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後的心情調適經驗分享


vu84vu wrote:
在懷孕生產的路上,...(恕刪)


這位媽媽辛苦了,我跟您有一樣的想法,孩子有緣來人生路上陪我們一段,真的是來度化我們,給我們重新審視人生重要的事情,調整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價值觀,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從您的文章中讀到,您對佛法也是深有研究,『善護念』就是一個調整心情的好方法,時時刻刻保持善的心念,對媽媽跟baby都有很大幫助。

出自金剛經第二章,全文如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6】

我們常聽聞的『如來佛祖』,光讀這兩個字就能體會佛經原文與譯者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有多精妙,怎麼說呢?當我們遭逢不順心的事,常常會祈禱菩薩、如來佛祖保佑,那佛祖究竟會不會來到我們身邊呢?『如來』─好像有來,但實際上佛祖從來也不曾現身保佑我們這些凡夫;那我們學佛經所為何事呢?人都有慧根也有劣根,學佛經最大的意義在於啟發人內心深處的善根,吸引正面的善能量,從而進化至整個社會的善循環。

小產後常有人勸我跟太太要想開一點,究竟要如何想開一點呢?

就跟西遊記中唐僧與悟空一行去西天取經,佛祖原本打算給他們的最上乘佛經一樣,上面是一個字都沒有的,所謂的『妙不可言』,佛經上的道理得透過自身修行去體悟,換個簡單說法,常有人說哪裡的美食多好吃多美味,但只有真正去品嚐,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金剛經第二章也是完全相同道理,弟子須菩提問佛陀師父如何控制心性、消滅煩惱?佛陀只回答: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他老人家就入定、不再回答,要等過了片刻,弟子須菩提看師父沒反應,他才繼續開口提醒師父說弟子正在洗耳恭聽呢。

無論有多少煩惱、人生有多少難關,別人或許可以扶你一把,但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克服。
csho101 wrote:
這位媽媽辛苦了,我...(恕刪)

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是逆增上緣,我以感恩的心面對。

為何要「善護念」?
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諸佛如何教導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南懷瑾先生是大智慧之人,他用詞遣字貼近一般人的說法,淺顯易懂,許多人獲益匪淺,我也是其一。有些人覺得佛經艱澀難懂,建議可以先觀看佛經的動畫,再來閱讀佛經,相信很快就能瞭解佛經上所說的,這方法對駑鈍的我有不小的幫助...



vu84vu wrote:
四聖諦:苦、集、滅...(恕刪)


謝謝您的分享,學佛有很多的途徑,包括您所分享的動畫,我自己偶爾也會看102華藏電視台聽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Youtube上也有相關視頻);當然南懷瑾先生的著作『金剛經說甚麼』對我幫助很大,一方面是南先生這本書是寫給一般大眾閱讀,另一方面則是透過閱讀這樣相對比較緩慢的過程可以更有時間整理自己的心情、沉澱自己的思緒,隨時停下來去想一些事情。

【7】

就跟張無忌在倚天屠龍記學得的太極拳法一樣,真正的武學精要不在其形、而在其神,佛法似乎也是如此;開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頓悟、一種是漸悟,我們不像一些有大智慧的人一聽到佛法就立刻明瞭,多半的人都要一而再、再而三、透過循序漸進的過程來理解佛法的真諦。

所以佛陀看弟子須菩提無法理解最上乘克制煩惱的方法,在金剛經第三章中提出一種具體做法,完整經文是: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自己家裡養了一缸孔雀魚十幾年,沒有打氣設備、也不常清洗,奇妙的是孔雀魚仍一代一代地繁衍生生不息,2017年初小魚寶寶的數量越來越少,有一晚我看到一隻剛誕生的小魚寶寶躲在日漸稀疏的水草中,正準備把他撈起來放到一旁的小缸中,結果一條大孔雀魚倏地衝過來,眼睜睜地看著小魚寶寶一口就被大魚吞掉了。

我好難過好難過,想起自己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一時悲從中來,抱著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了好久,太太也流著淚不停安慰我,說小魚寶寶被吃掉了也是沒辦法、回不來了;隔天我去水族館花100元買了六株水草放到魚缸裡,過一陣子又撈起十幾二十隻小魚寶寶,魚缸裡還衍生出一群小螺(濕生?)、還看到一隻蜻蜓的幼蟲水蠆(化生?),不能不感嘆生命多樣化的形式。

為什麼我常覺得佛經是超越當代科學的經典,金剛經第三章關於眾生的分類,除了我們熟知的胎生、卵生……之外,還進一步將生命形式分為『有色』與『無色』,『有色』不難理解,就是泛指蟲魚鳥獸這類有形物質的生命形式,那『無色』呢?似乎很容易聯想到『鬼』或是『靈魂』這樣看不到、摸不著、常人無法感應,甚至有非常多的人從科學觀點來看認為根本不存在的生命形式。

目前天文學研究顯示:估計宇宙年齡大約是140億年,看得到的星系物質約占5%,另外25%是暗物質、70%則是未知的暗能量,在浩瀚無垠、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比地球發展更久遠100億年,是否會有更先進的智慧生物進化成以『能量』而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生命形式呢?

