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還是喜歡放實體片出來的味道
不管電腦下載的格式多好
我終究比較喜歡原本cd放出來的聲音
樓主這台40年前的轉盤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前衛,日本人認真起來做的東西真的很不錯

我的DAC是音樂性算很OK的AYRE QB9,因為筆電故障了一個多月
這陣子只聽黑膠,這兩年重拾黑膠也買了4-500張二手黑膠
(20年前買過入門轉盤過,因為前級有還不錯的唱頭放大)

現在再回去聽數位訊源總覺得有點不太耐聽的感覺了.........
狀況好的黑膠唱片比數位訊源好聽也是有的,黑膠系統也比數位訊源貴了

我是覺得老唱片(7-80年代)買黑膠,8-90年代的將這些母帶轉錄成CD的效果都不好
應該是當時數位晶片技術還不夠成熟,很多唱片我CD黑膠都有,黑膠明顯好過CD

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的黑膠就不一定了,因為那時CD數位剛起步,很多錄音母帶就很
數位感了,不管黑膠或CD聽起來都一樣(我指的是西洋流行、R&B之類的唱片)

新唱片除非很喜歡的專輯如ADELE才會買黑膠(若有出的話),說實在的數位流後我幾乎
很久沒買CD了,因為網路找的到的都聽不完了,CD也有1-2千張了。


喇叭:MBL121E 擴大器:AYRE K5XE+V5X
訊源:AYRE QB9(軟體JRIVER+JPLAY)+AOC光纖3.0 USB線+ADAPTOR
LP:CLEARAUDIO CONCEPT唱盤+DL103唱頭+Acoustic Plan Phonomaster唱放
耳機:HiFiMAN HE500
耳機AMP:Schiit Lyr2+晶體管

nike6453 wrote:
個人還是喜歡放實體片...(恕刪)


我們何其有幸,正站在時代浪頭上,見證歷史的轉變,只是未來載體類型格式恐怕不是消費者能所決定,而是掌握在開發商手裡;話說CD並不如當初開發商所說的百年如新金剛不壞,一套PHILIPS的莫札特每張記錄層開始剝落,又有幾張有白華現象,沒轉錄,心痛啊~~

steffen wrote:
樓主這台40年前的轉...(恕刪)


S大的器材對小弟而言,嗯!蠻高階的,軟體珍藏數也算在重度患者之列(哈哈... 開開玩笑,不過真的羨慕)

三年前選購DAC時聽過AYRE QB9,可惜無耳擴、前級功能、I/O介面少,不符個人需求(空間限制,只容一體機),可是至今念念不忘,真是好聲音(還有Neumann KH 120 A)

個人認為類比數位最大差別在「量」,那個類比黃金輝煌歷史恐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音樂種類、數量之多,所以真的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含軟硬體開發),恐怕讓數位再跑十年也難瞠其後(A轉D不算),現在幾人出片(A姐倒是賣的很好)?網路串流創作也是寥寥可數,這還不算慘,還有Video虎視眈眈隨侍在側(好像在等Audio壽終正寢),種種造成利潤銳減,市場萎縮,如此惡性循環,可能還不是音樂載體的最佳方案吧!現在...聽音樂就對了。
lingo大優質好文必須推
文筆引人入勝,內容讓黑膠入門者(小弟就是)獲益良多
小弟最近也入了黑膠的坑,器材超不專業一前級一後級加上喇叭不到10K。黑膠真的聽著會著迷,不過買新黑膠時心又會糾結,現在都找二手的來聽,0和1聽久了換換口味也不錯。

ya791105 wrote:
lingo大優質好文...(恕刪)


感謝不嫌棄,其實小弟也是在無病呻吟啦!!



糖果汁 wrote:
小弟最近也入了黑膠的...(恕刪)


來揪心一下!對!你沒看錯價格。

lingo1388 wrote:
感謝不嫌棄,其實小弟...(恕刪)
黑膠我是想悠閒聽音樂時,如果要-片到底,還是sacd比較適合,esoteric sacd聲音我就可滿足
玩音響 VS 聽音響其實有很大的差距,無論在心態、方式上… 經常聽到有人說「要買分離式才能玩」時,心理都OS「到底要玩什麼?最多不就換換訊號線(好吧!再套個什麼環,或什麼嚕咯叟咯的」,基本上還稱不上「玩」吧!

個人覺得音響最好玩就是黑膠系統,黑膠系統最好玩就屬唱臂了,器材進門後,鋸子錘子…嗯都用不到,操著起子板手,這裡長一點那裡短一點,這裡重一點那裡輕一點,左邊拉一點右邊扯一點,稍做調整聲音表現就不一樣(至於好或壞就如寒天飲水),不斷考驗口袋深度、機械與聲音等等基本知識(SIN、COS?)、體力與視力…無論如何,如此才稱得上「玩」!真到超凡入聖,就能達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境界「自我實現」,這可能要爽過的人才能體會。

只是,小弟各種條件都不如人,凡事也都「差不多」,成就不了豐功偉業,但聽聽別人口沬橫飛的述說黃金歲月,也是種幸福啊。
Staurtsh大的器材看來也是「自我實現」中PRO級的哦,有時間撰文分享一下吧!
lingo1388 wrote:
個人覺得音響最好玩就是黑膠系統,...


聽說還有人會邊播放邊隨着音樂調整針壓,讓聲音「即時最佳化」,能玩到這樣也算出神入化了

是沒見過如此神人,而小弟雖有實驗精神但還不致於和四個小朋友過不去,倒是最近感覺聲音浮浮的,直覺是針壓不足,可是怎麼量都在範圍內,還特別再買部不同牌的電子針壓計(怕便宜貨品質太隨便),結果,當然是我錯了,只好來拍超微距看看,針頭清潔程度尚可,但有根毛絮是問題所在嗎?



但這個方向,沒注意的話是清不掉的。



聲音整個回來了,最明顯的是低頻有彈性,可見"一根毛絮"的影響不容小覷。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