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後的心情調適經驗分享



【24】

金剛經文中反覆提及『四句偈』的觀念究竟是哪四句呢?整部金剛經裡有很多四句偈,而;最終章耳熟能詳的四句偈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你要是以為『四句偈』跟阿里巴巴的咒語『芝麻開門』可以開啟四十大盜的藏寶密洞一樣,有捷徑通往金剛經的奧義,清淨無為的般若境界,那就太小覷佛陀的智慧了;『四句偈』有點類似現代廣告常用的Slogan,把商品特色濃縮在朗朗上口的簡短語句,便於推銷給不為人知的大眾;就像深植人心的披薩廣告『達美樂,打了沒?2882-5252 (餓爸爸餓,我餓我餓)』,要是不拿起電話訂購,披薩又怎會送到府上、得知其風味如何呢?

『四句偈』其實只是一種形容:「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真正的重點在於『受持』二字,要能接受金剛經的觀念想法,並且身體力行,持續保持這樣的狀態,才能往清淨無為的境界前進。

前陣子有位朋友想換工作時有點迷惘,自己在四十歲左右(當時在現在這份工作已待了近十年)也曾產生職業倦怠,想說換份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時間看是否有助於緩解生活失去目標與動力的徵狀;從退伍到四十歲未曾間斷地工作了超過十六個年頭,不管是心理或身體都確實有點疲累了,無止盡的繁重工作似乎永不停歇地榨取每一滴所能擠出的精力,每天都想放下身上重擔好好喘口氣,問題是下一步呢?

某些時候,離開現有的工作往往只是想逃離眼前不快樂的狀態,多數人沒有富爸爸,所以我們都得認命地繼續辛勤工作來養家餬口,下一份工作是否能解決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呢?更換工作性質去考公務員?在家給老婆養或者靠打橋牌維生?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人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應該考慮的事一件件放到天平上去衡量,至於孰輕孰重,最終還是得由你自個兒決定。

那時有個想法靈光乍現─『換工作時常有個迷思:就是不想要甚麼,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到底想要甚麼』,人來人往、世態炎涼,其實換份工作又能有多大差別呢?經過這幾年的時光沉澱回頭省思,我很慶幸自己當初決定留在原本的工作,這使我跟太太現階段擁有更大的生活彈性,人生沒甚麼對錯,很多時刻都只是一個選擇,相信自己當下的選擇並享受接續的過程,不同的路有不同的瑰麗景色;就像金剛經的『受持』二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經書就在面前,相信祂、接受祂、並享受祂帶來的一切,就是如此簡單而已。


【25】

金剛經第十二章:『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梵音,原意就是佛塔,中土本來沒有高塔形式的建築,是在西元初年佛教東傳才跟著引進,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興建、用來弘揚佛法的通天浮屠,則有將近150公尺的高度,如此高聳入雲的宏偉建築,怎能不令小老百姓瞠目景仰?

佛經中常講到『六道輪迴』的概念,所謂的六道包括三善道─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每一道又細分各個項目及所受業報,如同國中生物課本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般鉅細靡遺,好像真有某種法則把我們這一世的行為舉止記錄在案,然後再據此分配到下一世的輪迴;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故弄玄虛的迷信,今年全國科展佳冬高農同學施依萍、林慶樺從「巴克斯特效應」發想,以科學數據初步證明植物亦有感知與情感辨別能力,也許某些根深蒂固的科學想法,都還有無窮的探討空間。

宗教的本質就是勸人為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所以有信眾捐錢蓋佛塔廟、印善書宣揚佛法、做法事超渡亡靈……,芳名錄則依據捐獻金額的多寡來排定先後順序,捐助者本人往往也希望多積點功德、種下善因;看來好像有錢人更有機會預約下一世的福報,但金剛經中常可讀到「功德」與「福德」,有甚麼差別呢?「功德」是有形、可計量的,而「福德」則是無形、無邊無際的。

今天翻開報紙一看,有狼師上吊輕生的,有哥哥崩潰殘殺精神障礙親妹妹的人倫悲劇,現代人難以抗拒的各式慾望與誘惑、生活經濟精神壓力與日俱增,有人日子過得醉生夢死,也有人每天忙得像無頭蒼蠅找不到人生目標;如果透過介紹金剛經,幫助人緩解壓力、找到情緒出口,或者新中沉思有了信仰,或者重新找到人生方向,這不也算是某種形式的『救人一命』嗎?這功德是否比建造七級浮屠更有意義呢?所以佛陀不斷重複強調的觀念─『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種善因、行善事並非有錢人獨享的專利,而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能力範圍內都可及之事。

