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各位單車版的先進前輩們大家好,是我有閒也慢慢有些錢的花花。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開始才有空打了一些文章,但那都還在草稿的階段。
分別有《台灣各大本土品牌簡評》、《Defy×CADEX|你最應該嘗試的頂級捷安特組合》
差不多三年前高中畢業後開始自己的單車生活,那時候買了一輛美利達的R902。
之後騎出了興趣買了Performer Brave到現在,這是一級鋁車。
 
之後的這兩年直到現在我都一直在尋找我自己的第一台碳車,說到這個就要跟大家來談一下我自己的個性,沒有錯───「選擇困難症」。
 
從騎上我的主力車開始其實就已經在物色自己的下一台車了,礙於自己的個性,我會在很多地方錙銖必較,塗裝、套件、品牌價值、CP值、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價格,從3萬開始慢慢慢慢地看到了數十萬都有,這期間當然也為了實際體驗也跑了不少的車店或活動試騎,這都是為了自己的下一台車去著想。
 
所以各位先進在看我之前的文章不管是受邀也好還是自己主動提出邀請也好,我沒有接受任何好處,甚至我為了要騎到車我會自己去花錢試試看,沒有業配、只有真相,這個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主觀評分給打出來,不像其他媒體基本上那些"實測"就是所謂的廣告,好東西我一定會推薦,但要進步的地方我一定會說出來。
 
講了那麼多就來看看這之間有沒有你們喜歡的車款,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
再次聲明一下本人肉腳,試乘感受會因為體力、氣候、車架設定、使用套件、當時的心情等等會有極大的誤差,加上本身非常偏好舒適度,比重會比較大一點,到頭來或許是一篇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的廢文也說不定,再次聲明無業配、非任何同業員工主觀評價,僅供參考!
 

ARGON18

阿公18是我綜合評分滿高的品牌,我覺得不錯的事情是他們聲稱自己的市售的PRO車架跟環法車隊所用的車架是一樣的(不過跟阿斯塔納解約了…),另外他們在輕量、舒適性方面都有,價格也在進口品牌中算比較佛心的了,有一點讓我不解的是車架上有寫Designed & Engineered in CANADA,但是具體的MADE在哪裡?也是加拿大製的嗎?不過這不影響阿公很棒的事實。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GALLIUM PRO DISC

旗艦爬坡車架,DISC版約800公克出頭,C夾板更是只有700多,如果以洋貨的價格/重量來比較的話算是價格非常超值的車架,這是在我試乘首發SRAM RED AXS的時候順帶騎到的,使用的輪組依稀記得是55框高的Trimax,就算是55框高本身起步還是巡航都是很吃香的,最令我驚豔的是它在顛簸路上的舒適度是非常好的,當然也可能是跟車店特別抽換的SAN MARCO坐墊有關連,但光是依靠坐墊也不可能有如此的穩定感,鑒於重量、塗裝、品牌價值、價格、還有性能表現,它在我心目中接近完美的車款之一。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NITROGEN DISC 

旗艦空力車架,不知為何碟煞沒有PRO版本,不過重量表現依舊是十分驚人的900克(要知道比這個貴幾乎兩倍的XR4也要1000克),套件為機械油壓的FORCE加上TRIMAX30,但在自我感覺輸出跟GALLIUM相同,平路加速也沒有吃香的情況下,相對的我覺得沒有GALLIUM來的好,同時路感也偏硬,在沒有高速巡航的功力效果加持下,除非是特別喜歡空力外型跟阿斯塔納的塗裝,GALLIUM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AXMAN

台灣本土品牌亞仕盟,像阿凱還是一姊蕭美玉以及前勁洲際職業隊都是曾經的Axman使用者,基本上去過兩次的試乘會把所有碳纖車款都摸透了,整體來說是比較偏硬派的車架,就算是爬坡型的重量也沒有比較輕是硬傷,但回饋非常飽滿,沒有拖泥帶水,這個講求輕量數字的台灣市場當中AXMAN沒有刻意讓數字好看而是講求真實的騎乘感受,也難怪他們辦試乘會不怕人比較,另外,近幾年在塗裝方面也是挺有用心的,可以說是別出心裁。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FALCON

