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房價最大的灰犀牛不是少子化而是房屋老齡化

https://news.housefun.com.tw/williamhu/article/318200207931
胡偉良觀點/笨蛋!影響房價最大的灰犀牛不是少子化而是房屋老齡化

文/胡偉良

最近又有學者提出所謂「少子化是房市另一隻灰犀牛」的說法,並引經據典的引用國發會公布的人口估算數據,指稱最快2021年,也就是3年後,台灣人口達到2361萬高峰後即將邁入負成長。也就是自2021年後,人口數將從2361萬開始逐年遞減,這位「學者」並表示,「台灣少子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但從政府企業到民間卻毫無作為,在充滿空餘屋的供需結構下被灰犀牛撞上,後果恐不堪設想」。 這樣的說法除了譁衆取竉、謠言惑眾外,把政府官員、業者都視為笨蛋,只有他是明察秋毫。

先説少子化,依國發會的研究報告估算,150年台灣人口數將降為17.1~19.5百萬人,約為105年之72.5%~82.8%。但自民國125年起人口才出現較顯著的人口遞減現象,但縱使採用低推估的72.5%計算,每年的平均人口減少數也只有不到0.7%,10年6.9%,充其量最大也只是每十年減少(~160萬人)的規模,亦即每十年減少約64萬戶(每戶2.5人)的住宅需求,平均每年減少16萬人(6.4萬戶)。

但是我們且來看看台灣現有房屋的老化程度,依內政部105年第四季統計,全國住宅總量844萬餘戶中, 40年以上屋齡的老屋數量全台約179萬3千戶(占全國房宅比率21%),再10年(2026)這些房子就50年了,進入「不堪」使用期。這些房子當年在當初設計、施工時甚至法規上還沒有抵抗地震力的要求,再加上不嚴謹的設計、施工流程,其抗震能力是很難有5級以上的抗震能力的。即使依據正常狀況,40年以上屋齡的房子已開始出現嚴重的功能退化現象,像:壁癌、結構強度弱化. . . 等,而到了50年以上,其使用期限也堪稱「壽終正寢」了。2036年(20年後)屋齡達50年以上老屋約384戶萬戶 ,2046年(30年後)將增加到597萬戶,亦即從2026年起每10年增加的50年老屋數分別為179萬、213(597-384)萬、233(740-597)萬戶,亦即每年有17.9萬戶(179/10)的老屋需要更新替換,並逐年增加。縱若以最極端的低推估情況來推估,每年減少16萬人(6.4萬戶),仍是有11.5萬戶的更新需求。 而依現況來看每年推出的新屋數量不到10萬戶,10年不會超過100萬戶,還是小於老屋的更新需求,除非老屋改建的推動順利,否則這個缺口會愈來愈大。所以少子化會造成房子過剩的唯一可能性就是那些老房子能夠永垂不朽、永遠堪用,亦即房子的病癌不會造成健康危害、地震不會摧毀老屋、民眾住在老屋中甘之如飴,否則該立論基礎完全站不住腳。

前開說詞也把我們的一堆政府官員完全視作智障,否則房子過剩了,還推什麼「都市更新」、「危老改建」,製造更多的空屋? 而業者也是一樣的無知,明明房子太多賣不出去,還大蓋新屋? 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然,這些新屋不是過剩,而是太貴,以致讓大多數人買不起,大多數人對新屋雖有需求,但因買不起所以才被迫繼續住舊屋。

再說,房地產市場的商品有新建房屋和存量房屋,新建房屋除了素地興建外,還包括了老屋的更新(改建),在素地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新屋的主要來源就慢慢轉移到老屋改建,這種情況和大多數的其他國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大多數的先進國家(較少窳劣的施工品質)或後發國家(如大陸,住宅發展的較晩),人口變化和住宅存量是有直接的相關性,亦即人口的增減會直接影響到房屋的供需和房價。

但是在台灣情況卻完全不同。台灣的正面臨著房屋的大量更新階段,所以我們在討論房屋市場時,是必須把存量市場上這些老舊房屋的汰舊換新納入考量的。 高房價對社會的進步、和諧是不利的,平抑房價也是全民共同的期待,但從現實面來看,卻很難一步到位,以台灣的房地產發展來看,解決了大台北地區的房價問題,也等同解決了台灣大半的房價問題, 而要讓台北市的房價下降,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適度的放寬台北市住宅區的容積率(從225%放寬到300%),除此之外,再輔以積極、務實的推動老屋改建才有可能讓新屋房價開始下修。

從房價未來的走向來看,除非做到台北市放寬住宅區容積、老屋改建顺利成功,否則希望新屋快速大幅降價不僅困難重重而且費時冗長,倒是老舊房屋在這幾年已經可以看到價格明顯的下跌現象,問題是老舊房子不僅居住不安全、不舒適,年輕人也根本不想買、不想住。所以縱使老屋降價也只能稍微抒解民眾住的壓力,讓買不起「合格」新屋的民眾得以勉強入住舊屋(也是危樓),但這不是真正的解決居住正義問題,而且這種情形也將逐漸導致台灣房價 M 型化的産生,老屋和新屋間的房價價差將繼續擴大。 所以老屋改建才是台灣當前該走的正路。


mssunday wrote:
https://news...(恕刪)


完全認同。
少子化只會影響郊區房價。
房屋老化卻會全面性影響房價。

若以實坪計算,現在新屋價格大概是同區域老屋的2倍。
慘,這不就承認買屋都會折舊到一折
我現在看到湯姆克魯斯都會想到小摩星....

