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所以,以職業別來說,做動畫的人其實比做遊戲還浪漫?」我一頭霧水的疑問

那是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時間是四月底的星期五
JC哥開著同樣很浪漫的紅色Mini,從海邊的城市開到另一個海邊的城市
是為了交付我剩餘的零組件,而我非常不愛幫人裝電腦,JC哥一直都清楚
但我們之間的關係卻是因為組裝電腦認識的
於我有種接近「士為知己者死」的概念,源自於JC哥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想法

JC哥不像我一樣,出了社會就一路在不動產業混到了而立之年
賣了幾年肝後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因而輾轉投入了動畫製作這個多數人都看過,卻不曾思考過如何產出的行業
而為了這個夢想,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去累積經驗與歷練
也遊歷了不同的國家學習各種文化的技術與思維,如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等
因疫情的關係,旅居海外的他選擇回歸我們共同的故鄉台灣
在桃園一處離海有點近位置開始了他的傳說,而我有幸參與其中

即便他曾任職於我讚譽有佳的「SQUARE ENIX」,那都不是我願意幫他組裝電腦的理由
除了豐富的人格思維、以及實踐理想的可行性,大概沒什麼東西可以吸引我





組機之前,JC哥給我看了一段小小的剪輯
剪輯是一段4K畫質在水面上的龍捲風
同樣分享給正在閱讀的你
花個10秒大概就能理解我當下的震撼
「我一直認為這樣細緻的特效只存在於國外」

根據JC的紀錄,如果一台電腦要處理這十秒的影片
總共要耗費47小時1分9秒
只為這10秒鐘的影片生成

就這10秒,我情緒如剪輯興起波瀾
未來這些細緻到令人驚嘆的創作,我想要有些自己的痕跡
然而這就是我決定協助組裝的理由了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那麼建議你可以點根菸或泡個咖啡拆個零食再繼續閱讀
此文大概沒辦法寫的太短,,畢竟光照片就不小心突破50張了

本次組裝選用硬體零組件品牌多數為「技嘉Gigabyte」的相關產品
將用於JC哥的工作室對於未來的影片、動畫以及遊戲製作
包含他個人的娛樂、影音用途,選擇技嘉沒什麼特別理由
其原因是在「挖礦」盛行一卡難求的時間點
「技嘉Gigabyte」無條件的同意支援兩張顯示卡
而本著「受人湧泉,點滴必須加減報」的心態,品牌選項基本無殘念

記錄下本次組裝過程中的零組件規格:
CPU:AMD Ryzen 9 5950X
MB: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ATX
Water Cooling: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
VGA: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
RAM:G.SKILL Trident Z Neo DDR4-3200 32G x4
SSD:WD BLACK SN850 NVMe 1TB
PSU:FSP Hydro PTM PRO 850W
Case:FOC2 ATX Open Case / Lubentan 240 Mounting Bracket
Onther:MB Backlight / Cable Extension Kit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選用「AMD Ryzen 9 5950X」是來自於JC哥的堅持
其實我也深知5950X已是目前市售最強的AMD CPU
但坦白說我本人一直都是「14nm++++++++++++++++」的用戶

根據JC哥的說法,即便對比上代市售消費級多工王者「3950X」
「AMD Ryzen 9 5950X」依然有相當幅度的進步
若以量化數據來說,一張圖由3950X需進行約10分鐘的運算
則5950X可在7至8分鐘左右完成

單張圖片的差異約為2至3分鐘,雖看似不大
但若以電影、動畫常見的「24幀」來表現共計三分鐘的動畫內容
該動畫則總共有180秒乘以24幀,共計4320張圖片須經運算
則若5950X假設比3950X單圖運算快3分鐘,總量則有驚人差距
整部動畫運算差異則會有3分鐘乘以4320張圖的運算時間
共計是「12960分鐘」,也就是216個小時的差距
無論在時間成本或是生產力上都有著極大的差距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主板選用的是點滴加減報的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ATX板、金屬強化背板、14相供電、3組M.2插槽、PCIe 4.0、直觸導熱管
ALC 1220-VB音控晶片、ESS 9118 SABRE DAC、藍芽5.0、WiFi6 802.11ax
以及所有板廠都一樣尷尬的2.5GbE乙太網路

