迎合空戰需求。機鼻裝設機砲則使機體重心過於前移,對航空母艦起降操作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美國海軍並不認為在F-4B/J裝置機砲會對空戰效力有所提升。但因機砲兼具對空、對地戰術運用彈性,後續戰鬥機型裝備機砲已是共識。

美、俄現役的五代戰鬥機F-22、F-35、Su-57都具固定機砲,或具備掛載機砲莢囊的能力。



所有配備機砲的飛機都可以對地掃射,只是適切性與攻擊效能的問題而已。原則上作為空優用途的F-15C,訓練課目也包括對地掃射,遑論F-16、F-35A之類肩負對地攻擊任務者。海軍的戰鬥機也一樣。

附記

美國空軍在1966年中期的任務歸詢報告就已提及北越空軍速度較慢的MiG-17利用F-4C未裝備機砲的弱點,在不及AIM-9 Sidewinder飛彈兩英里最短射程的半英里距離處,藉半徑較小的迴旋機動躲避F-4C;且當時此種防禦機動已多為北越MiG-17所採行。北越空軍在1968年底才獲得MiG-19。

Convair F-106 Delta Dart為美國空軍防空司令部(Air Defense Command, ADC)專屬的攔截機,上世紀八〇年代起其功能由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取代。因功能屬性使然,F-106武裝包括具小型核彈頭的空對空導向飛彈或無導向火箭,但自始並無機砲。

美國空軍本計畫將F-106投入越戰,作為戰鬥轟炸機群高空掩護之用;而1972年進行測試的Project Six Shooter即是汲取越戰經驗,於F-106彈艙掛載General Electric M61A1 Vulcan機砲以期近距離攻擊敵轟炸機與戰鬥機。The Six是F-106廣為使用的暱稱。



這所謂越戰經驗,就是根據交戰準則,美國空軍飛機必須在目視距離確實辨識敵我才能進行攻擊。如此一來視距外武器全無用武之地,機砲反而比較實際。Project Six Shooter之目的在此;而F-106以功能區別尚無執行對地攻擊的需要,最終也未投入越戰。
可變後掠翼構型飛機的興衰

在飛機能輕易突破音速,甚至極速已達兩倍音速的時代裡,可變後掠翼(variable-sweep wing)兼顧高低空速氣動特性、縮短起降距離、節省巡航燃油進而增加航程的種種優點也得以浮現。

美蘇軍事航空工業針對可變後掠翼皆有長期研發,但上世紀六〇年代後葉起可變後掠翼構型飛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其實是1964年12月21日首飛、1967年7月18日服役的General Dynamics F-111所引領的風潮。



在這架當時準備作為美國海空軍統一使用的次世代主力戰鬥機面世後,蘇聯立即將可變後掠翼作為重點實踐項目,推出一系列可變後掠翼構型的攻擊機、戰鬥機、轟炸機:


Sukhoi Su-17/-20/-22 (1966年8月2日首飛)


Mikoyan-Gurevich MiG-23 (1967年6月10日首飛)


Tupolev Tu-22M (1969年8月30日首飛)


Sukhoi Su-24 (1970年1月17日首飛)


Mikoyan-Gurevich MiG-27 (1970年8月20日首飛)


Tupolev Tu-160 (1981年12月18日首飛)

然而眼見F-111坎坷的發展與服役生涯,美國人也只能自嘲F-111的可變後掠翼是其在冷戰時期的唯一貢獻,誘使蘇聯將資源一股腦投入這項曇花一現的科技而無法自拔。美國後續的可變後掠翼機型僅有與F-111發展緊密相關的Grumman F-14 Tomcat以及Rockwell B-1 Lancer。


Grumman F-14 Tomcat (1970年12月21日首飛)


Rockwell B-1 Lancer (1974年12月23日首飛)

可變後掠翼構型在六、七〇年代一度為軍用飛機設計上選,卻在八〇年代逐漸消聲匿跡,原因就是線傳飛控(fly-by-wire)在七〇年代後葉進入技術成熟期。線傳飛控將飛行狀態與飛行員操控指令饋入微處理器運算,直接以微處理器操控飛機的各式控制面,使不穩定(即極度靈敏)氣動構型得以維持在飛行包絡線內運作,達成人所不能企及的操控能力。線傳飛控與附加控制面可多少涵蓋可變後掠翼的功能,而固定翼形也可在預期飛行狀態範圍進行最佳化空氣動力特性設計,因此可變後掠翼構型的複雜機械結構與重量就顯得累贅無意義,自然步下了歷史舞台。

所有可變後掠翼機型的機翼後掠角度皆由飛行員依空速及飛行模式藉拉桿手動設定,僅有F-14將感測器收集的空速、攻角、溫度等數據饋入微處理器,由微處理器自動控制主翼後掠角、翼套翼板(glove vane)與襟翼。此運算系統稱為中央航空數據計算機(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CADC),即首代線傳飛控系統。系統核心為20位元MP944微處理器,以美國微系統(American Microsystems)製造的六種金氧半導體大型積體電路(MOS-LSI)獨立功能晶片藉廿八顆雙列直插封裝(dual-in-line, DIP)組成總計74,442個電晶體的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系統,浮點運算速度375 kHz。



