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第卅一彈:Hawker Typhoon Mk. Ib。本機序號RB222,機身識別碼TP-F屬英國皇家空軍第198中隊;左舷具四輛卡車與三輛戰車獵殺標誌、右舷具躍虎徽;後段機腹與兩主翼下方漆有黑白相間的識別帶,咸認為1944年8月12日至21日法萊斯包圍戰(Falaise pocket)期間。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本機有兩處細部塗裝:右舷發動機整流罩下方寫有「IF THIS ENGINE CATCHES FIRE ON STARTING, DON’T JUST WAVE YOUR ARMS AT THE PILOT... TRY PUTTING THE BLOODY THING OUT ASWELL.」;左舷機身後段序號前下方寫有「IF FATE DECREES THAT I SHOULD FAIL, THEN FATE WILL NOT HAVE WATCHED MY TAIL.」。這兩處細節並未見於本模型。

因Typhoon與德國空軍Focke-Wulf Fw 190 A外形相近,因此自1942年底轉為低空防空任務後不久,兩主翼下方即漆上四黑三白相間的識別帶以利敵我辨識。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此種黑白相間的識別帶設計為諾曼第侵攻識別帶(D-Day invasion stripes)的濫觴,但後者為白底中間兩條黑帶,且漆於兩主翼上下並環繞機身後段(上三),形式並不相同。諾曼第登陸後不久,盟軍戰機即將機身上部的侵攻識別帶塗銷回復原始塗裝,但兩主翼下方及後段機腹仍保留侵攻識別帶(下一)。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本模型兩主翼下方具四黑三白相間識別帶,為諾曼第戰役前的塗裝形式。但後段機腹卻又漆上諾曼第侵攻識別帶,時空顯然非常混亂。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原因無他,因為本機塗裝在歷史上並不存在。這應該是後世杜撰編造後,眾多文獻未經考證即引用發表以訛傳訛,反而積非成是,使此贗品成為Hawker Typhoon的經典塗裝。

實際上序號RB222的Typhoon Mk. Ib屬於1944年九月至翌年元月交付予英國皇家空軍的255架批次之一。該機派發第183中隊,機身識別碼為HF-K。而在1944年八月中旬法萊斯包圍戰期間,第198中隊機身識別碼TP-F者序號為MN119,於8月19日遭防空砲火擊落損失。同月24日法萊斯包圍戰結束後,TP-F識別碼才移交予序號MN702者。此外,第198中隊的TP中隊識別碼從未使用紅色。

Hawker Typhoon自1937年三月即開始設計,預計作為Hawker Hurricane的後繼機型,確保中高空空中優勢。在此同時,Hurricane都尚未開始量產。裝備十二挺.303口徑(7.7 mm) Brownings機槍的首架原型機在1940年二月完成。具此種固定武器配置的機型即Typhoon Mk. Ia。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然而在機體結構強度不良、同年五月英國空軍決定集中資源生產指定機型以利戰備等雙重因素影響下,直到1941年五月才完成裝備四門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的第二架原型機。具此種固定武器配置的機型即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英國空軍對此新機型寄與厚望,企圖在德國空軍新型戰鬥機Fw 190 A技壓英國空軍現役Supermarine Spitfire Mk. V的劣勢下扳回一城。因此第二架原型機完成三週後,量產構型即首飛。隨後立刻披掛上陣,配發第56及第609中隊並在1941年底完成戰備。然而未經實戰洗禮淬煉的機體與倉促成軍的部隊並未能取得優勢,Typhoon爬升率與高空性能的低劣也曾使英國空軍考慮將其停產。直到1942年底在低空攔截德國空軍作為戰鬥轟炸機的Fw 190時,才以卓越戰績取得自己的定位。

