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 天才雷普利---影迷討論區~~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這部老電影的推薦文.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經典之所以存在. 是要讓人懂得謙卑 ]

很明顯的導演安東尼不完全是要創作出一個商業作品.

這部電影無論在編\導\演\音樂\美術 都幾乎呈現一種藝術品的境界.









上個月去COSTCO逛時.無意間發現了[天才雷普利]的原著小說.全套5本特價899 我就買回家看了.

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1955年那個保守的年代.創造出小說史上最可怕的人物[湯姆.雷普利]

在這部小說之前的偵探小說 正邪對立分明 正義的一方就是偵探跟警察.
壞蛋就是壞.既使有犯罪的種種理由但還是不讓人茍同.

但是出生貧窮.溫和.個性纖細的雷普利出現後. 這一切改變了.

混淆你對邪惡的定義.你將跟著雷普利一同冒險.

假設您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你更將為自己心中產生的邪念而焦慮不已....!

在她的書中,正義的伸張、善惡的界定、罪行的懲處,並不依一般的道德要求來處理,大異於其他犯罪小說

很可惜的.作家並沒有機會看到安東尼導演的[天才雷普利] 這部電影在1999年製作

而作家在1995年就過世了.. 導演安東尼也在2008年因為手術失敗而過世

這部電影.就成了一部後人難以追趕的經典..


書評------

「湯姆.雷普利誠乃世界文學最耐人尋味的角色。」

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無法自拔……凡是心性優柔寡斷、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雷普利小說概屬不宜。」

《華盛頓郵報讀書園地》(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海史密斯構想出湯姆.雷普利這樣的角色,精采萬分,證明她將美國夢裡英雄和惡魔兩邊同時注入角色合而為一的超凡能力──以致縱使主角的瘋狂行徑連蓋茨比一流的騙子也瞠乎其後,讀者依然忍不住要站在他那一邊。」

法蘭克.瑞奇(Frank Rich),《紐約時報雜誌》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犯罪小說史上最為邪惡卻又古怪迷人的五部曲,……這一位奇魅萬端的美國年輕人,竟然是殺人不眨眼的狂徒,視道德如無物的沉著紳士。人物刻劃栩栩如生,令人髮指,海史密斯一再發揮這一文類獨有的手法,締造驚人的效果。」

馬克.哈里斯(Mark Harris),《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海史密斯顛覆的筆調,帶著讀者不知不覺就成了雷普利冷酷思慮的同謀。」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UK)


  「海史密斯逼著讀者重新審視理性和瘋狂、正常和異常的分界線,同時誘使讀者暗暗和主人翁悖德的觀點合流。」

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湯姆.雷普利可謂史上推理作家筆下主角駭俗之極致。」

《紐約日報》(Newsday)

  「以拉伯雷或斯威夫特的筆調刻劃野蠻不仁。」

喬伊絲.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紐約書評》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影評---------

第一次是陽光普照的午後,獨自去看「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幾乎是一段完美的時光,除了中途有一個觀眾在講電話。第二次是在下雨天的家中,「順便」重看DVD,時間切割得很零碎,於是很多時候,我把注意力放在片中的許多「符號」上。

「天才雷普利」可以算是一部黑色電影,從頭到尾充滿陽光,明亮、美麗的場景,卻讓我聯想到總是下著雨的、陰暗的「火線追緝令」,題材不同,氛圍互異,只是同樣的宿命和悲哀。

雷普利出身微寒,擅於模仿、偽造簽名及一切欺騙技術,偶然間因為一件普林斯頓大學的校服被一個富有的船商誤認,也因此受託去遊說船商的兒子迪克回美國。迪克在意大利過著隨興而奢華的生活,有美麗的女友瑪姬相伴,他所擁有的一切以及他自己本身,都令雷普利欣羨、愛慕。在雷普利失手殺了迪克之後,偶然間他因再一次被誤認,起意冒充迪克的身份。他在兩個身份之間遊走,在兩種人群(視他為迪克,和視他為雷普利的)之間來去自如,並為了掩飾罪行(或真我)而持續犯下殺人案;他躲過了警方的調查和迪克親友的懷疑,但也付出了代價。