MP944微處理器晶片組在1968年六月經Grumman委託Garrett AiResearch發展、1970年六月研製成功;其發展與實用化時程皆早於1970年四月開始研發、1971年十二月上市,號稱全球首顆微處理器的Intel 4004,即使兩者的設計架構並不相同。然而MP944列管為軍事機密至1998年,故其締造的多項半導體產業里程碑鮮為人知。

F-14的主翼後掠角可藉手動控制,由現有自動控制角度再往後掠,目視接敵時可營造高速飛行假象;待敵機動後再切換自動控制以提升操控性。這是F-14在異機型對戰訓練常用的戰術。具可變後掠翼的F-14飛行靈巧性與小型戰鬥機不相上下,纏上就不易脫身。


附記

主翼具可變後掠角的Messerschmitt P.1101全尺寸實驗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並未完成。其主翼後掠角是在地面進行調整,預計以特定後掠角起飛後收集飛行試驗資料供後掠翼設計參考,並非在飛行中改變後掠角。
Bombcat



Bomb truck (炸彈卡車)是美國海空軍稱呼轟炸機的軍事俚語。原本專指高酬載但須護航的重型轟炸機,後來因小型機酬載量大增,即用以泛指攜掛炸彈對地攻擊的各式飛機。

孕育Grumman F-14 Tomcat的海軍實驗戰鬥機計畫(Naval Fighter Experimental, VFX),在1968年六月即已設定該機須能掛載1.45萬磅炸彈用以對地密接支援。因此F-14預量產機亦曾以機腹AIM-54 Phoenix飛彈適形掛架掛載十四枚Mark 82五百磅炸彈進行測試。


然而測試完畢後,美國海軍即基於政治因素考量排除F-14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必要性。當時於航空母艦操作的炸彈卡車已有Grumman A-6 Intruder與Ling-Temco-Vought A-7 Corsair II兩種攻擊機,且持續改良中。若F-14仍強調對地攻擊能力,則其高昂造價將難以為國會批准。

雖然F-14已定位為艦隊空中防禦角色,但為因應艦隊炸彈卡車A-7與A-6已排定除役(分別於1991年與1997年除役),而Boeing F-18E/F Super Hornet戰鬥攻擊機則要到2001年才能部署的戰力空檔,美國海軍在八〇年代後葉持續評估以F-14掛載炸彈對地攻擊的實用性。從1987年11月10日第四測試評估中隊「評估者」(VX-4 “Evaluators”)以F-14A掛載兩枚Mark 84炸彈進行測試開始,F-14的對地攻擊模式終在1992年七月獲得核可;而此前F-14D在設計階段即已將對地攻擊能力納入考量。




F-14戰鬥攻擊機(Strike Fighter)升級計畫在九〇年代中後葉執行,整合Lockheed Martin廠業已實用化的「紅外線夜間低空導航暨標定」(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 LANTIRN)莢艙;其它與對地攻擊有關的航電、自衛系統升級與延壽項目也一併執行。1995年間第103戰鬥機中隊「強擊者」(VF-103 “Sluggers”)率先測試導入LANTIRN莢艙。






Bombcat是整合LANTIRN的F-14A/B/D各衍生型的非官方總稱,並非計畫名稱或官方稱謂。






Grumman F-14 Tomcat首飛五十週年



1970年12月21日,序號157980的首架Grumman F-14A-1-GR Tomcat全尺寸發展構型(full scale development, FSD)原型機由Grumman首席試飛員Robert K. Smyth與發展計畫試飛員William Howard Miller搭檔,於紐約州長島卡爾弗頓(Calverton)的Grumman組裝生產測試基地進行首次飛行。



由於當日天候不佳,F-14的首飛草草結束;這架預計進行高速飛行測試的F-14A,在首飛過程中主翼也僅限於全伸展狀態未後掠。但首飛較計畫時程提前一個月,也使F-14的前景展現曙光。

同年12月30日,這架首飛的F-14由Miller與Smyth搭檔進行第二次飛行。飛行途中其鈦質液壓系統管線因結構共振產生金屬疲勞破裂,導致主液壓系統發生故障。機組員立即返航,並以壓縮氮氣瓶放下起落架,但就在即將抵達跑道時因備份緊急液壓系統失效無法操控而於樹梢高度棄機彈射。



首架F-14失事墜毀後,直到1971年5月24日才再由Smyth駕序號157981的第二架FSD構型F-14A-5-GR進行試飛。此機用以測試低速飛行特性,主翼與進氣口皆鎖定於全伸展狀態。後在1974年5月13日飛行中輔助動力系統起火,返航降落後除籍。