由於Typhoon低空性能優異兼且戰績顯著,加上2100至2260匹馬力等級Napier Sabre系列發動機所提供的酬載能力,因此自1942年九月起即漸轉為戰鬥轟炸機,掛載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自1943年九月起,兩主翼掛載共八枚RP-3 (Rocket Projectile 3 inch)火箭開始成為其標準武裝之一。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具備火箭發射能力的十八支Typhoon中隊在1943年底編入英國皇家空軍第二戰術航空軍(Second Tactical Air Force,簡稱2nd TAF),成為其歐洲戰場對地攻擊主力。為簡化戰備與訓練起見,部份Typhoon中隊只就火箭或炸彈擇一使用,而第198中隊就是專門使用火箭的部隊。

成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198中隊在1942年12月8日於林肯郡迪格比(Digby)皇家空軍基地以Typhoon重新編成,並在1943年三月與同樣操作Typhoon的第609中隊駐紮於英國東南角肯特郡的曼斯登(Manston)皇家空軍基地,護衛Westland Whirlwind雙發戰鬥轟炸機執行對荷比法德軍據點的轟炸任務。直到1943年底止,此兩中隊是唯一以長距離護衛及戰鬥機掃蕩為主要戰鬥任務的Typhoon中隊,也因任務屬性而成為所有Typhoon中隊中空戰戰果最佳者。

隨Typhoon轉型為戰鬥轟炸機,此二中隊亦在1944年一月編入第二戰術航空軍,轉換執行於歐洲戰場的對地攻擊任務,並在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後全程參與盟軍在西線的攻勢直到終戰。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大戰結束後,第198與第609中隊同在1945年9月15日解編。
感謝R大開課,這颱風式戰機給小弟較明顯的印象就是翼下很多的掛點,特別常見掛載空用火箭,但小弟很疑惑是二戰時空用火箭戰績好像沒有很顯著,R大能補充介紹一下空用火箭在戰場的價值嗎?
zzzrrrzz wrote: 這颱風式戰機給小弟較明顯的印象就是翼下很多的掛點,特別常見掛載空用火箭,但小弟很疑惑是二戰時空用火箭戰績好像沒有很顯著,R大能補充介紹一下空用火箭在戰場的價值嗎?...(恕刪)

英國皇家空軍裝備的RP-3火箭最著名的戰果就是1944年八月中旬的法萊斯包圍戰。第二戰術航空軍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Hawker Typhoon機群在此役宣稱以火箭擊毀德軍數百輛戰車及其它裝甲車輛。然而經戰場實地檢視後,英國軍方僅能確認十七輛德軍戰車遭火箭摧毀。



Hawker Typhoon in Action

1944年間,英國皇家空軍以虜獲的德軍豹式戰車A型測試Typhoon對其發射RP-3火箭的命中率。此輛豹式戰車全車漆為白色,砲塔加上大幅黑色十字以便目視瞄準。射擊測試選在晴朗的白天增加能見度,戰車亦停放在射擊測試場中不動。


然而在這樣極盡有利攻方的條件下,Typhoon機群以四機編隊分兩波攻擊,對此豹式戰車陸續投射的六十四枚RP-3火箭中,只有三枚擊中目標,命中率僅4.7%。這與戰時Typhoon飛行員所宣稱的高命中率有顯著落差。而此次射擊測試所得到的4%命中率也常作為二次大戰後期空用火箭射擊精確度的參考數字。


雖然此時期空用火箭命中率偏低,但其爆炸威力仍可震懾敵軍,有效削弱其戰鬥意志。這由法萊斯包圍戰德軍丟盔棄甲潰逃的狀況可以一窺。
耶!R大回來了!

沒有R大的經典文章,模型就只是靜態的物品!

看了文章,飛機就活靈活現了!