這是一趟雷普利自我分裂的心靈之旅。一切從一個無意間的謊言開始,也是從他心中深處的一個小黑點開始;此後他利用自己的天賦與聰明才智,一再重複或精密佈局、或隨機應變、或臨時起意的謊言;謊言的雪球愈滾愈大,心中的黑暗愈來愈擴張,終至自己無力揭發、陽光無法穿透。

片頭一開始就是一個跳動的標題,許多雷普利特質的形容詞切換著,之後停留在「Talented」,配合切割畫面的色塊,點出「分裂」的主題;呼應影片終了時他的戀人彼得描述著他的多樣特質,以及他映射在鏡中的多重身影,而雷普利終於將最後一扇門掩上,黑暗淹沒了一切。

描寫複雜的人性,曲折幽微的情節之外,片中充滿了豐富的意涵象徵。從蒙吉貝婁、聖瑞姆、羅馬、到威尼斯,燦爛明媚的意大利風光與主角愈走愈深沈的心路歷程形成對比,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雷普利第一次的殺人場景,映著陽光,在湛藍的、波光瀲灩的水面上,白色的小船上血腥而淒美的畫面。古典或爵士音樂出現在破敗嘈雜的環境、多次與迪克共處的場合、之後的歌劇院或威尼斯的住處,烘托出劇中人不同的情境心境及曖昧情愫。服裝或生活上的風格品味也加重了角色性格的厚度和戲劇性,雷普利模仿迪克的衣著,又因為暗沈俗麗的居住品味露出破綻。而片中無所不在的鏡子,時而照出他或扭曲、或碎裂的形象,時而照出他隱藏在心中的情緒,妒嫉、愛慕、慾望、殺機、恐懼不安...

迪克是一個陽光男孩,俊美如陽光,率性熱情如陽光,所有的陽光特質投射到雷普利身上卻成了最黑的黑影。迪克充滿魅力,令人迷戀,也令人心碎,他幾乎不具有罪惡感,只是盡情享受生活,盡情追求他想要的,而他想要的幾乎都唾手可得;暗影裡窺伺的雷普利,敏感、脆弱、壓抑、心機深沈、不滿意自己,總是被旁人的不經心所傷。在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間,表面上,是雷普利殺了迪克,取而代之;然而在雷普利的內部,對迪克的身份認同卻趕走了真實的雷普利。

有點吊詭地,雷普利最後能全身而退,除了仰賴其實有點太過輕易的好運之外,竟也是因為迪克自己隱含在陽光背後的陰暗面被挖掘出來。

美樂蒂是雷普利模仿迪克與瑪姬的異性戀情的投射對象;也是一直把雷普利當做迪克的關鍵人物。一方面她因為認識迪克的友人而一再在無意間造成雷普利被揭穿的危機,一方面卻又因此被用來當做製造煙幕、故佈疑陣的工具;最終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促成了雷普利決定性的致命罪行。

雷普利有他自己的優點,而且竟能在謊言充斥的旅途中找到真誠的愛情,但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匱乏,無法面對自己的同性情慾。宿命的是,在每一次真實的雷普利出現時,總會遇到直間或間接的阻力;在每一個真實與虛假的分岔口,他總選擇了謊言,放棄了自我。他運用他的天賦得到財富和佳人青睞,打入上流社會,逃過調查追緝,在這過程中他謀殺了他愛慕的人、懷疑他的人、真心相愛的人,還有真實的自己。



藉【英倫情人】聲名鵲起的安東尼明格拉,再度發揮他擅長營造異國情調來烘
托出軌情慾的手法,改編了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完成了【天才雷普利】。

  表面上,【天才雷普利】應該是一個充滿連串謊言與謀殺的黑色電影,諷刺的
是導演除了在片頭以不同顏色來處理演職員表,暗喻本片的「分裂」母題外,整部
電影其實都發生在高調明朗的豔陽下較多,。這可以是個反諷,更突出了主角雷普
利表裡不一的隱藏性格,並尋此發展成一齣意圖跨越階級鴻溝、取而代之的悲劇。