基本上這個等級的主機板已經沒什麼需要挑剔的地方了
我個人大概也只會吐槽2.5G網實在是雞肋
直上10G或是乾脆不給都比2.5G這種尷尬的速度好得多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記憶體選用的是G.SKILL Trident Z Neo DDR4-3200 32G x4
芝奇一直都是我心中首選品牌,早期連鍵盤都是芝奇的RIPJAWS KM780 RGB
而本次選用的是針對AMD搭配的焰光戟
標準的3200頻率,CL16,總計128G

對於JC哥的動畫製作用途來說
記憶體的容量越大等同於可以儲存的流體細節就越多
精細的動畫需在運算時增加其取樣率,也就需增加其特效數量及網格精度
在此前提下,記憶體使用量會是正比增加
才有辦法在工作時儲存流體細節
因此RAM「基本」最少需要128G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WD BLACK SN850 NVMe 1TB
這個選擇同樣沒有特殊理由,單純源自於我個人使用WD系列產品的穩定印象
基本工作室的大量儲存都已交由NAS處理
因此配置需求只需要基本容量,以及在本地執行遊戲時足以負擔即可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水冷選擇的是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
同樣屬於點滴加減報的原因,上機後數據確認可以穩定配合5950X
冷頭方案為「Asetek 6代」,具備冷頭螢幕,可以標示當前溫度或頻率
可自訂外觀、也有多組預設圖樣以供選擇

在此順便吐槽原價屋,這組水冷在購入時JC付了「新品」的價錢購買了兩組
原價屋回應是型號缺貨,庫存剩下兩組已拆封未使用的產品
在口頭相信未經使用的前提下認知不影響效能,因此認為可接受
但清點時卻發現一組已有上機使用的紀錄
而另一組雖未使用但盒內沒有任何原廠預裝的緩衝墊,取而代之的只有氣泡袋
個人對此事相當不以為然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VGA則是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
NV 30系列的頂規旗艦版,搭配240水冷以提供有別於熱導管的散熱形式
採用最新暖爐DDR6X,以及高達24G的內存
就以需求層面來討論,
動畫近幾年以「AI運算」的使用率更加頻繁
而針對目標模擬的效能致勝差異點則在於顯卡本身的記憶體大小
記憶體越大則需要耗費的時間越短
但基本低於20G以下的大小不符合工作需求
不選擇繪圖卡而選擇遊戲卡則可順帶滿足工作之外的使用需求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PSU為全漢FSP Hydro PTM PRO 850W
這玩意則是屬於備品,說是買零組件時被順便推銷了幾顆
本著全漢本身的品質不差,代工水準也相對穩定
因此就直接拆來使用,比較頭痛的是身邊並沒有合適的美觀模組線材
故採取「延長編織線」方式,串接來達到整體外觀需求
下場當然就是線一堆收不完,內文往下看可以看到幾張組裝時的慘烈紀錄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接著是本次選用的機殼「FOC2 ATX Open Case」
而在此聲明一下「FOC2」單純是我「個人」幫機殼取的名字
這玩意未曾有過專屬名稱與型號,是個三天兩頭都在缺貨的東西
源自於左岸某家小小的CNC加工廠的作品
看到第一張圖應該有眼尖的高手發現長相跟「某品牌」的裸測架外觀十分相似