遊隼FALCON也是我試到很熟悉的車款了,比起它的空力效能不計,這是第一次讓我體會到所謂的"飽滿"的傳出動能的公路車是怎麼一回事,以往疲憊的爬坡,換上去後卻能夠跟車友一起談笑風生上山,雖然是空力造型,但我覺得要把它當作一個全能車款來看,別把空力當作主打看待,這是國內性能也數一數二的好車,就算是T1000加上+M40的碳纖維用料,還是有一定的舒適度,價格上挖地瓜加上跑5是六萬多,很正常的國產車價,不過要注意新推出的DISC版在設計跟用料方面似乎不一樣,是不是同樣的感受這我無法保證。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BRONCOS 

雖然是爬坡架但是野馬初次騎乘的感覺真的有點脫韁感,切彎上比較銳利,但是重量的感覺上沒有比FALCON輕手許多,或許是FALCON太耀眼了吧,除了相對敏感的轉向性能跟真的輕一點的重量之外,爬坡在那階段的我騎來甚至是跟FALCON一樣的,抱歉了野馬。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ENDURO C1

長途/入門碳纖車款,用料上比上面兩架旗艦低了一些,但我對這款有個不好的印象是當時試乘的使用套件是RS505生硬的油壓手感,甚至比搭載R8000的C夾剎車還要差,當時ENDURO(水泥灰那個塗裝)車架依然使用快拆軸,陡下坡沒有那麼穩定,在我看來是低於平均水平的,不過在幾年後推出冰淇淋雙面塗裝用上了R7000油壓碟煞跟貫通軸之後相信會是一款討人喜愛的運動車款。

KUOTA

說到義皮台骨就會被拿出來說的品牌,不過我本身就已經當國產車看待了。
剛騎車的初期因為很喜歡右京車隊的關係,本身又是動漫迷,所以初音身上騎的那台KOM加上FFWD的英姿至今依然在心中難以忘懷,可惜KOM停產,右京也跑去騎別的品牌了,目前KUOTA有贊助一支法國車隊COIFIDIS,奇怪的是,這品牌在日本有一定能見度。
小小的冷知識,KUOTA的所有車款都是K字頭,就連沒有什麼關聯的公路越野款都直接叫K-ALLROAD,真的是找不到梗了。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KHAN 

KOM的後繼車種,對我來說KUOTA除了KRYON之外我都是很陌生的,不知道定位、價格,只知道有在提供試騎就快了上去兜幾圈,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這款非常的輕手、活潑、好帶速、甚至是調皮的,感覺自己就像是活潑的小孩一樣隨性的到處巡航,這是配上WE電子變速的版本,不過WE的變把很小,對於手超大的我來說不是很好用,但對女生來說是個福音;不過KHAN的價格定位就讓我有點模糊,它雖然是職業車隊用車,但也不是環法用車,20萬起跳的感覺注定了它非常冷門,我想真的有20萬的人也不會去考慮這款,昇陽的策略需要再考慮一下。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KRYON

應該是KUOTA最熱銷的款式,平價、外型鮮明、又有不錯的塗裝可以選擇的空力款式,記得我的一位車有就是螢光黃的KRYON配上METRON80的輪組,就算只是擺著也是非常殺喔。
這也讓我很久以前就對KRYON騎起來的感覺有所期待,就跨上了DISC的版本,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KRYON本身的路感僵硬,起步有點重,也許是入門輪組跟FORCE的重量拖到了KRYON的性能,NITROGEN的表現也沒這樣,在騎完過後就從口袋名單給刪除了,我真的跟空力車好像沒有緣分...。
不過我騎的是2017年前的舊款,改款之後外型大改,但我就沒有試過了。
喔,對了,馬賽克跟迷彩塗裝很酷。