小摩星 wrote:
慘,這不就承認買屋...(恕刪)

小摩星 wrote:
慘,這不就承認買屋...(恕刪)


我一向支持2025年一折論的。

問題是房子的折舊怎麼算?
上次討論過了,沒人能算的出。
如果怕折舊最好不要買,早晚一折。
早晚是什麼時候?
不要忽視老房子文化運動,
青田七六、齊東詩舍、樂埔町、中山18、稻舍URS329....
無論是日式建築、洋樓、中式宅邸,
修復以後,結構完整,
就算有著斑駁的外表,也代表歲月的痕跡。
「所謂的住宅,即是由房子、屋主與庭園的植物,彼此在共有的時光中所營造而成的空間」(宮崎駿,龍貓的家,第12頁,東販出版,2012年)
我們都太過於重視房屋的經濟價值,而忽略文明與精神的部分。
老屋復興與再造,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熱愛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lawtaipei wrote:
不要忽視老房子文化...(恕刪)


依照你的論點,未來大家的房子都要變成古蹟
不是拿來住,而是拿來吃飯跟參觀的? 黑人問號?

透天,獨棟平房那種還好處理,
不管是打掉重建還是補強自己的產權自己處理
這合理

但是那種連棟還有公寓型或大樓,不是一個人說的算
不然都更就不會那麼難搞了

未來就是會越來越多60-70年老公寓,
結構上有沒有問題沒人知道,反正沒死人都沒事,
死人就會像當年921之後才有建築法規修正
房屋老齡化根本是廢話不存在的話題

當你又老又窮又沒錢時
生病時吃藥手術優先
日子需要花錢度的過優先
吃也會吃的簡單
娛樂費用也會變少變低

怎麼還會考慮住新屋住高級屋住生活品質好的地方
住的品質反而是平民百姓最後才考慮的事
富人也是一個屁股窮人也是一個屁股
一天不可能睡兩個地方兩張床

有錢人隨便你放肆
要住長庚養生村一個人一個月四五萬的付
還是住豪宅三四個人服務你隨便
人的尊嚴是靠"錢"維持

你老的時候中風漏尿無法自理請得起外勞幫你把屎把尿就是"尊嚴"

就算921發生在台北又怎樣
建商只服務拿得台北出錢拿的出土地的人再住新屋
剩的都是政府的事
在台北誰管你老公寓住幾年,想住新屋想換大屋拿錢來換
誰要你的破屋舊屋,出清換錢再來補差價

人一個比一個現實,這才是台灣實際
房子只是一個殼,靠殼可以撈錢時代過了,請量力而為

mssunday wrote:
再說,房地產市場的商品有新建房屋和存量房屋,新建房屋除了素地興建外,還包括了老屋的更新(改建),在素地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新屋的主要來源就慢慢轉移到老屋改建,這種情況和大多數的其他國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大多數的先進國家(較少窳劣的施工品質)或後發國家(如大陸,住宅發展的較晩),人口變化和住宅存量是有直接的相關性,亦即人口的增減會直接影響到房屋的供需和房價

但是在台灣情況卻完全不同。台灣的正面臨著房屋的大量更新階段,所以我們在討論房屋市場時,是必須把存量市場上這些老舊房屋的汰舊換新納入考量的。 高房價對社會的進步、和諧是不利的,平抑房價也是全民共同的期待,但從現實面來看,卻很難一步到位,以台灣的房地產發展來看,解決了大台北地區的房價問題,也等同解決了台灣大半的房價問題, 而要讓台北市的房價下降,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適度的放寬台北市住宅區的容積率(從225%放寬到300%),除此之外,再輔以積極、務實的推動老屋改建才有可能讓新屋房價開始下修。


我們不一樣~~~~~
論點前後矛盾
台灣有老屋國外就沒有老屋
日本就沒有老屋
後面開放容積率才是主要目的吧
全文看起來就是建商的寫手罷了
台灣有世界最高的空屋率
而且空的還大部分都是新屋
要不要先解決一下空屋再來說嘴

Bazooke wrote:
依照你的論點,未來...(恕刪)


Bazooke大大無庸擔心,
這世界一直在改變,
一方面是建築技術的突飛猛進,
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
建築型態與樣式不會一成不變。
舉例來說,1920年代,台北城內常見文藝復興式的商店街屋,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都市生活型態的變遷,大部分都已經拆除改建,變成超高層住商混合建物。
更不要說以前民間常見的合院式木結構平房,除了少數古蹟之外,早已頹圮傾倒,或拆除改建成新時代的建築樣式了。
現代建築運動興起之後,台灣的建築物跟隨風潮,向柯比意致敬。
從來都沒有「一大堆古蹟遺留下來」的情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