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最近佔盡新聞版面的松山舊稱「錫口」,以夜市聞名全臺的饒河街舊稱錫口街,創建於清乾隆年初。「錫口」,原意為河流彎曲處,為基隆河的航運中樞。此行由松山車站出發,騎訪松山區寺廟之旅,原來最熟悉的夜市有香火鼎盛的廟宇,更有在地廟口美食小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早期為基隆河的航運中心的錫口,有鯉魚穴致富的傳說。松山區在民政局有記錄的寺廟共有14座,其中具有知名度的是慈佑宮。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附近並沒有山(台北盆地沒有山),民國9年日人改「錫口」地名時,負責改名的日本官員來自日本愛媛縣松山市,發現當地風景與故鄉四國的松山相似,因此取名「松山」。臺灣光復後,正式命名為松山區。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初抵松山車站,台鐵與捷運同一個站點,鄰近五分埔與饒河觀光夜市,逛街買服飾或品嚐夜市小吃都很方便。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車站是台灣少數幾個歷史最悠久車站之一,光緒年間興建基隆到新竹的第一條鐵道時,松山就是簡易的售票房。日治大正年間,大加納溪口街改名為台北州松山庄,「錫口車站」改名為「松山車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車站並不在松山區,而是信義區。不少以松山為名的單位都不在松山區內,如松山家商、松山工農、松山高中、松山文創園區、松山慈惠堂等。松山區也無松山國中,僅有中山國中。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2013年松山車站與相距1456公里,日本愛媛縣JR營運的松山車站締結姊妹站,成為臺灣第二座與日本締結姊妹車站的鐵路車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因為地名巧合,站內甚至有座紫藤花開滿的日本神社。旅客在浪漫時節,在神社前許下美好心願,享受悠閒的氛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參拜前,要先「手水舍」用水將身心洗淨。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投完賽錢後輕拉正殿前搖鈴。搖鈴表達對神明致意、祈求保佑,實現願望也有去掉惡運的意涵。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站特色是與離五分埔、饒河街觀光夜市超近,連接捷運松山線,公車轉運站就在旁邊,有公車往返市政府與信義商圈,都市機能完善,不像北車會迷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捷運松山新店線終點松山站,往臺鐵松山站的穿堂層,橢圓大廳有一座巨型作品。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藝術家江洋輝用五萬兩千多顆LED燈搭配水晶玻璃,作品名稱「河流彎曲之處,域見繁花光穹」,在松山站天花板打造出曲線蜿蜒的基隆河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LED燈搭配水晶玻璃象徵雙鐵帶來「遇見」與「域見」重疊的空間詩意,每逢整點會呈現不同光束,與高捷「光之穹頂」相互較勁,成為松山線沿線最吸睛的亮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捷運松山線從地底穿越「最會塞車」的南京東、西路段,從北門站直達松山站全長8.5公里,經七個車站,直達松山。無論到小巨蛋或饒河夜市的遊客,是最有效率的交通載具。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饒河街夜市及五分埔都是國際知名度的景點,各地旅客往松山機場可在此轉乘捷運或計程車到機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走出松山車站,紅色巨型鳥居上方寫著「運轉神社」,用紅色貼紙把兩側柱子貼出鳥居,營造日本風格。不過,車站大門是「鳥居」卻引發討論。這是為響應台灣的松山車站,與日本松山車站締結姐妹車站,推出的「轉運神社」裝置藝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車站前方是外觀雄偉的區公所,在車站旁便利洽公民眾,內設有派出所與消防隊。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車站週邊有佛光山講堂、區公所二個YouBike租賃站,出站騎往景點非常方便。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YouBike目前已進化到2.0版,松山區目前還是YouBike1.0的微笑單車。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從環島一號線起點的松山車站出發,開始松山寺廟之旅。相傳清朝時松山先民依據風水建三座土地公廟,將一塊石頭雕成三尊土地公,供奉在鯉魚穴的三個部位,魚嘴在頂街慈福宮,魚身在饒河街中街的福德宮,魚尾在八德路上聚福廟,護佑開埠興隆。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環島1號線全長960.8公里,沿線每隔20公里設補給站,自行車環島一圈約需九天。另規劃25條環島支線,串聯南投日月潭、臺南奇美博物館與故宮南院等知名景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過街來到松山國小。松山站5號出口在校門口,交通超級方便。台北市唯一建在國小校園的捷運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國小創校於1898年,初為日治國語傳習所錫口分教場,後改供台灣人上學的「錫口公學校」,曾商借慈祐宮西廂房開課,是松山區最早設立的教學單位。創校已逾120年的松山國小為北市第七所百年老校。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校門對面是游泳池與圖書館,校內還有許多充滿創意的藝術作品。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校門靠八德路圍牆邊有棵百年老刺桐樹,此樹種於1898年與錫口公學校同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國小另有二株百年老樹,昔日徵收松山派出所用地時,一起移植的大榕樹,也有百年歷史,分別被命名為「不老仙」及「萬壽松」。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矗立在饒河街口的松山第一大廟慈祐宮,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廟體為六層樓三川五門建築,正殿有三層重簷,正殿左翼為鐘樓與右翼鼓樓相望。