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nickmice wrote:



您的ID讓我想...(恕刪)



我要是能說出一篇解決人類社會的論點,還需要上01....


我認知是資本主義才是符合人類社會,共產主義是違背的,但兩者皆有制度缺陷,如何完善才是重點。


我認為以戰國時期的秦國制度很適合做為國家法治與制度的基礎

藏鏡人- wrote:
我要是能說出一篇解...(恕刪)


當AI和機器人都很成熟時
可能90%以上(或更高)的人都沒工作
科學越進步人力就越不值錢
貧富就會越懸殊
這些人如果都肚子餓時會有很大的問題

或許最後會由電腦來負責分配管理
進入完全的社會主義
藏鏡人- wrote:



我要是能說出一...(恕刪)

我猜樓主的本意是認為全世界都透過AI機器人進行勞動生產了,那所有底層勞工都可以不用工作,只要享福就好,這樣就可以進入到共產制度。但我認為就算共產制度的本質就是有權力的人擁有一切,就算大家都不用工作,一樣是有權的人拿到一切,不會跟底層的人均分的。你看北韓的金小胖會分給底層嗎?金小胖頂多分給他身邊的那些高官而已。
為何一個社會永遠存在共產制度的支持者,原因在於人性存在著懶懶這個基因,都希望能夠不勞而獲享受一輩子,而這恰恰也是共產制度無法長久存在的根本原因。

roob wrote:
共產主義還是比較照..致少在台海兩岸, 哪邊成功哪邊失敗不言可喻...(恕刪)


台海兩岸.人口,面積,天然資源差那麼大...比起來不公平吧!
拿南北韓來比還比較公平
1515151515151515 自刪 懶得辯論 就不回復了
馬克思不是萬能的

他其實沒有預料到很多民主主義真的被搞壞

不是因為代議政治或是資產階級專政

全球有好些國家民主崩壞,源頭來自於越是糟糕的選民,投票率越高,選出一堆不適任的人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帝制.
看中國的帝制是以皇帝的意向為方向.當皇帝無權,但是武影者還是以民不干政,官吏不反政為原則,其他就是"看著辦".
說白一點就是只要反我政權你就該死的原則.

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只要不反我,我就不殺你.
再者顏嵩.只要參我官吏,反我百姓非死既傷.
而武則天/康熙/乾隆就放寬標準,只不要參我祖宗18代,原則上輕罪.反之非死既傷.

所以不要再說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它就是帝制,
再維尼之前的那個皇帝位置不是指個人,而是官居中南海的軍機處大臣所把持的東西.

chalupa1 wrote:
董德剛說,
勞動價值論也有缺陷,這是我的認識。什麼缺陷呢?主要有這樣幾條:
第一,它否定了資產、資本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
第二個缺陷,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
第三個缺陷,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
請反駁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這問題我已經在過去的討論串中回答過了

馬克思是肯定人類的抽象勞動的,因為勞動有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抽象勞動」 和「具體勞動」


抽象勞動的概念和勞動的二重性

  抽象勞動是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生產各種商品的具體勞動,儘管在特殊性質和具體形式上千差萬別,但是,它們所創造的各種各樣的商品都可以互相比較和交換,這表明在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背後隱藏著某種共同的東西。撇開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的具體形式和有用性質,就會發現,無論是木匠的勞動,還是鐵匠的勞動,都不外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消耗,即人類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性耗費,這是一切勞動共有的東西,即一般人類勞動,也就是抽象勞動。

  統一表現在: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並不是兩次或兩種勞動,而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商品生產者在進行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不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沒有具體勞動,就沒有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寓於具體勞動之中;抽象勞動又是各種具體勞動彼此聯繫的表現,也是商品生產者藉以相互聯繫的橋梁。馬克思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馬克思:《資本主義》第1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捲,第60頁)。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在於:

  ⑴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特性考察的,在質上相異,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較;抽象勞動是從勞動的共性考察的,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

  ⑵具體勞動表明的是怎樣勞動、什麼勞動的問題;抽象勞動表明的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長短的問題;

  ⑶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它不是使用價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它是價值的惟一源泉;

  ⑷具體勞動作為有用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是一切社會形態都存在的永恆的範疇,抽象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反映的是社會生產關係,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範疇。


「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剩餘價值論在使用高等微積分這一數學工具後可以證實是對的----連結


The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TSSI) of Karl Marx's value theory emerged in the early 1980s in response to renewed allegations that his theory was "riven with internal inconsistencies," and that it must therefore be rejected or corrected. The inconsistency allegations had been a prominent feature of Marxian economics and the debate surrounding it since the 1970s.[1] Andrew Kliman argues that, since internally inconsistent theories cannot possibly be right, the inconsistency charges serve to legitimate the suppression of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current-day research based upon it, as well as the "correction" of Marx's inconsistencies.



--------------以下解釋
在統一個框架下 假設勞動力價值對「轉形」問題的「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這一解釋較多地利用數學工具,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存在「內在不一致」及「多餘的」觀點作了反駁。在TSSI看來,先前關於「轉形」問題的討論,包括博特凱維茲、斯維齊、塞頓、森島通夫和斯蒂德曼等的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以「同期」(simultaneous)為基礎的「轉形」模型上的,因此,都無法解釋價值向價格轉化的內涵。弗裡曼、克萊曼和威爾斯等認為,建立在「同期」解釋基礎上的「轉形」問題論爭,把價值體系和生產價格體系看作是同時決定的,造成了這兩個體系之間的分離,把「轉形」問題轉變為一個「虛假問題」(spurious prob⁃lem)。從這種「同期」視角出發,得出的只能是價值體系的「多餘性」和放棄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
TSSI認為,「轉形」是在時間順序中發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先要有一個由經濟的技術條件決定的價值體系,以此為源頭推導出價格體系,而後兩個體系之間出現「跨期」聯繫。從總體上看,「跨期一元體系」與傳統的「轉形」問題的區別在於:在傳統的「轉形」問題中,價格與價值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二元體系」;且當期的價值「轉形」與下期的「轉形」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繫,是一種「單期的體系」。在TSSI中,價值體系與價格體系在時間維度中得到統一,每一期通過「轉形」後得到的價格被看做是其後一期還未「轉形」的價值,因而將原有的獨立的、分裂的單期「二元體系」,綜合為跨期的「一元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跨期」,是因為使用了非均衡的和動態的方法,強調建立在歷期成本基礎之上的價值和價格的相繼決定,與建立在當期價值和價格基礎上的同時計算相對應;之所以稱之為「一元體系」,是因為價值和價格被決定時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

有關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的學術文章

A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 - Kliman - 被引用 118 次

The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 - Veneziani - 被引用 48 次

… in Marxian garb: a critique of Temporal Single System … - Mongiovi - 被引用 64 次

Scope of TSSI Research

Among the main issues addressed by the TSSI are Marx's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odity values into prices of production––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in Das Kapital Volume 3. TSSI authors have also challenged the "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 which supposedly showed that Marx's value theory is unnecessary in order to arrive at his conclusion that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is the unique source of profit under capitalism.

