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第廿六彈: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キ27甲),飛行第一戰隊戰隊長加藤敏雄中佐座機,1939年六月由岐阜縣各務原陸軍飛行場(今岐阜基地)移防滿洲國海拉爾,準備投入諾門罕事件(Nomonhan Incident)。各務原飛行場開設於大正六年(1917年),為日本現仍持續運作的機場中歷史最久者。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九七式戰鬥機甲型與乙型差別在座艙罩。初期的甲型(上)座艙罩為斜背式(fastback),後部覆以金屬板;中後期的乙型(下)座艙罩則為水滴狀全透明設計。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實機照片顯示其裝備輪徑較大輪幅較寬的低壓胎,以便在雨季或未鋪設跑道的飛行場起降。因此之故,固定式起落架的輪蓋已移除。這是模型與實機相異之處。

1934至翌年間,日本帝國陸軍正在開發雙翼構型戰鬥機川崎キ10,然而同時期海軍的低單翼構型三菱九試單座戰鬥機(制式採用後稱為九六式艦上戰鬥機)極速卻快了125 km/h。此結果令陸軍大受刺激,因此立刻要求三菱修改九試單戰為陸軍規格以進行評估。此三菱キ18試作機(上)在1935年十月完成,但陸軍以其600匹馬力等級中島壽五型發動機可靠性不佳為由不予採用,轉而制式採用立川キ10,稱為九五式戰鬥機(下)。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但九五式戰鬥機明顯落伍的性能,迫使陸軍在1936年四月提出低單翼戰鬥機開發案以將其取代。此開發案由(上至下)中島キ27、川崎キ28及三菱キ33共同競標。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三菱キ33為將キ18換裝620匹馬力等級中島ハ1甲(壽三型)發動機,並修改部份氣動特性而成,因此早在1936年八月就已完成試作一號機。不過由於先前キ18不予採用的過節,因此配合意願不高而終遭剔除。川崎キ28則因其搭載的850匹馬力等級川崎ハ9-II甲液冷式發動機(由BMW授權後自行設計)可靠性不佳而出局。因此最終在1937年(皇紀二五九七年)九月制式採用中島キ27,稱為九七式戰鬥機。其固定式起落架設計著眼於輕量化(省卻收放機構)及荒野起降能力。

日本帝國陸軍飛行第一戰隊於1938年7月5日於各務原陸軍飛行場編成,其歷史可追溯至1915年10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軍的航空大隊。飛行第一戰隊首任戰隊長為加藤敏雄中佐,當年已四十三歲。

1939年五月至九月間,日本(暨滿洲國)與蘇聯(暨蒙古)在蒙古哈拉哈河(Khalkhyn Gol)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稱為諾門罕事件。此役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部隊由第二飛行集團指揮,駐防諾門罕東北方160公里處的海拉爾。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飛行第一戰隊在1939年六月由各務原飛行場移防海拉爾,並在6月22日參戰。加藤戰隊長在7月12日遭擊落身負重傷且落於蘇軍陣線後方,但經部屬降落救援,置於機身同返。此種落地救援遭擊落隊友,置放機身或駕駛艙後載回的例子,在此役中的日蘇雙方都曾發生數次,援救者亦曾因其英勇行為而獲頒勳章。加藤此後即在明野陸軍飛行學校、陸軍航空審查部等處任職,未再重返前線。接任戰隊長的原田文男少佐(時年四十歲)則在7月29日首次出擊即遭蘇軍空戰王牌飛行員,第22戰鬥飛行團Viktor G. Rakhov中尉擊落後被俘,翌年才藉戰俘交換返國,但隨後與7月6日被俘的飛行第一一戰隊大德直行中尉同為日本憲兵隊脅迫自戕。

