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對他人啟動有效的溝通

esthetica wrote:
隨著樣本數的增加 可(恕刪)


你的模式只會劃分,非我族類。
那不是都一樣
不是樣本數的問題,是本體本身程式模組的問題。
母體自行判斷有問題,只會是與不是。
那沒有生存問題,非我族群就不要理而已。
何謂樣本取樣, 何謂溝通問題,何謂啟動有效溝通。
就母體一言概之就可以了。
撇開一堆無效的判斷, 本身你處在的環境,和你判斷沒有直接關係。
那是你自己判斷不想接受,用自己的概論, 去複雜化。
這邊的取樣數超過30 筆,你一筆也不想接受。
那和取樣數有關係嗎 ? 結論就是沒有。
那你要曲高和寡的姿態活在這世上,也沒有人說不行。
為何一定要有效的溝通, 在判斷上也不一定有利的。
那為何要開啟或者啟動有效的溝痛,在判斷上對你目前的本體是根本無法進行的。
因你只會非我族群。 那你沒有接收以及跟進的系統, 模擬的系統更沒有。
沒有的狀態下,就當作廢掉就好。
廢掉就不用考慮那麼多
還是你還有反芻模式,加上要崇高崇拜模式。 這幾點在你的母體本質上,是不需要構成的。
經濟模式對你也是無效, 曲高和寡,自我獨高,是不需要被認同的。
認同的效益對你來講有甚麼用意, 一來溝通不良,二來,你溝,我不通而已。
廢掉你所要的溝通吧。 就採取唯我獨尊,唯一,連取樣數都不用有。
lumaRT wrote:
你的模式只會劃分,非(恕刪)


L大這個社會其實不缺提出問題的人,
只缺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
多數人認為不斷地提出問題,
就能得到快速解決的法門,
事實上最後只會導向相關商業產品、課程,
而樓主的狀況“認為自己知道、了解的很多,是別人層次較低無法與我有效溝通“
其實比較像“達克效應“,
我先前有寫過一篇文章“遙言:「你知道達克效應嗎?」
若是本身問題比較嚴重時,
理當優先改善自己的問題,
像當工程師應該具備良好的2D、3D識圖、繪圖能力,
才能去談是不是有所謂的“設計能力“,
若繪圖能力不足時,
去和其他工程師談論設計問題的對策和方案時,
就常會有牛頭不對馬尾的狀況,
人家在談論A,你卻以為是B,
給有年資、有經驗的人看到自然被洗臉、架空,
空有理想、設計理念,
卻無法透過相圖面、簡報等相關表現手法去呈現時,
這種人連上檯面的資格都沒有,
若是不肯面對自己的問題好好處理、學習的話,
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lumaRT wrote:
你的模式只會劃分,非(恕刪)

痾...我說的非我族類是指對方所呈現的表現
而形成我本身所認知的狀態
如果能好好說話 為什麼我要說的那麼極端的字語
像是對方的人際關係不適合再多一位外人
或者是現在可能工作上會壓縮到社交時間之類的說詞
而不是用情緒表現反應不悅 生氣 拒絕來回絕這一切的部分
我並沒有"一定"要他人接受我的思想
還有我指的樣本數是指在上班 上課的同袍
還有血緣的人 以及其他在外部所能觸及的人
像是馬路上 餐廳 店面 大眾交通系統等等的地方
再者說到我的人設太固執
我有講說我都是以同一套劇本來跟他人互動嗎
我當然瞭解到在初步的接觸要以禮相待
用委婉的話語來深入進一步的階段
但是就是因為就是有些人不接受這樣的對話
而採取消極 激進等的情緒表示來取代良好的對話
難道社會上只允許在某團體的交流才算交流嗎
這不就是一種環境的條件嗎
難道對有興趣的個體就只能禁聲不去接觸
尋找可能性不就是理想的共識性嗎
如果真的走到這個地步 社會就真的病了
像是鄰近的日本 不就有甚麼繭居族
天天在家只靠少許資源來過活
不跟外部有所交流
有時候真羨慕西方社會或者是日本那種充滿普世價值的地方
隨時都能以些許動作來進行交流
互相有來有往的對話
隔閡感進而逐漸消弭
反觀在台灣 好像這樣的行為 好像是來打劫的
懷疑東懷疑西的 似乎下一步會使對方不利的情況
為什麼團體內聊個一兩句可以
團體外則是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甚麼都怕的意思
拜託 已經是文明世界的年代 又不是甚麼以前社會制度未發達的階段
只能說一部分人還是受傳統觀念所束縛
造成事情的聲勢全面化 以為這才是需要遵從的
有時候嘗試一些可能性 這社會才有發展
溝通~~~別鬧了
一切都建立在他人「願意溝通」上,
你只能想辦法把他帶到這條線上(權力、金錢、利益、脅迫)
不然溝通是不存在的
鹿人鉀 wrote:
溝通~~~別鬧了一切(恕刪)