巴克斯特與其著作『原始感應』
http://www.pixpo.net/post112105


【26】

佛經雖說眾生平等,但修行仍需按部就班,就跟打怪一樣,打倒了鎮守這關的魔王,破關之後才有資格進行下一關的挑戰;這也是第十二章提及,三善道─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才有足夠的緣法可以聽聞金剛經,進而修行、證悟,達到清靜無為的涅槃境界,渡過無邊苦海抵達西方淨土。

或許有人會懷疑,不是常聽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嗎?佛經中也有典故《佛說鴦掘摩經》闡述這個故事,不過到了今天,有了更廣義的解釋:『屠刀』引申為一切的惡意、惡念、惡言、惡行,鼓勵人們棄惡揚善,在自己的功德簿上努力儲值。

換個世俗點的講法,我們每個人開始工作之後,公司會把薪水定期匯到存摺帳戶,而每個人的金錢價值觀大相逕庭,有人是貪圖享樂的月光族,有人則會設定長期目標,攢錢儲蓄投資或者預先規畫旅遊結婚買房甚至退休基金;如果把人生的刻度拉長到老死的那一天,曾聽過一個有點悲涼的玩笑話:人生最慘的事,是當死亡來臨時,錢還沒花完;而更慘的事是,當錢花完了,卻還沒死。

有篇心靈成長文章,自己很喜歡『應得定律』裡的一小段話─人會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非想得到的一切,就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概念。

佛經常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這一世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富貴功名,都是累世業報的總結,或許有人不相信宿命,但我們常會認識某些朋友特別投緣,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所以佛陀才持續鼓勵我們行善、修行,為下一世甚至往後的生生世世累積福報,直到修成正果。

2500年前科學不發達,要印佛經或者讓佛經裡面的概念普及很不容易,不像現在上網稍微搜尋一下,各種經文的譯解都唾手可得,但人們似乎更容易在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隨波浮沉,真正追尋內心寧靜的人反而變得更少了;金剛經第十二章:『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雖然未曾親身聽聞佛陀說法,但透過閱讀金剛經,可以理解佛陀的精神,剩下的就是自己如何修正觀念,往善的方向前進了。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9664


【27】

金剛經第十三章:『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便是金剛經名的出處,為何取名『金剛』呢?因為金剛是當時已知最堅硬的金屬,如果讀通這本經書,便能斬斷比金剛還堅韌強硬的煩惱心,不過佛陀也再次強調:同樣一本經書,有人深信不疑、有人斥為無稽,這與經書無關,差別只在人的觀念,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歷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一座山,不同的攀登路徑、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能看到的風景也大不相同,同樣的佛法,每一個人體悟領會的也有所不同,但山頂永遠在那兒不曾改變,佛法的終極目標就是修證到清靜無為的涅槃境界,殊途同歸。

我們常說世事滄桑,滄桑就是滄海桑田,用來譬喻景物的變化,而在金剛經這個章節中佛陀也提到類似觀念:『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們都知道原子的基本構造是電子環繞著由質子與中子構成的原子核運行,所有星系也是同樣的模型架構;時至今日科學家又陸續發現各種更小的微粒,一顆原子就包含有整個宇宙的信息在裡面,佛經中用『微塵』這個詞語來形容;佛陀理解微塵會形成世界、世界終有一天又會被黑洞吞噬擠壓變回微塵,與『滄海桑田』相比,佛陀的時間刻度顯然長到我們凡人無法想像,不可思議!


【28】

提到微塵與世界的觀念之後,金剛經第十三章中接續的對話是:「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甚麼叫做相呢?簡單來說就是型態,水的三相就是液態的水、固態的冰、汽態的水蒸氣,佛經上針對如來佛祖的32種型態有詳細描述,觀音菩薩也有千眼千手的神通,當我們面臨苦難時,都希望菩薩現身保佑,但佛陀反而告誡我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道理何在呢?