但其架構上的差異在於「FOC2」有專屬的直立擺放套件
可依不同需求配合達到「平躺裸測」或是「直立展示」的效果
水冷排的安裝方式於背部、顯示卡安裝的套件的設計也有所不同
有專屬的「主機板24Pin供電走線、水冷管走線槽設計」
可以達到全背線走線設計,維持正面整潔,當然理線能力就各憑本事
「FOC2」選用的是8mm厚的鋁材搭配無數的CNC加工、以及磨砂、陽極表面處理
本體上遍布各種螺絲鎖孔,擁有本人玩機殼經歷中數一數二的高自訂擴充能力
邊緣都有拋光倒角,不僅質感提升,也不太會有刮手的情形
除了正常預設的ATX主機安裝配置,基本上使用者愛怎麼用全憑自己高興
有心想要把顯示卡裝到機殼背面去大致也沒什麼問題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Key到現在超過2000個字,終於進入安裝階段
「FOC2 ATX Open Case」基本上沒什麼缺點
真要說的話大概是原始預留的孔位只夠安裝一個「雙風扇尺寸的冷排」
也就是只能安裝一個240或280mm的冷排,想上兩個冷排就需要自己想辦法

而好玩或新奇的東西我總不會讓我的「SSR鄰居工程師」錯過
說的白話點,就是麻煩的東西我一定找他來陪我玩
十分感謝那天他從高雄一路飆回美食代表麥當勞的新竹

當晚我們正討論如何配置第二Lubentan 240冷排
希望達到的結果均是向上排風將熱氣往上方帶,因此安裝於頂部
方案一是上圖在「FOC2 ATX Open Case」預設冷排的銅柱前加裝
優點是不會犧牲CPU 4+4Pin的供電走線孔,但冷排承重壓力相對增加
方案二是下圖將Lubentan 240直接貼合「FOC2 ATX Open Case」
會犧牲CPU 4+4Pin供電走線,但冷排應力得以增加並減少承重壓力
最終選擇第二方案配置,畢竟結構安全性相對外觀來的重要
而時間已晚,因此我們都同意隔天開工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簡單粗暴的方式替Lubentan 240水冷排架開了孔
用的同樣是我第一次換換病發玩了分體水冷的的那隻S級電鑽
也同樣的往機殼上招呼,這樣的傳承相當有意義
相信離JC哥搞上分體水的日子大概也不遠了
雖然他對於分體式水冷的感想只有「驚恐」可以形容
開孔完成並鎖上機殼後
「FOC2 ATX Open Case」就成了正常的ATX機殼安裝過程
一切沒什麼難度,當然整線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將CPU裝上主機板後、依序是RAM、以及水冷頭的安裝
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的冷頭螢幕轉向功能相當實用
可以確認在任意朝向安裝都有擺正畫面的效果
同時其散熱原理不同於塔扇的被動導熱,基本的水冷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同我個人的使用習慣,幾年下來都是以AIO水冷輕鬆打發

RAM則是插好插滿,今天的稍早看了一下網購通路
估價單上的焰光戟乾脆了當的上漲4K售價變為23.5K
這年有自組電腦需求的玩家或使用者,大致都是用多災多難去形容了
看著關鍵零組件的缺貨、漲價、炒作等,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主機板正面配置完成後,準備將其安裝於機殼上
此時該稱讚一下「技嘉Gigabyte」的主機板接線配置與布局
基本上整張「X570 Aorus Master」正面的接線處都非常優秀
不會有正面遍布雜線的情形,可視線材僅有水冷部分線材
同時主機板背部還有一大片的金屬背板強化主機板不因負重而彎板

而其實對於「開放式機殼」這個名詞,我個人一直都有些許尷尬
畢竟我本身也是開放式電腦主機的使用者,而且還是有些狂熱的那種
但「殼」的概念卻不存在
以「開放式機架」來稱呼「FOC2 ATX Open Case」似乎更為符合
但「機架」這個名詞在台灣不太常見,大概日後仍會以「開放式機殼」來稱呼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對於SSD PCIe 4.0的規格升級,說感想我個人還真有些茫然
約在2011年,固態硬碟的價位普及到了消費級主機的層級
相比傳統機械硬碟在讀取寫入的速度上都有跨世代的水準提升

