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abc003 wrote:
所有價值都是勞動創...(恕刪)


其實大多數人的勞動是沒什麼價值的,尤其在資訊時代更明顯,常常是少數人產出極大多數價值。

土地的特殊性不過是天然資源中容易被轉換成可利用的價值, 若科技可克服其他資源的轉換利用,土地就不具什麼特殊性。

假設有個天才創造個人工智慧可以將無限的天然資源(ex太陽能)轉換成人類可以利用的價值,那此人可以說產出了的世界上所有的價值?

生命畢竟有限且人類智慧有著先天差異,但被創造出的人工智慧卻是生命無限且可輕易複製。當此人工智慧的創造人過世後AI產出的價值該如何分配才是公平?

weird@ wrote:
其實大多數人的勞動是沒什麼價值的,尤其在資訊時代更明顯,常常是少數人產出極大多數價值。
土地的特殊性不過是天然資源中容易被轉換成可利用的價值, 若科技可克服其他資源的轉換利用,土地就不具什麼特殊性。
假設有個天才創造個人工智慧可以將無限的天然資源(ex太陽能)轉換成人類可以利用的價值,那此人可以說產出了的世界上所有的價值?
生命畢竟有限且人類智慧有著先天差異,但被創造出的人工智慧卻是生命無限且可輕易複製。當此人工智慧的創造人過世後AI產出的價值該如何分配才是公平?


其實這裡牽扯到勞動的質量和數量,簡單的勞動和複雜的勞動

馬克思也說過 科學家研究科學是一種抽象勞動 是價值被低估最多的勞動

不可能用一桿子打翻一船人

有一種非勞動比如房地產業務 金融從業人員 保險業務員 律師 賣淫的GDP

這些占了美國GDP一大半的 非生產性勞動都沒有創造價值 只是轉移剩餘價值


這也是前蘇聯在計算國家產值,

不採用「聯合國國民會計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統計GDP的原因

所以蘇聯不計算GDP,

但是蘇聯1980年當時工業產值超過美國 美國加計服務業GDP才超過蘇聯經濟規模

但馬克思認同有一部份是生產性的服務業,給人剪頭髮 老師 醫生 科學家這些都是有產生價值的勞動

還有一點 如果低階工作的勞動沒價值資本家就不會付工資了

工人創造的價值一定要超過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工資價值才可能有剩餘價值

資本家才願意付費

比如工人給資本家創造1萬元 資本家只付了5000元工資

因此工人才可能有工作做 也就是所謂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5000

不能說工人就沒創造價值,建議你把基本概念搞懂再來











abc003 wrote:
不能說工人就沒創造價值,建議你把基本概念搞懂再來...(恕刪)


稍微解釋一下我所謂的沒什麼價值,是指和那些提供的服務因資訊機栻可複製性的對比之下,單純提供勞務服務的人所產出的價值相對的小很多。

如同我前面所述的產出AI的例子,工人所創造價值若可輕易的被機械取代掉,相對下就顯得沒什麼價值。資本家根本就不須購買工人生產的價值。
weird@ wrote:
稍微解釋一下我所謂...(恕刪)


但是我在第7頁也說過了

資本本身是過去的「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這種死勞動存量產生了「異化」 不斷的變的價值越來越大

反過頭來回去剝削現在的活勞動,所以勞動者越努力就會越貧窮

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包括AI和機器人和所有一切生產資料

都是過去歷史上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馬克思的異化論

產生這種內在矛盾和異化的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但是馬克思不不反對消費品的私有,個人物品和消費品是可以私有的

另外這種異化還體現在

低端產業被高端產業剝削

做硬體的被做軟體的剝削

做實業的被做金融的剝削

搞科學的被搞專利的剝削

做製造的被做品牌的剝削

努力創新的被壟斷價格的剝削

搞生產的被搞通路的剝削

努力工作的被做房地產的剝削

掌握知識資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剝削

窮國被富國剝削

這都是異化的形式之一

創造價值最多的永遠是前者,佔有價值的永遠是後者

完全的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反作用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的生產關係



