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Mobile01的音響討論區做不起來??

兩把刷子02 wrote:
名稱為「發燒音響」,理應以雙聲道為主,但是MOBILE01又沒有家庭劇院專區或是更細分SOUNDBAR等專區

所以,大部分都混在一起了

多聲道跟雙聲道的玩家是不同掛的


所言甚是, 這裡太多關於SOUNDBAR的討論串, 建議版面管理人員另外成立一個"SOUNDBAR & 家庭劇院專區", 讓喜歡SOUNDBAR的朋友可以儘量暢所欲言, 也讓"發燒音響"這個版面真正在討論雙聲道的發燒音響.
.......或許, 再增設一個"古董音響討論區"
謝謝您.
Celibidache88 wrote:
所言甚是, 這裡太多...(恕刪)

那聽5.1聲道的要去那?
bobobobo32000
這站還不錯,沒被商家手寫文汙染[錢]...查了一下BestVox竟然沒有商家文!~~~[識破]
兩把刷子02 wrote:
多聲道跟雙聲道的玩家是不同掛的



多聲道用家本身又分為好幾種不同類型, 有電影為主的, 有電打為主的, 也有卡拉OK的, 但也是有多聲道發燒音質為主的.

多聲道發燒玩家基本上仍然比較接近雙聲道玩家的本質, 很多人(包括我)事實上都是多聲道與雙聲道雙修的.
Monte920 wrote:
多聲道用家本身又分為(恕刪)
曾到朋友家聽多聲道音樂還須雙眼盯著視屏,其中兩聲道還是AQ和B&W,感覺是音場環抱.但人的耳朵就只有兩只,聽不出細膩的地方,兩聲道則可很清楚音樂是從前方而來樂器人聲定位清楚,細膩的部分也比較有.或許是個人長年習慣於兩聲道.習慣閉著眼聽音樂.
CS_TANG wrote:
曾到朋友家聽多聲道音(恕刪)

看到CS_TANG兄所說, 讓我想起《街角那家唱片行》一書中, 唱片行老闆法蘭克在對女主角伊爾莎‧布勞克曼上音樂課時說的一段話:
===
《他先講解一遍基本規則:首先,她必須躺下來聽,做得到嗎?她點頭。然後戴上耳機,拔掉電話插頭,除了專心聽之外,什麼也不要做。》(摘自由 蕾秋.喬伊斯 (Rachel Joyce) 的著作《街角那家唱片行》)

===

像我有時候在做事(比較重覆性的動作, 不用腦思考的事), 沒辦法專心一致的聽, 就放些 Easy listening 的音樂做襯底.
CS_TANG wrote:
曾到朋友家聽多聲道音樂還須雙眼盯著視屏,


可見你對多聲道音響的表現還是不熟悉,而且在朋友家欣賞跟自己家裡靜靜欣賞的感覺也不一樣.

SACD多聲道或BD-Audio是沒有視屏的(只有menu),完全是純音樂,絕對可以閉著眼睛專心欣賞. 表現出來的不只是音樂的解析和層次,還包括音場的立體空間和定位,豐富的立體層次的確會讓只有兩個耳朵必須接收比二聲道更複雜的資訊,這比二聲道還超越許多!

我因為多聲道與二聲道雙修,每張SACD買來都細細品味同一張SACD多聲道與二聲道反覆聆聽. 兩種表現各有擅長,但你沒有機會深入多聲道的豐富表現,有點可惜!

我住美國鄉下,鄰居距離很遠,不怕吵到人,音響室放在家裡地下室,幾乎是接近完全無雜音的錄音室水準. 你如果住宜蘭農舍,也應該趁這機會想辦法發展多聲道發燒系統(不等於視聽系統喔),絕對可以發現欣賞音樂的另一片天!
privateeye1000
多聲道和二聲道那個好聽,又開始要口水戰了
Monte920 wrote:
可見你對多聲道音響的(恕刪)


個人淺見

也許朋友的系統哪個環節沒弄好,舉這樣的「個案」很難代表什麼。

如果一樣東西接觸的不多,不妨多累積一點心得再下定論,也比較客觀。
Monte920 wrote:
可見你對多聲道音響的(恕刪)
是有些道理,聽慣黑膠的聽不慣CD更聽不慣所謂的數位流,聽得慣真空管的也許也會說晶體機不好聽,怎樣是好聽?這很主觀,我非評論家或鑑賞家,個人是電機背景雖與生涯不相干也曾以自家設備量取比較各前後級輸出差異,說實在的我只是在找出個人覺得好不好聽的器材差異在哪?結果是我淘汰的一堆二手器材或維修器材,幾個同事反而覺得好聲超過我目前在役的,也就送出去騰出家裡的空間.退休後年紀也大了,三四十公斤的器材已經搬不動了,也不再做傻事了,就是忙了一早農事,下午處理一些公事,晚上則是輕鬆著放著音樂,看一點書或上上網,在寂靜的夜晚放甚麼音樂都令人陶醉,有時不知不覺都到凌晨一兩點.不過個人最遺憾的就是從沒擁有AQ的二手機或待修機,如果有合適的,再重我也願意搬.

.
一般人都喜歡簡單選擇,手錶/車 買了就搞定了,而且容易和朋友互相比較; 音響討論中,SB 也是相對一套式,方便從店家聽到來決定出手
但發燒音響就難了,系統太多件組合出來的聲音跟口袋深度都一直天人交戰,加上系統中每換一樣,聲音從裝上變化到穩定,都至少要隔一段不短時間
所以當買定喇叭擴大機等設備后,到搞定電源線,喇叭線,訊號線⋯⋯可玩性太多,口袋要深以及要有耐心
這段路程要長時間的保有熱忱度找到聽感滿足點,真的很辛勞
為何討論的人少,個人想法是~
1. 音響要搞到滿足個人滿足點,通常要花很多錢的,要怎麼買對,怎麼買,有的買來不合適我們系統,但也許適合別人的,這也難分享
2. 搞出好的聲音,就扯到如何減少聲音每一環節類比傳送及放大失真:所用到從電源插座,插頭,到每一線材,通常用好料都會有不錯提升幅度;但這類討論通常易遭人不友善回應,所以願分享換線換頭的心路歷程的文章真的不多見
3. 音響含線材組合百百種,就像我們吃冰淇淋一樣,同樣一種香草口味,不同廠商味道嘗起來就是不一樣;所以喇叭設備買定后,線材插座怎麼投資改善,這很難分享一定什麼好或什麼不好⋯⋯真的是一分錢 一分貨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