而至2015年後,我個人讚譽有加的M.2接口介面開始普及
遠從大大的3.5吋傳統碟變成2.5吋碟
至今變為M.2後的SSD更是縮小成半張信用卡的大小

在我看來,PCIe 4.0跟PCIe對比於SSD的執行速度而言
開機到桌面大概也就差了「一次深呼吸」需要的時間而已
而M.2接口介面真的是相當優異的進步
至於顆粒等細節,消費級主機的使用情境我大概更在意保固長短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正面部分除了顯卡,基本都安裝完成
剩下需要處理的部分只剩「FOC2 ATX Open Case」的直立前置I/O介面
對於「USB 3.0」的連結主板線材這回事
我個人始終覺得這麼大的接頭尺寸實在不符合進步原則
不僅佔空間且限制走線方式,但對於資料傳輸需求又不可能走回頭路
只能繼續期許「USB 3.2 Gen2 Type-C」普及到能完全淘汰「USB 3.0」的日子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FOC2 ATX Open Case」的背部安裝
為因應高瓦數運作,電源供應器的尺寸也相對偏大
全漢FSP Hydro PTM PRO 850W也同樣具備「ECO」模式
此處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FOC2 ATX Open Case」電供支架的厚度偏厚
因此電供隨附的安裝螺絲基本上是無法配合使用的
必須用「FOC2 ATX Open Case」內附的螺絲長度才能完成安裝
冷排的擺放方式恰巧讓「Aorus」的字體顯示為正面,算是小確幸吧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接著先上顯卡,確認全機零件均能順利點亮
同時也測試前置I/O功能均正常
此時可以看到線材是爆炸狀態,這大概就是不搞自訂模組線的最大缺點
其實這個步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修改PCIe的支援性從4.0改為3.0

為確保美觀的使用狀態,顯卡最終方案是垂直擺放
因此會使用到「PCIe延長線」
而目前「4.0版本的延長線」價位依舊稱不上親民
相比個人使用經驗來說「PCIe 3.0版本的延長線」足以應付現階段的顯卡執行
然而使用「PCIe 3.0延長線」連結顯卡直接插上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
如X570、Z590等這類主板,會造成讀不到卡而無法正常顯示畫面的情況
故在所有零組件大致上機的時刻就優先進BIOS改變PCIe相容性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捅上預先準備好的電源編織延長線後
鄰居跟我都笑了,我的笑帶著些許揶揄,而他的笑只充滿著無奈

「到底誰他媽開放式機殼的電源線尬延長線還要求整線的?」
笑完後長長的嘆了口氣,著手處理的同時用眼神這樣報復我

而不得不說,技嘉這張「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挺漂亮的
稜角分明的大方設計,漸層配色搭配中央的RGB燈效區域
比較可惜的大概是雖然中間透明,但無法很清楚的看到冷頭結構
線材部分也值得讚許,從冷排到風扇、RGB燈效等
完全沒有任何多餘線才需要連結至主機板,連上PCIe插槽後就完事
「PCIe延長線」的部分品牌則選用左岸的「ADT」效能基本上算是穩定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其背部線材堆積慘烈的情形,這兩張照片應該算顯而易見
搭配編織延長線後的背面,亂中有序之類的形容早已不復存在
其雜亂程度大致是突破天際,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名留千古的等級了

然而此時還要準備裝上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的水冷排
我有些緊張,然而鄰居早已是將生死至於度外的表情