馬克思是對的:他為你做過的五件事- BBC

書名: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

  作者:(英)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

  李楊等譯

  專業推薦

  面對當前已經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這本書回歸到馬克思的基本思想,並發掘出其哲學理論中的本質力量。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他沒有迴避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闡述了馬克思對當今社會強大的影響力。馬克思的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美國亞馬遜讀者五星評論

  作者簡介

  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是西方最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也是當代英國最傑出的文藝理論家和思想家,是西方新馬克思理論研究的代表人物。

  伊格爾頓是著名學者,曾先後擔任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著有《克拉莉薩的被污:塞繆爾•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體、性行為和階級鬥爭》《批評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等。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Why Marx Was Right)》是他最新的著作,2011年4月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內部的各種痼疾紛紛顯露,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更讓西方人開始質疑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種種跡象顯示,現在正是引人入勝地講述馬克思主義與當今世界關聯性的正確時刻。伊格爾頓希望通過這部書釐清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認識,並對十個西方常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

  作者反駁的十個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終結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都是正確的,但是缺乏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宿命論;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夢想;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於經濟因素;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對人類精神層面毫無興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學說是最無用過時的;馬克思主義者倡導暴力政治;馬克思主義相信國家是萬能的;過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進運動都源自馬克思主義以外的思想。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進一步闡明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運作市場經濟體系的可行性,同時還為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觀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契合點,基本上代表了西方關於馬克思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

  該書於2011年4月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即引起西方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爭議,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五星評論認為,「面對當前已經如行尸走肉般的資本主義,這本書回歸到馬克思的基本思想,並發掘出其哲學理論中的本質力量。他沒有迴避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闡述了馬克思對當今社會強大的影響力。」

  英文版出版前言

  文/特裡•伊格爾頓

  我寫作本書的靈感來源於一個發人深省的想法: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反馬克思主義論調都是錯誤的?即便這些論調並非一無是處,也至少是站不住腳的?

  這並不是說馬克思從來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我和那些強硬的左翼分子不一樣。他們宣稱天下任何事物都並非完美,但如果讓他們出面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他們立刻就面帶慍色,默不作聲。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對馬克思的一些觀點是持保留意見的。

  但是,馬克思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中一些重要問題的真知灼見足以使「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一個令無數人心嚮往之的標籤。弗洛伊德學說的真正支持者不會迷信弗洛伊德的全部觀點,也沒有一個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影迷會認為這位電影大師的每個鏡頭和每句台詞都完美無缺。馬克思也並非無懈可擊,而我只是想展示馬克思觀點的合理之處。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在書中羅列了十種最常見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排名不分先後——並試著一一反駁這些批評的錯誤之處。與此同時,我也希望能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那些不熟悉馬克思著作的朋友們瞭解馬克思的思想。

  《共產黨宣言》被認為是「毫無疑問的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與政治家、科學家、軍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建立在笛卡爾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圖思想武裝起來的游擊隊,或者以黑格爾的理論為指導的工會組織。

  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這是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就連反社會主義思想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也認為,社會主義是「有史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改革運動;也是第一個不限於某個特定群體,而受到不分種族、國別、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但是,有一種盛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和他的理論已經可以安息了——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剛剛經歷了有史以來破壞性最強的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樣的觀點更顯得格格不入,滑稽且可笑。馬克思主義曾經是所有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中理論上最豐富、政治上最堅定的,但如今,人們似乎覺得已經可以把它作為久遠的歷史拋在腦後了。

  這次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至少意味著,此前長期掩蓋在「現代」、「工業主義」和「西方」等一系列漂亮假面之下的資本主義已經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人們開始談論資本主義的時候,就說明資本主義出現了問題。因為這表明人們已經不再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空氣般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把它視為一種不久之前才產生的歷史現象。而且,雖然許多社會制度都