Other research informed by the TSSI includes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crisis (see Crisis), critiques of the static equilibrium methodology widely employed in economics (mainstream as well as Sraffian and Marxian), and challenges to the statistical claim that industry-level values and pric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Drawing on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controversy over Marx's value theory, some proponents of the TSSI have also been active in the movement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 and they have critiqued, and argued for the reform of, the interpretive methods employed in Marxian economics.

Proponents of the TSSI include, among others, Guglielmo Carchedi, John Ernst, Alan Freeman, Paolo Giussani, Andrew Kliman, Eduardo Maldonado-Filho, Ted McGlone, Nick Potts, and Alejandro Ramos Martinez.
Significance of "Temporal" and "Single-system"

The words "temporal" and "single-system" in the title of the TSSI refer to the two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theory derived from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 that at one time dominated academic Marxist economics.

According to the Bortkiewiczian interpretation, prices and values of inputs in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re, in Marx's theory,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rices and values of the outputs that later emerge from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us, inputs' prices (or values) and outputs' prices (or values) are necessarily equal. In contrast, the TSSI is "temporal" or non-simultaneous, holding that prices (and values) of inputs and outputs in Marx's theory need not be (and generally are not) equal.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Bortkiewiczian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theory, values and prices constitute two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systems." With respect to relative magnitudes, prices do not depend on values, and values do not depend on prices. Prices of outputs depend on the prices of the inputs used to produce them, while values of outputs depend on the values of the inputs used to produce them. In contrast, the TSSI is a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since it holds that, in Marx's theory, (a) prices of outputs depend in the aggregate on the so-called "value rate of profit" (the ratio of surplus-value to capital invested), while (b) businesses' investments of capital value, and thus the values of the outputs produced, depend partly on the prices of the inputs acquired by means of these investments. Value and price are therefore determined interdependently, though they remain distinct.



還有你說貼的那篇連結 那個董德剛早已在2007年過世了
(當時還沒發生2008金融海嘯 也沒遭遇一連串政治變革 再來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模型是沒有缺陷的
因為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 即使是自然科學的模型基本公設都有可能被實驗檢驗出錯)

但是董德剛本身並不能在學術上駁倒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論,

比起西方的唯心主義資產階級經濟學,甚麼邊際效用論,根本無法證偽

馬克思的經濟學是唯物主義的經濟學

而絕大多數人連什麼是共產主義經濟和馬克斯主義都不了解


【理論探索】 齊昊:剩餘價值率的變動與中國經濟新常態
《政治經濟學報》第十捲,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chalupa1 wrote:
看了一下,不是很瞭解:文是有關以「inconvertible credit money」來表達勞動價值,因為Marx 的原始點 "Money itself is Gold",但現在無金本位 都是Fiat Money,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這個文如何反駁 「剩餘價值理論究竟錯在哪裡?」的批評?
您又提到「世紀經濟學家置鹽信雄(還得諾貝爾獎)攻擊他利潤率下降的論點」。但也是同上問題:這如何反駁 許多人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剩餘價值理論」是錯的? 看不出有其中的關聯,請指教。


金屬貨幣只是衡量貨幣購買力的一種方法 所以論文中很多是以通貨膨脹調整過後的貨幣購買力
這裡的貨幣購買力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和用什麼貨幣是無關的
會說金本位只是這時期比較沒有通貨膨脹只是因為這

在這裡必須先給你一點馬克思名詞和術語的一點基本常識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公設就是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利潤只是一種剩餘價值

利潤率

是什麼所謂利潤就是投入的總資本為分母除以M剩餘價值的比率

比如勞動者生產了100單位的小麥 這100單位的小麥有兩個必要組成部分

一個是總成本或稱預付總資本(C+V)

也就是勞動者需要維持自己生存的工資V 假設V=為20單位小麥
另一個是用來購買種子+各種生產工具+包括個總機器設備的折舊的成本和土地的租金C
假設C=60單位小麥的出售價值

那麼這C+V=80單位的小麥生產是一種必要勞動時間 但是產出是100單位小麥

那麼最後這20單位給資本家是無償佔有和剝削的剩餘價值M 利潤P=剩餘價值M

而自己的生存工資是20單位小麥 而60+20是必要的勞動時間 否則就無法維持生產

那麼這100-80=20單位小麥是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家的利潤

你會說這資本家要投入80單位的成本 怎麼可能完全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呢?

問題在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 因此勞動者本身不能獲得他自己生產出來的全部價值

即使是使用現代生產資料的自動化工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早已用積分方法能夠證明,

現在的機器也是目前勞動生產率更低一點的前一部機器的更新換代,最早的初始條件第一部機器是人類的勞動力

是鐮刀和鋤頭這類原始工具

所以生產資料本身也是由勞動力創造的並非是資本自我增值的結果

而是資本家無償佔有了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工具 ,這些是過去累積的勞動量

當然也有右派濟學家攻擊這一點

認為貨幣價格和勞動力的內在價值不能夠統一會有矛盾和邏輯二律背反的問題


這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轉型問題 當然牢度價值理論最早並不是馬克思獨創而是在馬克思理論之下得到發展

古典經濟學很早就有這這類問題和爭論 李嘉圖本身也承認勞動價值論

因此後來數學家才發展出來TSSI的一元分期理論體系

就已擬你工科的例子來說來說

舉個例子來說單期理論如果比喻為牛頓的古典力學的方程式 時間和長度無關

那麼多期理論就很類似狹義相對論把時間和長度統一轉換 而TSSI就類似 "羅倫茲變換的方程式"

把 "價值和價格統一在一元"的框架下

--------------以下解釋
在統一個框架下 假設勞動力價值對「轉形」問題的「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這一解釋較多地利用數學工具,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存在「內在不一致」及「多餘的」觀點作了反駁。在TSSI看來,先前關於「轉形」問題的討論,包括博特凱維茲、斯維齊、塞頓、森島通夫和斯蒂德曼等的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以「同期」(simultaneous)為基礎的「轉形」模型上的,因此,都無法解釋價值向價格轉化的內涵。弗裡曼、克萊曼和威爾斯等認為,建立在「同期」解釋基礎上的「轉形」問題論爭,把價值體系和生產價格體系看作是同時決定的,造成了這兩個體系之間的分離,把「轉形」問題轉變為一個「虛假問題」(spurious prob⁃lem)。從這種「同期」視角出發,得出的只能是價值體系的「多餘性」和放棄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
TSSI認為,「轉形」是在時間順序中發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先要有一個由經濟的技術條件決定的價值體系,以此為源頭推導出價格體系,而後兩個體系之間出現「跨期」聯繫。從總體上看,「跨期一元體系」與傳統的「轉形」問題的區別在於:在傳統的「轉形」問題中,價格與價值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二元體系」;且當期的價值「轉形」與下期的「轉形」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繫,是一種「單期的體系」。在TSSI中,價值體系與價格體系在時間維度中得到統一,每一期通過「轉形」後得到的價格被看做是其後一期還未「轉形」的價值,因而將原有的獨立的、分裂的單期「二元體系」,綜合為跨期的「一元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跨期」,是因為使用了非均衡的和動態的方法,強調建立在歷期成本基礎之上的價值和價格的相繼決定,與建立在當期價值和價格基礎上的同時計算相對應;之所以稱之為「一元體系」,是因為價值和價格被決定時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




現在回到重點為什麼利潤率會降低?

