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隱藏走線的公路車,
大多設計都是油壓管、變速線(機械變) 從頭管穿入,
會穿過頭碗組的培林,
前輪碟煞由前叉豎管穿入,
再由碟煞夾器前穿出......

即使走線設計良好,
騎乘使用上都不會卡卡,
則一、二年後車子送保養,
可以說整個把手走線都要拆掉重來,
才有辦法清潔更換頭碗組,
這樣未來車子保養的費用勢必大增,
則買中階 105等級車款的消費者,
可以忍受 多保養幾次嗎??
(本來選中階的就是有預算考量了)

因此若異想天開,
全隱藏走線公路車款,
有辦法如傳統外走線車款方式走線嗎??
舉例而言,
現在UCI也放寬 車架比例 設定,
若如同傳統走線方式,
只是在頭管前面加一個整流罩子,
管線由 頭管 跟 整流罩子之間的空隙穿入 (不穿過頭碗培林),
前叉肩部做造型跟整流罩搭配,
前碟煞油管就如同傳統走線,
可以由前叉肩部穿入 (也不需從豎管穿入),
這樣整體組裝、保養 似乎就跟傳統走線方式差不多了??
且頭管就可做圓形的,
強度/重量比也可提高,
用頭管整流罩子提升空力效果即可,
這樣有搞頭嗎???
文章關鍵字
ll8+33l0 wrote:
目前全隱藏走線的公路...(恕刪)


cervelo 不就是這樣





線走帶整流罩的前叉.......之後再穿進車架...嚴格來說應該是算外線...車架是有打洞的

G牌以前的PP也是外線裝蓋子假裝內線

主要問題是車重..

而cervelo這種做法主要也不是為了走內線.內線恐怕是順便而已...這種做法也類似SL8
把頭管延伸出去.讓撞風點更窄..可以發現cervelo 頭管非常苗條


因為不需要加大頭管的尺寸.迎風面積可以更小...而UCI又禁止可拆裝式的整流罩
所以把整流罩跟前叉結合(cervelo)或 跟車架結合(SL8)就變成一種走漏洞的做法
ll8+33l0
了解,應該能玩的空間很有限了......
MING賢
ll8+33l0 gravel 還是用一般外走線來的方便.DEFY一段時間回歸外走有原因的...現在是因為好看在靠回內走
買美利達斯特拉
某些款式走線是走在龍頭底部
再連接普通的彎把
維修上方便得多.

Gravel 車走內線是自討麻煩
因為有些 Gravel 車是可以配備前避震的
有前避震的車怎樣走內線呢 ?

ll8+33l0 wrote:
目前全隱藏走線的公路...(恕刪)
ll8+33l0 wrote:
目前全隱藏走線的公路...(恕刪)


國外一些老外討論區:幫你解決疑惑!

I think that he's talking about the cockpit, specifically. Outside of handful of top-end aero road bikes, they're pretty rare, but the routing on the new Emonda, for instance, might herald things to come (I hope, at least).
我認為他具體是在談論駕駛艙。除了少數高端空氣動力公路自行車之外,它們非常罕見,但例如新 Emonda 上的路線可能預示著即將發生的事情(至少我希望如此)。


Here’s mine. Now, etap makes it a lot easier to make everything clean but it does seem that more and more bikes are going fully internal cabled. Sadly, if you want a mechanical drivetrain, changing cables is going to be a pain.這是我的。現在,etap 讓清理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似乎越來越多的自行車正在完全內部佈線。可悲的是,如果你想要機械傳動系統,更換電纜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It started on Aero bikes &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on race/climb bikes. I saw it on the Scott Addict RC 2020 & on the Trek Emonda and it's so nice. It seems to be complicated to develop the proper technology though; Giant has had a lot of issues in the past with his. Every LBS I talked to told me they hated servicing Propel for that reason.它始於空氣動力自行車,並在競賽/爬坡自行車上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在 Scott Addict RC 2020 和 Trek Emonda 上看到了它,非常棒。不過,開發適當的技術似乎很複雜;捷安特過去曾經遇到過很多問題。我採訪過的每一位LBS都告訴我,他們討厭為 Propel 服務,因為這個原因。