  喜歡用「不朽」的神話掩蓋自己終將滅亡的本質,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始就必然有終。正如一場「登革熱」會讓人重新認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一種社會組織體系出現問題時,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到這種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制度的本來面目。馬克思第一個提出了「資本主義」這種歷史現象,他向我們展示了資本主義如何興起,如何運行,以及它可能的結局。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弗洛伊德發現潛意識一樣,馬克思揭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一直為人所忽略的事物,那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本書中,我不會討論作為道德和文化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因為這點很少被人用作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依據。不過在我看來,馬克思在道德和文化批判方面的作品十分豐富,這本身就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人類不斷異化,社會生活愈發「商品化」,我們的文化鼓吹貪婪、攻擊性、不加思考的享樂主義和日益嚴重的虛無主義,我們正逐漸失去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要對上述問題進行富有成果的討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積澱。

  女權運動誕生之初,一些出於善意卻弄巧成拙的男性作家曾經寫道:「當我提到『人』(men)這個詞的時候,我指的是『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在此,我也想以同樣的方式聲明,當我提到馬克思的時候,我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不過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就與本書無關了。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菲力浦•卡朋特和埃倫•梅克辛斯•伍德閱讀了本書的初稿,並提出不少寶貴的批評和建議。我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文版出版前言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這都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

  一個生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人——特裡•伊格爾頓於2011年4月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部專著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引起廣泛社會關注。這也是當前西方關於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

  特裡•伊格爾頓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先後擔任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在本書中,他對於當前西方社會十個典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受到廣泛質疑。社會主義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正是基於多年對馬克思主義深入和系統的研究,認為讓整個世界重新認識、反思馬克思主義的契機正在顯現。

  作者「申辯」式的寫作手法提醒了人們,馬克思以科學、辯證的方法詮釋歷史,但著眼點仍是人類的未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顛覆的正是資本主義帶來的人與物質異化的事實——而這正是資本主義越成功、道德就越敗壞的原因。作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當今社會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其對資本主義制度全面徹底的揭露,還在於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對當今社會同樣適用。該書進一步闡明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運作市場經濟體系的可行性,同時還為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契合點,對我國當下的經濟建設有著深遠且具操作性的參考價值。

abc003 wrote:
但是我在第7頁也說...(恕刪)


基本上資源(ex陽光)或資訊(ex物理特性)是無限的,而價值則是資源或資訊的可利用性(由技術轉換),

資本則是技術的累積,也可說是過往的剩餘價值的累積,若從現在去推算過去的剩餘價值累積或許會覺得過去的剩餘價值被低估, 問題是當下並無法去估算未來技術累積後的價值。

假設未來創造了一部AI 所產出的價值可滿足所有人的慾望,那時人們將不再工作,所以勞務產出的價值是0。
這時若有一個人獨佔了這部AI, 則其他人都成了無產階級,這時要如何說此人掠奪了他人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資本家的確掠奪了一些東西,但不完全是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不如說是掠奪了人類智慧結晶(技術的累積)。


weird@ wrote:
基本上資源(ex陽光)或資訊(ex物理特性)是無限的,而價值則是資源或資訊的可利用性(由技術轉換),
資本則是技術的累積,也可說是過往的剩餘價值的累積,若從現在去推算過去的剩餘價值累積或許會覺得過去的剩餘價值被低估, 問題是當下並無法去估算未來技術累積後的價值。
假設未來創造了一部AI 所產出的價值可滿足所有人的慾望,那時人們將不再工作,所以勞務產出的價值是0。
這時若有一個人獨佔了這部AI, 則其他人都成了無產階級,這時要如何說此人掠奪了他人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資本家的確掠奪了一些東西,但不完全是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不如說是掠奪了人類智慧結晶(技術的累積)。