利潤率是甚麼?回到剛剛小麥的例子 就是預付總資本(C+V)為分母 剩餘價值M為分子

例如資本家投入80萬賺回100萬 利潤率公式就是P'=M/(C+V)=20/80=25%

這也是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

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期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的進步

會導致用相對比較少的勞動量就能產生比較大的產出

勞動生產率可簡單表述為 投入勞動量為分母 產出為分子

勞動生產力= 總產出/投入勞動力

回顧資本主義的歷史 2個世紀以前90%人口都是農夫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有5%人口的農民

工業品也類似 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節約勞動力的機器設備得到採用 工業品的價格傾向於降低(看看電腦和手機)

單個資本家能提高自己的利潤 但是因為存在資本競爭

總體平均的利潤就趨向於降低
如果覺得這點很矛盾 可以去看看薩廟爾森關於合成繆誤的解釋
合成謬誤- MBA智庫百科

每個資本家都競相採用更高勞動生產率的機器設備 ,利潤是降低而不是提高

物品會越來越便宜的生產出來以讓消費者消費更多

那麼機器設備的的投入和勞動力的投入C:V(稱為資本價值構成)就傾向於提高 ,

而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和資本有機構成是高度正相關的

再回到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什麼叫做利潤率?

就是利潤率P'=M/(C+V) 即總預付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比率

總價值=C+V+M

而M/V稱為剩餘價值率=M'或稱為剝削率

在剩餘價值率M/V不變的的前提之下推導出利潤率P'會隨著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

比如隨著科技進步C:V 原本是5:1 後來變成10:1

因為節約勞動力型的機器設備採用的速度高過勞動雇傭量增加

那麼資本價值構成就提高了

那麼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其實可以寫成 P=M=P'*C=M'*V

你不相信可以自己把分子分母移向推導出來

最後一個等號因為M'=M/V 所以M'*V=M

在剩餘價值率也就是資本家不增加剝削勞工的剝削率M/V的情況下

利潤就天然會傾向於降低 因為剝削率增加的速度從來就沒有比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所以利潤率長期會降低 這一數學推論是成立的

chalupa1 wrote:

說不定百年後,真有可能「資本主義終會滅亡」,但我有把握十年內看不到,我們可以賭看看 (原來想說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但死了,我怎麼拿到錢呢? 3~5年又好像太短了,您會吃虧)
中共都承認「私人財產」了 在實際社會運作上已經拋棄Marxism。 也承認Marx的錯誤: 「董德剛說,但是,勞動價值論也有缺陷,這是我的認識。什麼缺陷呢?主要有這樣幾條:
第一,它否定了資產、資本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
第二個缺陷,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
第三個缺陷,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7220743.html "
您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100多年前就受到許多人攻擊」。一百多年了,資本主義雖然有很多缺點,但還是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裡運作,反而是Marxist越來越少,說不定明年又少一個(北韓)
(我還沒很瞭解TRPF,由您貼的資料來看好像真有這個現象,會想瞭解更多,但我關注的是「投資與理財」的面向,不是很關心Marx的結論(資本主義必定滅亡)。非常歡迎/期待 TRPF對「投資與理財」的影響提出看法。)


1.第一點基本觀念就是

共產主義經濟不可能在一國之內建成,否則就必然成為國家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

因為一國之內建成的經濟制度還是必須要同外部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在資本競爭環境之下只有低成本的經濟體才有優勢生存下來

那麼整個生產也就必然是資本主義的,那麼必然會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

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當時19世紀的俄羅斯能成為共產國家 反而認為可能是類似英國這類國家最終會演化出共產經濟

依造歷史五段論來說
人類依序經歷1. 原始氏族階段 2. 封建社會階段 3.資本主義階段 4.社會主義階段 5.共產主義經濟的階段

歷史五段論
因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 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方式決定一切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

你再看看一萬年前為什麼會從氏族和部落等原始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型態

就是因為經濟基礎的改變從狩獵採集轉變成農業國家 導致上層建築的改變(包括國家和民族的誕生都是一種上層建築)

又為何從農業國家改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 這同樣也是經濟基礎(生產力之發展)改變上層建築的例子

但是生產力的發展不會永遠停留在資本主義之上而是會隨時間演化

共產主義是一種沒有民族 沒有國家 生產資料公有化 沒有階級的一種經濟制度

2.中國也不是共產經濟國家,因為人類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屬於共產經濟

中國說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當然就會以接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生產並非是共產經濟

甚至不敢向前蘇聯稱自己一樣稱「自己是雖然達不到共產主義經濟」但是已經達成「發達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在19大上習近平也說過會依造馬克思主義 這也是他們憲法基本上的根本大法

3.北韓早在2000代初修憲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而且充滿國家領導人個人崇拜

而他(北韓)自己本身的生產力卻不能支持任何先進的發展模式

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君主世襲制王朝

按造福利國家的經濟學標準來看待 最接近「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的是瑞典 挪威 芬蘭等北歐國家

-------------------------

andy520hebe wrote:
引經據典,書唸得很多,足以唬住一些烏合之眾陪你一起揭竿起義;不過老子就看這種想不勞而獲共享別人努力耕耘的果實的人不爽!
柯文哲說:死刑有道理,廢死也有道理;看你們如何說服我?
反正你的知識也是照本宣科、拾人牙慧(馬克思),既然如此;不如大家屏除本位主義,來比說服力吧‧‧‧‧
1.你說房產不該私有,應該只有使用權不應有所有權?
請問你目前是有房階級還是無房階級?如果無房,那沒參考性,只是想共別人的資產。
2.你倡議馬克思主義,說資源共享?
那請問你目前是富人階級抑或貧窮階級?如果是貧窮階級,那沒參考性,只是想共別人的資產。
3.價值不等於價格?
廢話,明眼人看前後文都知道我在指房價的波動,當然是價格啊?你只剩挑語病的能力了嗎?
4.你都說經濟制度不可能獨立於政治決策之外?
意味著這是你為自己能偏執的詮釋共產主義之完美的但書;也意味著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是經濟體制的極端,都有瑕疵、皆不完美、皆須要改良與修正。既然如此,你偏執共產主義的意義何在?無非是想共享別人的資產。
5.共產主義僅是理想的烏托邦,因為難以克服人性的貪婪與私慾,就像你現在貪婪的想鼓動一堆跟你一樣貧窮的人灌輸:努力沒有結果,不如共產來的快。的價值觀偏差。
6.你說大家都熱衷從事同一件事時,終將帶來泡沫?
如學歷貶值、資產泡沫‧‧‧;這只是在詮釋經濟體的消長循環而已,如同中國思想家所言: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一樣。這更打你自己的臉,共產主義的極致,無疑也是泡沫,帶來資源使用的無效率化,人民好逸惡勞成性、只圖得過且過而不創新、失去競爭力;試問考60分有1顆糖吃,考100分即有2顆糖吃;有幾人會為了多吃1顆糖而力拚100分?
7.共產主義講究資源均分,只有釋出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那你家的電視、電腦、桌椅‧‧‧等,也應僅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那網軍每天去你家看電視、打電腦如何?反正使用者付費嘛,依網咖計費方式算起,那人生還有隱私權嗎?
8.承7.,如果配偶也比照辦理,那大家不都是表兄弟?使用者付費嘛!
9.如果共產主義這麼好,資本主義國家卻佔多數,你何解?
10.共產主義這麼好,中國亦存在著極大的貧富差距,你又何解?
11.無法克服人性,就無法建立一個完全客觀、無私的經濟體,除非資源分配者是完全無私、且理性的AI。
12.承11.這就是為什麼bitcoin投機性這麼大卻仍然被一堆人寄予厚望,因為去中心化、去央行、去人為干預。只要涉及人性,共產主義可以做到如此嗎?還是跟你一樣扛著資源共享的假議題,真共產?還是府外打貪禁奢,穿百元襯衫、西裝、吃饅頭、開國產車;府內嗑生蠔、啖和牛、飲茅台?這些外面的烏合之眾,被你煽動仇富情緒、階級對立的人,他們看得到嗎?關說怎麼來?裙帶關係怎麼來?這就是你所謂的公平嗎?共產主義還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馬克思思想時至今日也仍在實驗階段,你要定奪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孰是真理,再等個100年吧,如果美國倒下,那我承認你贏了;如果中共或北韓先倒下,那你輸了。
13. 記得反駁我啊,可別只回:太幼稚了,這種廢文。因為我也知道幼稚,你說的什麼合成繆誤、邊際價格‧‧‧等,文謅謅的,我也學不來,我只是不爽有人漠視別人的努力,妄想不勞而獲共別人的資產而已。