在此「FOC2 ATX Open Case」令我相當讚許的其中一個設計
就是針對主板正面維持線路整潔有序的配置思維
用一個相當複雜的技術在24Pin主機板供電走線處與水冷管設計了兩個開口
猜測是在8mm厚的鋁板中先以CNC切割
之後將切割下來的部件連同本體一併鑽出螺紋
尚未卸下部件前使用者甚至可能無法相信理線溝槽是分離式的
如此繁瑣的設計工藝在我所有接觸過的機殼來說也是前所未見
也少見的讓「鋁鎂合金信仰者」的鄰居對此感到驚嘆不已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處理電源線之前其實有些懊惱
擔心我跟鄰居在JC哥心中「一絲不苟且高標準」的英明印象毀於此刻
所幸在為難時的臨機應變,提出來的想法跟成果也讓鄰居覺得可以接受
我提出將「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冷排安裝位置墊高
增加兩顆銅柱的方式換取更多的背部空間,用以容納繁雜的電源線材

且因顯卡於低負載時不太會造成水冷溫度上升的情形
因此我們大膽的選擇讓顯卡水冷從外將風撞至主機板背部

之後再由「FOC2」上方的「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將較高的溫度向上抽離
國中有畢業的我們都深信「熱氣往上升」的不變真理
然而對於造成溫室效應這回事,我對北極熊深感抱歉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FOC2 ATX Open Case」+「5950X」+「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
至此算是安裝完成,而「5950X」在什麼事都不幹時溫度也算可接受範圍
初次設定完成時待機均溫落在38至40度間
同「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冷頭所示
而後幾次的待機紀錄基本上都在32度正負1度
我想是因為不用被拍照所以相對悠閒涼快
而顯卡則更涼了些,待機時大約是室溫加上4度左右的範圍

顯卡支撐架暫時以低配版本安裝
我個人是屬於堅持不在「PCIe延長線」的PCB板兩側鎖銅柱的那種人
除了固定之外並無任何有效的承重分擔,如果造成彎板反而更麻煩
解決方式都是直接切合適高度的壓克力讓顯示卡自行分擔重量
不過完工時還沒量測實際需要高度就是

然後也附上幾張基本的效能測試截圖
主要測試軟體大致就那幾類,AIDA64、3DMark、Cinebench、Furmark等
環境以預設XMP執行、風扇模式預設靜音,其他基本不作任何更動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AMD Ryzen 9 5950X」搭配「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
在高負載運作20分鐘的狀況結果如下:
室溫27,溫度於90度正負2度達到熱平衡,基本不太有所變動
結束高負載後約5分鐘內可降至40度左右

開放式機殼「FOC2 ATX Open Case」搭配「Gigabyte Aorus Liquid Cooler 240」
結果基本上大致算是滿意,無需上到360以上冷排就有不錯的散熱效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嘛,因為解析度的關係數字可能偏小不方便閱讀
R23的部分多核跑分為27643,單核跑分為1605

不曉得有沒有人會好奇Cinebench R20後系列這張室內照片的來源
本著不動產相關從業的強迫症在此順便分享一下來源
出處來源最早是於英國雜誌「3D Artist」在2016年的第94頁
有興趣的話也可以Google關鍵字「Cinebench Oberbilk」
出乎我意料的是使用Cinebench測試基準的使用者還不少
但台灣似乎完全沒人在意過這張照片的來源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3DMark的部分因為只看分數也沒什麼特別有趣的
所以拿3080以及已經過時的牙膏廠鉛銲9代u來對照一下
結論大概就是3080的物理分數被3090釘在牆上打
以及讓人切心的CPU分數,其於差異倒是不算很大
但3DMark主要還是針對遊戲性的基準性能測試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溫度部分以20分鐘的Furmark烤2K解析度測得數據
熱平衡結果是57度,對比旗艦級空冷3080的熱平衡溫度65度,落差8度
測試條件與時間基本相同
室溫部分測試3090時室溫為27
而空冷3080測試時室溫為21,相差6度
室溫高6度,差異8度對於溫度強迫症患者來說是挺強悍的數字
「Gigabyte Aorus 3090 Xtreme Waterforce 24G」的240水冷壓制力確實不俗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遊戲類型相關的跑分就容我不多測試
畢竟這台主機的主要用途並非定位在遊戲使用
就動畫、遊戲相關製作來說,今年「挖礦」的盛行也確實讓相關產業深受其害
有形成本因此增加不少,除無法及時升級硬體外連同購入成本也大幅上升
基本堪稱「雪上加霜」