Battaglin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FASTER

是啊..."義式猛獸",這邊不是指義大利的原生品牌Battaglin而是亞塔騎代理之後自己生出來的車款,當初在找這牌子的時候義大利官網偏偏就找不到亞塔騎的車款,義大利原官網的車款定價都是在地製造而且價格不斐,到了台灣居然不用5萬元就可以入手?
嗯,先不說品牌跟代理商還有使用車架本身的爭議性,本身騎起來都有一般的水準,但這個STR值就怪怪的了...明明是正確的尺寸,設定也剛剛好,就是騎乘的時候太趴,幾何有點過於激進,不是很FIT,除此之外就是全能型碳車該有的表現,且偏硬。
CP值上則是承襲亞塔騎一貫的高CP值,自家的碳纖輪組跟三件套6萬有找,對追求超值的人來說不用再去換輪組是不錯的選擇,你覺得呢?

DARE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DARE在這些品牌內滿特異獨行的喔,他們製造的車款"僅生產一級車"成車價全都在10萬起跳(※但最近的策略是只販售車架。)
給人一種高價、高品質、高級的包裝,並且只能透過官網直接購買或是與車店合作來入手
性能方面今年的環台賽王景徽在台北站衝在第一線,駕馭的便是DARE的旗艦車款MR1s
這台車是唯一本土車廠有被BikeRadar評測的車款,並且獲得了4.5顆星的高分,
要知道BikeRadar嚴格程度很多外國車款都狠狠打到只有3.5~4顆星左右,
其中講述了出色的輕巧、操控性、特別的舒適座管設計。
性能是一回事,那麼外表也是很重要的部分,DARE特別在選色上下足了工夫,
在提供加價自選底色的設計上使用了大自然的元素
森林的翠綠、溫煦的楓葉、冷灰的礫石、寒冷的雪白等
這些顏色別於常見亮眼、對比度高的顯眼配色,又不會過於的黯淡
讓塗裝本身非常的耐看、順眼,而今年又推出了四季為主題的漸層配色。

偷偷說一下,不論是以前的販賣模式還是LOGO設計都有一點"峽谷"的感覺。
 
有關DARE的GFX/GFE可以去我之前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
 

DIZO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EOS/M8

最近才去接觸的一個國產品牌,不外乎就是衝著EOS/M8這車款去的,使用少見T1100布料製成的爬坡架,據我粗淺的了解我認識的另外一台用T1100的車款也只有DOGMA了,說什麼也要騎騎看,不過稍微有點期待落空的感覺...,該怎麼說呢。
這是我騎過最硬派的車。
沒錯,有夠硬,硬到柏油路的那每一個顆粒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那凸起的感覺,說到這邊鼠蹊部又隱隱作痛,而也似乎對我這種講求迴轉數爬坡的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在這溫柔的曙光女神塗裝下帶給我的是復仇女神-瓦爾基麗的反饋啊...
不過這台車就因此很適合瓦數大的高手了,超硬的車架能夠忠實回饋你的動能,爬坡的時候也想必額外的暢快吧,我記得DIZO還在楓林橋放了自己風櫃嘴紀錄的廣告,非常的囂張,我喜歡。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S6系列

我第一次喜歡二級車勝過旗艦車,S6的路感比起它的哥哥舒服的多,路感一樣的輕巧,我真的對那截面積非常硬派的EOS前叉有點小陰影,作為運動車款,它有合理的價格,輕手好帶動的操控,重點是DIZO給S6的包裝很不錯,裡面會附一張用S6的原料碳纖維做成的小卡片,還有少見的土豪金塗裝。
另外,DIZO有跟一樣是國產輪組品牌HAWKVI合作,部分輪組是直接配上HAWKVI鋁輪,有需要搭配其他款式應該也可以跟DIZO講看看;HAWKVI我是沒騎過,只知道旗下輪組都超級大聲,然後保固很阿莎力。

TREK & Specialized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Allez Sprint

崔克的試乘在我之前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
關於這兩家旗下的鋁車對決,這邊也有入口。
不過這篇應該不會有廠商在看,我可以比較真心的講,TREK的ALR真的比較硬一點...
 
