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86865570



壹、聽覺

(1) 以下音頻,您聽到的是 Yanny or Laurel?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2) 這不是對錯的問題,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聽覺感知即可,聽到Yanny 或是 Laurel 或是 兩者皆聽到 或是 兩者皆不是(如混雜在一起)...等,對每個個體的主觀聽覺都是對的。

對此,欲有多一些了解,可參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Lj2SzJEg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D-AsurQXg







貳、視覺

(1) 以下的洋裝,你看到的是 白金色 or 藍黑色?

聽覺與視覺 (主觀)



(2) 這不是對錯的問題,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視覺感知即可,看到白金色 或是 藍黑色 或是 兩者皆看到 或是 兩者皆不是(如混雜在一起)...等,對每個個體的主觀視覺都是對的。



對此,欲有多一些了解,可參下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36/88/96/53/55/19/201202093015/20160109/web/pansci.a/archives/76012.html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6012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文章關鍵字
thxman.tw wrote:
From:https...(恕刪)

我用手機接耳機聽,聽到Yanny,一直反覆聽到最後變成Yanrel

可見在客觀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人的聽感也是會變的,所以調音時還是要用測量工具來輔助才行,只憑耳朵不太靠譜啊。

ldw406 wrote:

我用手機接耳機聽,聽到Yanny,一直反覆聽到最後變成Yanrel

可見在客觀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人的聽感也是會變的,所以調音時還是要用測量工具來輔助才行,只憑耳朵不太靠譜啊。


1.主觀的聽覺、視覺...等感知,因人之生理特性、大腦特性...等有別,因此,有不同的主觀差異感知是常有的事,有時許多音響愛好者皆未認明此事,不僅無謂的爭論,甚而有時還受許多商家、有心人士所牽引、扇動...等,更甚者尚有結群而攻人,實是未明未識,更不明耳聽不一定能為憑,眼見亦不一定能為憑。

2.目的、需求的不同,對音頻的聲音再生之所需就有所不同,當目的、需求為「趨於忠實的重播」,則客觀的量測與主觀的聽覺感官都不可偏廢,因其各有優劣與侷限性,是取優相用,相輔相成。

3.當然,僅僅憑主觀感知要去進行 「調、校、測」, 倘目的、需求為「趨於忠實的重播」,則是緣木求魚;倘目的、需求為「個人主觀的"爽"、"好聽"」,有道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環肥燕瘦各有所愛、海畔有逐臭之夫,主觀便無大錯哉!只不過,這僅僅為個人之主觀所喜,非為客觀之準繩,亦非能供眾人之參準。

4.聽覺感知的不靠譜處非常多,因而人類才會發明許多器物來協助我們的聽覺感知之不靠譜處。將這些器物給妖魔化或神化者,往往是不明不識或居心叵測。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3.當然,僅僅憑主觀感知要去進行 「調、校、測」, 倘目的、需求為「趨於忠實的重播」,則是緣木求魚;倘目的、需求為「個人主觀的"爽"、"好聽"」,有道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環肥燕瘦各有所愛、海畔有逐臭之夫,主觀便無大錯哉!只不過,這僅僅為個人之主觀所喜,非為客觀之準繩,亦非能供眾人之參準。

我覺得即使是主觀的「個人主觀的"爽"、"好聽"」,最好還是能測量一下,目地是為了記錄自己偏好的聲音在數據圖表上呈現出來的樣子,一來方便未來可以套用;二來若調好後,聽一段時間後覺得聽感怎麼和剛調好時不一樣,就可以再重測,然後和之前的記錄對照看看是不是哪邊有所出入,幫助找問題。
把相關的文章拉進來,原始張貼處:有誰能解釋,為什麼DAC接到電腦的那條線線材能改變音質?