  電影以倒敘的手法開場,麥特戴蒙飾演的湯姆雷普利回憶自己代班演奏鋼琴時
,因為借來的普林斯頓大學外套而被造船大王誤以為是兒子的同學,進而以高價委
託他到義大利遊說放蕩不羈的兒子回國。這個身份的扮演與誤認,即已開展出本片
最重要的衝突原因,也指出主人翁性格的盲點,因為他樂此不疲地扮演他人。

  之後,觀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導演呈現雷普利在歌劇院洗手間當小弟,躲在包
廂布幕後偷看演奏會,或是在演奏會散場後偷彈幾段音符的窘境;或是只能住在陰
暗的閣樓,再優美的唱片都會被格鄰男女爭吵的聲音給破壞。階級間的不平等和雷
普利所接觸的兩種極端生活,和他隨時模仿、扮演、甚至進出謊言的能力,有了一
個可信的基礎。待他接受雇主頭等艙的優待,前往義大利勸公子哥回美國,而在海
關巧遇主動搭訕的鋼鐵大王的女兒美樂蒂(凱特布蘭琪),不加掩飾地謊稱自己就
是造船大王的兒子迪克葛利,亦即他此趟任務必須接近的目標時,則更進一步跳進
自己所設的謊言圈套裡。

  然而根據同一個故事改編,【天才雷普利】和1959年法國導演雷尼克萊曼執導
的【陽光普照】最大的不同,不是在於麥特戴蒙缺乏當年主演此角的亞蘭德倫令人
目眩神迷的美貌而讓觀眾忘了苛責他的背德與犯罪,而是安東尼明格拉刻意讓麥特
戴蒙以一種非完美的、敏感、脆弱且憂鬱的形象出現,反而是裘德洛飾演的迪克葛
利俊美得令人嫉妒,加上他奢靡享樂的生活方式、美麗高貴的女友,他所擁有的即
是雷普利所渴望的一切。更要命的是迪克媲美義大利驕陽般的情人魅力,令雷普利
也不禁愛上了他。

  儘管麥特戴蒙的演出尺度限於偶像身段而多有掩飾,但雷普利一角作為一個「
衣櫃裡的同志」卻是顯而易見的。當心裡有鬼的迪克極力想把這個也令他有些心猿
意馬的男人趕出生活,雷普利卻在小舟上對他come out,並在爭執中誤殺迪克,則
成了第一樁具體的罪刑。這讓我從「同志電影」的角度來看【天才雷普利】時,更
傾向視其為悲劇的原因,因為雷普利在片中少數讓「真實」湧現出來的結果,是對
方的逃避、羞辱、攻擊,以及自己的惱羞成怒與後悔莫及。

  從雷普利失手殺了迪克,在小舟上與迪克屍體相擁的哀怨鳥瞰鏡頭,到雷普利
假扮迪克出現在羅馬、聖雷姆等地看來,除了表現他取而代之地享受假身份所帶來
的優渥快感並掩飾其罪刑外,另外不也是他和所愛的迪克「結合」的另一種方(儀
)式?!

  而迪克聲名狼藉的友人費迪(菲利普西摩霍夫曼)打從見到雷普利,彷彿一眼
就看穿雷普利隱藏慾望的曖昧眼光,則是另一條可供解讀的線索。在先前一場羅馬
之行裡(很詭異的不包括女主角在內,理由是她要在家寫小說),雷普利嫉妒迪克
只顧與費迪聽唱片卻忘記帶他買外套的情感衝突,透過他隻身離開後,看見路旁一
對男性親密的舉動中側現出來。而當迪克死後,費迪找上門來,看到雷普利摻揉了
部份迪克風格的裝扮與全然雷普利格調的家飾,語出調侃的言詞(「我看迪克若不
是成為基督徒就是【性向】轉變了!」)則更凸顯了異性戀對同志的排擠與輕蔑,
而費迪被導演處理成片中少數不被同情的角色之一,雖然突出了他的批判,但隨劇
情安排,雷普利只能殺了察覺事有蹊蹺的費迪(還刻意讓砸死費迪的石雕染上的血
痕,一如迪克被雷普利殺害時的傷痕),也悲觀地帶出導演想像中的同志處境:被
發現是一種危機。也讓最後的發展自然籠上更濃的陰影。