對阿 我正就是討論存在的議題不是嘛
那些就是手段 情境之類的條件阿
一般都是指出如何在這樣的情形下
衍生出可以良好溝通的模式吧
當然從你的觀點如果沒有了這些
就不成氣候 也就是負面表列
但問題是如何有條理地呈現給對方
也是有人不靠大量的金錢 權利 等等資源
來進行阿
我覺得溝通失敗的事是很常見的,尤其在職場,比如說妳去跟妳的主管說妳的工作太多,她一定說,妳要做就做,不做就走人。像我以前在某一家公司上班,因為我管理公司的郵票,我們公司每個月固定只買19440元的郵票,但有1次郵票不夠用,我去跟主管說,主管居然反問我郵票為什麼不夠?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畢竟使用郵票的人不是我啊!結果,主管也就不了了之,然後就是我自己要自掏腰包買郵票了,買了郵票給公司用,我也沒跟公司要錢回來,然後,就是公司每次郵票不夠時,我就要自己付錢就是了。
樓裡面有些文字滿值得省思的……我還沒爬完整棟樓。

感覺得出樓主有感而發,我最近也很有感受,工作上一些事情 栽在一個28歲一個25歲人的手上……沒法好好溝通;這兩位或主動或被動也都離開了。讓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怎麼跟年輕人互動(我40+大叔),再找人時要更多注意些什麼。

上面一篇講到 達克效應 心有戚焉,話說回來 「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事情總是要遇上了才知道。於是經驗累積真的很重要。或者是說經歷較多的人 會有個穩定度,會更有方法去處理人事物與未知;而不是說所有的事他都作過。

我也在想 具有這個穩定度的人心量要大一點,在溝通的過程站在上方,要去包容理解下方,甚至要引導。溝通不是兩個人 兩張嘴 開口就是溝通,很可能是浪費許多時間達成一點點小小的共識(很多人沒這個耐性……) 。我覺得西方的溝通文化比較成熟些。善於溝通的人 他遇到對的人溝通時間成本或許會較低,也許這樣的人必須具有不厭其煩的個性吧。
要舉例的話 像是這次疫情 是否戴口罩的情況
一般人如果沒有甚麼理由的話 通常都會戴上口罩
來減少傳染途徑的機率 這就是客觀因素
但是在新聞上 那些拒戴口罩的民眾呢
我猜啦 大概就是會悶 覺得生死有命 富貴在天
乾脆不戴了 這就是主觀因素
如果把溝通比喻成逆時鐘或順時中
滿符合本樓的主旨
因為要說服大眾做這件事 總是要有理由
才會讓他人信服

換到情感方面也是亦同 越小的年紀總是會吸收
身邊觀念的好與壞 與時俱進隨時更迭 交替舊有的習性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 卻有許多包袱而被牽制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說 說大人有時候很固執 有時候又很隨和
或許 是保護自身的做法 以免被某種程度的思想汙染
因此 我現在的想法就避免有樣板的思考模式
去看待他人 需要有強烈的心理韌性來去適應
進而行走這風格迥異的社會
你是活在那個台灣?
你在西方社會實際生活多久?
你在日本實際生活多久?

沒的話,就不要提它來對照。
連你生活的台灣,都了解得2266,
你能了解異國於萬千分之一?
這正好証明你的立論基礎是虛無、假性的。

esthetica wrote:
有時候真羨慕西方社會...(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