沒人說勞務產出才能有剩餘價值

所謂勞動的二重性

腦力勞動 VS 體力勞動

具體勞動 VS 抽象勞動

簡單勞動 VS 複雜勞動

都被馬克思認為是勞動,

所有種類的勞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掉腦力勞動 抽象勞動

就算是那些最簡單的工作也是存在抽象勞動,否則機器會代替其存在

比如一般人感覺簡單連3歲小孩都會的東西(都隱含抽象勞動)從一堆圖片中辨認貓的圖片

圖片可能有100萬張有些沒貓有些有貓 做久了就會認為是機械勞動

Google研發出能辨認圖片貓的圖案 是用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人腦辨認圖案就是抽象勞動)

就算是簡單的機械式重複的工作也是包含或多或少的抽象勞動

包括掃地這樣的工作,否則他會很容易被便宜的機器代替

比如說科學家發現某一規律 在進行抽象勞動

也是可以被剝削的

比如資本家雇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勞動 買下他們的專利成果

然後躺著收專利費,讓科學家努力去工作

就可以利用「科學當資本」擴大再生產科學

最終研發出替代腦力和抽象勞動的AI 所有價值規資本家所有

一樣可以「異化抽象勞動」本身達到剝削剩餘價值的目的


比如取代醫生的大數據醫療 取代一部分人腦分析

過去認為不可能被取代的腦力和抽象勞動現在已經可以一部份被深度學習算法取代掉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原理」是美國大學的明星課程?


abc003 wrote:
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恕刪)


其實這篇寫的很好, 但是應該很多人沒辦法參透什麼時間資本跟共產要分出一個勝負. 以我現在的能力, 我只能透過過去的資料跟數字來推測未來

但是我知道這是遠遠不夠的. 每個人都有需要進步的時間跟空間. 感謝版主分享, 已加五分
abc003 wrote:
沒人說勞務產出才能...
(恕刪)


abc003 wrote:
過去認為不可能被取代的腦力和抽象勞動現在已經可以一部份被深度學習算法取代掉...
(恕刪)


前面所提的未來假設例子當所有勞務被AI取代,這勞務指的是包括所有具體及抽象勞動如思考等。當代人們如同植物被機械供養著,也就是不再有價值產出。
能產出價值的AI為歷史遺跡(資本),是技術智慧累積下的新技術(過去部分勞動價值累積)能取代人類不斷創造新價值。
這時獨占這生產技術設備的資本家所掠奪的根本就不會是當代勞動對價或剩餘價值。

在現今勞務並不完被AI取代,相對的資本家所掠奪的也不完全是當代的勞動對價或勞動剩餘價值。
weird@ wrote:
前面所提的未來假設例子當所有勞務被AI取代,這勞務指的是包括所有具體及抽象勞動如思考等。當代人們如同植物被機械供養著,也就是不再有價值產出。這時獨佔生產技術設備悶資本家所掠奪的根本就不會是當代勞動對價或剩餘價值。
在現今勞務並不完被AI取代,所以資本家所掠奪的並不是完全的勞動對價或勞動剩餘價值。



全社會總生產成本價格=全社會總勞動力價值 在TSSI一元體系下可以得到解釋

1.(死勞動=資本)或生產資料本身不能創造新價值,

2.(死勞動=資本)只能把自身的死勞動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

因為死勞動=資本有折舊,生產資料或死勞動的折舊會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中

然而「活的勞動力」才可能「從無到有的創造出新價值


活勞動從無到有的把自身的勞動力凝結在商品中

加上轉移(但不能創造)一部份的死勞動價值,共同構成新商品的價值

新產品的價值=死勞動轉移的量+活勞動新創造的量

這個1和2主流馬克思經濟學家都同意

但是在此基礎下加入一條新假設

3.同時新技術的出現不能改變當期成本(但可以改變下期成本),利潤率的分母是用歷史成本計算的

因此會有利潤率長期降低的規律LTFRP 在狀況3成立下此規律下才成立




請參考
〔美〕安德魯‧克萊曼 大失敗 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利潤率下降規律研究述評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這裡介紹一下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SSI)的轉形解法。其實跨期一元體系解釋其實沒有提出什麼艱澀的解法,而只是用一種新的方法解讀馬克思。