  很明顯的,本片所充斥的男同志情慾讓女性角色的份量與空間有著相對的侷限
,尤其是葛妮絲派特洛飾演迪克的女友瑪琪,從起初同情雷普利自溺於迪克忽冷忽
熱的態度到後來懷疑雷普利定是殺人兇手的轉變,一方面受制於導演對此角的刻畫
欠缺層次,另方面葛離絲派特洛落差甚大卻不見足夠心理轉折的演技,也讓此角驟
變為一個歇斯底里的悍婦(或許我的描述稍嫌誇張)。相較之下,凱特布蘭琪飾演
的富家女美樂蒂,愛上了雷普利假扮的迪克,擺明了是個大配角,但幾場咀嚼失戀
哀傷的演出,卻複雜細膩得多。不過我的重點不在這裡,而是雷普利愈撒愈大的謊
、以及愈來愈多的殺戮,總算在他假造全是迪克所為然後畏罪自殺等證據之後,暫
告段落。他來到威尼斯重新開始,這時出現了彼得(傑克戴凡波)這個男人,成為
一個和美麗蒂在重要性及關鍵性上等量齊觀的角色。

  雷普利借用迪克身份和美樂蒂一塊去聽歌劇時,第一次認識彼得。觀眾應該注
意到男主角看著歌劇舞臺上一個男人殺了另一個男人而後悔不已時,也不禁為之落
淚的感同身受;以及舞臺機關上不斷湧出的紅布所象徵的血腥,與雷普利無法抑止
的犯行有著鮮明的互照。雷普利在中場休息時見到彼得,彼得是迪克和瑪琪共同的
朋友,陪瑪琪來聽歌劇,而他看到雷普利時眼睛一亮且急於留下電話給他的興奮,
已清楚顯是他對雷普利的感覺。而雷普利之後來到威尼斯,並順利躲過警方的盤查
陷阱,以無罪之身開始新生活時,彼得這個「公開的同性戀者」成了雷普利安定的
感情出口。這從兩人坐在鋼琴前,雷普利一段訴說難以將心門的鑰匙交給別人,到
後來雷普利主動跑到彼得演奏的教堂對他揮手,從彼得的微笑中,導演迅速帶過兩
人感情的演進,其中或無深刻可言,但之後雷普利親手將鑰匙交給彼得的映像,則
清楚扣回到先前他表示難以找到對象將心門鑰匙交予的談話,而有清楚的同志意涵
證實兩人的關係。

  然而全片最悲慘也勢必要出現的結果,是即使雷普利躲過義大利警方、迪克父
親僱請的私家偵探的考驗,甚至連瑪琪的指控與攻擊都不能對他產生影響,而他與
彼得的感情又臻於穩定與甜蜜時,按照類型故事或電影發展的邏輯,他還是逃不出
作者(另一個上帝的代言)的掌心。

  當雷普利終於以自己的身份(又是一次難得的「真實」湧現)和彼得結伴去雅
典,在渡輪上竟然遇到美樂蒂(又是船!本片的致命符號)。我們曉得美樂蒂依然
以為雷普利就是迪克,而當雷普利掙扎於到底要作異性戀的迪克和美樂蒂繼續假裝
下去,或是回歸雷普利的本尊與彼得永浴愛河,他選擇了前者。當導演唯一一次不
呈現雷普利殘忍的殺人畫面,而以雷普利完事後回到艙房,畫外音卻是他殺害彼得
時哭泣的聲音,表現了導演與主角的不忍(很明顯的,他讓彼得宛如片中最完美的
伴侶,善良溫柔、體貼多情)。但我覺得更大的悲劇是雷普利從陽光下選擇了退回
「衣櫃」(所以他一個人在甲板上看「日落」這最後一道光明的場景及美樂蒂這時
突然出現安排顯得饒富寓意),而且這次他殺死的不是恐同症者或歧視他的異性戀
,而是一個不計一切愛他的同志,而原因是他必須再回到體制內繼續「扮裝」。