雖然針對「顯卡挖礦」這回事我也稍有研究
但除了微幅增加個人所得以及如市場機制的期貨價格浮動外
我始終無法感受到這回事對於個人社會發展有任何幫助

若硬要擠個理由出來,大概是今年在組裝電腦的過程中會格外珍惜
只能慶幸自己是不用跟風挖礦生活也能過的挺愜意悠閒的那種人
當然無法隨意購入自己想要的電腦零組件還是挺讓人無奈的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快到尾聲,讓我吹噓一下這個不起眼的配件
他藏在主機板後面,外觀相當樸素
但燈效倒是囂張的不得了 ,他是「主機板RGB背板」
安裝於主機板的背面

而基本上至今市售的主機板規格
大概只有「ITX規格主機板」有在靠近RAM的單側做出單排燈效
這玩意則可以讓主機板周圍都有光效並透過機殼表面反射展現
正面檢視主機時類似間接照明的室內裝潢效果
比起市售的「RGB燈條」類型產品來的更為自然且不突兀
算是本人這三年來接觸過覺得效果最佳的光害產品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JC哥本來並不同我是個「裸奔型主機愛好者」
我個人打從初次接觸開放架構的主機後便深深著迷
不外乎硬體運作時永遠都有良好的溫度表現
因溫度表現優異,故風扇轉速也無須維持在中、高速運轉的條件
更進而使電腦運作時相當安靜,近乎無聲

我個人的電腦從秋季到春季末基本上都是設定風扇低於55度就停轉的
若不開遊戲,單純文書或網頁瀏覽使用,水冷排風扇一整天也不了半圈
水冷排風扇日子過的比我還涼快,被動散熱比被動收入還主動

至於「灰塵」這回事,分成「落塵」與「積塵」兩種
落塵意指空氣中直接掉落的灰塵,最終將落在接觸的任何平面
而積塵是隨風道走向最終於空氣無法流動的死角中累積的灰塵
無論「正負壓差」均無法避免,原因是封閉空間則必有死角

但開放式的主機架構,基本上不會存在「積塵」這種狀況
這是我在多種類型的機殼,以及各類正負壓差中測試得到的結論
因為我個人有相當輕微的潔癖以及嚴重的運作溫度強迫症
大概只差沒在桌上放瓶液態氮而已

我曾有幸參觀JC的辦公室,乾淨明亮,簡潔且設計大方
看著近20台的主機在辦公空間中忙著運算與渲染
大致可以理解JC對於電腦主機穩定高效率運作時的需求
扣除核心元件的原生體質,溫度即主宰了穩定效能輸出的首要條件
因此,只要電腦運作的環境空間不是太多「落塵」
我都挺推薦開放式的主機架構
維護時間大概是半年一次,一隻十元店烤肉刷,在配上一瓶可樂
十分鐘內變回一台乾乾淨淨的主機,接著打開可樂開始虛度人生

所以當JC跟我閒聊到「裸奔的感覺真好」時
我理所當然的感同身受,畢竟我「裸奔」很久了
說句玩笑話「衣服穿的整整齊齊是希望能在田徑場上跑多快?」



文章將近尾聲,附上幾張施工過程與完工角度照片
同時感謝老是被我找來卻從沒好事的「SSR帥氣鄰居」
若是沒有他的協助
我現在不是拿著「錐子」狂捅水冷排,就是綁著「編織延長線」上吊謝罪了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然後順便同場加映個同規格的FOC2BK
或稱「EVA-02 PRODUCTION MODEL」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今日下午,天氣晴朗,時間是05/11
拖著財政部長陪我來到那個浪漫男人的基地
是個走一小段路就有機會聽到海浪聲的座標
旁邊的空地停著浪漫的紅色Mini
門面的字體於我有著明確且富意義熟悉感
如果你看完了不太熟,恭喜你依舊年輕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來到秘密基地的任務是交付兩台主機
感想是有夠重,竟然到了搬一下主機就腰痠的年紀
我也開始疑惑自己會不會不再疑惑