我在寫這些感想的2017年,正巧公視轉播一齣頗受歡迎的小品單元劇—通靈少女,其中第三集裡面的一小段對白不難讓人有所聯想啟發─「到底可怕的是鬼?還是人類內心深處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呢?」

也許與我們無緣的孩子真能以某種形式存在,有一天有緣再回到我們身邊,也期許自己對未知事物與生命形態可以保持更開明與敬畏之心。

csho101 wrote:
太太結婚幾年內連續...(恕刪)

csho101 wrote:
太太結婚幾年內連續...(恕刪)

看完你與太太的經歷, 好感動, 再看金剛经, 覺得心靈得到安慰
Ada媽媽 wrote:
看完你與太太的經歷...(恕刪)


謝謝各位版友的鼓勵 , 我會繼續加油的~~

【8】

生命是否真的能以我們未知的形態存在呢?

身邊不乏有『陰陽眼』的朋友,可以看見未知領域的事物,或者是俗稱的『通靈』;我們辦公室就有一位同仁說她看得見『鬼』,還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某某某的座位上就有,她平常是個認真嚴肅的工作夥伴,我們私底下常開玩笑說她大概多了一個天線頻段,所以可以『接收』不同頻率的能量;如果訊息或能量可以透過電磁波這樣看不到、摸不著的形式傳遞,那有甚麼道理我們能夠否認生命不能以類似的方式存在呢?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有100年前的人撿到一台我們現在用的手機(但是沒有電、無法開機),他能理解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功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手機必須透過『能量』的供給,才會產生足以與外界事物『溝通』的介面。人不也是完全相同嗎?軀體只是一具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臭皮囊,我們的生命,不正也是一種以『能量』形式存在才能體現的嗎?

在google底下搜尋『人類意識能量級別』,可以找到許多文章說明意識能量層級的概念,而這樣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他透過研究情緒能量的振動頻率,發現提升意識能量層級可以使我們過著更有意義的快樂生活。

不過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提升自我意識能量層級絕非易事,而金剛經第三章裡佛陀就明確告訴我們如何修行的方法:「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意思是佛陀發願希望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能從煩惱與痛苦中解脫,達到清淨無為的至高境界。

這段話很容易讓人想到『普渡眾生』,為什麼這裡的『渡』字有三點水呢?佛經裡常形容要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渡過無邊苦海,當然這只是一種譬喻;『滅』字面上是指消滅煩惱、離苦得樂,『度』則是指度化,佛陀也講得非常清楚:其實佛無法度化任何眾生,因為任何眾生的修行都必須從自身做起,發心成為更好、更良善的進化物種,然後佛才能傳授你具體的方法;更進化的智慧生命形式可能是以『能量』形式存在,不用再拘泥於有形的物質形體,所以『滅』也隱喻我們不要再受限於有形的物質慾望,『度』則是希望透過心靈層次的提昇進化成更有智慧的物種。


csho101 wrote:
這位媽媽辛苦了,我...(恕刪)
csho101 wrote:
謝謝您的分享,學佛...(恕刪)

還蠻常觀看淨空法師講經說法的節目,
這造福了許多人,我也受益良多,
有時作夢還會夢到老法師

淨空法師是一位不簡單的修行人,
老法師說: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常寂光。
他常常提醒大家:「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是頭等好事!

淨空法師在八十五歲回頭發露懺悔!!!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也吃了這個虧,這不怕人見笑,八十五歲才回頭--
蓮池大師晚年說了兩句話,說給我們聽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
別人學,歡喜,你們認真好好學,我不學,我來不及了。
八十歲以後人生就過完了,中國古人講,用春夏秋冬,
二十歲以前,一歲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春生;
夏天長,二十到四十歲,人生的夏天;
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
八十以後沒有了,八十以後叫風燭殘年,不定什麼時候走。
我真正放下不是八十歲,八十五歲,才徹底放下。
真正時時刻刻體會到生死事大,輪迴路險,太可怕了,
一不小心又墮落進去,墮落進去苦不堪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UbcVgthOE



csho101 wrote:
佛陀也講得非常清楚:其實佛無法度化任何眾生,因為任何眾生的修行都必須從自身做起,發心成為更好、更良善的進化物種,然後佛才能傳授你具體的方法;更進化的智慧生命形式可能是以『能量』形式存在,不用再拘泥於有形的物質形體,所以『滅』也隱喻我們不要再受限於有形的物質慾望,『度』則是希望透過心靈層次的提昇進化成更有智慧的物種。

