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討論已有部份結論,自行刪文處置

我的喇叭是用AE1 Classic,
原本用的是一條一千多的usb線,後來直接攻頂為audioquest diamond,
對,價差十倍餘

我不算很靈敏的耳朵,但還是很輕易聽出差別:
音場、解析度、各樂器的分離度、立體感及量感都明顯好上許多。



換線有沒有效?如果等級差距夠大,一定有效!




上次用了一條破萬的USB cable連接外接式硬碟,
發現播放謎片的時候,演員的皮膚更光澤,聲音更吸引人了
(以上是開玩笑的,不必當真)

其實大家討論有沒有差異的時候,應該要說明採用那種USB mode,外部或獨立供電,這樣比較點較為基準。

不過我覺得最客觀的方式是從USB DAC的input端抓出資料來比對是否為bit-perfect。
這樣可以了解傳輸線材是否對資料有影響,用數據證據來服人,客觀公正。

小弟認為USB cable會有影響,但也認為USB線材要傳好資料沒這麼困難。
更不願意相信千元電腦都做的到的事情,搬到audiophile就非得要搞到大家雞飛狗跳,爭辯不停。
當送到門口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材料時,工廠沒理由產出差異巨大的東西,如果有,是否工廠本身有什麼環節沒弄好?
也許這當中應該有什麼音響廠商不願意告訴大眾的秘密(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

想想看,今天從Google在北極圈的資料中心Download資料都沒問題了,
也沒聽說有人提心吊膽從隨身碟copy出來的資料是否會有錯誤(當然故意使用爛線不在討論範圍)
為何號稱Async傳輸的USB DAC還能聽出差異?
該怪的是貴森森的HI-END機器沒做好還是我們沒錢買HI-END USB cable?

是不為也還是不能也,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樓上說的有道理,用普通usb3.0線以200mb/s的速度去傳幾百G的檔案 出來都不會擔心checksum會不一樣了,音樂的碼率流量相對之下低這麼多,擔心會從0010傳成0001造成失真,DAC技術有這麼不穩定?
comestai717 wrote:
樓上說的有道理,用...(恕刪)


數位播放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內容正確(bitperfect)外,
更要求在正確的時間收到正確的資料,也就是低抖動(Jitter-free);

完全Jitter-free幾乎是不可能達成,但 Jitter愈低,愈好聲是目前比較獲得認同的看法。

而關於Jitter的討論,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最熱門的話題,
網兄們有空可以到國外加入討論:

Jitter vs no-Jitter Part I

Jitter vs no-Jitter Part II

Jitter vs no-Jitter Part III


awuwa wrote:
數碼播放除了最基本的...(恕刪)



我想問題在於數碼傳輸的材質是否會影響傳輸的結果
USB 埠的供電我個人比對是有影響的,
但USB 線材是否會影響jitter ? 應該不會吧 ?

我用 PC 配古河 USB線 (3.5m)接 USB介面 跟
享聲 D100pro 轉盤 I2S 接北極星
聲音的表現有點區別, D100pro I2S 的人聲比較凝聚一點
就個人聽感而言北級星USB 解碼 跟 (同軸, 平衡,I2S) 解碼有點區別
不過訊源也不太一樣, pc vs 數碼轉盤
Supremo USB埠有獨立供電,可能對USB 線比較不敏感
上周入了Schiit Ygg , 一樣接 古河 USB 線,ygg 就 gg 了 (電腦抓不到 yggy , 不然就有爆音) 後來換了條便宜的Belkin USB (3m) 就ok
schiit 網站上是建議 usb 線小於2m ,或是買個獨立供電的usb hub.PC usb 埠有不少供電問題,所以看來Supremo USB獨立供電的確對音質應該比較有保障.


570 wrote:
你的論點是唯一usb...(恕刪)
有buffer做接收,還抖動什麼?

先進先出,你懂嗎?

這個已經是考古題了...

(Please refer to:MyAV 請問大家 數位線是聽不出差別的?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356605&perpage=12&pagenumber=1)

既使是數位線它在傳輸過程中一定會有衰減跟 EMI/RFI 雜訊介入串改原始音樂訊號,我們覺得聽起來 OK 是因為 DA 端的 Solomon 碼糾正過得到的再一手的 Audio Data。

如果只靠 buffer 軟解可以完全解決 jitter 的問題的話,可能電腦端輸出已經把 jitter 這時間相位差送到後端的 DD or DA buffer 裡面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這個已經是考古題了....(恕刪)



畢竟這不像電腦CPU 或 GPU ,用戶多,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參考,
甚至看製程,晶體數, 跑分比高下...
昨天翻牆把myav 那個28頁討論看了一遍
單純從消費者的觀點來說, 一條 USB 線的價位,
可以從 NT200,2000,甚至20000, 還是希望知道差別在那裡...
聽不出來差異也不見得是壞事,
一些比較好評的 usb 線 可能是規格要求特別高,抗干擾能力強..
這樣看來是不是弄個數碼轉盤讀 NAS 比搞好USB 划算點 :D

570 wrote:
你的論點是唯一usb...(恕刪)

TrunksZ wrote:
畢竟這不像電腦CPU...(恕刪)


數位的線材跟類比的線材剛好相反!

我試用過反而是「鍍銀線」的表現最好!

很可能本身以 CDA 的規格也是傳送 44.1~48khz 的高頻訊號,它要求的反而是集膚效應大,速度飛快的鍍銀線材...

至於比較好的金屬隔離網,可能好一點的左岸貨色一米 20 塊台票的就不得了了!~~~

隨便買一條 廠製的USB Cable,嫌屏蔽不夠好的再補上一兩層隔離網也可以(太過怕聲音太暗而已,應該要跑出去的來源端雜訊跑不出去,這是雙向的⋯⋯)。

通常一條六七千塊的 Jcat USB 線..,那就差不多到頂了!~

不需要刻意找太高價的線材(那個有的是類比線材的名廠大師,但是不見得很會設計數位線材..)..,參酌!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