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用 tubeless 的人都說補胎液要定期補
實際上就算乾了都不用補
乾了不代表你的胎沒有了氣密性
因為乾了的補胎液已加強了你的輪胎的氣密性
只不過是破了洞時不能自補
不過就算沒有補胎液, Tubeless 胎破了也只會慢慢漏氣
當你發現漏氣時再加補胎液一樣可補起來.

jsutfun wrote:
現實面是......(恕刪)
對我來說無內胎的好處,破胎時不會瞬間沒氣,下坡時爆胎車還能穩穩停下,不會因為停不下來就摔了.平地破胎時有補胎液撐住還能繼續騎,回家在來看要怎處理,缺點就是可能噴滿車.
缺點就是換胎時洗框洗到有點抓狂....
我騎公路車,喜歡騎鄉野山路.
第一台公路車,是2017年新買的無內胎公路車,或許是騎的路線,常非良好路況的柏油路,甚至是水泥路,地上常有樹葉與裂縫,所以原廠的破胎頻率之高,真的讓我想放棄騎車了......即使只是壓到地上樹葉,掉落的小樹枝,都一樣很容易破胎.....好處是按壓破洞幾分鐘,大都能自行填補而不再漏氣,但這趟旅程也就只好回程,半途也提心吊膽,怕無法順利回家.每次都要換無內胎的外胎,費用也不便宜.

後來乾脆痛下決心,全部換成有內胎的系統,也更換為較能防刺破的外胎,破胎頻率極為大幅度改善啊...

若是以後有機會再買車,即使是無內胎系統,交車時,也會立即換成有內胎系統.

我是不知道,無內胎系統的輪胎,是否防刺會比較差?但我以後不敢用了
先說明我是 Open 胎派的
外出遇狀況 Diy 好自行排除
不喜歡黏黏黏的東西
無內胎我也不行,問題太多了

而且重量上也沒優勢
除非買到頂級的,重量才跟OPEN胎持平
若是買便宜的那反而還比較重
更別說要跟管胎比了
本人屬於易爆胎體質, 今年就爆了好幾次胎, 其中一次還是在比KOM的路上, 痛定思痛, 全換成無內胎系統..

無內胎真是好物, 主要的好處有兩點:
1. 不用攜帶補胎工具, 無論是長途旅行, 或是比賽途中, 少帶兩瓶CO2和一條內胎可以減輕很多負擔

像我前兩天從台東騎台11接玉長再走193縣道到花蓮, 車上能置物的空間全都放好放滿, 身上完全不帶東西, 這種感覺是很舒服的, 如果要多帶條內胎, 就勢必要塞東西到後口袋了.
更不用說像是參加KOM這種比賽, 對身上的重量可是斤斤計較, 能少帶一點點東西都好.

2. 爆胎後可以讓你騎到目的地再處理, 我前兩天在花東騎車中途就遇到破胎, 到了民宿才發現立管及後下叉被噴的到處都是, 趕快去當地的車店換胎就好了, 並不會影響當天騎乘的進度, 這一點在比賽當中尤其重要, 試想你在三鐵比賽中遇到破胎, 停下車來花個5-10分鐘換胎, 可能一整年努力訓練的成果都沒了.

當然有內胎還是有其他優點啦, 但光是以上兩點我覺得無內胎比較好用.
用過一年半左右, 最後全部換回open胎.

主要原因
1.會正確處理的店家難找, 半年去只會加補胎液, 於是輪胎越來越重...要找到會清乾淨的店家不多.
2.看著佈滿乾掉的膠, 在框體內和外胎. 就心疼
3.漏氣問題, 一段時間下降的胎壓比open的還多. 我有三組框, 顧這些胎壓 很煩

以上
好風景多的是, 夕陽平常事 然而每天眼見的, 永遠不相似.
vclh wrote:
我騎公路車,喜歡騎鄉(恕刪)


無內胎的防刺都普普
他靠補胎液不靠防刺層
破了一直下來檢查也是麻煩
不如有內胎的一翻兩瞪眼
騎的還比較安心

其實用有內胎的人
會比較注重破胎後的準備
不會"靠勢補胎液"弄到無法騎乘
土城加藤鷹
TADKING wrote:
用過一年半左右, 最...(恕刪)

身為一個不思進取的休閒騎士,目前使用G牌的無內胎,也在騎乘中遇過破胎的經驗來說,我還是會選擇無內胎,原因如下:
1. 破胎後不會完全消到沒氣,雖然一開始有噴了一下補胎液,但還能讓我撐個40公里回到家
2. 不會換胎,所以也不會帶內胎... 車店離家不遠,遇到了就牽去店裡交給老闆服務,料錢+工資是可以接受的
3. 只有一台車+一組輪,不用擔心放太久胎壓掉太多或補胎液乾掉的風險

以上是個人經驗和考量,供參考~
TADKING wrote:
用過一年半左右, 最...(恕刪)


清潔外胎拆下來
去洗汽車投10元高壓水柱噴就好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