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3 使用拖曳臂扭力樑是因為舒適跟操控都優於多連桿

我覺得要看車種定位,
如果馬三因此可以便宜一點,看能不能下探70萬以下,
我還是有可能考慮買。

我認為懸吊的種類還是有影響,再怎麼會調教,還是有它的特性,
不然跑車都換成扭力樑就好,
其實歐化扭力樑在現代汽車也看得到,我們公司車就是現代的,
我覺得操控也不錯啊!我自己住基隆,一出家門就是山路,我又是幾乎每天往外跑,
山路的感覺跟馬6我覺得可能是車型比較小,我反而覺得elantra開起來比較輕鬆、伶俐,
只是elantra的變速箱...真的是圈圈點點!
幸好它比較好用手排模式,而且跑山路通常都是固定檔位,所以比較沒差,
不然比較起來,馬自達的變速箱真的是可以屌打。

我認為在台灣開而已,又不是要去比賽,那一點點差距其實說實在的,感覺不出來!
除非你都要開山路開很快那種。

只是我相信,馬自達的懸吊就算是換上非獨立懸吊,還是有一定的程度!
如果跟別人比,譬如T牌的雙A臂,當然我認為還是輸!
但是買車子就挑自己喜歡的就好,比來比去,差不多價格、差不多成本;車子都是東缺一塊西缺一塊,
不可能完美的!
以馬3的車型大小與軸距來說
在高速操駕時的變形量應該不會太大
好好用心調校的話,或許操駕性不會差多少
但如果是馬6這種較重較大較長軸距的車
那可能差距就會拉的比較大些
Pachilla wrote:
在這篇美國的報導中,...(恕刪)

等馬自達變成一線車廠我就信你

Pachilla wrote:
等F1改成扭力樑我就相信你


哈哈哈,說的沒錯!
為何馬自達和福特用了扭力梁後

護航的人認為扭力梁是升級?

雙A臂、多連桿忽然變次級品或根本沒差

怎麼不把那些讚嘆扭力梁的話好好來幫altis vios yaris等來平反?

鍵盤開車果然都是看牌子來說船不船
ericcws wrote:
為何馬自達和福特用...(恕刪)

理由就在於馬自達用了扭力樑:
CX3底盤離地高160mm
這台CX3看輪圈是2018年新款有GVC且改過懸吊跟輪胎的版本



跟福特用了扭力樑:
(active版比標準版底盤加高了18mm, 達到152mm)


Ecosport底盤離地高達到200mm

ericcws wrote:
為何馬自達和福特用了扭力梁後

護航的人認為扭力梁是升級?

雙A臂、多連桿忽然變次級品或根本沒差

怎麼不把那些讚嘆扭力梁的話好好來幫altis vios yaris等來平反?

鍵盤開車果然都是看牌子來說船不船


這次Focus Mk4的扭力樑配有用在Fiesta ST上的Ford獨家技術〝矢量導引彈簧(Force vectoring springs)〞

不知Altis、Yaris、Vios的扭力樑有用上什麼技術
Altis之前配置那種脆弱扭力樑就別說了好嗎
扭力樑比起多連桿更有運動感
Artis為了Cost down把扭力樑的設計和用料簡化
讓它開起來至少能舒適一點
所以才造成大家對於扭力樑的印象不佳

扭力樑的確是Cost down的方式
但扭力樑跟多連桿先天性就有取向差異,台灣人可能都覺得多連桿有孔金
殊不知各家如何調教懸吊才是重點
不過對於連車款取向、品牌調性都搞不懂的酸民多說無益
反正Altis開得很爽,心靈馬力250P

順便替樓上補充
福特所謂矢量彈簧講白了就是利用彈簧旋轉方向不同,相互抵銷路面回饋的拉扯幅度,保持車輛穩定
這叫做專利技術
Mazda這次使用扭力樑應該也會經過特別調教,這也叫專利技術

Toyota呢?
aebd00005 wrote:
我覺得要看車種定位,...(恕刪)


其實說來說去
假設一件事情來比較好了
今天如果馬自達
出了兩款外型內裝一模一樣的mazda3
賣的價錢也一模一樣
只有差在
一個前輪多連桿
一個四輪都多連桿
試開起來
感覺也真的差不多(好吧~~~就假設一模一樣)
請問願意買只有前輪多連桿的~或是說想買的
舉一下手~~~~~~~~~~~~~~~~~~
我們也就不比較
如果差價多少會想買這個問題了
懸吊的型式會影響動態反應,
不過阻尼跟彈簧的設定才是真正關鍵,
如果是多連桿懸吊車種阻尼器選過軟,
也好不到哪裡去...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