當然五分奉上了!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一彈:Hawker...(恕刪)
二次大戰後期盟軍戰鬥轟炸機對德軍裝甲車輛戰果

確認戰績有兩種較客觀的方式:交叉比對敵方損失紀錄或在戰場上就敵軍殘骸實地計數觀察分析。1944年六月諾曼第登陸之後,英軍的作戰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單位就曾陸續在數個主要戰場進行過實地分析。其揭露的數字可一窺當時空中密接支援對付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的效果:

• 1944年六月至九月諾曼第戰役期間虎式戰車僅11輛毀於空中攻擊,其中5輛隸屬第503重戰車營,為7月18日英軍在康城(Caen)發動古德伍德作戰(Operation Goodwood)首日的大規模高空地毯式轟炸所摧毀。僅6輛為低空密接支援摧毀:三輛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在6月15日損失、三輛屬第503重戰車營。

• 1944年223輛遭擊毀的豹式戰車中,僅有14輛(6.3%)毀於空中攻擊,其中11輛(5%)為火箭摧毀、3輛(1.3%)為機砲摧毀。

• 1944年8月7日至10日德軍於摩爾坦(Mortain)發動大規模逆襲盧提西作戰(Unternehmen Lüttich)期間,美國第九航空軍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以及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Hawker Typhoon Mk. Ib機群對德軍裝甲縱隊進行連續六小時的攻擊,在近五百架次戰鬥任務中宣稱擊毀或擊損252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但事實上該德軍裝甲縱隊僅有177輛戰車及自走砲,且僅損失46輛。這46輛中只有9輛(19.6%)毀於空中攻擊:7輛(15.2%)為火箭摧毀、2輛(4.4%)為炸彈摧毀。對地攻擊戰績浮報2800%。

• 1944年八月中旬法萊斯包圍戰期間,美軍及英軍戰鬥轟炸機群宣稱擊毀391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但事實上在法萊斯口袋僅有133輛德軍戰車及自走砲殘骸。這133輛中33輛(25%)毀於空中攻擊:11輛(8.3%)為火箭摧毀、4輛(3%)為炸彈摧毀、18輛(13.5%)為機砲摧毀。其餘100輛(75%)為德軍自行毀棄。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185%。

• 1944年八月下旬德軍在法萊斯包圍戰潰敗後橫渡塞納河,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Typhoon機群在此期間宣稱擊毀222輛各式德軍裝甲車輛。但德軍遺留的388輛各式裝甲車輛中,僅有13輛(3.4%)為火箭摧毀。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708%。

• 1944年底至翌年初突出部之役期間,美軍及英軍戰鬥轟炸機群宣稱擊毀90輛德軍各式裝甲車輛。但德軍遺留的101輛各式裝甲車輛中,僅有7輛(6.9%)毀於空中攻擊。對地攻擊戰績浮報1286%。

這些十幾倍甚至卅倍不等的浮報戰果,與盟軍戰鬥轟炸機群在目標區目視判斷為敵軍即實施攻擊的作戰方式有關。除已摧毀者可能重複多次攻擊而重複計入戰績之外,甚至也常因辨識錯誤而誤擊友軍。此外,攻擊後成效通常亦未能即時確認。宣稱擊毀者並未確實命中,或僅受彈片波及受損而能修復。

以此推估,諾曼第戰役近三個月期間,德軍毀於空中攻擊的戰車及自走砲等裝甲車輛也許不到一百輛。相較之下,美國第九航空軍與英國第二戰術航空軍各損失了897架與829架各式飛機,其中以戰鬥轟炸機損失最巨。Typhoon機群在諾曼第戰役中就損失了274架,151名飛行員陣亡、36名被俘。

二次大戰後期執行空中密接支援的盟軍戰鬥轟炸機群雖然對付裝甲車輛成效不彰,但對付無裝甲車輛及人員卻非常有效,且其對地攻擊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懼感對戰鬥部隊的士氣影響亦非常顯著。德軍戰車乘員雖知戰鬥轟炸機擊中其車輛的機率極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後果,士氣低迷時也有受攻擊即棄車逃逸的情形。加上無防護的輜重運輸車隊非常容易在空中攻擊中受損,使補給中斷。因此部隊移防都盡量選在夜間或天候不佳時,也大幅降低德軍在西線戰略部署的機動性。

redshoulder wrote:
二次大戰後期盟軍戰...(恕刪)