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至慈祐宮,先向松山最古老的媽祖廟祈福,望著屋脊上朝天的燕尾,彷彿感受到二百多年前,先民渡黑水溝來台開墾時心靈寄托。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有祈必安的「松山媽」非常靈驗,與台灣幾座代表性媽祖都有交流,四面八方香客非常多。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內政部舉行票選活動所選出的100個宗教相關景點,松山慈佑宮歷經翻修重建,仍保存著不少歷史文物,當然入選「宗教百景」之一。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主殿三川殿的石獅為嘉慶八年(1803年)打造,「雄獅張嘴、母獅閉嘴」象徵乾坤陰陽的鎮殿之寶。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又稱松山媽祖廟,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昔時有泉州籍行腳和尚,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抵錫口,獲泉州同鄉皆響應立廟奉祀。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建材均在福建採購渡運來台,歷時四年,終於乾隆22年(1757年)完工,保存著不少歷史文物。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清光緒14年由古城信官刁祖錫敬獻之「海德咸春」匾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還有歷代石雕、壁堵等作品,民國101年至福建遶境尋回錫口天上聖母聖意牌,見證慈祐宮為臺灣第一個分靈回大陸的媽祖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慈祐宮是早期臺北市松山、信義、南港、內湖、中山、大安區等境內13個村庄居民的信仰中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殿內遺留下來各種石雕作品,包括龍柱、石堵等。上面刻有人物騎乘各種動物石雕裝飾,雖歷經歲月洗禮,仍保存珍貴樣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台灣人愛拜拜,手持一柱清香,口中喃喃細語就能與神明交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極具中式風情的紅色牌樓是饒河街觀光夜市入口處。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饒河街夜市兩側商家林立、騎樓下的攤位更不計其數,無論採買服飾或吃喝玩樂一應俱全,一位難求。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路面一大隔格子是中間攤位,一大格可分4小格攤位,租金論日計收。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燈火璀璨時是夜市生意最好時候。夜市區域在八德路四段及撫遠街間,全長約600公尺,是臺北市區的大型觀光夜市之一。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饒河街觀光夜市是大型觀光夜市,如阿國滷味、福州世祖胡椒餅、東發號蚵仔麵線、紅燒牛肉麵、陳董藥燉排骨、麻糬寶寶等都在這條街上。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沿著「錫口廊道」漫騎來到中坡北路尾端,有座民居中的土地公廟,但來頭不小。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相傳錫口為鯉魚吉穴,清朝時將一塊石頭雕成三尊土地公,依風水供奉在鯉魚穴的三個部位,分別是魚嘴、魚腹和魚尾巴,緊鄰河岸慈福宮就建在鯉魚嘴上。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廟前空地是三張犁截水圳。附近缺少綠地開放空間,截水圳加蓋後讓錫口廊道變身為居民期待的休閒廣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三張犁截水圳正好位於南港與松山交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慈福宮緊臨民居,外觀有廟脊上朝天的燕尾,象徵廟宇是膜拜之地,代表神聖不可侵犯之意。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慈福宮舊址港仔溝口,錫口人稱「草店尾土地公」,為錫口頂街頭最古老的福德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草店尾土地公廟初建於康熙29年,因河岸整治移至現址。在松山的廟宇清朝建廟是司空見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一般土地公頭戴員外帽,慈福宮的土地公戴的是官帽,象徵保祐的信徒考中科舉當了官,連敬拜的土地公跟著沾光,由員外帽升級為官帽,對神明來說是「認証」的榮譽。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轉往慈祐宮後側的松和路,從基四號疏散門進入基隆河左岸,這裡是錫口碼頭舊址。二百多年前,來自福建的先民溯基隆河而上,在此上岸開墾錫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為便利行動不便長者及車友,松和路旁有電梯,省去推車上水門的困擾。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從基四號疏散門上方,看見錫口碼頭-昔日的渡船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清同治年「錫口」繁華盛況比大稻埕更熱鬧,由淡水、艋舺通往雞籠(基隆)的船隻,通常在此停泊。後因年年水氾,河道淤塞逐漸沒落。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彩虹橋跨越基隆河連結內湖新民路與饒河街,全長167公尺是全台首座S型橋面,沒有橋墩的跨河大橋,橋面以鮮紅色鋼樑支撐,造型突出有特色。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碼頭邊的彩虹橋是打卡熱點,也是秋節烤肉聚集地。基於文化歷史的意義,有人建議將「彩虹橋」改名為「錫口橋」,並將藍色公路停靠點,延伸至錫口碼頭。