潛水500年浮起來還是綠蛆一樣綠,白鳥一樣白,藍狗一樣藍!沒辦法改變甚麼只好繼續潛水去!
allenhuang1971
電變 +碟煞+全隱藏內走線已經變成一,二級公路車外觀與功能基本條件..全內線走機械變速在換把手或換變速線增加不少困難度,但應該不致於是不可能任務
金銀俊
allenhuang1971 當然不會是不可能的任務!國外車友分享說得很明白!!占用管道!將來維修保養將會非常困難!所以才會提到盡可能用電變(SRAM無線更佳)
ll8+33l0 wrote:
目前全隱藏走線的公路...(恕刪)


三級無線電變 真的不貴

內走線其實就兩條油管而已
攝影愛好者
難處理的不是車架的部分、而是全內走線的車手~
ll8+33l0
車手接著會有很多半隱藏的選擇出現,應該也是為了好裝好保養
單車新科技好用不好用
都還是有他的優點
唯獨全內線有什麼優點 更空力嗎
其實也知道沒差
大概剩下美觀而已
allenhuang1971
外觀設計一直佔粉大的因素 所有的產品都是 無線的產品20年前,粉新穎,給人未來的感覺..20年後到處都有無線產品的影子..至少全內線應該會持續粉長的一段時間
MING賢
確實證明單少線的部分有比較空力但是頭管有增大的車又會跟空力優勢抵消,基本上是微乎其微
TONY1978 wrote:
單車新科技好用不好用...(恕刪)


另...電動助力車,
因踏頻感應器存在,
也可以 搞一個 沒有鏈條 (傳動裝置)的設計,
例如後驅馬達,
有感應到腳踏,
那就可以直接作動輸出馬力,
不需要有傳統鏈條等等 (只需要有一條細細的電線)吧??

則這樣 cargo bike的設計就可以大鳴大放,
E-MTB也不用擔心烙鏈問題 了吧??
也不用擔心鍊條干涉問題等等……

若再加個腳踏發電裝置,
可以搞個 邊騎邊充電 吧??
Bookwarm
跟用120W踩踏直接傳給輪子,踩一個小時後到家。二著相比哪個比較有效率的到家? 這還是不計算轉換效率。
ll8+33l0
了解! 不過未來電輔車應該會更進步,至少我想不需要太精密的變速!
全隱藏的 建議還是直上電變油壓吧
機械變速 要手感好 內外線一年一換
一台加保養5000起跳吧
油壓就簡單多了 油管沒破沒爆 裡面油重灌就好
然後頭碗除非生鏽卡死 不然可以把龍頭拆下 墊片上移
就有空間可以清潔上油頭碗組
走內線現在是趨勢 連二三線小廠都走內線了
現在純外線的 除了入門版 高階的應該很難看到走外線的
除了G牌的TCR以外XD
allenhuang1971
G牌TCR 明年年底也要告別走外線了 明年換TCR大改款...明年3月車展應該有機會亮相
有在DIY的朋友
會知道全內有多難搞
油管長度的容錯率很低
切錯刀1200就飛了

單車圈生態
總是要有些新噱頭讓大家消費
每一種我都很有興趣嘗試
連很麻煩的無內胎我都搞定了
唯獨綁定一體把的全內線
還是跟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TONY1978
對呀 不覺連馬表架都要被綁規格 很度爛耶
eric62
一體把各家都有出碼錶座,這個還好解決,車燈就被綁只能掛碼表座下面.就有聽說有幾家一體把碼表座半路斷掉的事發生
安啦~未來一定會有無線電馬達碟煞
到時候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就跟汽車一樣油門跟剎車都是靠電子控制
偶而出現暴衝大家還是能接受
eric62
汽車跟機車都還沒用到電子煞車,單車怎可能先上
MING賢
eric62 他應該因為電子輔助煞車=電子煞車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