看著他們進入系統後安靜的運轉
以及冷頭上愜意的待機溫度
我想砸自己招牌果然沒那麼容易
想著建構的主機能在這夢幻空間協力運作

坦白說我覺得自己也挺浪漫的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JC的全名是林振宇
是個炎炎夏日中有些涼快的名字

創立了暗躍視覺特效有限公司
其主要專長事製作超高品質到動畫與特效
目前也積極的進行台灣原創的IP開發製作
如文中展示的特效影片也是台灣原創的科幻項目之一
JC同樣歡迎對於ACG相關題材的同業合作
有意投資這顆有想法的大腦可自行與JC討論

然後拜託別來信找我協助組裝電腦,寫文是樂趣、換換病是樂趣
幫別人組5950X+3090但自己沒得爽並不是樂趣
我不想買電鑽放在房間,也不想三天兩頭跑去按鄰居的門鈴然後找他麻煩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再放上兩部我覺得同樣很有意思的創作剪輯
同樣的提供高解析的畫質展示

即便玩過多數3A遊戲的我也不常看到這類高水準的特效過場
如機甲在海面上行走的動畫,讓我想到NieR Automata
其中幾個動畫過場也有類似的場景,然後也懷念起2B的外觀人設
但其遊戲中動畫精細表現程度卻遠不如JC創作的影片

因為不是我的專業
所以硬是要了一張電腦運算中的螢幕樣貌
只能了解到創作動畫不僅要豐富的想像與專業能力
高於常人的電腦規格更是基本中的基本
我常常覺得自己蠻瘋的,對於電腦這領域
直到認識JC後,我開始認知自己電腦使用層面事實上挺含蓄的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5950X/RTX3090/ATX Open Case」 - 組裝留念紀錄文。

「克勞德開場時從火車跳下來的那幕,是即時運算出來的成果」JC平淡的對我說
「………………………………」我只記得手裡握著菸,表情大概剩茫然

影片十秒鐘,製成十年功
他說他不需要任何補助,他只喜歡搞水準上檔次的東西
我所認識的「JC哥」跟我一樣是個有點白爛的七年級生
雖然我剛而立完,而他有點疑惑自己四捨五入就不惑了

從簡易基本的動畫至國際水準的好萊塢電影特效
或至如同「Final Fantasy 最終幻想系列」那精緻唯美的3A水準遊戲過場
基本沒有什麼難的倒他的,源自於他過人的經歷與歷練
以及對動畫特效製作令人可敬的熱情與投入



「遊戲完成是持續的收入,而一段動畫結束後卻不一定記得當下的驚心動魄」
「儘管雖然收入差很多,但我想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也有人能端出高水準作品」



這台主機的雖然有些中二
但必須叫他「ATX EVA-01 TEST TYPE」與「ATX EVA-02 PRODUCTION MODEL」
源自於兩個白爛輕熟男同樣在青春洋溢的歲月時所接觸到「EVA」的感動與震撼
期許「初號機與貳號機」在JC哥的手中完美同步,為他實踐浪漫的理想




21/05/11,記錄就此告一段落,感謝你的閱讀
我是MLA,本文僅紀念我與這浪漫的男人合作,並諷刺荒唐的挖礦盛行年代。
文章關鍵字
好專業的組裝!
我一位大學同學也叫林振宇
跟我同室友二年後來出國留學
二十多年不見了
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人?
我愛小惡魔 wrote:
好專業的組裝!我一位(恕刪)

應該是這個人。
https://www.gvm.com.tw/article/36246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