Levelzero wrote:
人類聽覺的認知,往往是感性多於理性。如果知道大腦如何解釋從耳朵進來的聲音訊息,就能發現金耳朵其實痕落漆。

除了受到期望、成見的影響之外,聽感也被其他感官的訊息影響而左右最後的判讀,尤其是視覺的訊息。視覺訊息經常被大腦用於輔助解讀聽覺的訊息,視覺訊息甚至能將聽覺訊息完全替換掉,使得最後的聽感來自於眼睛而不是耳朵。比較廣為人知的一個例證,是McGurk Effect。

大腦也具有將個人行為合理化的傾向或慣性,比如消費行為。
這就不多說了。

我不會否定品質更好(不是只看價格更高)的線材有其價值,但是擁有一個聲音不怎麼樣的音響系統(不管高低價),走入換線材擺道具的循環中,聲音一時的改變或短暫的小進步,對於客觀的好聲音而言沒有多大的意義、沒有什麼差別。

再胡說八道一下,貶低你覺得不入流的東西,不會讓你的水準變高,更高的機率是透露你的水準有多麼低。平價的器材和線材,只要不是粗製濫造、不合規的東西,大家都有追求好聲音的門票。三大弱點是人、喇叭、空間,要說最弱的應該是人(至少我是自覺如此):要會挑選好喇叭、要能擺平空間的負面效應。(耳機的世界自知陌生,不囉唆)


Levelzero wrote:
也許當發燒友一不小心就會變得過於自信,認為自己聽到了什麼,就是如山的鐵證,但經得起更進一步的檢驗嗎。 既然樓上有人提到了實驗以及科學,就多胡說八道幾句。

國中就教過科學實驗的方法,所以是讀理組、文組都學過的。科學實驗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當操縱變因不只一個的時候,實驗便失去意義了。相同的道理,跟音響相關的專家,不論是業界還是學術界的,會提醒:避免在不受控制的試聽過程中尋求結論。

前面已講的,聽感會受到許多其他感官的影響,所以試聽過程需要排除這些非音訊的提示。再來是聽覺的短期記憶才能較精確的分辨個體間的差異,僅約20秒的時間、並且避免播放熟悉的音軌。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以秒計數的時間內要暫停播放、離開座位、(開關機以及)換線、回到座位、重新播放同樣的音軌段落,並保持相同的血壓、心跳、體溫,然後不受非音訊提示的影響,辦得到嗎?

雖然敏感已經變成好音響和金耳朵的同義詞,追求敏感也變成許多玩家的信仰,但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愛跟用家說擺在地板上、使用隨機配件的電源線就能表現得夠好的廠牌。音響的本質是播放音訊內容,對錄音音訊內容的細微變化保持足夠的敏感是理所當然,但是跟音訊內容無關的刺激有必要跟著一起敏感?
ldw406 wrote:
我覺得即使是主觀的「個人主觀的"爽"、"好聽"」,最好還是能測量一下,目地是為了記錄自己偏好的聲音在數據圖表上呈現出來的樣子,一來方便未來可以套用;二來若調好後,聽一段時間後覺得聽感怎麼和剛調好時不一樣,就可以再重測,然後和之前的記錄對照看看是不是哪邊有所出入,幫助找問題。


呵.............................................................

1.請再往前慢慢細嚼,其等對於「目的、需求」的「核心本質」不同,你就更能明白義涵。

2.有些人不若你願意接受客觀事物的介入,不明「耳聽為憑」與「耳聽不能全為憑」係何。

3.人(或有些人)因生理、心理、時空、人生經歷...等的變化,在其「主觀」上「爽」、「好聽」是變動的。


PS.

EX.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5716038#72141580

哪一音頻的動態範圍大?