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水門堤岸有健康步道,晚上逛完饒河夜市,拐個彎到河邊吹吹風,美麗的月色,散步感覺還不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黃色橋是麥帥一橋,遠方水藍色是麥帥二橋。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麥帥一橋原名「麥帥公路一號橋」,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橋,於1964年興建,幾經拓寬成為雙層的模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重返饒河街,來到很有歷史的松山市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市場不大,有八德路及饒河街的加持,與捷運出口的便利性,縱使攤商不多還是有號召力。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白天靠近八德路的攤商賣羹麵等早午餐,人潮較多。到了傍晚所有光芒被饒河夜市給佔去了。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市場設立西元1909年,起初是豬隻屠宰集散場,隨著時間的發展,各類攤販聚集逐漸成型,攤位擺設延至饒河街全街,榮景一時。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隨著八德路拓寬、客人轉移到南松市場,才逐漸轉變為目前的市場型態。市管會保留舊版台北市門牌,也為百年歷史做見証。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市場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市場屋頂用橫條檜木搭建,另有大岩石堆積的洗石子外牆等特色,松山市場已被指定為臺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要改建不容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市場對面是位於松山區八德路、虎林街口的東星大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台灣南投山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約兩百公里遠的臺北市仍發生嚴重災情,其中以「東星大樓」發生的崩塌事件最為嚴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因頂樓為「松山賓館」有醒目招牌,媒體及消防人員以松山賓館為災時臨時性稱呼。據說天搖地動的那晚,八德路上檳榔攤全程目擊倒毀過程。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災後東星大樓歷經國賠爭訟及原住戶與市政府重建爭議,新建的同名大樓於2009年8月原址重建完工。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改建後的東星大樓,一直空置到2016年後,才重新有租客營業(寶雅生活館饒河店)。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重建成住商混合大樓後,房價將近二千萬,仍保留松山區八德路四段660號門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過虎林街來到台北府城隍廟,(又名昭明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台北府城隍廟主神為臺北市城隍爺信仰中的府城隍,與臺灣省城隍廟都源自臺北府縣城隍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台北府城隍廟是台北市最早府城隍廟,創建於光緒十四年,每月初一、十五地方首長必須親赴祭拜,成為慣例。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樓旁有福德正神,參拜請依動線…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以香火鼎盛的城隍廟為信仰,文化傳承與歷史見証具特殊意義。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虎林街城隍廟為避免「臺北府」之名與省城隍廟混淆,2002年11月5日更名為「臺北府城隍廟」,又名為「昭明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城隍廟專司供奉獎善罰惡、有求必應且非常靈驗,與當地知縣分管陰、陽兩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踏入廟門,仰頭看到高高懸掛「爾來了」匾額耀眼醒目,傳達恩威並濟的氣氛。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必有的「大算盤」,代表城隍爺能精細算出一生功過與善惡,敬拜者見到這兩樣文物,自然有所警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佛道合一的百年古廟,與眾廟不同是陪祀孚祐帝君(呂仙祖), 在城隍廟中是很少有的。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重回饒河街,來到「錫口下街福德爺廟」,又稱松山福德宮。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剛去過慈祐宮是穴頭福地,慈福宮是鯉魚嘴,饒河街上福德宮則是魚身,鯉魚尾在霞海城隍廟對面的聚福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福德宮旁原址是「東發號蚵仔麵線」,已搬至對面的饒河街143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商家一早來燒柱香,祈願「饒河夜市的財神爺」讓生意興隆,疫情不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東發號蚵仔麵線曾榮獲2018米其林推薦,是饒河街夜市元老級的老店,新店面乾淨明亮,與原廟旁小店大不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鎮店三寶是牆上「油飯、麵線、肉羹」,價位有點高,在米其林光環下,來吃吃看。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點蚵仔麵線及油飯來吃,剛好100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據說米其林的評語是:「以清湯烹煮蚵仔麵線,鮮甜甘美」。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蚵仔麵線口味走清爽路線,麵線湯沒有勾芡,味道清甜口味偏淡。