在諾門罕戰役初期,日軍約有四十架戰鬥機與廿五架轟炸機及偵察機;蘇軍約有各百架戰鬥機及其他機種。到此役後期,日軍約有160架戰鬥機與百架其它機種;蘇軍約有330架戰鬥機與220架其它機種。以戰力比而言,初期日軍居於1:3劣勢,後期則降至1:2。以戰鬥機而言,日軍近乎清一色為低單翼構型的九七式戰鬥機;蘇軍則約三分之二為低單翼構型的I-16系列(I-16-5、I-16-10及少量I-16-17)、三分之一為雙翼構型的I-15系列(I-15 bis、I-153)。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然而在戰果紀錄上,雙方都極盡吹噓之能事。日軍宣稱擊落1260架蘇軍飛機,其中包含1022架戰鬥機;蘇軍則宣稱擊落646架日軍飛機,其中包括546架戰鬥機。然而根據考證,蘇軍僅損失256架(213架為戰鬥損失),其中戰鬥機損失196架(163架為戰鬥損失);日軍僅損失166架(88架戰鬥未歸),其中戰鬥機損失108架(62架戰鬥未歸)。戰果浮報比例高達400至600%。由確認後的數據亦顯示日軍空戰交換比在五至七月間戰役初期高達3:1,八月間降至2:1,九月間戰役末期則趨近1:1與蘇軍平分秋色。
二次大戰傑作機[26]: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 (キ27甲)

也因此諾門罕事件日蘇兩方空戰王牌飛行員呈報的戰果:篠原弘道准尉(8月27日陣亡)的58架、垂井光義曹長的28架、島田健二大尉(9月15日陣亡)的27架、Nikolai P. Zherdev上尉的11架加3架協同、Sergei I. Gritsevets少校(9月16日飛行事故喪生)的11架、Viktor G. Rakhov中尉(8月27日空戰負傷後不治)的8架加6架協同擊落、Gregorii P. Kravchenko少校的10架等等,應與實際狀況出入甚大。
諾門罕事件日蘇雙方空戰王牌飛行員宣稱戰果

據考證,諾門罕事件雙方宣稱的整體空戰戰果浮報四倍至六倍之多,蘇聯的不實程度也較日本高。

日本帝國陸軍
• 篠原弘道准尉(飛行第一一戰隊):58架,1939年8月27日陣亡
• 垂井光義曹長(飛行第一戰隊):28架,1944年8月18日陣亡
• 島田健二大尉(飛行第一一戰隊):27架,1939年9月14日陣亡
• 花田富男曹長(飛行第一一戰隊):25架,1939年10月7日飛行事故喪生
• 齋藤正午曹長(飛行第二四戰隊):25架,1944年7月2日陣亡
• 加藤正治曹長(飛行第一一戰隊):23架,1939年9月6日飛行事故喪生
• 東鄉三郎准尉(飛行第一一戰隊):22架
• 大塚善三郎軍曹(飛行第一一戰隊):22架,1942年1月29日飛行事故喪生
• 淺野等准尉(飛行第一戰隊):22架
• 齋藤千代治曹長(飛行第二四戰隊):21架
• 細野勇曹長(飛行第一戰隊):21架
• 岩橋讓三大尉(飛行第一一戰隊):20架,1944年9月21日陣亡
• 吉山文治曹長(飛行第一一戰隊):20架,1939年9月15日陣亡
• 古郡吾郎曹長(飛行第一一戰隊):20架,1944年11月3日陣亡

蘇聯空軍
• Nikolai Prokofyevich Zherdev上尉(第70戰鬥航空團):11架+3架協同,1942年11月15日陣亡
• Sergei Ivanovich Gritsevets少校(第70戰鬥航空團):11架,1939年9月16日飛行事故喪生
• Viktor Georgiyevich Rakhov中尉(第22戰鬥航空團):8架+6架協同,1939年8月27日空戰負傷兩日後不治
• Grigorii Panteleyevich Kravchenko少校(第22戰鬥航空團):10架,1943年2月21日陣亡
• Mitrofan Petrovich Noga上尉(第70戰鬥航空團):9架+2架協同
• Stephan Pavlovich Danilov少校(第56戰鬥航空團):8架
• Arsenii Vasilyevich Vorozheykin中尉(第22戰鬥航空團):6架+13架協同
• Alexandr Ivanovich Smirnov上尉(第22戰鬥航空團):6架+3架協同
• Nikolai Vasilyevich Grinev少尉(第22戰鬥航空團):4架+6架協同
• Alexandr Petrovich Pyankov少尉(第22戰鬥航空團):3架+8架協同
諾門罕事件關聯人物