發展計畫試飛員William Miller在1972年6月30日駕序號157989的第十架FSD構型F-14A-45-GR於馬里蘭州帕塔克森特(Patuxent)演練國慶日飛行展演課目時,因操作失當尾部高速觸碰海面爆炸而墜海喪生。此機用以測試於航空母艦起降時的結構韌性,襟翼在主翼後掠前的鎖定控制機制不同、後座亦未配置雷達攔截官。就在墜毀前的6月28日才甫由海軍飛行員操縱,完成F-14首次航空母艦降落。





首飛Grumman F-14 Tomcat的Grumman首席試飛員Robert K. Smyth在2012年1月10日辭世。
美軍飛行員的象徵:陸軍A2及海軍G1飛行外套

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31年製發A2飛行外套,剪裁與1927年製發的A1飛行外套相同,但採大翻領,亦將鈕扣改為拉鍊。



A2飛行外套為三〇年代起至1943年間美國陸軍飛行員的主要裝備,但隨飛機的升限與飛行高度迅速提高,著重保暖的B系列轟炸機組飛行外套逐漸取代A2。但A2仍成為美國陸軍飛行員的象徵。

美國海軍則在1940年3月28日將現行飛行外套納入標準,稱為M422;其小改款M422a在1941年10月1日納入標準。

自1941年底運作至1942年7月4日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即飛虎隊),隊員所著飛行外套多為國民政府購置統一配發的美國海軍M422a。飛行外套並無任何點綴,僅三中隊「地獄天使」(Hell’s Angels)慣常以紅色裸女中隊徽印在夾克左胸位置。詳見飛虎隊徽章


M422a飛行外套經改良後,成為美國海軍在1943年納入標準的G1飛行外套。


雖然海軍之後亦有布質的B10及部份布質的B15兩種飛行外套,但皆不如G1聞名。G1飛行外套成為美國海軍飛行員的象徵,並藉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而大放異彩。


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的飛行外套

1987年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由Christian Bale飾演的Jamie "Jim" Graham在戰俘營中獲得一件據稱是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即飛虎隊)的飛行外套。



此件飛行外套的左上臂處具美國陸軍中緬印戰區臂章、後背具第二次中日戰爭前期的血幅。中緬印戰區臂章為1942年八月間制定,繼而配發駐防印度與中國的美國陸軍部隊,亦包含中美混編中國部隊裡的美國軍人。此時AVG已解編而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接收,故中緬印戰區臂章與戰爭前期血幅同時存在的場合,應以陸軍制式A2飛行外套為主。以時間序而言,只能是繼承飛虎隊名號的第23戰鬥機大隊物品。

此件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飛行外套在2016年九月下旬由英國Prop Store道具拍賣公司以1500英鎊拍出。臂章與血幅皆為皮製。



此件飛行外套為美國紐約市製衣商Schott NYC所製。該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美軍飛行外套供應商之一,戰後亦以軍用形制為基礎改良後販售。以形制而言,電影所用的飛行外套類同美國海軍G1飛行外套,卻有G1所不具的可拆卸毛領、上下拉鍊扣環以及兩側斜插口袋,應屬1977年起Schott NYC製作販售的款式。而為電影所需,此件飛行外套曾作舊化處理,右袖與左側口袋均作撕裂狀、袖口與外套底部的鬆緊帶皆不存。

實際上G1飛行外套在1943年才由美國海軍納為標準,而1941年底由國民政府購置統一配發AVG者為其前身M422a,形制大致與G1類似。然而1942年7月4日起已由美國陸軍正規部隊承接解編的AVG,應使用美國陸軍制式A2飛行外套。
一九八〇年代美國海軍假想敵中隊的Douglas A-4 Skyhawk戰術編號

在電影「Top Gun」所處的上世紀八〇年代,美國海軍假想敵中隊使用的單座A-4及雙座TA-4戰術編號通常為:

• 大西洋艦隊假想敵中隊:第43戰鬥機中隊「挑戰者」(VF-43 “Challengers”),單座2x、雙座0x




• 東岸艦隊假想敵中隊:第45戰鬥機中隊「黑鳥」(VF-45 “Blackbirds”),單座1x、雙座0x




• 太平洋艦隊假想敵中隊:第126戰鬥機中隊「土匪」(VF-126 “Bandits”),單座1x及2x、雙座0x及1x




• 西岸艦隊假想敵中隊:第127攻擊機中隊「賽隆人」(VA-127 “Cylons”),單座0x、雙座0x及1x




• 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NFWS,即TOPGUN):單座5x及6x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車手的Top Gun裝備

國際摩托車賽車協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otocyclisme, FIM)主辦的世界摩托車錦標賽(Grand Prix Motorcycle Racing, MotoGP)為車界重要賽事。

西班牙MotoGP賽車手Jorge Lorenzo在2011年八月於捷克布爾諾(Brno)賽道出賽時佩戴與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類似的Maverick頭盔。




西班牙MotoGP賽車手Maverick Viñales戰袍臀部使用電影商派拉蒙(Paramount)註冊商標Top Gun橫幅,但應為個人授權使用,而非電影商贊助。其父為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迷,所以將他取名為Maverick。因而Top Gun也順理成章成為其個人意象。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