R大好厲害,能有這麼多資料~

在飛機動態飛行時要使用火箭,光憑想像感覺真的很不容易瞄準,但若要很準而飛很低,也是很危險,但是如果對地面人員能有嚇阻威力,應該也是有一定戰場價值...只是感覺若改配備30mm機砲,說不定比火箭好用...
zzzrrrzz wrote: 只是感覺若改配備30mm機砲,說不定比火箭好用......(恕刪)

二次大戰中以對戰車攻擊為主的30 mm口徑空射機砲僅德國Rheinmetall-Borsig MK 101及其改良版MK 103兩種,主要以機腹莢艙裝備於德國空軍Henschel Hs 129 B-1/R2及B-2/R2對地攻擊機。Hs 129 B-1自1942年六月開始掛載MK 101機砲,直到1944年間;MK 103機砲則皆掛載於Hs 129 B-2,在1943年七月於庫斯克突出部展開的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中首次用以實戰,持續使用至終戰。




Hs 129素有「戰車殺手」(Panzerknacker)或「飛行的開罐器」(fliegende Büchsenöffner)稱號,但與其它空中密接支援攻擊機一樣,其戰車獵殺戰績也屬大幅浮報。第九對地攻擊機聯隊四大隊十中隊(10./Schlachtgeschwader 9)中隊長Rudolf-Heinz Ruffer上尉即宣稱在三百次戰鬥任務中擊毀80輛蘇聯戰甲車,其中72輛在八十次戰鬥任務中獵殺。他曾在單次戰鬥任務射擊24發3 cm機砲彈就擊毀10輛突破德軍防線的蘇聯KV重戰車,同時亦消滅隨伴步兵。也因此次單機阻絕敵軍攻勢的殊勳而於1944年6月9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Ruffer上尉在1944年7月16日於烏克蘭利維夫(Lvov)攻擊蘇聯戰車部隊時,遭防空砲火擊落陣亡。



MK 103機砲性能較MK 101為佳,測試結果顯示其砲口初速940 m/s的3 cm鎢質硬芯穿甲彈(Hartkern-Panzergranate,即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APCR)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00公尺距離貫穿53 mm鋼板、500公尺距離貫穿40 mm鋼板
• 60度俯衝:100公尺距離貫穿45 mm鋼板、500公尺距離貫穿34 mm鋼板
• 30度俯衝:100公尺距離貫穿26 mm鋼板、500公尺距離貫穿19 mm鋼板

實戰中Hs 129慣常以樹梢高度超低空盤旋於目標區,確認目標後拉高並以30-60度淺角度俯衝攻擊。攻擊距離應在200-300公尺以上,因其300 km/h戰鬥航速在此種距離僅容許瞄準射擊2-3秒就必須拉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MK 103機砲3 cm H-Pzgr的穿甲數據,以初期T-34中戰車車體40-45 mm,頂部15-16 mm的裝甲厚度而言,理論上以淺角度俯衝在200-300公尺距離即可貫穿其頂部裝甲。但KV-1重戰車的頂部裝甲厚達30-40 mm,就必須以較大俯衝角度迫近到100公尺距離內才有機會貫穿。然而此種攻擊模式中,飛行員瞄準射擊及拉昇反應時間極短,只能藉極純熟的飛行技術實現。




但硬芯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燒夷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戰車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因此由敵戰車後方逼近,瞄準車身後方的發動機室射擊,試圖在貫穿後損壞發動機、破壞砲塔旋迴機構,甚或引燃油彈,就成為德國空軍對地攻擊機以機砲攻擊敵戰車的標準模式。

redshoulder wrote:
二次大戰各參戰國作...(恕刪)



我比較驚訝的是HS-129的機身這麼窄......
那個飛行員塞進去感覺轉身都很難
二戰德軍主力機型其實座艙很窄的滿多的,連轟炸機都滿擠的.....
再燒下去,遲早換別人燒給我了>_<
redshoulder wrote:
二次大戰中以對戰車攻...(恕刪)


以前的戰爭還真是刺激萬分!反應時間根本只有一兩秒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