Allez Sprint的表現真的讓我嚇到,不管是衝刺爬坡還是平路不斷的加速,要不是為了這個性能而妥協的超粗糙焊點跟相對激進的幾何,不然真的會掏出荷包,我對它的評價是一定可以跟一級碳車比,重量表現上當時好像是配機械RED跟Roval CLX 60高的重量是6.7還是6.9,嘖嘖嘖。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不過TREK ALR就明顯贏在外表上面,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看起來就是高貴的變色龍碳車,如果只是運動的需求當然ALR是比較好的選擇,不是要比賽的話這輛優雅又容易入手。
 
真心希望閃電日後給我騎騎看Roubaix,拜託了(雙手合十)

TAOKAS

大家可能對道卡斯比較陌生,這個台中道地的品牌專注於亞洲幾何的設計。
旗艦的爬坡車款STRIKER Z不僅有UCI認證、重量也僅僅710G無重量限制。

雖然沒有過多的宣傳,但是UniColor應該是最平價的客製化顏色系統?
兩張小朋友即可起訂、提供三種版型,可以選擇當家空氣力學車Arrow或長途舒適款GTD。

這家很棒的是最小有提供到44cm的車架尺寸,可以說是小個子的福音。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GTD-5

被道卡斯定位為入門/長途車款,也是他們最新研發出來的車架,騎起來挺拔,有足夠有感的吸震設計,全套R7000油壓碟煞,還可以以廉價的方法更換自己喜歡的顏色,作為入門碳車來講用料做很足;在DEFY改款提升了價格、又非全套的R7000下,這款會是更好的選擇。
較為可惜的部分是輪組為讓你騎回家用的AKSIUM,換了輪組整體會有一定的提升。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ARROW 

UniColor在上線之後不久也推出了Disc的版本,是現在道卡斯主打的旗艦空力車,整體用料也是給好給滿喔,不過在騎乘過程中稍微有點重心偏高的感覺?在過彎的時候要多習慣幾次,但整體的推力我是很喜歡的,有在標準上。
雖然是空力車款,但是座艙空間是很舒服的,這就有體會到道卡斯亞洲幾何的感覺了,一樣可惜的地方在於AKSIUM輪組,其實它的空力碟煞車架以1060公克來說很輕了,換個喜歡的輪組,換個喜歡的顏色,ARROW有好的性能、好的價格,還有客製化跟空力車型,一手好牌就看道卡斯怎麼去包裝自己的品牌價值了。

PERFORMER

Performer的產品線非常的龐大,複雜,從童車到旅行車、小徑車、協力車通通都有!
最知名的是他們的斜躺車,從LOGO上斜躺的小人就知道他們對斜躺車的自信了。
不過有一個小缺點在於塗裝的部份他們的漆料品質一直都是詬病,大家說是脆弱是真的,但便宜、入門、作為過渡期的車款,俗又大碗的Performer一直是最佳選擇,我想不少的車友自己的第一款車一定是他們自家的入門鋁車Storm,一萬五出頭、全套SORA、加上全碳纖維前叉,Performer在入門還有中階市場一直都做得不錯。
還有你們的官網什麼時候做好?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我的BRAVE

Performer一級鋁車,我長年的主力戰駒,在各項平均上都是綜合性能中等的車架,在我沒有騎乘過其他車款之前我一直以為它使用的7005鋁合金會很顛,即使用上了全碳纖維前叉跟TRIGON座管也是,直到我試騎了其他車款才發現,原來我的車子比一部分的碳纖維車款還要來的舒適。
俗話說的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即使我一直試騎別的車款,一騎上我的BRAVE還是有一種「啊,我回到家了。」的感覺,平凡的入彎、平凡的加速、平凡的爬坡、平凡的巡航,也許在我換了別的車的時候也會讓那台車慢慢的「狗窩」化吧。
 