常聽說「眼見為憑」,但有沒有可能我們人生在世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是精神能量投射出來的『相』而已?有種精神疾病─『解離性身份障礙』,俗稱人格分裂,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除了在性格上有顯著差異,甚至在生理上如近視、血壓、過敏都呈現出迥異的特徵,附上一段12種不同人格都是藝術家的報導;聽來就彷彿是不同靈魂進駐在同一副軀體的故事,是否有可能精神壓力超過某個人類所能承受的臨界點,結果在平行宇宙另外不同的『相』投射到我們存在的現實世界呢?

https://read01.com/Ka8a7k.html

所以佛陀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那其實只是佛祖投射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形象,各有殊勝不同,就像金剛經第五章的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看到的一切全都是假的,那甚麼才是真的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佛陀在第十三章再三懇切地告訴我們(很重要,所以要講N遍):心存善念、布施、把金剛經的觀念發揚光大,當心中沒有『相』的差別,理解生命的本質,真正的如來佛祖其實就在我們心中。

csho101 wrote:
太太結婚幾年內連續...(恕刪)


加油,寶寶會等你的

peggy0422500 wrote:
加油,寶寶會等你的...(恕刪)


謝謝您的祝福 , 目前寶寶已經一歲兩個月了 , 還在努力學習如何當一個爸爸

【29】

人有時很在意旁人看自己的眼光,是否賺很多錢、開好車、拿名牌包……,這些身外之物其實都只是我們反映在其他人心中的『相』,但往往我們為了迎合世俗標準,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並不順從本心、不喜歡的事;常有人開玩笑說瘋子活得比一般人快樂,因為瘋子可以無視於旁人目光,單純地做自己;我們也知道水會隨著溫度壓力有三『相』變化,但這種物理性質的改變,並不影響水的原子結構,水還是水,並不因為呈現在人們眼前『相』的不同,而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

常聽說「相由心生」,其實也是出自佛經偈語─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簡單說明心境的喜怒哀樂會反映在面部表情上,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臉的容貌五官特徵就會生出對應的『相』,所謂「夫妻臉」也是類似道理,共同經歷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夫妻二人臉上就會有同樣的風霜之色;再把「相由心生」做更廣義的解釋,自己在旁人眼中的『相』是由別人內心所決定的,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某種程度來自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每個人心中的尺又有不同標準,但無論別人怎麼評價我們,我還是原來的我,未曾改變。

臉書上朋友長長一串,真正有困難或者有心事想要傾吐,幫得上忙的又能有幾人呢?所以我早就學會把人生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覺得重要的人與事上面,不用太在意旁人目光,應為之事就努力去做,舉例拿讀佛經這件事來說,有人會想說大叔是不是頭殼壞去,天天花那麼多時間早起唸金剛經、寫心得感想,好像走火入魔了,但只要自己認為是有意義、可以幫助心靈平靜的事,又何必在乎別人想法呢?

如同金剛經第十四章:『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當真正體悟經文中的奧義,就跟佛陀大弟子須菩提一樣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朝聞道,夕死可矣!」真理並不因人們的懷疑而有所改變,『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眾裡尋它千百度,原來它就在那裡!



【30】

真正的『道』就在彼岸,要度過無邊苦海抵達西方淨土就得坐船(金剛經第六章─如『筏』喻者),還不僅僅是只坐一艘船,得換搭好幾種接駁船,就跟我們去義大利卡布里島藍洞一樣,要欣賞絕美風光,不但要天候允許,還得換乘多種交通工具,最後由船夫划著小筏、低頭鑽進宛如置身另一幽冥異界,才得以目睹使人神迷的藍洞風光;而佛經講的六度(渡)循序漸進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有關六度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淨空老法師的說明,非常淺顯易懂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http://www.hwadzan.com/edu/knowbuddhism/subject/2561.html

我自己的小小感想是:

『布施』的重點就在於『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要我們花錢或者花時間去行善事,那『布施』這件事對我們自身會有任何好處嗎?我們常說捨得、捨得,就是要有捨才會有得;當我們的口袋裡裝滿了硬幣,還有多餘的空間容納千元大鈔嗎?透過『布施』─捨的過程,讓心靈得到淨化、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悅;或者透過經文的分享,讓自己可以思索佛經更深層的意義,沒有捨哪來的得呢?

『持戒』並不只是狹隘地遵守佛家戒律,天體繞著既定軌道公轉自轉、日昇月落,四季更迭、花開花謝,宇宙間自有一套法則讓天地萬物順利運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持戒』除了依循自然界法則,更深層意義是克制心中的慾望,人的本性是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無論擁有多少,總想貪婪地索取更多,『持戒』是一種『減法』的概念,金剛經第十章─『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拋棄掉多餘的慾望,心裡才能澄淨清明,看到自身真正想要追尋的境界。

布施、持戒都是己身獨力可做到的,但人不能離群索居,我們有時行事難免會遭人嘲諷、妒恨、輕賤、非議、攻訐……,所以第三艘船是『忍辱』,那金剛經第十四章介紹佛陀『忍辱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究竟達到甚麼樣的境界呢?