首先,我們複習一下價值的定義,同時也是第一個假設。先引用一下馬克思對價值的定義:「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可見,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只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體現或物化在裡面。」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價值只是一種凝結了的抽象人類勞動(不是抽象勞動本身),但只是這種凝結了的抽象人類勞動的一種形式,生產價格和市場價格同樣也是凝結了的抽象人類勞動,這是理解轉形問題的前提。

其次引進第二個假設:流通過程不創造價值,但它改變價值在各個所有者之間的分配。這裡依舊引用資本論原文:「商品所有者A可能非常狡猾,總是使他的同行B或C受騙,而B和C無論如何也報復不了。A把價值40鎊的葡萄酒賣給B,換回價值50鎊的穀物。A把自己的40鎊變成了50鎊,把較少的貨幣變成了較多的貨幣,把自己的商品變成了資本。我們仔細地來看一下。在交換以前,A手中有價值40鎊的葡萄酒,B手中有價值50鎊的穀物,總價值是90鎊。在交換以後,總價值還是90鎊。流通中的價值沒有增大一個原子,只是它在A和B之間的分配改變了。一方的剩餘價值,是另一方的不足價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減少。如果A不用交換形式作掩飾,而直接從B那裡偷去10鎊,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顯然,流通中的價值總量不管其分配情況怎樣變化都不會增大,正像一個猶太人把安女王時代的一法尋當作一基尼來賣,不會使本國的貴金屬量增大一樣。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不能靠欺騙自己來發財致富。可見,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物交換,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物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值。」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流通過程中,兩個人所持有的總價值不變,而每個人所持有的價值發生了變化。推廣開來,我們就可以看出,社會上的總價值不變,但是,各個主體擁有的社會必要勞動發生了變化。因此,就算資本家靠所謂「企業家才能」為自己賺了更多的錢,而社會的總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改變。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沒有什麼信息不對稱,沒有什麼欺詐,商品按照自身價值出售,那麼資本家就不該有利潤!這就是困擾了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難題。

那麼,既然流通過程中總價值不會發生改變,為什麼資本家在投入預付的資本後為什麼會收回更多的錢呢?資本家為什麼會有利潤呢?這裡,馬克思認為我們應該將目光從流通過程轉到生產過程中。探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商品價值如何生產,這也就引入轉形的第三個假設,即「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首先,不變資本只是將自身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轉移到產出的商品中。而工人則在生產過程中將自身的勞動凝結進商品中,也就是從無到有創造了新價值。設不變資本所凝結的社會必要勞動是C,工人凝結在商品中的活勞動為L,則商品的總價值就是C+L。接下來,馬克思分析了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區別,指出工人在再生產(不是轉移)自身的生活資料相對應的社會必要勞動的同時,在所生產的商品上凝結了更多的活勞動。這樣,剩餘價值的秘密就被揭示出來了。勞動力的價值並不是勞動者的活勞動本身,而是再生產勞動力所需生活資料的價值,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者的活勞動本身,這種活勞動在商品中凝結更多的價值。勞動者在商品裡凝結的活勞動超過了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其差額就是資本家所攫取的剩餘價值。假設勞動力的價值,也就是資本家所投入的可變資本為V,資本家獲取的剩餘價值為M,則M=L-V。這樣,在生產過程開始前,資本家擁有的預付資本總量為C+V,在生產過程結束後,資本家在收回預付的全部成本後,還得到了一定量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增殖的奧秘所在。

這些假設都是主流解釋(即同期雙重體系解釋)和跨期一元體系解釋所贊同的。但是,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兩種解釋的分歧之處了。