岩橋讓三、古郡吾郎
諾門罕事件中宣稱擊落20架的岩橋讓三大尉後晉升少佐,擔任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首支實戰部隊飛行第二二戰隊戰隊長;同樣宣稱擊落20架的古郡吾郎曹長後晉升准尉,亦隸屬飛行第二二戰隊。該戰隊於1944年8月25日移防漢口,在中國戰場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戰測試。古郡准尉在8月30日擊落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第76戰鬥機中隊一架P-51B,締造該戰隊首次確認戰果;岩橋戰隊長於9月21日長程奔襲西安機場時遭擊落陣亡,追晉中佐。可參閱二次大戰傑作機[8]: 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キ84增加試作機

齋藤正午
宣稱擊落25架的齋藤正午曹長在1939年6月22日諾門罕事件中當日先擊落三架敵機,並迫使第四架飛行員跳傘逃生。在掃射完墜地的三架用罄彈藥後,卻為八架I-16圍攻。他迎頭撞擊其中一架,以右翼切斷其機身後,仍能駕駛受損的九七式戰鬥機飛返基地。此機之後送回東京展示,但因早有前例而未如前例般轟動。

在此前一年半的1937年12月9日,日本帝國海軍第十三航空隊樫村寛一三空曹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在南昌上空空戰時,與中國空軍Curtiss Model 68 Hawk III戰鬥機互撞,削斷左翼三分之一,但仍飛行六百公里返抵南京基地。經官方刻意宣傳,樫村三空曹不僅獲得「片翼帰還の英雄」稱號,亦破格以士官階級獲頒功五級金鵄勳章。



齋藤曹長後晉升至少尉,1942年三月調派至飛行第七八戰隊,為首先接收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的實戰部隊之一,並隨部隊駐防新幾內亞。在部隊飛機損失殆盡後,1944年7月2日於地面戰鬥中陣亡。

垂井光義
宣稱擊落28架的垂井光義曹長後晉升至中尉,1943年四月調派至首先接收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的實戰部隊之一:飛行第六八戰隊二中隊,駐防新幾內亞。在部隊飛機損失殆盡後,1944年8月18日隨隊徒步往新幾內亞西方後撤時,為美軍飛機掃射身亡。他在飛行第六八戰隊的三式戰鬥機一型甲座機曾被美軍部隊俘獲。



川崎三式戰鬥機可參閱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諾門罕擊墜王篠原弘道及單日超級王牌

諾門罕事件中宣稱擊落58架,戰績最高的空戰王牌篠原弘道准尉隸屬飛行第一一戰隊一中隊。飛行第一一戰隊在垂直尾翼繪有「稲妻」(閃電)圖形作為戰隊識別,因此也稱為「稲妻部隊」。


此閃電圖形以不同色彩區分下轄中隊,一中隊為白色。篠原准尉的座機以紅星徽標記擊墜數,但此機在1939年7月25日遭擊落後喪失;篠原准尉也因落於蘇軍陣線後方,而由隊友青柳豐曹長、岩瀨孝一曹長及鈴木榮作曹長共同落地救援後載返。



篠原准尉於1939年6月27日單日擊落11架蘇軍戰機,躋身單日雙料王牌飛行員(double-ace in a day)之列。在諾門罕事件及緊接著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單日雙料王牌飛行員僅有三人;戰績更高的單日超級王牌飛行員(triple-ace in a day)則有四人。這七人除篠原准尉外,全屬德國空軍。

單日超級王牌飛行員(單日擊落15架以上)

Emil “Bully” Lang少尉(5./JG 54中隊長):1943年12月3日單日擊落18架蘇軍戰機。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173架(東線144、西線29)與一艘蘇聯魚雷艇。最終階級上尉暨II./JG 26大隊長。1944年9月3日駕駛Fw 190 A-8綠1號於比利時中部Overhespen遭美軍第55戰鬥機大隊第338戰鬥機中隊Darrell Cramer少尉以P-51D擊落陣亡。Lang在1942年33歲時才開始進行飛行訓練,1943年2月11日始以少尉階派赴東線戰場1./JG 54。與同階飛行員相比可謂極老。