這邊說個題外話,也許Performer是唯一可以"完全"客製化的品牌,你可以在粉絲專業看到客戶要求訂製的特殊顏色跟塗裝,什麼古銅色啦、長頸鹿花紋啦、上自己的標語啦、字體隨意更改等等,而我除了客製化塗裝之外也把Performer改成了角色名字FLANDRE,還在其他的地方也換成了我喜歡的動漫人物的名字,不過改裝金額總的來說還算可以,畢竟出廠就是這樣,還是有保固的,不像一些品牌規定改塗裝就是失去保固。
 

GIANT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DEFY

應該不用多作介紹
有關於我自己TCR ADVANCED SL的詳細測試在這裡,多虧了捷安特南京店的協助,讓我有機會多騎了TCR好久好久,也算是自己非常熟悉是什麼調性的車款。
不過,這在CADEX輪組出來之後完全不一樣了。
 
有關於Defy跟CADEX騎乘出來的感覺我想要自己額外獨立一邊寫出來,要是沒有寫出來的話
,在這邊簡簡單單的說明吧。
 
CADEX輪組是我目前騎過只要換了就算是肉腳,只要踏了上去就可以感覺到很明顯改變的輪組,有種說不出來的律動感,顯而易見的是加速感、使用更重的檔位巡航、舒適性輕微的改善、爬坡性能增強、平路的高速持續性等等都是不用特意去想就可以發現的地方。
 
TCR配上CADEX會讓TCR更加TCR。
Propel配上CADEX會讓Propel更加Propel。
 
但是Defy配上CADEX呢?我很難說出口,它就像是捷安特全部的東西混在一起的感覺,保留了招牌D-fuse的舒適度之外,TCR的加速跟爬坡加了進來,Propel部分的空力也有一點加成,雖說依然沒有各司其職兄弟們來的好,但是這大大了補足了Defy原來的缺點,我不知道我騎上搭配全套CADEX的DEFY有多麼興奮,非常有趣。
 
這邊說一下如何省錢買到CADEX的辦法,首先買捷安特的新車的時候要是是PRO等級以上都會標配SLR1輪組對不對?這個落地的價格大約是2萬出頭,但建議售價是3萬多,你可以在訂車的時候就說要求把SLR1換成CADEX輪組,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建議售價的差額去升級,這樣子除了原本新車的費用以外就能以約5萬的價格入手CADEX輪組,不過缺點是你必須要購入新車的時候才能那樣子做,還有一定要是捷安特的車款(廢話)。

結語

因為最近幾年試乘的車款真的很多,但其實第一時間就記住車款的個性是如何,基本上印象中的絕對跟實際上騎乘的差不多,如果有我忘記的車款或是真的只是騎一小段的車款大概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吧,就像Bianchi XR4就沒有那個時間去試試看CV的避震感,只是兜個一小圈而已,還有有些真的很想要測的但是代理商很保守婉拒的那種也有,如CAAD12真的是沒有門路...非常抱歉,一樣有什麼需要指教或是有勘誤的地方都歡迎在下面討論,其實我滿怕被廠商黑單的,有些評論言重的話還請各方海涵。
 
肉腳心得|至今試騎過的所有車款主觀短評

至今我仍沒有下定決心哪款車會是我的最終選擇,
BRAVE依然要陪我一段時間,辛苦妳了。
詳盡的評論! 給你一個讚!

話說你貼的gallium pro disc 照片應該是最新15周年版!

最近也想換碟煞車有看中argon18 這台,不知道有沒有車主可以現身分享一下!
VivaLaFleur wrote:
 各位單車版的先進前(恕刪)



TCR配上CADEX會讓TCR更加TCR

這句話深深打動我的心~~~跳躍呀!