佛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佛只能把方法告訴我們,一切都要靠眾生自己,
因為「一切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vu84vu wrote:
還蠻常觀看淨空法師...(恕刪)


這位師姐對佛法有很深的體悟,我是門外漢,如果對佛法有什麼誤解,還請不吝指正;很認同您所說20/40/60/80歲的譬喻,其實這就是最根本的因果關係:40歲過的生活是20歲所種下的因,60歲過的生活則是40歲所種下的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必須從眼前當下開始努力,至於過去的種種不如意,一定要放下,才能繼續向前走。

有一篇我自己很喜歡的網路文章跟大家分享,可搜尋關鍵字:比風水厲害100倍的驚人定律

【9】

當然我們平凡人沒有佛陀那麼大的願力與高超的修為,每天早上念誦一卷金剛經只是提醒自己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心存善念,俗話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我們心裡有了助人的念頭,或許是捐發票啦、捐點小零錢啦、幫助流浪動物啦……,不要以為自己的力量很渺小,所謂的『勿以善小而不為』,事實上所有的改變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開始。

救苦救難、法力無邊的菩薩怎麼可能是平凡人進化而成的呢?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樣的想法匪夷所思,不妨參考台東陳樹菊女士的故事:因為母親繳不出醫院的5000元保證金難產過世,13歲起在市場經營一方菜攤,過著簡樸刻苦的生活,靠著日積月累攢來的一塊錢兩塊錢,多年來捐助偏鄉學校超過數千萬元,不求任何回報,日前報導陳女士年歲已高、身體不堪負荷每日辛勤勞動,現在退休隱居於深山禪寺潛心向佛;每每讀到這則故事總讓我感動到熱淚盈眶,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渺小,但如果真的願意發善心助人,透過時間的累積,得到不可思議的宏效、甚至影響許許多多的人,誰能否認人間菩薩的身影不會在我們身邊呢?

一句老話:施比受更有福;透過幫助別人的小小行為,使自己也可以得到心靈的平靜;想要恢復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其實很簡單,就從種下一顆小小的善的種子開始。

因此金剛經第四章接續的經文是:『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好了,問題來了,有人或許覺得自己的生活都過得那麼苦了,哪裡還有多餘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呢?
csho101 wrote:
很認同您所說20/40/60/80歲的譬喻,其實這就是最根本的因果關係

20/40/60/80歲的譬喻是淨空法師在講經說法的節目上講的...

老和尚八十五歲回頭發露懺悔!!!



csho101 wrote:
比風水厲害100倍的驚人定律...(恕刪)

其實我也是門外漢,只是剛好遇到一些事,佛法解決了心中的疑惑...

諸佛教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斷惡修善」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陳樹菊女士是好榜樣,
「自淨其意」更進一步,如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vu84vu wrote:
20/40/60/80...(恕刪)


感恩,長知識了,佛法只是一帖藥方,生了病想要痊癒,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10】

有能力布施幫助別人當然很好,不過可能很多人會想:自己生活那麼苦,有老婆小孩要養、有房貸要繳,賺的薪水都不夠用了,哪有餘力布施給別人呢?事實上布施可以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財布施是最常見用有形的金錢或財物幫助別人;無畏布施就是在精神上支持別人消除煩惱,例如:醫生幫病人治病,警消人員救災解圍,在路上見義勇為,或者有人家中親人往生,幫忙助唸、緩解家屬悲傷的情緒,都屬於無畏布施的形式。

而法布施就跟學校老師傳授學問一樣,如同佛陀在金剛經中反覆提到的重要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陀認為把金剛經文裡面的想法介紹給他人(法布施),比用財物幫助他人(財布施),更有意義與價值;原因不難理解:金山銀山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但如果我們播下一顆善的種子,幫助別人得到啟發,努力修行從心靈上根除煩惱,開啟善的循環,則可以開花結果,衍生出更多善的種子,生生不息。

另一個簡單想法:如果自己只想當個普通人,不像菩薩可以發心去幫助芸芸眾生,只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那讀金剛經就沒用了嗎?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遭遇各式各樣的煩惱:老闆給的工作壓力、夫妻吵架、擔心月底交不出房租、馬路上開車遇到三寶、辛苦賺的錢還要繳稅然後被政府拿去亂花……,要如何克服這些煩惱呢?

金剛經也介紹一個簡單法則—「不住於相」,這又是甚麼意思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