接下來介紹跨期一元體系解釋第四個假設:資本家面對著既定的成本價格。這裡繼續引用馬克思的相關規定:「作為生產條件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不變部分,在生產過程中是一個事先已知的價值,它必須再現在產品的價值中。」;「商品的成本價格是既定的,它是一個不以他即資本家的生產為轉移的前提。」這意味著資本家在t期投入品的成本價格不會因為當期需求或技術的改變而改變,當期產出品價格的變化隻影響下一期投入品的價格,不能逆轉過去,改變過去已經支付的成本價格。這項假設其實不難理解,但是它和主流解釋,尤其是受新古典經濟學影響的思考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主流解釋認為,資本家面對的成本是所謂的「重置成本」,即資本家現在重新購置同樣資產或重新製造同樣產品所需的全部成本。新古典的這項假設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當前投入品的價格必然等於產出品的價格,這也是新古典經濟學所謂「靜態均衡」所必要的條件。然而如果這項假設為真,那就與現實相矛盾了。為方便起見,我們假設一個經濟體只生產一種商品(穀物),在某一期生產過程中引入了一項新技術,這項新技術減少了產出品的價格,即穀物的價格,按照所謂的靜態均衡的說法,這種新技術的投入在改變了當期產出品的價格的同時也逆轉時空改變了當期資本家支付穀物的成本!然而這就是重置成本假設在現實中必然遇到的問題,它與現實所用的會計準則完全不同。因此馬克思反對這種荒唐假設,要解決轉形問題,就必須假設資本家面對著既定的,不以主觀意志和技術關係為轉移的成本價格。需求的改變或技術的改變固然可以影響到成本,但這種價格的改變隻影響下一期產品的成本,不能改變本期的成本。因而,這項假設意味著在經濟分析中排除了技術關係的影響,而只研究社會關係的影響。(順便一提,這項假設也是反駁置鹽定理的關鍵)

接下來是第五個假設,資本家在價值生產過程和生產價格生產過程中面對著同一種成本價格,這就是「一元體系」。這裡還是引用馬克思的話:「商品價值 = 成本價格+剩餘價值」「商品的生產價格,……,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然而主流解釋認為,價值生產過程依然是生產資料的價值 + 勞動者凝結進商品中的活勞動,其中活勞動總額是勞動力再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加剩餘價值的和;而生產價格生產過程中,投入品的生產成本總額應該是投入品的生產價格,這是為什麼呢?或者說主流解釋為什麼和跨期一元體系解釋有所分歧呢?原因在於,主流解釋把「資本的價值」和「生產資料的價值」「生活資料的價值」相混淆,在主流經濟學家眼裡,社會再生產只有物質產品的再生產,資本家投入的成本也就是投入一定量的投入品,再生產出一定量的產出品,和貨幣、和勞動時間無關,貨幣只是投入品和產出品的一種計量方法而已。但是馬克思不同意這種看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就詳細分析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生產過程的不同之處。產品的生產過程是W-G-W,也就是說,生產只是為了生產使用價值,來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是,資本家的生產目的根本不是什麼使用價值,而是獲得更多剩餘價值。這樣,資本家的生產過程就變為G-W-P…W"-G'。資本家首先是持有一定量的貨幣資本,這部分貨幣資本代表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這部分社會必要勞動是不隨資本家主觀意志改變的,於是資本家為了使自己的資本得到增殖,只好在市場上購買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生產。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所持有的資本的價值,或者說資本所代表的社會必要勞動改變了嗎?並沒有。那麼,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時是按照什麼樣的價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呢?自然是這些商品的市場價格。為了簡化分析,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把商品的市場價格設定為商品的價值,但隨著各行業資本有機構成相等的假設在第三卷被放開,商品的市場價格也就轉化為商品的生產價格。這樣,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預付資本在資本家眼裡,只是生產商品的實際費用,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而在各行業資本有機構成相等的假設被放開後,生產成本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格由投入品的價值轉變為投入品的生產價格。而商品的價值生產過程和生產價格生產過程都面對著同一種成本價格,成本價格總額等於資本家的預付資本的總額,同時也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生產價格的總額。用公式表達就是K=C+V。