【31】

金剛經第十四章:『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佛經對歌利王與佛陀的故事有相當詳細的記載,世界兩大宗教─西方的基督教與東方的佛教都有類似情節,耶穌基督的復活與佛陀被割截支解後的復原,是否並非偶然而是相同的科學事件呢?當人類意識能量振動頻率修鍊到最高的1000等級(平凡人只有200),有沒有可能我們的意識能以另種能量的方式─『相』呈現/投射在凡人眼前,不再受到肉身的拘束?而修鍊的時間長度甚至需要『五百世』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這似乎已經完全超越現有人類所能理解的範疇了。

第四艘船是『精進』,我們都知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聽過「鮭魚洄游」經歷數千公里的旅程,返回原本的出生地,產完卵後不久即結束曾遠遊至北極海的壯闊一生,迄今科學家仍未能完全理解為什麼鮭魚非得踏上一段至死不渝的生命循環旅程,也或許這樣的旅程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生命啟發吧。

第五艘船是『禪定』,初階的不住於相,換個科學譬喻,如同戴了X光眼鏡,高矮、美醜、胖瘦、貧富、智愚、喜怒哀樂……通通都一樣,只不過是一具具骷髏、臭皮囊,能有甚麼差別呢?近日的同婚釋憲議題,如果身邊有親近的朋友找到相知相守的伴侶願意攜手共度一生,我會給予最誠摯的祝福,至於他(她)選擇的伴侶是異性或是同性,概與旁人無涉,又何須計較?如果執著於男相女相同性婚異性婚,一著相,煩惱源源不絕,就離清淨心越來越遠了。

最後一艘船是『般若』,就是成佛、成菩薩的大智慧,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俗事都看開、片塵不染,結果看到眾生仍在娑婆苦海浮沉,又生出慈悲心,回到人間現身說法、以身作則,希望眾生能夠開悟,一起修成佛道;如同俄國小說家盧基揚年科的巡者系列小說最終曲,巡者修鍊更高法力穿過自身影子進入更深一層的幽界,全書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當修鍊到第六層最高等級法力,穿過影子準備進入第七層也就是最深一層的幽界時,竟然又返轉回到了人間;「返璞歸真、天理循環」如果我們不能明瞭自身從何而來,又怎麼能知道要往何而去呢?

近代最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段發人深省的簡短文章:

「一個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受限於時間和空間。他以為他個人的經歷思想和感情是從整體之中分離出來,這是一種潛意識的錯覺,這錯覺是一種精神上的監獄,將我們限制於個人的慾望和幾個感情上最靠近我們的人。我們的任務是要把自己從這個監獄中解放出來!我們必須擴大我們的同情心去擁抱眾生和美麗的大自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A human being is part of a whole, called by us the Universe, a part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He experiences himself,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something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 a kind of optical delus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This delusion is a kind of prison for us, restricting us to our personal desires and ...to affection for a few persons nearest us. Our task must b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by widening our circles of compassion to embrace all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in its beauty." - Albert Einstein

「條條大路通羅馬」,聖經─『信者得永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與佛經殊途同歸,指向同一個真理,難道是巧合嗎?也許有一天科學更進步了,便能證明我們現在所不能理解的真理。


【32】

金剛經第十五章:『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財布施、法布施還不夠,當有了虔誠的信仰,甚至連身家性命全都奉獻給心中的『道』,就是種「捨身取義」的概念。

目前流傳最廣的金剛經中譯本是鳩羅摩什法師從印度遠道而來,學習中文,再將梵文經典翻譯成如此優美的文字;另個版本也是玄奘法師經過幾萬里的苦行,將佛經帶回中土再翻成中文;又如近代基督教的傳教士,離鄉背井、飄洋過海遠赴風土語言皆不熟悉的異地,甚至把一生歲月全奉獻給當地人民,若非心中有無比的信念,還有甚麼樣的力量能夠支撐這種『信心不逆、以身布施』的行為呢 ?

所以佛陀講得非常清楚:『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佛教有相當多的派別,我們常聽說的大乘、小乘、禪宗、淨土宗、密宗……,博大精深各有不同修行法門,而金剛經是講究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自性自度的道理,想要升官發財、健康長壽、良緣美眷……建議走別的路子,領悟金剛經後發菩薩心;就好像褲子口袋破了個大洞,金錢財寶時間都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一切眾生,希望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能夠透過接觸金剛經後脫離無邊輪迴的苦海,抵達西方淨土。所以金剛經反覆強調『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常講「身教重於言教」,當體悟金剛經的道理,在行為上做出根本的改變、以身作則,將宇宙間善的能量吸引過來,改善周邊人事物的環境,形成正向的善循環。

那如此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究竟有沒有科學上的實證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