許多僅用「主觀」為憑的燒友,常............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感官的東西最後幾乎是感官驗收,量測只是輔助。

像鋼琴調音師調音大部分是用聽的,而不是一個工程師拿著儀器在調。釀酒師在調味道也是用舌頭多,不是拿著儀器分析化學成分。

音響界賣的好的品牌很少會強調量測多準多準,比較多會強調說他們反覆試聽微調的成果,我自己以前DIY時也覺得量是量,還是聽起來為準。
Antus wrote:
感官的東西最後幾乎是感官驗收,量測只是輔助。

像鋼琴調音師調音大部分是用聽的,而不是一個工程師拿著儀器在調。釀酒師在調味道也是用舌頭多,不是拿著儀器分析化學成分。

音響界賣的好的品牌很少會強調量測多準多準,比較多會強調說他們反覆試聽微調的成果,我自己以前DIY時也覺得量是量,還是聽起來為準。




不知人類感官與儀器的優劣、侷限與取用相輔者,不明目的、需求之核心本質者,言出上文便不意外。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Levelzero wrote:把相關的文章拉進來...(恕刪)

Levelzero wrote:
人類聽覺的認知,往往是感性多於理性。如果知道大腦如何解釋從耳朵進來的聲音訊息,就能發現金耳朵其實痕落漆。

除了受到期望、成見的影響之外,聽感也被其他感官的訊息影響而左右最後的判讀,尤其是視覺的訊息。視覺訊息經常被大腦用於輔助解讀聽覺的訊息,視覺訊息甚至能將聽覺訊息完全替換掉,使得最後的聽感來自於眼睛而不是耳朵。比較廣為人知的一個例證,是McGurk Effect。

大腦也具有將個人行為合理化的傾向或慣性,比如消費行為。
這就不多說了。

我不會否定品質更好(不是只看價格更高)的線材有其價值,但是擁有一個聲音不怎麼樣的音響系統(不管高低價),走入換線材擺道具的循環中,聲音一時的改變或短暫的小進步,對於客觀的好聲音而言沒有多大的意義、沒有什麼差別。

再胡說八道一下,貶低你覺得不入流的東西,不會讓你的水準變高,更高的機率是透露你的水準有多麼低。平價的器材和線材,只要不是粗製濫造、不合規的東西,大家都有追求好聲音的門票。三大弱點是人、喇叭、空間,要說最弱的應該是人(至少我是自覺如此):要會挑選好喇叭、要能擺平空間的負面效應。(耳機的世界自知陌生,不囉唆)



Levelzero wrote:
也許當發燒友一不小心就會變得過於自信,認為自己聽到了什麼,就是如山的鐵證,但經得起更進一步的檢驗嗎。 既然樓上有人提到了實驗以及科學,就多胡說八道幾句。

國中就教過科學實驗的方法,所以是讀理組、文組都學過的。科學實驗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當操縱變因不只一個的時候,實驗便失去意義了。相同的道理,跟音響相關的專家,不論是業界還是學術界的,會提醒:避免在不受控制的試聽過程中尋求結論。

前面已講的,聽感會受到許多其他感官的影響,所以試聽過程需要排除這些非音訊的提示。再來是聽覺的短期記憶才能較精確的分辨個體間的差異,僅約20秒的時間、並且避免播放熟悉的音軌。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以秒計數的時間內要暫停播放、離開座位、(開關機以及)換線、回到座位、重新播放同樣的音軌段落,並保持相同的血壓、心跳、體溫,然後不受非音訊提示的影響,辦得到嗎?

雖然敏感已經變成好音響和金耳朵的同義詞,追求敏感也變成許多玩家的信仰,但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愛跟用家說擺在地板上、使用隨機配件的電源線就能表現得夠好的廠牌。音響的本質是播放音訊內容,對錄音音訊內容的細微變化保持足夠的敏感是理所當然,但是跟音訊內容無關的刺激有必要跟著一起敏感?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有些人不若你願意接受客觀事物的介入,不明「耳聽為憑」與「耳聽不能全為憑」係何。

不願接受客觀事物介入的人可能是自尊心太強吧。

不過我個人接受測量也不只是想調音響,有一半的因素是因為好奇,好奇家裡的音響在數據圖表上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就算測了之後什麼也不做,也還是想測測看,就像看到一隻大象會好奇牠到底有多重一樣。
(不過當然我實際上測了之後並沒有什麼也不做,仍是東調西調調半天的,而且也因此獲得改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