隨後是第六個假設。根據上面所提的第二個假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推導出來,在流通過程中,社會的總價值固然是不會增加的,但是,在流通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馬克思舉的例子是欺詐),各個主體能得到的屬於自己的價值卻可能與商品的價值不同,即價值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會有多種多樣的結果。這是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前提。

接下來是第七個假設。在這裡,我們正式進入轉形過程。根據第三個假設,我們知道,商品的總價值是不變資本的價值和勞動者凝結進商品的活勞動的總和。即總價值=C+L。但是,由於預付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而在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中,資本家必然要求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而由於各個行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剩餘價值率千差萬別,如果商品按價值出售,等量資本必然不能獲得等量利潤。這樣,低利潤行業的資本湧入高利潤行業,低利潤行業的生產規模縮小,該行業產品價格提高,使其他行業的社會必要勞動不得不流入該行業,使得該行業所獲得的社會必要勞動超過本行業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高利潤行業的生產規模擴大,該行業產品價格降低,使本行業的社會必要勞動不能完全實現,而是有部分流入低利潤行業。而利潤在不同行業流動的重心就是一般利潤率。而一般利潤率即總剩餘價值和總預付資本的比例。設一般利潤率為r,則一般利潤率為r=M/K,而在形成一般利潤率之後,商品的生產價格隨之形成,即Pi=Ki*(1+r);ΣKi=K;商品的總生產價格P=K(1+r)。於是,單位商品的價格由圍繞價值波動轉變為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但與此同時,由於這個過程只是在流通過程中對剩餘價值的再分配,社會總價值不會發生改變,或者更準確地說,總價值和總生產價格只是總社會必要勞動的不同形式。再加上由於成本價格是單一的、不變的,因為總剩餘價值和總利潤都等於社會總價值 - 預付資本(K),那麼就代表著總利潤等於總剩餘價值。總結一下,價值轉形過程就是總價值和總預付資本決定一般利潤率,再由這個一般利潤率和各行業預付資本決定各行業生產價格的過程。而主流解釋不能理解價值轉形過程中的歷史邏輯,認為生產價格與一般利潤率是同時決定的。但在現實過程中,正如恩格斯所說,「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這個一般利潤率,又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已經分別化為同樣多的平均率為前提。這些特殊的利潤率……要從商品的價值引申出來。沒有這種引申,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

補充一句,其實這裡「沒有這種引申,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可以說已經預料到薩繆爾森的「橡皮檫演算法」。用數學語言說,生產價格和一般利潤率同時決定代表著不同商品的價值與生產價格存在一一對應的單射f,故存在相應的逆映射,這樣,薩繆爾森就證明了價值完全可以從價格體系中得出,並且對於價格體系是多餘的結論。而從價值到一般利潤率再到生產價格的過程,是先由多對一的映射得到一般利潤率,再根據這個一般利潤率由各商品成本價格得到生產價格,而這個多對一的映射是不可逆的,這樣就不存在逆轉形,商品生產價格必須由商品價值得出。詳細證明可見呂昌會(2004)。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二次再生產,也就是第二次價值轉形。資本家用他的預付資本K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裡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是按照商品在上一期轉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價格計算。在這個生產過程中,總價值同樣等於C+L,在總價值形成後,一般利潤率也隨之形成,即r=M/K,隨後再由這個一般利潤率和各行業預付資本推導出各行業生產價格,即Pi=Ki(1+r),ΣKi=K,(其中下標i為行業)這樣,(總生產價格)P=K(1+r)=C+V+M=C+L(總價值)。(總利潤)Π=P-K=rK=C+L-C-V=M(總剩餘價值)。

通過這些邏輯推導,我們可以看到,轉形過程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兩個總量相等命題完全是一個自然的結果。無怪乎余斌認為價值轉形命題和「企業的資產總量等於其負債總量加上所有者權益總量」以及「企業的總利潤等於企業的總收入減去總成本」一樣,都是無需證明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