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口味重可以加店裡自製的獨門辣椒醬,真的有點辣,請適量添加。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油飯麻油香氣濃,配料有香菇、蝦米、肉絲配料,飯粒分明,不加甜辣醬的風味就滿好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大腸與蚵仔有畫龍點睛的感覺。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東發號曾在劍潭等地開過分店,但生意並沒有很好,該是饒河街福德宮保佑,店內都有專文記述。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東發號不遠是小山東小磨麻油食品店,店面規模雖小,店內出產的小磨麻油很有名。可惜來的太早還沒有開店。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饒河街松山教會也是歷史景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依據馬偕博士日記記載,1872年9月自關渡沿岸到艋舺發福音傳單,再走路到錫口(松山)。後在錫口街(今饒河街)租房屋為禮拜堂,設立錫口教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1884年中法戰爭時,北部禮拜堂被暴徒拆毀。戰爭結束後,馬偕牧師以滿清政府賠款一萬兩銀,重建教會。1932年禮拜堂改建為二層樓房,樓下設置幼稚園,落成時更名「松山教會」至今。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教會後方松河路68號,來到心曠神怡洋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心曠神怡洋樓位於錫口街下街頭河岸,為民國14年至35年擔任松山庄長陳復禮,與地方士紳成立松社詩會時,所創建的怡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二樓門楣上方有「心曠神怡」字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三合式兩層洋樓,寬大的樓台提供文人雅士聚會,面向基隆河欣賞河景,一邊吟詩作樂。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河街堤岸上可遠觀綠地,有著大片的花海,在高點鳥瞰最能體會河岸地的壯麗。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河路直騎來到松山水福宮。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水福宮舊稱下街渡水福宮,一樓主祀土地公,二樓主祀水德星君。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水福宮面朝河川,創建於河運興盛年代。一樓主祀土地公神,原在堤防外,因基隆河整治,而移到松河街。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二樓正殿水德星君又稱水仙公,是河川的守護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二樓遠眺基隆河,松河路是「錫口」變身松山的開始,從清朝到日治至現代,騎過松河路非常有時代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八德路、塔悠路、饒河街、松信路交叉口的八德立體停車場前身是機械立體停車場,市府拆除後啟動改建,打造出地下一層、地上十層的立體停車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造型前衛搶眼的停車場鄰近饒河街夜市,開車來逛夜市停車的好去處!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停車場屋頂可清楚看見101大樓及金控大樓,都是台北市特殊造型的建築物,成為網拍熱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一樓有單車停車場(不收費),入口有微笑單車借賃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八德路四段直騎來到松山霞海城隍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霞海城隍廟是台灣少數擁有兩百年歷史的霞海城隍廟,也是松山地區數十萬居民的守護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霞海城隍廟與大稻埕的霞海城隍,系出同源,都是泉州同安縣的守護神。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霞海城隍廟有提供借發財金的服務。有需求香客先掛號後,有專人帶到主殿擲茭,香客要擲三次都聖杯才能借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借金後有賺到錢也要完成「還金」手續,被稱為「財神銀行」的霞海城隍廟,不止指點迷津,也為信眾解決「燃眉之急」。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供奉五路財神,補財庫或發財金都是隨喜,有時信眾絡繹不絕!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二樓是原來廟供奉的城隍廟,改置二樓讓人覺得非常的心安!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信眾若是生活上遇到各種難關與困擾,向城隍老爺上香後,取得禮香、金紙、或祭改用的替身、關煞等祭祀用品後,由當值道士為信眾進行祭改。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正氣橋下的南松市場,為配合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帥公路開闢,而興建圓環形高架橋「正氣橋」。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麥帥一橋通車後橋下開始有攤販聚集,形成台北市非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市場對面是基隆路、市民大道、寶清街、八德路四段、正氣橋等叉路,層層疊疊高架與平面道路,讓人眼花撩亂。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南松市場每逢過年時更是盛況空前,平日攤商約有八十多攤,外圍百貨部販售日常生活用品。