你這些問題之前我在01也都回答過至少10次以上 被重複問到

1.奴隸主可不可以說你,是有"奴隸資產"的還是沒有的,否則沒資格跟我說話?
奴隸主可以不可以說,老子辛苦存錢10年買黑奴隸,你就是想共別人的產?
任何權利的行使都必須不影響其他人行使基本人權的為代價
每個獨立人的自由平等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先決條件 這就是馬克思追求的
土地權利是封建社會下的產物,根本已經不適合現代工業資本主義
經濟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就只是個空殼而已
依造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

2.馬克思沒有追求一種齊頭式的平等,而是社會主義階段可以按勞分配 勞多得多 勞少得少

3.重點是價值是勞動者生產的,而資本家無償佔有了勞動階級的剩餘價值 ,只是因為他壟斷了生產資料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階段在資本有機構成不高的狀況下,也有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必要性

但是這裡要區分非生產性投資和生產性的投資 房地產是一種非生產性投資

4.依歷史五階段論,人類最終的歷史就是達到共產主義階段

5.馬克思是科學共產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和烏托邦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追求的 也是他所批判的

6.資本主義的內在就是資產家剝奪剩餘價值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性,是這種內在的矛盾性導致了泡沫,而利潤率長期是處於下降的規律

而共產主義經濟是歷史的必然,依歷史五段論人類社會的發達國家目前只處在第三和第四階段

至於為什麼會達到這種必然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講過

7.同理依歷史五段論在社會主義階段並沒有達到共產主義階段生產資料完全公有化,馬克思並沒說這個階段是按需分配

社會主義階段是按勞分配我已經講過 多勞多得 少勞少得

9.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正在從絕對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轉型為社會主義國家例如 西歐洲 北歐

連日本都必須有社會主義制度來修正自由經濟體制下的弊端

10.可見得你根本連共產主義是什麼都不懂 依歷史五階段論

中國並沒有實行共產經濟制度 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初級階段 又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必然會用接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式來生產

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到發達國家以前" 無論無如何不可能繞過第三階段的發展

12.比特幣就是個泡沫而已沒有任何內在價值 我之前也講過 他只是轉移其他人財富的工具而已 一個龐式騙局

以下是我之前回答過的問題



da7230 wrote:
因為連對岸 都走資了 他們說這叫中國式的共產主義
實質就是獨裁主義而已
他們嚐到走資本主義的甜頭


所以說你根本沒研究過歷史五段論啊,沒資格批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是一種「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等於共產主義

因為社會主義根本就不是共產主義

連蘇聯也只是自稱發達社會主義國家根本沒實行共產經濟




chalupa1 wrote:
看了一下,不是很瞭解:文是有關以「inconvertible credit money」來表達勞動價值,因為Marx 的原始點 "Money itself is Gold",但現在無金本位 都是Fiat Money,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這個文如何反駁 「剩餘價值理論究竟錯在哪裡?」的批評?
您又提到「世紀經濟學家置鹽信雄(還得諾貝爾獎)攻擊他利潤率下降的論點」。但也是同上問題:這如何反駁 許多人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剩餘價值理論」是錯的? 看不出有其中的關聯,請指教。



金屬貨幣只是衡量貨幣購買力的一種方法 所以論文中很多是以通貨膨脹調整過後的貨幣購買力
這裡的貨幣購買力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和用什麼貨幣是無關的
會說金本位只是這時期比較沒有通貨膨脹只是因為這

在這裡必須先給你一點馬克思名詞和術語的一點基本常識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公設就是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利潤只是一種剩餘價值

利潤率

是什麼所謂利潤就是投入的總資本為分母除以M剩餘價值的比率

比如勞動者生產了100單位的小麥 這100單位的小麥有兩個必要組成部分

一個是總成本或稱預付總資本(C+V)

也就是勞動者需要維持自己生存的工資V 假設V=為20單位小麥
另一個是用來購買種子+各種生產工具+包括個總機器設備的折舊的成本和土地的租金C
假設C=60單位小麥的出售價值

那麼這C+V=80單位的小麥生產是一種必要勞動時間 但是產出是100單位小麥

那麼最後這20單位給資本家是無償佔有和剝削的剩餘價值M 利潤P=剩餘價值M

而自己的生存工資是20單位小麥 而60+20是必要的勞動時間 否則就無法維持生產

那麼這100-80=20單位小麥是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家的利潤

你會說這資本家要投入80單位的成本 怎麼可能完全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呢?

問題在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 因此勞動者本身不能獲得他自己生產出來的全部價值

即使是使用現代生產資料的自動化工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早已用積分方法能夠證明,

現在的機器也是目前勞動生產率更低一點的前一部機器的更新換代,最早的初始條件第一部機器是人類的勞動力

是鐮刀和鋤頭這類原始工具

所以生產資料本身也是由勞動力創造的並非是資本自我增值的結果

而是資本家無償佔有了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工具 ,這些是過去累積的勞動量
(馬克思名詞術語把這種稱為死勞動 死勞動就是生產資料)

當然也有右派濟學家攻擊這一點

認為貨幣價格和勞動力的內在價值不能夠統一會有矛盾和邏輯二律背反的問題


這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轉型問題
當然勞動價值理論最早並不是馬克思獨創而是在馬克思理論之下得到發展

古典經濟學很早就有這這類問題和爭論 李嘉圖本身也承認勞動價值論

因此後來數學家才發展出來TSSI的一元分期理論體系

就已擬你工科的例子來說來說

舉個例子來說單期理論如果比喻為牛頓的古典力學的方程式 時間和長度無關

那麼多期理論就很類似狹義相對論把時間和長度統一轉換 而TSSI就類似 "羅倫茲變換的方程式"