Hans-Joachim Walter Rudolf Siegfried Marseille中尉(3./JG 27中隊長)「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1942年9月1日單日擊落17架英軍戰機。橡葉佩劍鑲鑽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158架(全為西線)。1942年9月30日駕駛Bf 109 G-2/trop黃14號因機械故障於今埃及阿萊曼(Sidi Abdel Rahman)棄機跳傘,過程中撞擊垂直尾翼昏迷而墜地喪生。Marseille中尉在1942年九月間共擊落54架英軍戰機,為其軍旅生涯的巔峰,也以22歲之齡晉升為德國空軍最年輕的上尉。但9月30日即如彗星般殞落。


August Lambert少尉(5./SG 2):1944年四五月間曾單日擊落17架蘇軍戰機。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116架、地面摧毀逾100架(全為東線)。最終階級中尉暨8./SG 77中隊長。1945年4月17日駕駛Fw 190 F-8黑9+號於德國東境霍耶斯韋達(Hoyerswerda)遭美軍第55戰鬥機大隊的P-51D擊落陣亡。軍旅生涯均隸屬對地攻擊機聯隊(Schlachtgeschwader)的Lambert少尉在1944年4月17日擊落12架、5月17日擊落14架,皆為單日雙料王牌飛行員。他在此時期三週間共擊落70架蘇軍戰機,但締造單日擊落17架敵機的確切日期並不可考。


Hubert Straßl軍士長(8./JG 51):1943年7月5日單日擊落15架蘇軍戰機。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67架(全為東線)。1943年7月8日於烏克蘭奧廖爾(Orel)為蘇軍LaGG-3擊中後棄機跳傘,但未開傘而墜地陣亡。1943年7月5日德軍於庫斯克突出部(Kursk salient)發動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Straßl軍士長在戰役首日即締造單日擊落15架戰果,之後在7月6日擊落4架、7月7日擊落6架、7月8日擊落5架,同日陣亡。


單日雙料王牌飛行員(單日擊落10架以上)

Erich Rudorffer上尉(II./JG 54大隊長):1943年10月11日單日在17分鐘內擊落13架蘇軍戰機。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222架(東線136架、北非26架、西線60架),其中包括58架蘇聯Il-2對地攻擊機及10架四發重轟炸機,也曾以Me 262噴射戰鬥機擊落12架敵機。最終階級少校暨操作噴射戰鬥機的I./JG 7大隊長。軍旅生涯曾遭敵機或地面防空砲火擊落16次,棄機跳傘9次。Rudorffer上尉單日擊落13架為單次戰鬥任務擊落最多敵機者。他在2016年4月8日以98歲高齡辭世,為壽命最長的二次大戰空戰王牌飛行員。


Erich Alfred “Bubi” Hartmann中尉(9./JG 52中隊長):1944年8月24日單日擊落11架蘇軍戰機。橡葉佩劍鑲鑽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生涯戰績352架(東線345架、西線7架),為有史以來擊落數最高的飛行員。Hartmann中尉在單日兩次出擊共擊落11架敵機的同時,個人累計戰果也突破300架門檻,來到301架。最終階級少校暨I./JG 52大隊長。軍旅生涯中曾因機械故障迫降14次,但皆非敵方砲火造成,亦從未遭擊落。二次大戰結束後在蘇聯關押十年,返國後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晉升至上校退伍。


篠原弘道准尉(飛行第一一戰隊一中隊):1939年6月27日單日擊落11架蘇軍戰機。生涯戰績58架。1939年8月27日遭擊落陣亡,追晉少尉。
日本帝國煉鋁工業

日本煉鋁工業始於1934年,1938年二月起進口荷屬東印度(印尼)民丹島(Pulau Bintan)的鋁土礦,1942二月佔領荷屬東印度。在侵略中國發起戰爭而受禁運制裁的威脅下,獎勵國產工業就是為了確保軍需品供應、南進政策就是為了確保各種原料來源。

日治台灣的煉鋁工業以高雄為主(始於1937年)、花蓮港為輔(始於1941年),主要是因為台灣尚有額外發電量可供高耗能煉鋁工業使用。


日本內地與台灣煉鋁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由日本佔領區民丹島以及附近地域輸入的高純度鋁土礦(bauxite),成品可用為飛機鋁合金蒙皮。日治朝鮮則採全羅南道出產的低純度原料明礬石。

自日本煉鋁工業草創的1934年至1945年終戰,台灣及朝鮮的鋁產量佔日本總產量的13.4%及6.6%;日本內地的鋁產量即佔80%。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