  你自然可以從情節裡的犯罪與制裁的必然性,否定安東尼明格拉有意處理一樁
同志悲劇的觀點;但若與過去根據同一本小說演繹的成品詮釋角度相較,他特別突
出了同志情慾這個部份,提供我們藉此切入觀察同志情慾如何在這個五0年代的犯
罪故事裡成為一個讓主角猶疑在壓抑與抒放、擁抱或抗拒的兩難下,無以面對的癥
結,卻顯而易見。如果觀眾發覺最後這場殺戮(彼得之死)是最令人情何以堪的罪
刑,多少也說明了對同志壓抑情慾的同情,已經成為主流電影敘事當中可被接受的
一環(但對象是否一定要是如彼得般近乎完美的人才可以被同情,則是另一個問題
)。而雷普利最後將自己關在艙房(一個鮮明的、再度躲至「衣櫃」裡的意象),
一扇鏡子(真的衣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兩個雷普利(鏡裡、鏡外),雷普利最終
還是分裂的(真╱假、同志╱直人、上流╱下層、迪克╱雷普利),然而請注意,
最後一個鏡頭是逐漸掩上的櫃門終究讓雷普利給關在我們的視線之外,真的雷普利
終於消失了。

  而他最大的悲哀,豈止是想成為迪克,一個上流社會的人物而已?在安東尼明
格拉古典詩情的映像裡,麥特戴蒙隱諱敏感的詮釋,以及顯而易見的男色充斥,都
說明【天才雷普利】可以被解讀成一個保守的、感傷的、面對社會機制與個人內在
衝突時,難以挽回的同志悲劇。



-------------------------------------------------

PS這部電影的續集是[魔鬼雷普利].由老帥哥約翰馬可維奇 主演

(粉難想像小麥特長大後變成約翰馬可維奇....
也是相當精采的一部電影.在這就不破梗了.沒看過的趕快去找來看唄~~




-------------------------------------------------

CleanRoom wrote: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爵士...(恕刪)


小說裡..狄克是個想成為藝術家的玩酷子弟.愛畫油畫(畫的很普通)

電影裡.導演將迪克改編為熱愛爵士樂的人.同時也豐富了電影的配樂

裡面音樂都是導演親自挑選...導演也很有品味耶~~><

My Funny Valentine.是由麥特戴蒙自己唱的...唱的還不錯





好書,但電影就不置臧否。。。
話說怎麼第2集的主角變這麼老啊?
http://www.babyhome.com.tw/bb/270003
這部的原著小說居然有5本啊~~那不就是從少年到老年

看來導演的功力與編劇真的可以讓人看得這麼滿足,我連小說都沒有聽過就看了天才雷普利與魔鬼雷普利,就是因為期待…
壞男人與好男人的差別:壞男人永不認錯,絕不改過;好男人勇於認錯,絕不改過… 以上這些都不是男人自己講的~~
這部電影是小弟我在高中時的最愛

無論是劇情 還是運鏡 更或是音樂

都是一流傑出的表現

還記得那時第一次看是首映 記得主持人介紹配樂也是導演的傑作

看完始終無法忘懷這部經典 也收藏了原聲帶和台版DVD

好幾年前 天才雷普利的小說 是要訂購“謀殺專門店”這個系列套書

一整套才可以買的到的....


那時還是學生 當然無力購買

不過現在開放零售 等小弟回台灣以後 一定也要買一套來重溫

如果大家還沒看過這部經典 推薦大家一定要購買觀賞

不知道有沒有重出藍光版.......

scream wrote:
這部電影是小弟我在高...(恕刪)


這部電影的原聲帶真的很好聽

以前我跟同學也都好愛

多年後 再把電影再放一次來看

我只有不停的搖頭讚嘆

太完美了...角色的選角及演出 尤其是裘得洛用命令口吻喊一聲:「我要一杯馬丁尼!」

感覺他根本沒再演戲 完完全全天生就是個有錢公子哥

電影的場景 蒙吉貝羅 有生之年能去一次 我想就無憾了
https://vanson03086.wixsite.com/website

寫得真好

這部電影很有內容
音樂 主題 景點 主角
都是上選

vanson5917 wrote: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恕刪)
很棒的分析,讓我又想再看一次電影與小說
個人覺得,
1960年由雷恩克萊曼導演,亞蘭德倫主演的法國片"陽光普照"
更有資格稱之為改編自"天才雷普利"的經典電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