把 "價值和價格統一在一元"的框架下

--------------以下解釋
在統一個框架下 假設勞動力價值對「轉形」問題的「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這一解釋較多地利用數學工具,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存在「內在不一致」及「多餘的」觀點作了反駁。在TSSI看來,先前關於「轉形」問題的討論,包括博特凱維茲、斯維齊、塞頓、森島通夫和斯蒂德曼等的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以「同期」(simultaneous)為基礎的「轉形」模型上的,因此,都無法解釋價值向價格轉化的內涵。弗裡曼、克萊曼和威爾斯等認為,建立在「同期」解釋基礎上的「轉形」問題論爭,把價值體系和生產價格體系看作是同時決定的,造成了這兩個體系之間的分離,把「轉形」問題轉變為一個「虛假問題」(spurious prob⁃lem)。從這種「同期」視角出發,得出的只能是價值體系的「多餘性」和放棄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
TSSI認為,「轉形」是在時間順序中發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先要有一個由經濟的技術條件決定的價值體系,以此為源頭推導出價格體系,而後兩個體系之間出現「跨期」聯繫。從總體上看,「跨期一元體系」與傳統的「轉形」問題的區別在於:在傳統的「轉形」問題中,價格與價值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二元體系」;且當期的價值「轉形」與下期的「轉形」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繫,是一種「單期的體系」。在TSSI中,價值體系與價格體系在時間維度中得到統一,每一期通過「轉形」後得到的價格被看做是其後一期還未「轉形」的價值,因而將原有的獨立的、分裂的單期「二元體系」,綜合為跨期的「一元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跨期」,是因為使用了非均衡的和動態的方法,強調建立在歷期成本基礎之上的價值和價格的相繼決定,與建立在當期價值和價格基礎上的同時計算相對應;之所以稱之為「一元體系」,是因為價值和價格被決定時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




現在回到重點為什麼利潤率會降低?

利潤率是甚麼?回到剛剛小麥的例子 就是預付總資本(C+V)為分母 剩餘價值M為分子

例如資本家投入80萬賺回100萬 利潤率公式就是P'=M/(C+V)=20/80=25%

這也是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

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期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的進步

會導致用相對比較少的勞動量就能產生比較大的產出

勞動生產率可簡單表述為 投入勞動量為分母 產出為分子

勞動生產力= 總產出/投入勞動力

回顧資本主義的歷史 2個世紀以前90%人口都是農夫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有5%人口的農民

工業品也類似 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節約勞動力的機器設備得到採用 工業品的價格傾向於降低(看看電腦和手機)

單個資本家能提高自己的利潤 但是因為存在資本競爭

總體平均的利潤就趨向於降低
如果覺得這點很矛盾 可以去看看薩廟爾森關於合成繆誤的解釋
合成謬誤- MBA智庫百科

每個資本家都競相採用更高勞動生產率的機器設備 ,利潤是降低而不是提高

物品會越來越便宜的生產出來以讓消費者消費更多

那麼機器設備的的投入和勞動力的投入C:V(稱為資本價值構成)就傾向於提高 ,

而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和資本有機構成是高度正相關的

再回到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什麼叫做利潤率?

就是利潤率P'=M/(C+V) 即總預付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比率

總價值=C+V+M

而M/V稱為剩餘價值率=M'或稱為剝削率

在剩餘價值率M/V不變的的前提之下推導出利潤率P'會隨著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

比如隨著科技進步C:V 原本是5:1 後來變成10:1

因為節約勞動力型的機器設備採用的速度高過勞動雇傭量增加

那麼資本價值構成就提高了

那麼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其實可以寫成 P=M=P'*C=M'*V

你不相信可以自己把分子分母移向推導出來

最後一個等號因為M'=M/V 所以M'*V=M

在剩餘價值率也就是資本家不增加剝削勞工的剝削率M/V的情況下

利潤就天然會傾向於降低 因為剝削率增加的速度從來就沒有比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所以利潤率長期會降低 這一數學推論是成立的

chalupa1 wrote:

說不定百年後,真有可能「資本主義終會滅亡」,但我有把握十年內看不到,我們可以賭看看 (原來想說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但死了,我怎麼拿到錢呢? 3~5年又好像太短了,您會吃虧)
中共都承認「私人財產」了 在實際社會運作上已經拋棄Marxism。 也承認Marx的錯誤: 「董德剛說,但是,勞動價值論也有缺陷,這是我的認識。什麼缺陷呢?主要有這樣幾條:
第一,它否定了資產、資本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
第二個缺陷,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
第三個缺陷,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7220743.html "
您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100多年前就受到許多人攻擊」。一百多年了,資本主義雖然有很多缺點,但還是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裡運作,反而是Marxist越來越少,說不定明年又少一個(北韓)
(我還沒很瞭解TRPF,由您貼的資料來看好像真有這個現象,會想瞭解更多,但我關注的是「投資與理財」的面向,不是很關心Marx的結論(資本主義必定滅亡)。非常歡迎/期待 TRPF對「投資與理財」的影響提出看法。)


1.第一點基本觀念就是

共產主義經濟不可能在一國之內建成,否則就必然成為國家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

因為一國之內建成的經濟制度還是必須要同外部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在資本競爭環境之下只有低成本的經濟體才有優勢生存下來

那麼整個生產也就必然是資本主義的,那麼必然會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

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當時19世紀的俄羅斯能成為共產國家 反而認為可能是類似英國這類國家最終會演化出共產經濟

依造歷史五段論來說
人類依序經歷1. 原始氏族階段 2. 封建社會階段 3.資本主義階段 4.社會主義階段 5.共產主義經濟的階段


歷史五段論
因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 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方式決定一切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

你再看看一萬年前為什麼會從氏族和部落等原始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型態

就是因為經濟基礎的改變從狩獵採集轉變成農業國家 導致上層建築的改變(包括國家和民族的誕生都是一種上層建築)

又為何從農業國家改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 這同樣也是經濟基礎(生產力之發展)改變上層建築的例子

但是生產力的發展不會永遠停留在資本主義之上而是會隨時間演化

共產主義是一種沒有民族 沒有國家 生產資料公有化 沒有階級的一種經濟制度

2.中國也不是共產經濟國家,因為人類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屬於共產經濟

中國說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當然就會以接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生產並非是共產經濟

甚至不敢向前蘇聯稱自己一樣稱「自己是雖然達不到共產主義經濟」但是已經達成「發達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在19大上習近平也說過會依造馬克思主義 這也是他們憲法基本上的根本大法

3.北韓早在2000代初修憲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而且充滿國家領導人個人崇拜

而他(北韓)自己本身的生產力卻不能支持任何先進的發展模式

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君主世襲制王朝

按造福利國家的經濟學標準來看待 最接近「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的是瑞典 挪威 芬蘭等北歐國家

-------------------------
還有你說貼的那篇連結只是一篇不入流的右派份子在批判馬克思主義

但是它本身並不能在學術上駁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而絕大多數人連什麼是共產主義經濟和馬克斯主義都不了解


chalupa1 wrote:

再找到這個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280/2014725201423.htm
「剩餘價值理論究竟錯在哪裡?」


你可以參考這個

the monetary expression of labor time
the monetary expression of labor time MELT 以勞動價值衡量的貨幣表達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100多年前就受到許多人攻擊

但是並不影響他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比如置鹽定理
Okishio定理
是上個世紀經濟學家置鹽信雄攻擊他利潤率下降的論點

但是後來置鹽定理 被TSSI分期理論體系所證偽

所人會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能給出的解釋雖然在邏輯上雖然正確

但是沒有必要的複雜性應該被奧卡姆剃刀割除

但是西方自己創造出來的經濟學的解釋力就比馬克思經濟學解釋力更差還更複雜

西方主流右派經濟學是受到了政治力的影響

你只要看看一些商研所學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馬克思主經的經濟學相對比較簡單解釋力還更強

而且利潤率的下降LTFRP規律是真實存在的 否則就無法解釋資本積累率的下降


chalupa1 wrote:

若是如此,我是對共產主義經濟能否達到 「歷史五段論」中的第五階段,感到非常悲觀,原因很簡單:
按Game Theory,這是典型的Prisoner's Dilemma,
雖然每個人知道「合作-Marxism」會使所有人有最大收益,
但若是只有我「合作-Marxism」 + 別人「背叛-Capitalism」,我的損失會最大。
反若是我「背叛」,我的損失不是最大/可能還有收益。
所以,若我是理性的人,假設別人也是理性的,而且能有自由選擇,我會選「背叛-Capitalism」


我不是隨時有空24小時在線上 回文有時沒看到 如果看不到你可以回兩次----

這種矛盾性是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才產生的,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正適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你可能會說共產主義經濟下人類生產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但是沒有任何國家實行過共產經濟體 包括蘇聯)

但是那不是共產主義經濟,不管是蘇聯的計畫經濟或者是北歐模式的社會主義

本質上都不是共產主義, 是「中國是初級社會主義經濟」 或是「瑞典 芬蘭 可以等北歐國家稱為發達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經濟是一種把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的一套制度」 就不會有你說的資本家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性

不會有賽局理論中-囚徒困境的產生,至於如何達到這種狀態 ??底下我會說明


原始社會中的氏族和公社可以是共產主義經濟是因為 ,當時社會生產力不發達 不需要大分工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國富論 經濟就是在專業分工之下得到效率的提高

西方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說過如下的話 ----------

如果一個人來完成生產鐵釘或針,所有生產步驟他一天可能可以做10個針或鐵釘
(比如找鐵匠製作)

如果把鐵釘的生產拆解成1000個基礎的步驟

讓一群工人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分工合作

人均產量一天可能可以生產1000個鐵釘 相比之前的手工生產10個1人完成所有製程 單位產量提高100倍

人均產量在分工之下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成本被降低

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戰勝農業時代手工業的原因


但是也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導致勞動者本身不擁有了生產資料

發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生產者勞動者之間發生的分離現象

在中世紀 許多農民本身就有生產資料 在英國也有許多小農 小店主本身是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可以自己玩成生產和銷售

而分工的效率提高帶來的提升導致「生產資料所有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上 和實際生產者的分離

馬克思就觀察到這種矛盾性的存在

這種制度的未來會如何會產生的結果雖然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

但是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會提高 利潤率會在競爭之下變得越來越低

----------------共產經濟如何達到在公有化生產資料條件下的把生產者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結合

首先共產經濟的實行必須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極端發達的國家之內 這是一切的先決條件
(而且到了他的末期無法再繼續擴大在生產 資本有機構成越來越大)

19世紀的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會在俄國和中國這類國家發生,可能在未來的大英帝國發生

因為這些農業國家「資本有機構成」太低也就是說沒有先進的生產力當時是農業國家

連列寧的導師普列漢諾夫也持這種觀點 (因此後來和列寧分道揚鑣)

而托洛斯基甚至認為俄國根本不可能在國內建成一個發達社會主義 更別提是共產經濟

因此需要不斷輸出革命到西歐 在波蘭卻遇到慘敗

後來史達林把它(托洛斯基)暗殺在墨西哥,而托洛斯基也反對獨裁者即史達林模式的計劃經濟

而史達林是想在一國之內建成共產經濟還且還是在落後的經濟體之內(最終走向的是計劃經濟-即國家資本主義)

但是這模式本身還是必須同資本主義的外部世界性競爭

只有成本最低的和勞動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能在這種經濟競爭中生存下來

冷戰7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 一國之內不可能建成共產經濟


如果一個國家把所有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全部換成機器人 歷史上不斷反覆出現的變革

1.在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的生產是分散、共享的原始氏族社會
後來為了發展農業和水利建設出現了中央集權型態的國家
(因為集中大規模生產比分散更有效率 農業的單位土地產量比採集狩獵更高
但卻需要中央集權的國家投入土地改良興修水利如大禹治水 這是經濟基礎改變第一次改變上層建族)

2.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各國是農業社會,一國的總就業人口農民有90%的人口比例

後來圈地運動導致農民全部失業,並進入了城市進行工業生產 這是經濟基礎的改變導致上層建築和社會組織的改變

3.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的時代和資訊化的時代

製造業本身的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需要的人工越來越少

因為在一個21世紀的現代化國家 ,服務業有時可以達到81%人口 製造業只占19%人口 農業站1%就業人口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即將發生的變革---------------

服務業就業人口本身可以全面性的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

想想看22世紀可能出現的狀況,一個國家就業人口最多的低端服務業完全消失

無人車自動駕駛 自動化物流 無人零售商店 大數據醫療 大數據金融分析

因而不需要司機 倉儲物流 不需要零售店員

連高端服務也不需要太多醫生 金融從業人員

總之強人工智慧可能戶吹現而全面性取代人類所有工作種類

在這個社會下勞動生產本身就變成沒有必要

因為生產完全100%自動化 連管理階層的高級工作崗位90%也被自動化

這時候社會普遍大規模失業 就需要無條件基本收入 和生產資料公有化制度

否則社會100%人口都將沒有工作可以做這是一格極端的完全永久性失業狀況

所有收入都將壟斷在資本家手中

至於你說的生產者和資本家的之間的矛盾性這時已經消失了

因為沒有人類去生產

共產經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實行會導致「勞動積極性被破壞」

而在一個全不由機器人完成生產的100%失業率社會就不適用這種矛盾性

因為人類根本不需要勞動 生產只需要案一個鈕就自動完成 全球沒有半個人類在進行生產勞動

只是公平的分配機器所生產出來的產品

即使一開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 最終將演化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

這於這種演化是如何大成的 也可是無產階級大革命 也可能民主制度下重新選舉完成的演化

但是哪條路線走得通 要看當時的資本家肯不肯變革自己

如果資本家堅持讓全球75億人口餓死 自己壟斷所有生產資料 並且不需要任何勞工

那75億人口在資本家眼裡就是多餘的、過剩的就業人口 已經完全不需要 會完全餓死

這種經濟基礎產生的上層建築變革,過剩人口將推動共產經濟





chalupa1 wrote:
然後請不要再引我們的討論文了 謝謝
真的 您很多用語 我很多是看不懂的 很燒腦的


你看不懂就代表你很多基礎不了解就妄加批判 ,這是你需要做功課來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經濟學有經濟學專有名詞 你要閱讀其他人文章要先有這些基礎 理解這些"專有名詞"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
就好比一個宗教人士和唯心主義者不懂物理學的人

連國中物理的基礎名詞都不懂,就開始批判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有名詞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什麼

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築的架構如何運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生產關係所決定的

生產關係也就是生產的方式

狩獵採集--氏族社會 是一生產關係

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國家 是一種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現代化共和國 是一種生產關係

高度AI自動化----社會主義經濟

全面AI自動化---共產主義經濟


上層建築

這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

所以才說樓上批判馬克思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烏托邦是錯誤的

他的分析是基於科學的共產主義經濟就有現實上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只是社會資本有機構成太低 和落後生產力還不能適性先進的社會生產關係就必然會崩潰

如蘇聯解體這樣

如想想在狩獵採集社會強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會如何??