CADEX輪組及坐墊一直在我的口袋名單中,但因為價格問題、適用性問題及勸敗度問題拉扯下.....遲遲還在口袋中


有更明確的CADEX輪組使用心得文嗎??
我也來分享一下我的體驗心得:
 

Bianchi Sempre Pro(我自己的車,擔任對照組)

輪組:Roval CLX 40
變速:Shimano Dura-Ace 9100 
 

以下進入正文:

Kuota Khan

試乘路線:澄清湖一圈
爬坡超級輕快,3年前試的到現在還難以忘懷
但是幾乎沒什麼避震,很顛
當時試乘的車是配Vision Metron 55,
平路的感受也很有勁
 

Argon 18 Nitrogen Pro

試乘路線:市區短程
雖然是空力車,但是加速反應很快,車身也很穩定
 

GIANT TCR/Propel ADV SL Disc

試乘路線:澄清湖短程
剛性都很棒,爬坡感受差不多,
但是Propel騎起來整體感受比較穩定
 

BMC SLR02

試乘路線:中社路短程
當時輪組配DT SWISS碳纖中框,爬坡的反應非常棒,
舒適性跟操控也令人印象深刻
 

BMC TMR01

試乘路線:中社路短程
跟上述的SLR02是同一天試乘的,
輪組配DT SWISS 65高的碳纖輪框,
爬坡明顯有感覺比較拖,
不過吸震能力很優秀
 

BMC SLR01

試乘路線:巴拉卡短程
舒適性非常優秀,
但配的Vision Metron 40 SL在爬坡的時候稍微拖
 

Bianchi Oltre XR4

試乘路線:日本皇居繞圈
CV技術真的很厲害,
但因為馬路太平了感覺不出來,
只能在人行道上簡單用磁磚跟導盲磚測試,
吸震的感受真的令人驚艷。
 
(另外我本人這幾天剛買一台Specialissima,
最近會發開箱文介紹^^)
 

S-works Tarmac SL6

試乘路線:中社路一趟
剛性超強,但舒適性也非常有水準,
搭配Roval CLX 50輪組不管在什麼地形騎乘,
都有如虎添翼的感受,
跟我自己比上一代的CLX 40有非常明顯的升級感
另外車架本身操控非常銳利,
雖然新手不好掌握但對高手而言必定是殺彎的利器。
 
 
以上是我騎過的車,
但是這段時間跟朋友討論過,
發現單車的騎乘感真的是很主觀的感受,
像BMC TMR01、S-works Tarmac SL6我跟幾位朋友討論的結果,
差異大到好像在討論不同的車XDDD
 
總之以上心得真的是僅供參考,
建議車友在購車前真的可以多找機會體驗,
一來瞭解產品,二來也能夠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
BRAVE真的是一台好車
也是我的第一台公路車
中間有換騎過一陣子TCR蠻不習慣的
後來有預算要換車
也看了一大圈最後選了TRIGON
算是Performer的親戚吧
真的有你說回到家的感覺
認真覺得這是一篇很中肯的評論文, 當初在選車的時候,小弟也是完全不知該怎麼抉擇,大大您的TCR ADVANCED SL文我至少看了4次,超級糾結。謝謝您的分享囉。
認真地寫出對的起自己良心的文字!
FALCON遊隼FALCON也是我試到很熟悉的車款了,比起它的空力效能不計,這是第一次讓我體會到所謂的"飽滿"的傳出動能的公路車是怎麼一回事,以往疲憊的爬坡,換上去後卻能夠跟車友一起談笑風生上山,雖然是空力造型,但我覺得要把它當作一個全能車款來看,別把空力當作主打看待,這是國內性能也數一數二的好車,就算是T1000加上+M40的碳纖維用料,還是有一定的舒適度,價格上挖地瓜加上跑5是六萬多,很正常的國產車價,不過要注意新推出的DISC版在設計跟用料方面似乎不一樣,是不是同樣的感受這我無法保證。

NEW FALCON S3 DISC考慮騎這台
想看你騎的心得
因為我很喜歡這台
想買然後換KAISH輪組
不過看你的感想才發現C版與DISC版真的不同
沒事
給版大按讚

很久沒有看到評論文
樓主已經用行動證明
最後結論就是什麼車都沒差,可以不用換
kevinw1125 wrote:
樓主已經用行動證明最(恕刪)



您這樣說是不對的,每款車都有自己的風格,這個不輪如何都是不爭的事實。

我的結語是會習慣這輛車款的個性,而不是這款車的個性會改變成自己的習慣樣貌。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