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內部為全台灣唯一的圓柱形攤位,為日本人取「八卦」意象來設計。內部販售生鮮蔬果、家禽家畜肉類、海鮮、熟食、南北雜貨與清粥小菜等。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南松市場入口旁有家民國60年開業的梁家苦茶,小小店面,賣冬瓜茶、酸梅湯及超苦的茶…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苦茶攤不是算杯,是用瓷碗裝,老闆裝滿滿一碗,表面張力十足。苦茶聞來不苦,入口醇苦,跟人生歷程一樣講求苦盡甘來的意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苦茶攤生意很好,很多客人專程來喝一碗再上班。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老闆特別介紹苦茶在天氣很熱,睡眠不足,口乾舌燥時特別有效,騎單車來喝最退火。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一飲到底,真的好苦,碗底有茶渣証明是真材實料的苦茶,要經常喝才會身體健康。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離開南松市場,拐個彎來到麥帥一橋下南京東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麥帥一橋旁有家小吃店,昔日是計程車司機停車用餐的地方,取名「司機俱樂部」,是辛苦開車謀生的司機補給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司機俱樂部創立於民國73年左右,原在南松山夜市圓環旁的路邊攤,後搬到現址超過30年。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現在大眾運輸普及,司機俱樂部仍是運將大哥的最愛,招牌上有名的雞魯飯還有排骨飯。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餐檯能看到許多不同的特色小菜,像魯白菜、筍絲、虱目魚、蔥蛋等,用餐選擇多樣。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主食類以飯類為主,有魯肉、焢肉、雞肉三種,也能雞魯飯一起來。另有小菜及湯類,快炒等搭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上菜超快,點了焢肉飯、魯白菜、排骨酥湯。司機俱樂部是重口味, 如小菜滷豆腐、滷魚肚與滷大腸等,都很下飯的平價小吃。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焢肉飯配料很簡單,白飯、焢肉加上醬汁就上桌,在台北市來說35元滿便宜的。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排骨酥湯清甜好喝,菜頭咬下去有熱熱油油的湯汁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排骨酥滷得透卻不爛,吃起來有骨有肉,具有口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魯白菜煮的軟爛才會多汁,味道相當鮮甜。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最近街道改名議題讓「南京東路」躍上版面,民意代表提案將「南京東路」改為與市長同名的「文哲大道」,其實週邊市民關心是改路名房價會升還是跌?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南京東路得天獨厚從一段至五段共建置4座捷運站,交通便利。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南京東路畫設自行車道,建有2段自行車道及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5個租賃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南京東路一帶是金融、保險公司、商辦大樓、飯店集中區,已躍升臺北市財經區。更由於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密集,而有「台北華爾街」之稱。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還全台唯一的「松山劍童宮」。騎往八德路三段,進入小巷前看到劍童宮的牌樓。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劍童宮是三層樓的建築,一樓主祀「王府劍童」,二樓祭祀媽祖婆,三樓為王禪老祖。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劍童」原是霞海城隍内的陪侍神明,在宗教界是具有王侯地位的主神的陪侍神,能夠獨立為廟宇主神,讓其他神明成爲陪侍,想必劍童廟神力不同非響。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王府劍童」曾護佑王家先祖挖金礦致富,為感念劍童保佑,每年仍會回九份霞海城隍廟進香。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二樓有媽祖廟。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劍童宮香火鼎盛,在松山信眾的心中,亦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騎 訪 臺 北 松 山 寺 廟 文 史 之 旅

松山區有33個里,人囗約二十萬人,有車站、機場,為大臺北區交通及產業發展的重心。清乾隆中期基隆河邊的「錫口」從渡口發展成街區。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松山,給遊客的印象是小吃多、古蹟多、寺廟多。騎訪熟悉的夜市及香火鼎盛的廟宇,品嚐美食小吃,值得一遊。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爾來了」三個字,其意思是在說:「你來了!」
俺也來了!呵呵^_^
看騎大大的文章,
含入了大量臺灣的歷史,廟宇,小吃,市場。
真不知道是怎樣做到的,
只知是一步一腳印,纍成的。

無語好形容,佩服,滿分奉上^_^
用力騎 wrote:
最近佔盡新聞版面的松(恕刪)


松山原來有這麼多廟 ?

松山火車站那裏,跟我以前印象,變化很多!

以前都是忡忡茫茫的經過,很少機會仔細觀察!

經過您的編排,松山這些廟,特別美 !
clwu5724 wrote:
松山原來有這麼多廟 (恕刪)

++++++++++++++
你好:
松山也不小,這幾家廟,我就快騎一早上,還沒騎到松山的一半地呢?
謝謝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