比如你在1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讓1000個部落的人口強行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去推動汽車 和智慧型手機生產

但是這種強行推動會導致那1000個部落的經濟崩潰

人還要靠打獵維生 採野果子 社會沒辦法達成規模經濟生產力也不構

但是你激進的改變太過先進的生產關係 卻叫1000部落單位的人口去生產晶圓廠和面板廠

那1000部落人口就算把晶圓廠蓋出來生產了CPU自己卻會活活餓死

他需要打獵 採野果來生存 你去叫他用資本主義生產CPU 汽車

資本主義生產制度就根本不適合當時落後條件下的生產力


必須先發展農業 也就是第二階段還沒走完你就想跳到第三階段

共產主義經濟和發達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如此

他的底層就是經濟基礎需要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來支持

不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普列漢諾夫 等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支持的

至於那些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不再討論範圍

蘇聯經濟的崩潰是因為它的生產關係太過先進、上層建築太過超前200年而崩潰


而生產力太落後用22世紀的生產力關係方法上層建築去維持19世紀的生產力

共產主義不能適應環境就是因為太過先進而崩潰(如同我那個狩獵採集社會去強推資本主義生產手機的例子一樣)

要維持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 人均GDP至少要有4-5萬美元這樣的水平

中國就很務實了 知道自己人均才9600美元只能稱自己是初級社會主義國家

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chalupa1 wrote:

》》按造李嘉圖的級差地租。。。
參考這個
6 Important Criticisms Against the Ricardian Theory of Rent
http://www.shareyouressays.com/knowledge/6-important-criticisms-against-the-ricardian-theory-of-rent/113880
Ricardian theory of rent has been subjected to severe criticisms by modern writers.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criticisms:
(1) No original and indestructible power of the soil:
Ricardo states that rent is paid to the landlord for the 『original and indestructible' power of the soil. But this is not correct. Fertility of land is not original but the result of human effort, it is also destructible.
The fertility of piece of land is reduced by constant cultivation. Fertility can be increased by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modern method of cultiv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nothing called original and indestructible power of the soil.
(2) The order of cultivation is wrong:
The order of cultivation, as mentioned by Ricardo, has been criticised by Carey, an American economist. Carey points out that it is wrong to suppose the cultivation of land goes on the descending order of fertility.
Situation is perhaps more important than fertility so far as order of cultivation is concerned. Experience shows in a new island people cultivate that grade of land first which is nearer the human habitation, with developed means of transport.
(3) Rent also enters price:
It follows from the Ricardian theory that rent does not enter into price. Price of wheat tends to be equal to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n the marginal land. Marginal land does not pay rent. Hence rent, not being a part of cost, does not determine price. Rent is price- determined and not-price determining.
This point of view has not been accepted by modern writers. The payment that an individual producer or farmer makes for the use of land is included in the cost of production. Thus rent enters into price, if we look at the matter from the angle of an individual producer.
(4) The 『Scarcity rent' is ignored by Ricardo:
Ricardo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differential rent but ignores the 『Scarcity rent'. Scarcity rent results from scarcity of land. Even if all lands were equally fertile, rent would arise due to the inelasticity of supply of land.
(5) No rent land is difficult to find:
According to Ricardo the marginal land is no rent land. In actual lif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no rent land. Every plot of land has rent. If a land will yield no rent it will not be cultivated at all.
(6) Rent is not paid for the use of land alone:
Rent paid to any factor whose supply is fixed in relation to demand. Any factor of production earns rent if its supply is less elastic in relation to its demand. So rent is not a monopoly of land. Modern economists defined it as transfer earning. Rent therefore, accrues to all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
In arguing for free trade, Ricardo formulated the idea of comparative costs, today calle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the claim of neo liberal economists that free trade operates to the advantage of every nation, the capitalistically advanced nations as well as the capitalistically underdeveloped or oppressed nations.
His assumptions that economies were in static equilibrium positions with full employment and that there could not be a trade deficit or a trade surplus were not relevant to the real world.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adopted in the model to express the value of goods in terms of labour content has too many limitations and thus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reality.
Moreover, Ricardo's math did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b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this raised the prospect of 'unequal exchange' which might hamper a country's development.
Ricardo assumed that in both countries two goods are producible and actually are produced, but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ften trade those goods which are not producible in their own country. For example, many countries do not produce tropical fruits. In these cases, one cannot define which country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ssumes production is continuous and absolute. In the real world, events outside the realm of human control (e.g. natural disasters) can disrupt production. In this case, specialization could cripple a country that depends on imports from foreign, naturally disrupt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if an industrially based country trades its manufactured goods with an agrarian country in exchang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e.g. drought) may cause an industrially based country to starve.
Ricardian theory of rent has also been subjected to severe criticism. In a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at Ricardian Rent constitutes value for nothing Ricardo neglected Say's Law that all savings by-definition-equals investment. Rent, however misplaced, constitutes a prime source of savings and investment for the future.
請反駁 以上李嘉圖的評論
》》》所以說你根本沒研究過歷史五段論啊,沒資格批判
請小心看以上 Criticisms Against the Ricardian Theory of Rent 喲,
不然有人會說您沒研究過 Ricardian的評論,沒資格批判哦


1.
首先馬克思的絕對地租理論 是在級差地租修正了李嘉圖的錯誤的理論而得來

地租會無條件的分配資本家的剩餘價值和瓜分掉產業資本家的利潤

我在過去幾個月的回答已經說明這點
為什麼工資提高8倍,利潤反而增加了?真實事件

在 資本論 第三卷論第四十六章 建築地段的地租。礦山地租。土地價格
已經有完整的說明


馬克思提到產業資本家(當時是租地農場主)投入的資本土地改良物被地主無條件佔有

地租瓜分了剩餘價值的份額 ,最終轉嫁到了產品成本提高之上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關於利潤也說明過

總利潤=地租+商業利潤+利息

如果地租的份額變大了 就會壓縮掉產業的實體經濟的利潤

這樣會導致經濟衰退 因為總利潤份額是有限的

在剩餘價值率M/V不變前提下

地主多得1元、資本家就少賺1塊錢,這會導致生產性投資的積極性被破壞

被地主無償佔有導致經濟衰退

這也是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 房產泡沫導致實體經濟發展減緩

炒房的暴利比做實業的更高誰還要做實業?

首先1.它錯誤的批判混淆了土地改良物和土地本身的價值

地主只是壟斷土地而得到超額利潤 資本家投入土地改良物


(3) Rent also enters price:
It follows from the Ricardian theory that rent does not enter into price. Price of wheat tends to be equal to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n the marginal land. Marginal land does not pay rent. Hence rent, not being a part of cost, does not determine price. Rent is price- determined and not-price determining.

This point of view has not been accepted by modern writers. The payment that an individual producer or farmer makes for the use of land is included in the cost of production. Thus rent enters into price, if we look at the matter from the angle of an individual producer.


3.地租當然是成本的一部份 今天早餐店房租漲價老闆的成本當然上升了

在這個例子中 首先房租就是早餐店老闆的成本 房租增加則成本增加 早餐店利潤就減少

他的批判根本是無效的 因為價值由生產產生 不生產就沒有價值

而地租的價格本身是分配了利潤級剩餘價值的份額 今天勞動者是早餐店老闆娘

他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 產生的產品是有價值的早餐

工資和利潤被房東瓜分了

他錯誤的以為土地決定早餐的價格根本是邏輯錯誤

是生產的早餐值不值錢 早餐店利潤有多高決定房東能收到多少租金的可能性

房東只是因為壟斷土地而無償佔有了老闆娘的勞動和資本利潤


(5) No rent land is difficult to find:
According to Ricardo the marginal land is no rent land. In actual lif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no rent land. Every plot of land has rent. If a land will yield no rent it will not be cultivated at all.

地租可以是公有化的 為了避免浪費社會資源公有化的土地也可以有價格

只是這個地租的價格是支付給政府而不是圖利私人

政府再透過社會福利轉移支付

如歐洲的社會住宅制度 就是公有化經濟地租一種形式



In arguing for free trade, Ricardo formulated the idea of comparative costs, today calle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the claim of neo liberal economists that free trade operates to the advantage of every nation, the capitalistically advanced nations as well as the capitalistically underdeveloped or oppressed nations.

His assumptions that economies were in static equilibrium positions with full employment and that there could not be a trade deficit or a trade surplus were not relevant to the real world.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adopted in the model to express the value of goods in terms of labour content has too many limitations and thus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reality.
Moreover, Ricardo's math did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b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this raised the prospect of 'unequal exchange' which might hamper a country's development.
Ricardo assumed that in both countries two goods are producible and actually are produced, but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ften trade those goods which are not producible in their own country. For example, many countries do not produce tropical fruits. In these cases, one cannot define which country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ssumes production is continuous and absolute. In the real world, events outside the realm of human control (e.g. natural disasters) can disrupt production. In this case, specialization could cripple a country that depends on imports from foreign, naturally disrupt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if an industrially based country trades its manufactured goods with an agrarian country in exchang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e.g. drought) may cause an industrially based country to starve.
Ricardian theory of rent has also been subjected to severe criticism. In a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at Ricardian Rent constitutes value for nothing Ricardo neglected Say's Law that all savings by-definition-equals investment. Rent, however misplaced, constitutes a prime source of savings and investment for the future.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有一種缺陷

就是絕對的自由貿易只能導致窮國永遠無法翻身

亞洲四小龍 台灣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日本 德國 改革開放的中國 19世紀的美國 都不是靠比較優勢而崛起

而是靠貿易保護主義 和政府干預因素(包括匯率貶值 政府政策支持)

而是靠政府干預手段 去支持這弱勢的產業

如果台灣沒有在1960年代支持自己的輕工業含勞動逆級型產業和

1980年代李國鼎去發展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產業 今天台灣只是亞洲又一個菲律賓而已

台灣的經濟成長和亞洲四小龍這是政府積極干預造成的

台灣和四小龍德國中國日本等主要依靠壓低匯率達成出口競爭優勢


但是貿易保護主義本身會導致合成繆誤

也就是各國都增加進口關稅 壓低匯率

也就會導致賽局理論的囚徒困境

個體國家的利益和整體全球化之利益的相違背


一個國家這樣搞貿易保護主義可以脫貧 所有國家都這樣搞只會造成大蕭條


川普犯下的邏輯錯誤就是如此

而你給我這這篇批判李嘉圖主義

是一篇出自新自由主義的 右派經濟學家思想

他的邏輯錯誤在於---------------

自由貿易不可能讓窮國脫貧

比較優勢最後只是讓窮國衡窮 強國恆強 富國恆富

我記得世界銀行有過統計

在20世紀初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人均國民所得 和人均GDP差距只有3倍

到了21世紀 這種差距擴大到了10倍

大者恆大 富者恆富就是資本主義的規律


英國的崛起是靠比教優勢利益嗎? 很顯然不是

就是因為有了政府干預因素

英國17世紀的重商主義導致的大英帝國崛起成全球殖民化帝國


也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形式

到了19世紀大英帝國絕對有了全球化經濟統治地位

才開始搞比較優勢 和自由貿易

美國一樣如此 美國在19世紀根本不鳥英國的比較優勢

而是靠關稅貿易保護主義崛起 所以有了高工資


不必陷入名詞的遊戲與思考的泥沼,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有重大的辯證缺陷, 而且這個辯證缺陷還經過了實務的驗證:

1.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請問無產階級人數眾多, 如何專政? 誰說了算?
2. 承接(1), 必然性地, 必定由無產階級專政轉化成共產黨專政
3. 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 共產黨員這麼多, 如何專政? 誰說了算?
4. 植基於武裝鬥爭路線, (3) 必定演變成槍桿子出政權, 由控制最大武力的少數共產黨員專政

於是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滿懷理想色彩, 嘗試拯救被奴隸人們的共產主義, 毫無例外地, 一個一個變成恐怖的暴力獨裁集團, 借助無上的烏托邦理論, 超越人類社會的道德與法律之後, 反而將每個個體逼入了最醜陋的求生動物本性, 毫無仁愛, 反對溫情, 集體失智, 全部變成共黨最高統治者精神與肉體的奴隸, 打破了所謂的封建, 卻建造了最大的人間地獄, 打倒了帝王, 卻製造出比帝王更獨裁的暴力獨裁者.

以剝奪個人自由意志為遂行手段的任何主義, 即便描繪的是天堂, 在地上實現的卻往往是地獄 -- Mobile01/六藝君子



abc003 wrote:
「政治上越獨裁」產生的反作用力會導致「經濟上就越民主」


這句話看不懂
所以帝制時代的家天下應該是最獨裁的?
那帝制時代的經濟最民主?

abc003 wrote:
3.北韓早在2000代初修憲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而且充滿國家領導人個人崇拜
而他(北韓)自己本身的生產力卻不能支持任何先進的發展模式
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君主世襲制王朝


還有比個人崇拜更"獨"裁的嗎?
那北韓的經濟到底有多民主?

abc003 wrote:
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經濟基礎基礎之上的民主」,這種民主稱為「社會主義民主」

abc003 wrote:
在人類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之前
都必須採用這種政治上獨裁(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越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雙重矛盾架構


另外問,什麼是"社會主義民主"
看完還是不了解
有其他大大看的懂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